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国立中正大学举办「第三届经典人物—『黄春明跨领域』国际学术座谈会暨研讨会」,本书收编此研讨会的部分论文,分为「专题演讲」、「论述」、「座谈会」与「国际论坛」四部分,大抵涵盖了黄春明散文、小说、插画、电影、评论、儿童剧,以及黄春明文学的翻译等各种面向,凸显其跨领域的丰富性。
书附江宝钗、林镇山的序跋,略述研讨会举办缘起,以及成书始末,并有黄春明与陈芳明的专题演讲。对于理解黄春明的跨领域人文成就,以及其人暨其人文创造典范化之践履,本书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参考书。
黄春明简介
(1935年-),生于台湾宜兰县罗东镇,为台湾当代重要的文学作家。黄春明的文学创作十分多元,而以小说为主,其它创作还有散文、新诗、儿童文学、戏剧、撕画、油画等,各类作品曾被翻译为日、英、法、韩、德等多国语言。1993年于宜兰创立吉祥巷工作室,抢救日渐流失的本土文化,从事乡土语言教材编写、田野採访记录、编导创新歌仔戏……等工作。1993年起出版5本撕画童话,致力于儿童绘本、儿童戏剧的创作,更于1994年创立「黄大鱼儿童剧团」,巡回全台各地。2005年创办宜兰人的文学杂志《九弯十八拐》双月刊。重要着作有小说:《儿子的大玩偶》、《两个油漆匠》、《锣》(1999年入选「台湾文学经典三十」小说类)、《莎哟娜拉.再见》、《小寡妇》、《我爱玛琍》、《青番公的故事》、《放生》、《看海的日子》、《黄春明-银须上的春天》等;散文:《乡土组曲》、《等待一朵花的名字》;儿童文学:《毛毛有话》;撕画童话:《我是猫也》、《短鼻象》、《小驼背》、《爱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主编:《本土语言篇实验教材教学手册:宜兰县国民小学乡土教材》、《本土语言篇实验教材教学手册:宜兰县国民中学乡土教材》、《本土语言(河洛语系)注音符号简介》、《水稻文化活动-共享丰收喜悦》、《粒粒皆辛苦-台湾旧农业的背影》。曾获国家文艺奖、中国时报文学奖、吴三连文艺奖。
作者简介
江宝钗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国立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为文学理论、台湾文学、女性文学。主要着作有《台湾古典诗面面观》、《嘉义地区古典文学史》、《白先勇与台湾文学史的构成》,主编当代小说读本《岛屿妏声》、《小说今视界》、《时代新书》,研讨会论文集《树的见证—郑清文文学论集》以及嘉义作家作品集、民间文学集等多种。
林镇山
加拿大雅博达大学语言学博士,现任教于该校东亚研究系所。主要着作有(The Art of Discourse in the Story of Ying-ying (Tamkang Review)) (Rise Above the Ashes: Nu-ts,ai and Jen Tao chung-nien) ( Germany: Franz Steiner Verlag Stuttgart), (Love, Power, and Trope: Three Modes of Representing the Mother in My Son Han-sheng, and, Mother’s Love.) (Lewiston: Mellen).
