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演义【参】元明清篇 (增订第五版)

中国文学史演义【参】元明清篇 (增订第五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史无前例的书写大解放!从先秦魏晋至明清,生动的文学笔调,鲜活的历史故事,带你展开一段丰富的旅程,掌握中国文学发展演进。阅读本书,让您像读三国演义般,国文能力轻轻松松大跃进。

  连续十年高中名校指定阅读,老师学生最爱版本

  《中国文学史演义》以深入浅出的「演义」体例,引领我们跨越时空,拜访古代文人的生命情怀与文学才情,展开一段丰富而奇幻的文学旅程:行至滚滚的汨罗江畔,形容憔悴的屈原,因忧国忧民而长叹,令人哀婉;驻足繁华的长安街市,我们为神采飘逸的李白而倾倒;游览大观园的亭台楼阁,看着多愁善感的黛玉,低声啜泣地葬着落花,不禁鼻酸……阅读本书,将使您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巡礼中情感澎湃、生命丰润,值得读者细细品赏。

  〈增订第五版〉增加原文注释语译,书后并附文学史年表

新推出〈增订第五版〉具下列特色:

  1.内容以人物为轴铺陈,文采丰富;以演义为写作体例,流畅具吸引力,适合高中学生阅读欣赏,在轻松阅读中同时增进文学史系统知识。

  2.引用文言原文部分加註释与语译,可降低学生自行课外阅读的难度,适合国中以上程度、各级高中职学生阅读。

  3.为协助读者建立完整文学史系统,各册均附文学史大事年表,以年代为纵轴,各代作家、作品及文学特色为横轴,以拉页方式装订,可一目了然文学史发展的过程。

  4.作者根据各章回内容,亲自精绘70幅插图,为阅读增添更多乐趣与风貌。

作者简介

钱念孙

  一九五三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现为安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一九九二年被评为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并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曾任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huram)、美国麻萨诸塞大学(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和汉普舍尔学院(Hampshire College)客座教授。

  所着作品曾五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三次获「中国图书奖」,两次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另获省县颁奖十余次。

  主要着作有《文学横向发展论》、《朱光潜与中西文化》、《中国文学精粹》、《艺术真谛的发掘与阐释》、《重建文学空间》、《朱光潜:出世的精神与入世的智慧》、《中国诗歌》、《中华三德歌》、《公民道德歌》、《世纪壮举:中国希望工程纪实》、《龙抬头:中国农村改革发端纪实》、《无法尘封的历史:抗战旧书收藏笔记》等,及相关学术论文百余篇。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参册  元明清篇
【第29回】关汉卿称雄元杂剧.王实甫夺魁西厢记
【第30回】白仁甫讴歌痴情女.马致远巧绘断肠人
【第31回】包公戏洗雪黎民恨.琵琶记泣诉五娘悲
【第32回】元好问悲恸吟丧乱.杨维桢持节作妇谣
【第33回】罗贯中演义三国史.施耐庵浓墨水浒传
【第34回】吴承恩奇想西游记.笑笑生艳绘金瓶梅
【第35回】冯梦龙慧眼辑三言.汤显祖匠心成四梦
【第36回】李梦阳复古反台阁.袁宏道重今抒性灵
【第37回】蒲松龄孤愤寓聊斋.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第38回】曹雪芹情寄红楼梦.孔尚任血染桃花扇
【第39回】吴伟业怨诉圆圆曲.王渔洋悲吟秋柳诗
【第40回】龚自珍笔吐风雷气.黄遵宪诗开海外天
【第41回】吴趼人谴责怪现状.李伯元笔锋刺官场
【第42回】刘铁云哭泣记老残.曾孟朴愤世绘孽海
引文白话语译
台湾版后记
修订版后记
年表

图书序言

第37 回 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吴敬梓傲骨讽儒林
蒲松龄孤愤寓聊斋

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年),这时离明代灭亡只有四个年头了。就在全国各地一片战乱声中,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的蒲家庄里,诞生了一位第一流的文学家,他就是被誉为中国文言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

蒲松龄是蒙古族的后裔,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读书人,蒲家在当地是有名的书香之家。可是祖辈科名不显,蒲松龄的父亲虽是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但科举屡试不中,为生活所迫,只得弃儒经商。

父亲虽然自己在科举上失败了,却加倍要求孩子们刻苦攻读,期望他们能学优仕进,光宗耀祖。他的心血并没有白费,蒲家四兄弟中,有三个考进了县里的公立学堂,成了「庠生」。尤其是老三蒲松龄,学业最为突出,不仅通过了县里的考试,十九岁时,还一连通过了州、府两级考试,并且每次都是第一名。方圆数百里的人,都以为他前程似锦,不可限量。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着名诗人施闰章,对他十分赏识,称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闻名遐迩。

然而,彷彿科举考试从此就和他作对似的,在高一层的举人考试中,他不知考了多少次,每次都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五十岁那年,他在第一场考试中成绩出色,排名第一,似乎已稳操胜券;不想第二场考试时,忽然生起急病,万般忍耐,仍无法坚持到底,只好中途退出考场,结果又是名落孙山。

不可思议的是,蒲松龄一出考场,病就莫名其妙地好了。当时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包括主考官在内,都感到此事非常奇怪,并为他十分惋惜。
回到家里,妻子劝他说:看来你命中注定与科举无缘,下次别再去自讨没趣吧!蒲松龄听后长叹一声,从此断了科举仕进的念头,再也不去举场凑热闹了。

清代初年,像蒲松龄这样的士子,唯一的进身之阶便在科举。一次次的科场失败,使他耗尽了心力和财力,更使他悲痛万分。日子一天天地过去,穷困这个恶魔又死死地缠上了他。当时, 他们一家数口人住在田间地头的茅屋里,「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面对坐吃山空、日益贫困的局面,他感到再也不能像押宝一样,把自己的命运全部押在科举这一条路上了。

于是,他在三十一岁那年,远离家乡,走到江苏宝应县,给知县孙蕙当了幕宾,任务就是替知县写些公文、告示、书信等应酬文字。这种代人捉刀的工作,大违蒲松龄素来的志向,完全是为了一点报酬,不得已而为之。做了一年左右,孙蕙高升调任,他不愿再跟随前往新任所,便辞幕回乡了。

回到故里,迫于生计,蒲松龄又不得不奔走于附近缙绅人家,设帐教学,当个私塾先生。此后四十年间,他一面教书,一面应考,一面写作,始终是个穷秀才。
蒲松龄在〈寄王如水〉这阕词里说:「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每每顾影自悲,可怜肮脏骨销磨如此!……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这首词可说是他一生清苦生活和落魄心情的真实描述。

不过,蒲松龄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在写作上却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多年来一直以极大热情和毅力着书立说。大约四十岁那年,写成了《聊斋志异》初稿,以后长期增补修订,直到暮年才完稿成书。

他还按照民间流行曲调,写成了《寒森曲》、《姑妇曲》、《磨难曲》、《墙头记》等十四种演唱文学剧本哻;创作了一千五百多首诗词和四百多篇散文作品,有《聊斋诗集》和《聊斋文集》传世。另外,他还写了介绍农业生产知识的《农桑经》,讲解医药常识的《药崇书》、解释年历气节的《历字文》等。
如此丰富的撰述,不仅涉猎范围非常广泛,而且质量都属上乘佳作,显示了蒲松龄的多方面才华。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