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系北京大学着名才女。1957年在北大读书时被划为「右派」;1960年12月因「《星火》反革命集团案」被捕;1965年5月以「反革命罪」获刑20年;1968年4月29日被击毙于上海,后公安向其家属收取5分钱子弹费。在狱中,林昭为捍卫自由民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对极权和人性进行了深入持久的思考,以自己的鲜血等写下了数十万字的诗词文章。1979年2月28日,北京大学发出「右派」改正通知。1981年12月3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宣告林昭无罪。从那以后,林昭故事在知识界广为流传,逐渐在民间形成坚持求真、反抗专制的「圣女」形象。本书是第一部关于林昭的传记,作者历时3年,採访、搜集大量史料,力求真实还原林昭,并首次将现有林昭诗文完整呈现给世人。
作者简介
赵锐
1971年3月生于江苏淮阴,199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现供职于南京报业集团。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二级作家。曾出版散文集《看梦》、《单身母亲手记》和传记《吴健雄》等,发表文学作品上百万字。
自 序 让我们共同完成
引 子 五分钱子弹费
第一章 青春(1931-1954年)
一、儒父侠母
二、投奔革命
三、冷酷的痛快
四、流泪的良知
五、记者生涯
第二章 觉醒(1955-1959年)
一、红楼林姑娘
二、山雨欲来
三、「五.一九」风暴
四、决不认罪
五、鸡蛋碰石头
第三章 抗争(1960-1967年)
一、甘入地狱
二、人间何世
三、不作奴才
四、超越愤怒
五、冤字血帕
第四章 活祭(1968-2008年)
一、血洒龙华
二、无罪平反
三、魂归故里
四、林昭复活
五、空谷回音
附件一 林昭年谱(1931-1968年)
附件二 林昭遗作──普洛米修士受难的一日
附件三 那一代人已渐行渐远──湖州拜访沈泽宜
附件四 她是那么鲜活的一个人──上海拜访倪竞雄
附件五 「我从来不赞成秀才造反」──当事人朱红追忆「林黄反革命集团案」始末
附件六 林昭是为我们去死的──胡杰回顾林昭纪录片的拍摄
后 记 划不上的句号
《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就充满了好奇。封面设计简洁却很有力量,让我想象着书中人物的坚韧与不屈。我一直对历史人物传记非常感兴趣,尤其是那些在动荡年代里,依旧坚持自己信念的人。林昭这个名字,在不少历史的回声中隐约听闻,但总觉得不够清晰,不够立体。读这本书,我期待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她所经历的那些风风雨雨,去理解她为何能成为那个时代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评分这本《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在我心头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个体命运的脆弱与顽强。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沉,仿佛将读者带回了历史的现场,亲历着那些波诡云谲的事件。我被林昭身上那种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深深震撼,她的文字,她的思考,她的坚持,都如同在黑暗中燃起的火炬,即使微弱,却足以照亮前行的路。
评分《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灵魂的触动。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在时代的洪流中,如何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独立。我被林昭身上那种超越凡俗的勇气所折服,她的文字,她的思想,都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芒。这本书,不仅仅是讲述一个人的故事,更是探讨了信仰、良知和自由的意义。读完之后,我久久不能平静,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思考在面对困境时,我又能坚持什么。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深刻。《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勾勒出林昭波澜壮阔的一生。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缩影,看到了个人在历史变迁中的无奈与抗争。林昭的坚韧与善良,她的智慧与勇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人生,是一曲悲壮的赞歌,也是一盏不灭的明灯,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
评分翻开《祭坛上的圣女──林昭传》,我立刻被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所吸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个人的生平,更是一段民族记忆的沉淀。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搜集了大量的史料,并将它们巧妙地编织进林昭的人生故事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图景,看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林昭的经历,让我对“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那些在逆境中坚守真理的人们,充满了敬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