序──黄春明意志 江宝钗
【专题演讲】
文学路迢迢──黄春明谈他的写作历程 黄春明主讲.江宝钗整理
生命与时代的照明──黄春明、黄春明小说与我 陈芳明主讲.江宝钗整理.郑德昌校订
文学经典化与生活记忆的传承──为「黄春明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而写 江宝钗撰
【论述】
黄春明小说和改编电影的空间描绘比较 张东天
想像国族与原乡图像──黄春明小说与台湾新电影之改编与再现 黄仪冠
尘封的黄春明文学漫画《石罗汉日记》──以此例兼探文学媒介与作家创作的互动 叶雅玲
黄春明小说中的象征 蔡振念
第三世界乡土故事的天方夜谭—─形影孤单、渐行渐远的说书人黄春明 徐秀慧
榕树与竹围──再会黄春明的原乡妇老 林镇山
黄春明跨文类的成长主题研究 戴华萱
鬼魅、消费与往来──试析黄春明小说中的鬼叙事 廖淑芳
借火攻火──黄春明小说中现代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位移 陈国伟
庶民的两难与抉择──黄春明小说中的女性∕后殖民意识 邱子修
【国际论坛】
由两个女性的归乡所考察的故乡含义──黄春明的白梅和黄晰英的白花 全炯俊
回忆和台湾乡土文学──黄春明作品遇合时的种种 田中宏撰.杨智景译
黄春明的文学与电影座谈会
【跋】
文学回到大众──黄春明谈小说创作的目的与意义 黄春明主讲.江宝钗整理
淑世英雄的原乡旅程──《全球化下的乡土衍异与演绎:黄春明文学论集》 林镇山
【附录】
黄春明生平
「黄春明跨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议程
与会学者简介
研讨会工作人员
黄春明意志 江宝钗
一、点铁成金
黄春明是朋友眼中那种具备gold touch的人,他的手碰什么,铁片都变成金块。他写诗、散文、小说、杂文、戏剧,他是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也当导演拍记录片。他做一手好菜,是会把排骨肉汁慢慢地熬入米粉里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卖过便当,为了收钱方便,发明了自己的收银机;他的油画画得极好,如果他朝绘画发展,一定会在绘画方面成功。
如果创意人生,是黄春明生活的写照,黄春明这个人最大的特色,是他永远站在与弱势站在一起,关怀老人、小孩、女人、工人、农人,以及其他的社会边缘人。从早期的青番公、憨钦仔、白梅、阿猴,到后期更有计画地撰写「放生」里的老人系列,黄春明一贯的关怀,是那些被社会遗忘的人,他们如何奋发向上。而,他这些小说的可贵之处,早已进入文学史的讨论。
回首我还是一位青苍的少年时,考上大学,第一堂国文课要写自传,我毫无犹豫,执笔便写给憨钦仔。感到只有卑微的憨钦仔,才能理解我沉重而忧伤的身世。这以后岁月迟迟,不断地与黄春明这个名字在各种场合往还,在办研讨会以前,却总共只见过黄春明两次面。第一次见面,极不寻常,我在他演讲的现场为了学生没有好好听讲,感到抱歉,痛哭流涕。接着,我不知道他累,黏他太紧,他发了脾气,他临开车上路时看得出气还未消。我心里咕哝:「这个人难相处!」谁知道隔了一、两年,意外见了第二次面,随意提到为他开个研讨会,他竟然一口就答应了。
我一直感到狐疑,这两次见面的经验未免差距太大,做梦似的不可置信。第一次的艰难对照着第二次愉悦。关键就在于,他那一次所经历的跋涉,我毫无所悉。先是前三天,他带着剧团在台东演出,戏一演完,又在台南文学馆主持一个青年文学营的开幕演讲。而那个晚上,台风来了,他从台东的大武到屏东的东港,翻山越岭,沿途落石片片,一到台南,旅馆里的电视正在播报他来时走的那条路已经封闭了。第二天早上,他感冒了,发高烧,被送到成大医院,小拇指绑着塑胶片,上头写着编号和名字,推进了急诊室,教他感到很像要上太平间。好险感冒好了,隔一天,他又在中正大学、嘉义大学各有一场演讲。谁知道又遇见我缠着他问问题,半夜了都还不知道要离开,再好脾气的人也受不了。但他一直为了发脾气感到负疚──其实我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但他为了这件事,记得这么久,又似乎想要做一种补偿,所以,有了第二次见面的愉悦演出。
我在圣塔芭芭拉见到杜国清,他正在寻找驻校作家,问我的意见,我郑重提黄春明,他称好,并以他在美国联络不便,嘱我联络,我把这件事当做头一件大事,一回台湾就立刻给黄春明打电话。他在那头说一不二就答应了。
我自此开始对自己和黄春明的交情,有了自信。我绝对不是那种狐假虎威的人,但跟别人谈起他,总不免在口气上虎虎生风,觉得自己顶上有光,追根究柢,不就是为了我多认识一点黄春明吗?一个受大家尊敬的人,就能有这么大的力量,使得每个接近他的人都变好了,觉得自己的存在很重要,孟子说的,顽廉懦立,不是没有道理的。
二、小李子不是大骗子
