《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共收录施福珍囝仔歌60首(含词谱)以及许常惠、向阳、简上仁、魏水明、何如云等人对施福珍创作台湾囝仔歌的分析评论,可谓市面上最全面之施福珍囝仔歌研究。
作者简介
施福珍(1935 ~ )
彰化县员林镇人。台中师院普师科,东吴大学音乐研究所。曾任教于大专院校及国中小学,担任「台湾囝仔歌赏析」客席讲座。于国内外举办数百余场专题讲座,拥有「台湾童谣的园丁」、「童谣囝仔王」等称号。荣获1988年台湾省第六届铎声奖,「台湾囝仔歌」教唱影集(1997年出版)荣获第一届金视奖、1998年台湾省第一届特优音乐创作奖。
编者简介
康原(康丁源,1947 ~ )
彰化人。着有《大师的视界?台湾》、《追踪彰化平原》、《八卦山下的诗人林亨泰》、《赖和与八卦山》、《台湾囡仔的歌》、《台湾囡仔歌谣》、《人间典范全兴总裁》等四十本书。
曾任赖和纪念馆馆长、青溪学会彰化分会理事长等多项职务,并荣获2004第六届磺溪文学特别贡献奖。现为彰师大台文所作家讲座、修平技术学院兼任讲师、作家,主持康原文史工作室,策画主持公益频道「文化列车」节目。与林明德共同策画《彰化学》丛书。获2007年吴浊流文学奖新诗奖。
丛书序 启动彰化学─共同完成大梦想…………………………林明德
编者序 童谣囝仔头王施福珍……………………………………康原
目次
一、 民谣风的儿童歌曲………………………………………….许常惠
二、 台湾童谣的园丁──施福珍……………………………….简上仁
三、 为台湾囝仔来照路…………………………………………向阳
四、 囝仔歌的创作泰斗…………………………………………魏水明
五、 施福珍囝仔歌分析──自填词谱曲部分(一)…………何如云
六、 施福珍囝仔歌分析──为传统唸谣谱曲部分(二)……何如云
附录
施福珍的囝仔歌(六十首)
囝仔歌100(以创作年代收录)
编者序
童谣囝仔头王施福珍 康原
一九五九年我考入秀水农校,初一的音乐老师施福珍,是他应聘秀水农校教书第一年,他引导我进入音乐的天地,启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往后我参加学校的管乐队并成为乐团的指挥。毕业后到彰化高工服务,又成为彰化高工的管乐教师后,在许多音乐比赛的场合中,与施老师共同担任评审工作,我们再续师生同台演出之缘,到后来我们又合作出版五本台湾囝仔歌的书籍。
施福珍在秀水农校服务两年,转任员林家商教师,成立员林艺声混声合唱团并担任指挥。一九六四年他开始创作台湾囝仔歌,第一首歌曲为〈点仔胶〉迄今已有四百多首曲子,加上台语唐诗标音配曲五十首。除了创作囝仔歌之外,积极推动教学,透过演讲、研习、合唱的方式推广,还创办「和和音乐操」,将音乐与韵律操结合,风靡全国的《和和音乐操》,获得广大群众喜爱,现在有五万余名会员,可以说全球华人地区均有和和音乐操的踪迹。
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九年,施福珍获得过救国团青年作曲奖三次,这段期间还跟李健教授、汪石泉教授、许常惠教授学作曲;任彰化县中兴合唱团副指挥,组织彰化音乐教师联谊会,并为首任会长。参加许常惠师生作品发表会,加入亚洲作曲家联盟中华民国总会。
一九七○年以后带着员林儿童合唱团,南北奔波参加比赛与演出,并在台视上官亮的「儿童世界」与张小燕的「小小音乐使节」节目中演出。一九七八年成立彰化县音乐协进会任创会理事长。次年在服务二十五年的员林家商退休,于员林开设和和乐器有限公司,并出版《和和音乐月刊》报导乐讯与传递音乐知识,达四年之久。
一九八○年任国立彰化师大合唱团教师,次年任全国第一届台湾民谣歌唱比赛总干事,荣获省主席李登辉颁发文艺奖银盾。之后协助彰化县立大同国中设立音乐班,并任该班主任,在他的经营下,学生成绩辉煌;直到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六日退休。
我约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在报章撰写〈台湾囝仔歌的故事〉,介绍施老师所编写的歌谣,写出每一首歌的产生背景,相关故事与歌曲特性,共计两百多首,先后由自立晚报出版公司及玉山社出版公司,出版《台湾囝仔歌的故事》三册、晨星出版《囝仔歌教本附CD》。而施福珍老师也出版《台湾囝仔歌曲集》两册,以及录音带、录影带多集。许多社团、学校、训练机构都邀请他演讲。大爱电视台制作《台湾囝仔歌欣赏影集六十辑》、三大电视台出版《台湾囝仔歌教唱影集二十四辑》、《台湾囝仔歌一百年》论文,施老师虽然忙得团团转,童谣却创作不断。
《台湾囝仔歌的故事》分别获新闻局八十三、八十五年度金鼎奖,一九九七年获新闻局第一届金视奖的主持人特优奖;一九九八年又获台湾省第一届特优文化艺术人员音乐创作奖,并荣获金韵奖、金曲奖、铎声奖等奖。他担任大专、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四十年、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担任民视「台视空中艺术文化学苑」台湾儿歌节目审核兼谘询顾问,在国内外有两百余场的专题讲座,拥有「台湾童谣的园丁」、「童谣囝仔头王」等称号。
施老师精通台语文,投入彰化县民间文学调查,出版《台语ㄅㄆㄇ快速入门》、《台语瞬间入门 基础篇》、《台语瞬间入门 辞典》、《囝仔歌学台语─国小课本》、《台湾的歇后语》等台语文相关着作。他对语言研究深入,在台语曲调的处理,有其特殊之处;他相当深入了解传统的歌谣,能贴切表达台湾文化的精神;不仅运用传统歌谣吟诵调的特质,更将西洋的作曲方法配合语文特性,处理出各种不相同歌曲韵味。几十年来他对歌曲处理都一直坚持:
