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

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童谣
  • 施福珍
  • 囝仔歌
  • 民俗学
  • 儿童文学
  • 台湾文化
  • 方言
  • 音乐
  • 教育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童谣园丁──施福珍囝仔歌研究》共收录施福珍囝仔歌60首(含词谱)以及许常惠、向阳、简上仁、魏水明、何如云等人对施福珍创作台湾囝仔歌的分析评论,可谓市面上最全面之施福珍囝仔歌研究。

作者简介

施福珍(1935 ~ )

  彰化县员林镇人。台中师院普师科,东吴大学音乐研究所。曾任教于大专院校及国中小学,担任「台湾囝仔歌赏析」客席讲座。于国内外举办数百余场专题讲座,拥有「台湾童谣的园丁」、「童谣囝仔王」等称号。荣获1988年台湾省第六届铎声奖,「台湾囝仔歌」教唱影集(1997年出版)荣获第一届金视奖、1998年台湾省第一届特优音乐创作奖。

编者简介

康原(康丁源,1947 ~ )

  彰化人。着有《大师的视界?台湾》、《追踪彰化平原》、《八卦山下的诗人林亨泰》、《赖和与八卦山》、《台湾囡仔的歌》、《台湾囡仔歌谣》、《人间典范全兴总裁》等四十本书。

  曾任赖和纪念馆馆长、青溪学会彰化分会理事长等多项职务,并荣获2004第六届磺溪文学特别贡献奖。现为彰师大台文所作家讲座、修平技术学院兼任讲师、作家,主持康原文史工作室,策画主持公益频道「文化列车」节目。与林明德共同策画《彰化学》丛书。获2007年吴浊流文学奖新诗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丛书序  启动彰化学─共同完成大梦想…………………………林明德
编者序 童谣囝仔头王施福珍……………………………………康原
目次
一、 民谣风的儿童歌曲………………………………………….许常惠
二、 台湾童谣的园丁──施福珍……………………………….简上仁
三、 为台湾囝仔来照路…………………………………………向阳
四、 囝仔歌的创作泰斗…………………………………………魏水明
五、 施福珍囝仔歌分析──自填词谱曲部分(一)…………何如云
六、 施福珍囝仔歌分析──为传统唸谣谱曲部分(二)……何如云

附录
施福珍的囝仔歌(六十首)
囝仔歌100(以创作年代收录)

图书序言

编者序

童谣囝仔头王施福珍 康原

  一九五九年我考入秀水农校,初一的音乐老师施福珍,是他应聘秀水农校教书第一年,他引导我进入音乐的天地,启发了我对音乐的兴趣,往后我参加学校的管乐队并成为乐团的指挥。毕业后到彰化高工服务,又成为彰化高工的管乐教师后,在许多音乐比赛的场合中,与施老师共同担任评审工作,我们再续师生同台演出之缘,到后来我们又合作出版五本台湾囝仔歌的书籍。

  施福珍在秀水农校服务两年,转任员林家商教师,成立员林艺声混声合唱团并担任指挥。一九六四年他开始创作台湾囝仔歌,第一首歌曲为〈点仔胶〉迄今已有四百多首曲子,加上台语唐诗标音配曲五十首。除了创作囝仔歌之外,积极推动教学,透过演讲、研习、合唱的方式推广,还创办「和和音乐操」,将音乐与韵律操结合,风靡全国的《和和音乐操》,获得广大群众喜爱,现在有五万余名会员,可以说全球华人地区均有和和音乐操的踪迹。

  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九年,施福珍获得过救国团青年作曲奖三次,这段期间还跟李健教授、汪石泉教授、许常惠教授学作曲;任彰化县中兴合唱团副指挥,组织彰化音乐教师联谊会,并为首任会长。参加许常惠师生作品发表会,加入亚洲作曲家联盟中华民国总会。

  一九七○年以后带着员林儿童合唱团,南北奔波参加比赛与演出,并在台视上官亮的「儿童世界」与张小燕的「小小音乐使节」节目中演出。一九七八年成立彰化县音乐协进会任创会理事长。次年在服务二十五年的员林家商退休,于员林开设和和乐器有限公司,并出版《和和音乐月刊》报导乐讯与传递音乐知识,达四年之久。

  一九八○年任国立彰化师大合唱团教师,次年任全国第一届台湾民谣歌唱比赛总干事,荣获省主席李登辉颁发文艺奖银盾。之后协助彰化县立大同国中设立音乐班,并任该班主任,在他的经营下,学生成绩辉煌;直到一九九六年九月十六日退休。

  我约从一九九二年开始,在报章撰写〈台湾囝仔歌的故事〉,介绍施老师所编写的歌谣,写出每一首歌的产生背景,相关故事与歌曲特性,共计两百多首,先后由自立晚报出版公司及玉山社出版公司,出版《台湾囝仔歌的故事》三册、晨星出版《囝仔歌教本附CD》。而施福珍老师也出版《台湾囝仔歌曲集》两册,以及录音带、录影带多集。许多社团、学校、训练机构都邀请他演讲。大爱电视台制作《台湾囝仔歌欣赏影集六十辑》、三大电视台出版《台湾囝仔歌教唱影集二十四辑》、《台湾囝仔歌一百年》论文,施老师虽然忙得团团转,童谣却创作不断。

