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知名汉学家王梦鸥先生讲课的片段,课程开设于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时值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八年间,重点为《文心雕龙》,并略及禅诗与《沧浪诗话》。
全书属语录体,依原讲授情况,分成十八讲;由高大威纪录、编辑并系註。
讲授者简介
王梦鸥教授(一九○七?二○○二)
早年任职于中央研究院。曾分别执教于厦门大学、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并担任政治大学中文系系主任、中兴大学文学院院长。
曾获中山文艺奖、国家文艺奖、五四文学奖。
其学广涉四部,着作甚丰,尤致力《礼记》、《文心雕龙》、唐人小说以及文学批评等。
编者简介
高大威
政治大学文学博士,暨南国际大学教授。
曾任暨南国际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学务长、主任秘书。
先后为中华电视公司以及《中央日报》、《联合报》、《文讯》杂志等专栏撰稿。
主要的研究领域在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化思潮。
这次拜读王梦鸥先生的《文心雕龙讲记》,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收获之旅。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先生的讲解,就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导游,带着我们穿梭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迷宫。他的叙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无论是对《文心雕龙》的整体框架把握,还是对其中某一具体篇章的细致解读,都展现出超凡的洞察力。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先生在分析“论说篇”时,对不同时期论说文特点的对比。他不仅仅局限于文本分析,还引入了大量当时的社会事件和人物故事,使得论说文的演变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鲜活的历史画面。先生的文风,有一种沉静而优雅的气质,读来让人心平气和,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房,与一位智者进行思想的交流。他在讲解中,常常会抛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答案,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兴趣。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理解一部古典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理解其文字本身,更是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想。
评分阅读王梦鸥先生的《文心雕龙讲记》,是一次涤荡心灵的体验。先生的讲解,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我干涸的文学知识。他对于《文心雕龙》中那些关于文体、文风的论述,进行了非常系统和深入的梳理。我尤其欣赏先生在分析“比兴篇”时,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解读。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意象的含义,而是挖掘了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方式。例如,他对于“梅”的解读,便从其象征坚韧不拔,到其与文人雅士的精神契合,层层递进,让我对“梅”这一意象有了全新的认识。先生的文风,有一种返璞归真的魅力,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见解。读他的书,不需要提前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先生会一步步引导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这本书不仅教会我如何理解《文心雕龙》,更教会我如何去欣赏文学作品,如何去感受文字的力量。
评分初识王梦鸥先生的《文心雕龙讲记》,便被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所吸引。先生并非一位拘泥于书本的学者,他将《文心雕龙》这部古籍置于广阔的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赋予了作品新的生命。他对于“风骨”的阐释,便是我认为全书中最具亮点之处。先生认为,“风骨”不仅仅是文章的内在品质,更是作家人格与精神的外化,是其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集中体现。他在讲解中,举出了大量不同时代的文人范例,细致地分析了他们作品中的“风骨”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学成就。这种分析角度,让我对文学的评价标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先生的语言,时而激昂,时而婉约,仿佛一曲悠扬的乐章,时而磅礴大气,时而细腻入微,随着他的笔触,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在眼前闪烁。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与一位老朋友聊天,他娓娓道来,将他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读王梦鸥先生的《文心雕龙讲记》,仿佛走进了一座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文学殿堂。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底,为我们层层剥开了《文心雕龙》这部巨著的神秘面纱。他并非仅仅是照搬原文,而是将自己对文学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其中,使得那些数千年前的文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先生的讲解所折服。他对于《文心雕龙》中那些晦涩难懂的概念,总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同时又不失学术的严谨性。比如,在讲解“明之非愚”那一章时,先生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刘勰的原意,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思潮,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刘勰的批判精神是如何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可贵的。更让我惊喜的是,先生在讲到“才性篇”时,将文学才能与人的性格、志向联系起来,触及了许多读者内心深处对于自身文学潜能的思考,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感受到了文学的永恒魅力。先生的文字,平实而有力,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却字字珠玑,引人入胜。读完此书,我不仅对《文心雕龙》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
评分王梦鸥先生的《文心雕龙讲记》,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著作。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剖析,将《文心雕龙》这部古籍的价值和意义,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他对于“神思篇”的解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先生认为,“神思”是文学创作的源头活水,是作家情感、思想、才情的集中爆发。他通过对历代著名作家创作过程的分析,阐述了“神思”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形式,以及如何才能激发和 nurtured 这种创作的灵感。先生的讲解,充满了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将文学创作神化,而是将其与人的情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善于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文学理论具象化,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读这本书,我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文学导师对话,他循循善诱,点拨迷津,让我对文学创作和欣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古典文学世界的新大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