一、歌曲的旋律化与口语化:优美的旋律是歌曲的重要因素之一,旋律是由音的高低所构成,而台语的语音为八音高低起伏,文字的语音就是旋律的变化;同时台语中同音的高低常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阿母」的「阿」是第一声,若读成第四声,就变成「鸭母」:而「笑」是第四声,读成第一声,就变成「嬲」;又比如说:「下早起,会载去。」(早上会载去)作曲时,如果不分辨语音,很难令人听懂。当然口语化也是配合音的高低不同而产生,台语的口语化,自然具有旋律之美,容易让人听懂歌词内容。有一首〈猴钩狗〉歌谣,是传统绕口令唸谣,说明狗跌入水沟,而猴子去拿钩子来钩狗。这首歌曲用语音高低起伏的形状以三拍子来处理,按照语形变化作高低转变,把「狗」、「猴」、「沟」、「钩」(一字名词,一字动词),每字加上「仔」强调口语化。而将四个同音异调的字,用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二、歌曲节奏明快活泼:童谣的对象是儿童,音乐节奏应该简单明了、轻快活 泼,又容易记诵。童谣具教育效果,要叙述事情或描写物体的特征,透过歌唱比较容易记清楚。比如〈田蛤仔〉这首曲子节奏轻松明快,是一段式四句歌词,容易吸收。后句「三更半暝地唸歌,哌哌哌哌哌哌」深受儿童喜欢,可突显其儿童的活泼性格。这类歌谣在施老师的囝仔歌中相当多的比例。
三、适合儿童音域伴奏简单容易:儿童的音域因年龄有所不同,六岁以 下儿童演唱音域在五度之间,七至九岁约六度到八度,十一、二岁儿童约十度左右。儿童曲子须有好伴奏,一般学琴的人就能弹。比如〈八卦山〉像这首〈八卦山〉为c调五声音阶,适合幼儿学习,歌谣又具乡土性、趣味性。
四、语言不同有不同处理方式:台语因地方音有不同腔调,分成泉州腔、漳州腔、厦门腔等等,为了突显语音的特性,必须有不相同的表现;比如〈阮宅伫佗啰〉(我家在那里)鹿港腔调有许多上扬音,如佗、婆、蚵、无、彼,在作曲时运用装饰音来处理,突显鹿港特别腔调。在歌词方面用特产来表达,透过虾猴、青蚵、龙眼酥、凤眼糕,形成地域性魅力。
五、歌词常运用俗谚:俗谚有云:「龙交龙,凤交凤,稳龟交冻戆(此音唸kham)。」有物以类聚之义。他以俗语入词,或许只是韵脚运用,却保留了台湾的俗谚。〈龙交龙〉这首曲子採aabb两段式,为降E调五声音阶宫调曲子;词的后段引出「天父」与「天公」的比较,来提出信仰问题,令有意想不到的趣味性。
六、歌谣的教育性: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的施老师,歌词中常带有深刻的教育性,教育孩子为人处世,教育孩子重视卫生。像这首〈含夹相〉曲子说明吃相不好,劝孩子吃饭斯文一点,不可粗鲁,那种抢菜的姿势,的确不雅必须改进,在趣味中劝勉孩子,词意生动又活泼。
除了以上的特色外,擅于利用上扬音与下坠音处理语音;同时用跳音处理开口韵、闭口韵、咬舌韵,掌握各种语言特质,语音相当清楚。利用歌谣来从事语文教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方法,语言的韵脚与歌谣节奏相结合,是施福珍歌曲的最大特色,为了使读者了解施福珍的创作历程与作品内涵,本书编辑了近年来音乐家或研究者对他作品的观感与评论。
首先选了音乐家许常惠教授〈民谣风的儿童歌曲〉,这篇文章是一九九六年,施福珍出版《台湾囝仔歌曲集》的序。许教授说:「……在作品班上,施福珍第一次给我看他的作品,或者说是民谣风的儿童歌曲。这些作品有的是传统儿童唸谣的词,有的是仿童谣的新作歌词,但都是闽南方言──河洛话。至于所填的曲调,虽然没有伴奏,却是语言旋律与音乐旋律的结合。河洛话的字音与声韵,如此忠实与亲切的再现在歌曲的旋律与节奏中,使我不得不惊服。」又说:「童谣民歌为传统歌唱曲艺原始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在于语言音调的歌曲化,以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把它确定下来。」
童谣创作者简上仁〈台湾童谣的园丁─施福珍〉,发表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台湾文艺101期》,这篇文章点出在政府大力推动国语的时代,施福珍却努力创作台语囝仔歌,简老师说:「……他明知台湾童谣不可能受重视,却又无畏于寂寞的煎熬,也不追逐掌声,默默地为维护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台湾童谣奉献心力,令人敬佩!」又说:「施福珍的明快抉择与努力,为一个小乡镇培养出独具乡土风格的儿童合唱团,并享誉全国。」
向阳〈为台湾囝仔来照路〉,发表在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的《中国时报》他说:「………透过《台湾囝仔歌的故事》这本书,我还看到台湾人的另一种特质,就如在六○年代台湾乡下推动台湾本土音乐、教育下一代台湾人儿童的施福珍所显现的典型。……他除了把台湾传统中的唸谣加以谱曲之外,也用心创作符合当代台湾情境的儿歌。」又说:「……施福珍用一生、青春实践『为台湾囝仔来照路』的典范。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台湾人转化悲哀情结、反抗性格,延续先人『要做开拓者,莫作戆奴才』开拓志业的一大启示。」