开始筹办研讨会,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只有打电话,经常地,为了一些细节的安排。说什么,他都答应。但是他也有他的意志。我们一直筹不到儿童剧演出的经费,我建议不要演,但他非演不可,即使没有一毛钱。我只好屈服。在电话里,有时候也还听到他在扬声说话,好脾气的黄春明,到底还是藏着一个不妥协的、坏脾气黄春明。
研讨会的办理,获得空前的成功。下着雨,两百人的会场涌进三百多人。一直到第二天结束,还是人挤人。儿童剧「小李子不是大骗子」的演出也很惊人地叫座,五百人的演艺厅全是人。结束的时候,全场起立鼓掌,久久不息。两天里,黄春明变成一个活动招牌,不断被他的粉丝找去拍照,男男女女,左拥右抱。他坚持不教别人觉得他的累。
黄春明读书的时候,太有自己的意见,不断跟别人干架,老是被开除,学校一路从台北换到屏东,他就是不肯放弃自己认为对的主张,黄春明有黄春明绝不放弃的意志。
他到嘉义的时候,我去接他,都晚上九点了,他还没有吃饭,一迳惦记着剧团。他遇过车祸,腿受了点伤,到现在还不太能支力。为了剧团的年青人要寻找着名的小吃,在嘉义市街狂走了将近四十分钟,他陪到最后,才说不行了,一定得找个地方坐,他指点着腰、背、膝、脚说,痛!两天研讨会,他早早到会场,做开场和闭幕演讲,仔细听每一场,又撑到儿童剧演完,好脾气地跟每一个人寒暄。研讨会的论文不免有些把讨论重点放在文化研究,国族、性别、后殖民、后现代的术语满天飞,他颇为愤愤。对黄春明而言,写小说不过是要返回大众的一条路,写作的和被写作的对象,都无法发声,写出来的小说,却只能任不相干的学院宰割,读错了也没有人管,他非常焦急,不断问我,「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这样的。研究和创作一样,经过时间的筛选,好的研究才会留下来。」尽管着急,在论文发表进行的时候,没有主持人的邀约,他从未发言。好脾气管住了黄春明的意志。
他走的时候,我送他到高铁站,故意买了迟发一班的票,好跟他再相处一阵,我很高兴他竟没有发觉,但,他真的没有发觉吗?也许他只是要成全我跟他多讲些话的心愿。
他历数曾经获得的好些个邀约,有的觉得没有必要,有的觉得违背原则,因而并未接受。
「嘿,黄先生,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很难相处耶?!」
「你不知道吗,他这也不好,那也要避嫌,经常跟人说不……」师母在旁边说。
「哇!怎么这几趟对我都说好……」
「我嘛呣知,干若去乎亡魂牵去,你讲什么拢佮你回好……」我忍不住笑起来,他的不知道,我是知道的,这就是好脾气的黄春明弥补他的坏脾气的方式,而且充满了他个人的意志。
黄春明说他爱面子,小学时候被王老师怀疑他的作文抄袭,重写了一篇,获得赞赏,开启了读书的路;投稿给联副,如果当时的主编林海音改动他的稿,或者退了他的稿,尽管他们互不相识,但只要林海音从文章里知道有一个黄春明,是被退稿的,说不定他也不写小说了。
爱面子,也是一种意志。
「七十四岁了,还可以流汗,劳动流汗,见到你们的时候,还可以装作脚不痛,腰板可以挺直。」这也是他的意志。
儿童剧团办得很艰难,可是再怎样艰难也要撑住,对于台湾过去历史犯的错误,或者是现下社会的价值错乱,他无力改变,但可以改变的是儿童,儿童的未来,因而,儿童剧团,非办成功不可。这也是他的意志。你不能不佩服。
让我们一起相信黄春明吧,因为他的意志,桃花源是存在的,台湾就是桃花源的所在。
真的。小李子不是大骗子。
三、泥土真滋味
「黄春明文学」跨领域国际学术研讨会邀集来自各方的学者进行对话,深刻认识黄春明的散文、小说、诗歌、童话、儿童剧本、剧场表演、电影改编以及绘图、撕画等艺术创作。黄春明文学与艺术深深地向泥土扎根,带领我们品尝泥土的滋味,酸甜苦辣,我们欣然共理,并因而彼此更为靠近。
既已落在泥土里的种籽,总有一天发芽。能在时间从我身侧汪汪流逝了这么些年之后,能在与黄春明第一次见面的曲折之后,终于能够完成这个黄春明文学典范的践履,焉能不感慨系之?一直到研讨会结束,我与朋友E到黄春明家里吃饭,与他一起高声朗读诗,兴致盎然里,慒慒地,又像做了一场李伯大梦。
本研讨会为中正大学台文所「经典人物」系列,在此之前,另有白先勇(未编论文集)与郑清文。本会原邀集论文有二十一篇,大抵涵盖了黄春明的各方面。在论述部分,论文摘要先做审查,审查后完稿,在会上接受讲评,其后再由两位审查人进行审查,并请作者根据讲评意见与审查意见修改;若干未能通过审查或未及修改者,则只好割爱。随后,进行中英文摘要、论文格式审订等后续作业。较诸一般研讨会论文集,本书安排的几个专题演讲,以及关于黄春明文学电影改编的座谈会,尤其能凸显黄春明文学暨其跨领域的特色与意义。如此,实已非研讨会论文集的原貌,因而名之为「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以记载我们的感受。书末系黄春明生平年表,以及着作目录。