  《台湾囝仔歌的故事》分别获新闻局八十三、八十五年度金鼎奖,一九九七年获新闻局第一届金视奖的主持人特优奖;一九九八年又获台湾省第一届特优文化艺术人员音乐创作奖,并荣获金韵奖、金曲奖、铎声奖等奖。他担任大专、高中、小学音乐教师四十年、电视节目主持人,还担任民视「台视空中艺术文化学苑」台湾儿歌节目审核兼谘询顾问,在国内外有两百余场的专题讲座,拥有「台湾童谣的园丁」、「童谣囝仔头王」等称号。

  施老师精通台语文,投入彰化县民间文学调查,出版《台语ㄅㄆㄇ快速入门》、《台语瞬间入门 基础篇》、《台语瞬间入门 辞典》、《囝仔歌学台语─国小课本》、《台湾的歇后语》等台语文相关着作。他对语言研究深入,在台语曲调的处理,有其特殊之处;他相当深入了解传统的歌谣,能贴切表达台湾文化的精神;不仅运用传统歌谣吟诵调的特质,更将西洋的作曲方法配合语文特性,处理出各种不相同歌曲韵味。几十年来他对歌曲处理都一直坚持:

  一、歌曲的旋律化与口语化:优美的旋律是歌曲的重要因素之一,旋律是由音的高低所构成,而台语的语音为八音高低起伏,文字的语音就是旋律的变化;同时台语中同音的高低常有不同的意思,比如说「阿母」的「阿」是第一声,若读成第四声,就变成「鸭母」:而「笑」是第四声,读成第一声,就变成「嬲」;又比如说:「下早起,会载去。」(早上会载去)作曲时,如果不分辨语音,很难令人听懂。当然口语化也是配合音的高低不同而产生,台语的口语化,自然具有旋律之美,容易让人听懂歌词内容。有一首〈猴钩狗〉歌谣,是传统绕口令唸谣,说明狗跌入水沟,而猴子去拿钩子来钩狗。这首歌曲用语音高低起伏的形状以三拍子来处理,按照语形变化作高低转变,把「狗」、「猴」、「沟」、「钩」(一字名词,一字动词),每字加上「仔」强调口语化。而将四个同音异调的字,用音乐形式表现出来。

  二、歌曲节奏明快活泼:童谣的对象是儿童,音乐节奏应该简单明了、轻快活 泼,又容易记诵。童谣具教育效果,要叙述事情或描写物体的特征,透过歌唱比较容易记清楚。比如〈田蛤仔〉这首曲子节奏轻松明快,是一段式四句歌词,容易吸收。后句「三更半暝地唸歌,哌哌哌哌哌哌」深受儿童喜欢,可突显其儿童的活泼性格。这类歌谣在施老师的囝仔歌中相当多的比例。

  三、适合儿童音域伴奏简单容易:儿童的音域因年龄有所不同,六岁以 下儿童演唱音域在五度之间,七至九岁约六度到八度,十一、二岁儿童约十度左右。儿童曲子须有好伴奏,一般学琴的人就能弹。比如〈八卦山〉像这首〈八卦山〉为c调五声音阶,适合幼儿学习,歌谣又具乡土性、趣味性。

  四、语言不同有不同处理方式:台语因地方音有不同腔调,分成泉州腔、漳州腔、厦门腔等等,为了突显语音的特性,必须有不相同的表现;比如〈阮宅伫佗啰〉(我家在那里)鹿港腔调有许多上扬音,如佗、婆、蚵、无、彼,在作曲时运用装饰音来处理,突显鹿港特别腔调。在歌词方面用特产来表达,透过虾猴、青蚵、龙眼酥、凤眼糕,形成地域性魅力。

  五、歌词常运用俗谚:俗谚有云:「龙交龙,凤交凤,稳龟交冻戆(此音唸kham)。」有物以类聚之义。他以俗语入词,或许只是韵脚运用,却保留了台湾的俗谚。〈龙交龙〉这首曲子採aabb两段式,为降E调五声音阶宫调曲子;词的后段引出「天父」与「天公」的比较,来提出信仰问题,令有意想不到的趣味性。

  六、歌谣的教育性:从事教育工作四十年的施老师,歌词中常带有深刻的教育性,教育孩子为人处世,教育孩子重视卫生。像这首〈含夹相〉曲子说明吃相不好,劝孩子吃饭斯文一点,不可粗鲁,那种抢菜的姿势,的确不雅必须改进,在趣味中劝勉孩子,词意生动又活泼。

  除了以上的特色外,擅于利用上扬音与下坠音处理语音;同时用跳音处理开口韵、闭口韵、咬舌韵,掌握各种语言特质,语音相当清楚。利用歌谣来从事语文教育,是一件事半功倍的方法,语言的韵脚与歌谣节奏相结合,是施福珍歌曲的最大特色,为了使读者了解施福珍的创作历程与作品内涵,本书编辑了近年来音乐家或研究者对他作品的观感与评论。