魏水明〈囝仔歌的创作泰斗〉,对施福珍四十多年来的音乐志业,做了概括性的论述:「……笔者根据施老师正在整理的《台湾囝仔歌百曲集》四册四百首「囝仔歌」分析,其中创作的囝仔歌220余首,利用传统歌谣谱曲或改编后谱曲的,各有八十余首,利用康原、王金选、林武宪、方南强、张可芳与林佩珍、徐菁芬等囝仔歌谱曲的不到十首。『囝仔歌泰斗』施福珍,常透过传统「童谣」的诠释,结合闽南语的音韵,将唸谣旋律化,〈普渡来〉、〈䴔鸰〉、〈大箍呆〉、〈煎鸡卵〉、〈巴布巴布〉、〈鱼鰡〉、〈唱出快乐的歌声〉……等,特殊的编曲风格,节奏清楚活泼、曲调简单易唱,已成为九年一贯课程『语文领域』「闽南语」常引用之教材;尤其透过『囝仔歌』学台语的信念,更是施老师一贯的坚持。」
〈施福珍囝仔歌分析─自填词谱曲部分(一)〉与〈施福珍囝仔歌分析─为传统唸谣谱曲部分(二)〉是何如云研究《施福珍的台湾囝仔歌研究》论文的两章,第一部分针对施福珍写词的作品从「内容」、「形式」与「价值」三部分来探讨。
在「内容」分析上,先以「内容取材」作分类,以了解其创作偏向;为了更多面向探讨施福珍的作品,依儿歌的演唱者作分类,看施福珍儿歌作品的另一项特点。
在「形式」分析上,从「表现技巧」、「押韵」、「句式」三项来分析,看施福珍的创作特色。
在「价值」分析上,从施福珍台湾囝仔歌的内容、特色、技巧、主题等面向来看其儿歌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根据传统唸谣加以改写谱曲。已出版的儿歌创作共267首,其中为传统唸谣谱曲的部分有142首,占总作品的百分之五十三。此章是从内容方面分析施福珍所谱曲的传统唸谣,了解其取材偏向,并归纳出这些儿歌的价值;而施福珍是如何改写、整理这些传统唸谣?它对施福珍的歌词创作有什么影响?皆为本章所讨论的重点。除了为传统唸谣谱曲,施福珍也为他人的作品、现代唸谣谱曲,甚至改写、译写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这些非施福珍本人创作的歌词,也在本章中讨论。
书后附有施福珍的童谣作品六十首,这些作品具有各种形态的曲式与不同内容的歌词,选择的这些曲子都是代表作,做为阅读本书时参照的谱例,使读者容易进入施福珍的童谣世界,了解其创作的历程与作品特色后。就像何如云所说:「施福珍台湾囝仔歌的特色在取材的广泛、乡土的关怀;其儿歌的价值,除了带给儿童知识上的充实、情意上的满足,也带给成人童年的回忆。对整个台湾儿歌发展来说,施福珍这近四十年的创作,可谓『台湾儿歌创作史』的缩影。」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一个被大家可能遗忘却又无比珍贵的文化瑰宝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施福珍女士的名字,对于不熟悉台湾本土音乐的人来说,或许有些陌生,但她的囝仔歌,却在许多台湾人的童年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一份学术报告,更像是一次温情的导览,引领读者走进施福珍女士充满诗意的音乐世界。作者的研究非常深入,从施福珍女士的人生轨迹,到她每一首童谣的创作背景,再到这些童谣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义,都被细致地考证和阐述。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童谣意象的分析,那些关于自然的描绘,关于生活场景的刻画,都充满了浓郁的台湾风情,读来让人倍感亲切。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童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传播和影响的讨论,这让我对文化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让我觉得,原来那些我们小时候哼唱过的简单旋律,背后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在海外工作的台湾人来说,阅读《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这本书,带来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乡愁。施福珍女士的囝仔歌,就像是一扇通往童年记忆的时光之门,每一次的吟唱,都勾起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本书的研究,不仅仅是对音乐作品的分析,更是一次对台湾集体记忆的挖掘与整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情,将施福珍女士的生平故事与她的音乐创作紧密结合,让读者在欣赏优美童谣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位“园丁”在文化传承上的坚守与付出。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童谣中蕴含的价值观的解读,那些关于勤劳、善良、互助的教诲,至今仍是我们在社会中为人处世的重要准则。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童谣在儿童成长中的意义,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韵律和节奏,更是塑造孩子品格、传递文化认同的宝贵财富。它唤醒了我对于母语教育、传统文化保护的深思,也让我更加珍惜那些在现代社会中渐行渐远的宝贵文化遗产。