本次活动,感谢教育部、国立台湾文学馆、国科会及文建会在经费上的协助。至于本校全力支持,提供配合款、出版经费,图书馆同时办理黄春明主题书影展,展现吴志扬校长、台湾人文研究中心戴浩一副校长闳厚的人文学视野,使得本会成为云嘉南平原上的一场嘉年华,令人兴奋。
感谢论文撰写人、讲评人、主持人,以及座谈会、研讨会的出席朋友,王童、万仁导演的文学电影改编经验谈,黄建业、闻天祥、许悔之先生的跨媒体观察;陈芳明先生专题演讲,现任国立台湾文学馆郑邦镇先生拨冗到场参加座谈,前馆长林瑞明先生翩然出现,无不引起惊异,他们曾经与黄春明一起走过的时代,他们的在场证明,更增加我们对黄春明文学艺术典范化的理解与珍惜。联合文学出版社慷慨允诺出版这本关于黄春明文学的书,在此一併致谢。
本书编务由个人与镇山教授共同负责,并由智景带领台文所一、二年级同学协助编辑中文格式,个人做最后确认。论文格式悉依国家台文馆的规定,英文部分则依MLA Research Guide。这几次亲临其事,早领略编订格式的困难,还是得在这里再提。英文摘要部分则获得邱子修助理教授以及此刻在本所交流的北京清华大学外文系博士候选人王璟小姐的协助。
最后不能不提的是,朋友E为本书若干篇文章所做的校读。他的背景原是科学,可是由于他对文学的爱好,使我有机可乘,一直在利用他退休后的余暇;但愿上帝教他永远不会感到厌倦,他永远是文学最好的朋友。
江宝钗于宁静湖畔,二○○八年岁末
《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这个书名,瞬间就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黄春明先生作品的共鸣。他的小说,总是带着一股浓浓的泥土气息,那种质朴、真诚,以及隐藏在平凡生活中的深刻情感,让我每次阅读都回味无穷。我一直很想知道,这位用文字描绘出台湾乡土风情,塑造出无数鲜活人物的大师,他的文学创作究竟有着怎样的思想内核?“泥土的滋味”究竟代表着什么?是故土难离的情结,是对生命本源的回归,还是对人情味的珍视?我期待在这本论集中,能够找到他对文学创作的深刻解读,他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以及他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黄春明先生的文学观,他如何看待文字的力量,如何用他的笔触去记录时代变迁中人性的光辉与阴影。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与大师灵魂对话的邀请。
评分这本书《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的名字,像是一首舒缓而悠扬的民谣,轻轻拨动心弦。黄春明的小说,我一直都很喜欢,尤其是那些充满浓厚地方色彩,描绘小人物生活的篇章。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有了一个更系统地了解他文学思想的机会。我很好奇,在这些“文学论集”里,黄春明先生会如何解读他自己笔下的世界?他对于“泥土的滋味”究竟有着怎样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土地的依恋,更是一种文化根源的追寻,一种生命本真的回归。我期待在书中看到他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他对现代化进程中人性的思考,以及他对文学在当下所扮演角色的定位。也许,他会分享创作《儿子的大玩偶》时那些触动人心的瞬间,或是《锣》中那个沉默而坚韧的父亲形象的由来。我对他的叙事技巧,特别是他如何巧妙地运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平实的故事中,一直赞叹不已。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揭示这些“秘诀”?我期待它能成为一把钥匙,打开我理解黄春明文学创作更深层次的大门。