  首先选了音乐家许常惠教授〈民谣风的儿童歌曲〉,这篇文章是一九九六年,施福珍出版《台湾囝仔歌曲集》的序。许教授说:「……在作品班上,施福珍第一次给我看他的作品,或者说是民谣风的儿童歌曲。这些作品有的是传统儿童唸谣的词,有的是仿童谣的新作歌词,但都是闽南方言──河洛话。至于所填的曲调,虽然没有伴奏,却是语言旋律与音乐旋律的结合。河洛话的字音与声韵,如此忠实与亲切的再现在歌曲的旋律与节奏中,使我不得不惊服。」又说:「童谣民歌为传统歌唱曲艺原始形态,它的最大特点在于语言音调的歌曲化,以歌曲的旋律与节奏把它确定下来。」

  童谣创作者简上仁〈台湾童谣的园丁─施福珍〉,发表于一九八六年七月《台湾文艺101期》,这篇文章点出在政府大力推动国语的时代,施福珍却努力创作台语囝仔歌,简老师说:「……他明知台湾童谣不可能受重视,却又无畏于寂寞的煎熬,也不追逐掌声,默默地为维护富有传统文化精神的台湾童谣奉献心力,令人敬佩!」又说:「施福珍的明快抉择与努力,为一个小乡镇培养出独具乡土风格的儿童合唱团,并享誉全国。」

  向阳〈为台湾囝仔来照路〉,发表在一九九四年七月二十九日的《中国时报》他说:「………透过《台湾囝仔歌的故事》这本书,我还看到台湾人的另一种特质,就如在六○年代台湾乡下推动台湾本土音乐、教育下一代台湾人儿童的施福珍所显现的典型。……他除了把台湾传统中的唸谣加以谱曲之外,也用心创作符合当代台湾情境的儿歌。」又说:「……施福珍用一生、青春实践『为台湾囝仔来照路』的典范。这也正是我们这一代台湾人转化悲哀情结、反抗性格,延续先人『要做开拓者,莫作戆奴才』开拓志业的一大启示。」

  魏水明〈囝仔歌的创作泰斗〉,对施福珍四十多年来的音乐志业,做了概括性的论述:「……笔者根据施老师正在整理的《台湾囝仔歌百曲集》四册四百首「囝仔歌」分析,其中创作的囝仔歌220余首,利用传统歌谣谱曲或改编后谱曲的,各有八十余首,利用康原、王金选、林武宪、方南强、张可芳与林佩珍、徐菁芬等囝仔歌谱曲的不到十首。『囝仔歌泰斗』施福珍,常透过传统「童谣」的诠释,结合闽南语的音韵,将唸谣旋律化,〈普渡来〉、〈䴔鸰〉、〈大箍呆〉、〈煎鸡卵〉、〈巴布巴布〉、〈鱼鰡〉、〈唱出快乐的歌声〉……等,特殊的编曲风格,节奏清楚活泼、曲调简单易唱,已成为九年一贯课程『语文领域』「闽南语」常引用之教材;尤其透过『囝仔歌』学台语的信念,更是施老师一贯的坚持。」

  〈施福珍囝仔歌分析─自填词谱曲部分(一)〉与〈施福珍囝仔歌分析─为传统唸谣谱曲部分(二)〉是何如云研究《施福珍的台湾囝仔歌研究》论文的两章,第一部分针对施福珍写词的作品从「内容」、「形式」与「价值」三部分来探讨。

  在「内容」分析上,先以「内容取材」作分类,以了解其创作偏向;为了更多面向探讨施福珍的作品,依儿歌的演唱者作分类,看施福珍儿歌作品的另一项特点。

  在「形式」分析上,从「表现技巧」、「押韵」、「句式」三项来分析,看施福珍的创作特色。

  在「价值」分析上,从施福珍台湾囝仔歌的内容、特色、技巧、主题等面向来看其儿歌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根据传统唸谣加以改写谱曲。已出版的儿歌创作共267首,其中为传统唸谣谱曲的部分有142首,占总作品的百分之五十三。此章是从内容方面分析施福珍所谱曲的传统唸谣,了解其取材偏向,并归纳出这些儿歌的价值;而施福珍是如何改写、整理这些传统唸谣?它对施福珍的歌词创作有什么影响?皆为本章所讨论的重点。除了为传统唸谣谱曲,施福珍也为他人的作品、现代唸谣谱曲,甚至改写、译写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这些非施福珍本人创作的歌词,也在本章中讨论。

  书后附有施福珍的童谣作品六十首,这些作品具有各种形态的曲式与不同内容的歌词,选择的这些曲子都是代表作,做为阅读本书时参照的谱例,使读者容易进入施福珍的童谣世界,了解其创作的历程与作品特色后。就像何如云所说:「施福珍台湾囝仔歌的特色在取材的广泛、乡土的关怀;其儿歌的价值,除了带给儿童知识上的充实、情意上的满足,也带给成人童年的回忆。对整个台湾儿歌发展来说,施福珍这近四十年的创作,可谓『台湾儿歌创作史』的缩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