评分阅读《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被遗忘的童年乐园,唤醒了我心中最柔软的回忆。施福珍女士的名字,或许在现代的流行文化中并不耳熟能详,但她的作品,那些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生命力的囝仔歌,却像是隐藏在时光深处的瑰宝,等待着被重新发现和珍视。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施福珍女士艺术创作的一次学术性梳理,更是一次深入台湾本土文化肌理的田野调查。作者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将施福珍女士的生平、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其作品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童谣内容解读的细腻之处,那些关于农耕、祭祀、生活习俗的描绘,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和地域特色的台湾小镇。书中的插图和音乐符号的引用,也让阅读体验更加立体生动,仿佛能听到孩童们清脆的笑声,感受到泥土的芬芳。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看似微小的文化元素,也能承载起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而施福珍女士,便是那位默默耕耘的园丁,用她的歌声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台湾孩子的童年。
评分拿起《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探索一个被忽略的宝藏。施福珍女士,这位为台湾童谣辛勤耕耘的“园丁”,她的故事和作品,通过这本书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的研究视角非常独到,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本身的分析,而是将施福珍女士的创作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解读。从她童年的经历,到她创作的动机,再到这些童谣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台湾孩子,书中的内容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书中对语言学的运用,对童谣词汇的考究,对台湾本土方言的分析,都让这些歌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它让我意识到,童谣不仅仅是给孩子听的,它更是承载着语言、文化、历史的载体。这本书也让我反思,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下,我们是否忽略了这些看似微不足道却意义非凡的文化元素。它像是一声温柔的提醒,让我们回归童真,感受最纯粹的快乐,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塑造了我们身份认同的本土文化。
评分作为一名对台湾传统艺术充满好奇的旅行者,我一直渴望能深入了解这片土地孕育出的独特文化符号。当我在书店偶然翻阅到《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时,便被这个略显复古的书名所吸引。阅读的过程,是对台湾早期社会生活的一次沉浸式体验。施福珍女士的囝仔歌,以其直白、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生活点滴,从嬉戏打闹到学习劳作,无不展现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人文关怀。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对施福珍女士个人作品的汇集,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台湾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通过对这些童谣的分析,我们可以窥见教育方式的演变,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以及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被传承与挑战。作者的研究方法扎实,引用了大量史料和一手访谈,使得书中内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童谣功能性的探讨,它们不仅仅是娱乐,更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语言、培养情感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文化传承并非总是宏大叙事,它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片段中,藏在孩童的歌谣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