评分拿到《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这本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黄春明小说里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在台湾宜兰乡间辛勤劳作、淳朴善良又带着点小狡黠的普通人。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那份扎根土地的生命力。我最期待的是,通过这些文学论述,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黄春明如何将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深情,转化为文字中那股温暖而又充满力量的叙事。他的作品,总是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让人在笑泪交织中反思生活。这本书是否会揭示他创作背后的哲学思考,他如何看待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又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守护那份纯粹的人文关怀,这都是我迫切想要探究的。我猜测,在这些论述中,一定能找到关于他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独到见解,比如他笔下那些饱经风霜却依然乐观的老一辈,或是那些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成长的下一代,他们是如何在黄春明的笔下栩栩如生的?还有那些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那种独特的韵味,是否也能在论述中得到剖析?我希望能从中窥见这位文学巨匠的心灵深处,感受他用文字构建出的那个充满人情味的台湾社会。
评分读到《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这个书名,便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黄春明的小说,对我而言,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成长过程中那些熟悉又温暖的画面。他的笔下,总是有着一种朴实无华的真挚,那种不加雕饰的情感,总能轻易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我一直很好奇,这位用文字勾勒出台湾乡土风情大师,他的文学创作理念究竟是什么?“泥土的滋味”这个词,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深意,是关于土地的眷恋,是关于人性的质朴,还是关于生命的轮回?我迫切想知道,他如何看待文学的力量,如何用文字去记录和传承那些正在逐渐消逝的文化记忆。这本书的出现,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我能更深入地走进黄春明先生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那些充满智慧和人文关怀的文学思考。我期待在书中寻找到他对创作的独到见解,以及他对当下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洞察。
评分《泥土的滋味:黄春明文学论集》这个标题,本身就带着一种朴实而深邃的吸引力。黄春明先生的小说,总是在不经意间触动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那些生活在台湾乡间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坚韧与善良,都曾让我深深感动。我一直好奇,黄春明先生是如何将他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转化为如此动人的文字?“泥土的滋味”这个意象,在我看来,不仅是对乡土的眷恋,更是对生命根源的追寻,对淳朴人性的赞美。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读到他对文学创作的独到见解,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以及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我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文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又是如何用文字去留住那些正在消失的文化记忆。这本书,无疑是一个深入了解黄春明先生文学思想和创作理念的绝佳机会,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多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