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文学而言,散文无疑是距离实用最近的体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创造之美,无处不在。散文的特异之处,就在于能够透过实用的管道把文学之美最广泛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中国古代的散文,包括了属于韵文的骈文和辞赋,可以说囊括了诗歌、戏曲、小说之外的一切散行文字,数量之多,应用范围之广,称得上首屈一指。
夸饰华丽的辞赋家族西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指挥着秦国威武之师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他和他的儿子胡亥把暴政用过了头,本来企望自己的帝国能够万代相传,没想到只过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偌大一个秦帝国就在起义的打击下土崩瓦解了。
继之而起的,是由刘邦领导建立的西汉王朝。随着国家的统一,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各自为政的局面结束了,热闹一时的诸子百家已经没有了争鸣的舞台,诸子散文的黄金时代因此告一段落。
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进入了另外一个全新的阶段,一种吮吸着《诗经》、楚辞这先秦时代两大文学源头的乳汁成长起来的文体--赋,从此粉墨登场。它包罗万象,气势恢弘,俨然成为两汉文坛的主角;它生命顽强,深受喜爱,经历魏晋六朝和唐、宋、元、明,直至清代,常变常新,多姿多彩,算得上是中国散文这万园之园中的一处奇异景观。
峰回路转,光景常新——散文故事引论
第一章 遥远时空的思想记录
一、卜辞铭文:龟甲青铜的古老变奏/105
二、《老子》、《论语》:简约醇厚的永恆经典/109
三、《庄子》:逍遥奇幻的人生写意/114
四、《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逻辑论辩的不祧之祖/118
第二章 夸饰华丽的辞赋家族
一、在铺陈中娓娓道来/122
二、用文章来修饰政治/124
三、和谐与典雅的艺术追求/128
四、浸染诗律的唐代辞赋/132
第三章 繁花似锦的中古骈文
一、简明扼要说骈俪/137
二、士族生活的华美书写/141
三、返璞归真的时代与艺术/147
四、回光返照式的惊艳结局/149
第四章 散文与儒道的聚散离合
一、韩愈:用古文阐儒道/154
二、柳宗元:以古文抒情怀/157
三、欧阳修:拿散文当艺术/161
四、苏轼:用散文写人生/165
第五章 抒写性灵的晚明散文
一、性情童心的灵动表达/172
二、追慕秀逸的“公安三袁/175
三、追求灵气的晚明小品/177
第六章 古典散文的涅槃之路
一、桐城派:用总结替代创新/186
二、清代骈文:在复古中寻求出路/190
三、近代散文:惊雷响处闪新光/195
《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研究》这本书,宛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在浩瀚的中国小说海洋中穿梭。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剖析了中国古代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我尤其喜欢他对《红楼梦》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讲解,书中通过对不同章节细节的梳理,揭示了曹雪芹是如何在看似不经意的描写中埋下伏笔,又如何将这些线索巧妙地串联起来,最终构建出宏大而又精巧的故事网。这种讲解方式让我醍醐灌顶,对《红楼梦》的理解又上了一个层次。书中对“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在不同小说中的运用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举例生动,分析透彻。例如,作者以《三国演义》为例,阐述了全知视角如何为读者构建一个宏大的战争场面和历史画卷,而《聊斋志异》中的有限视角则更能营造出神秘、悬疑的氛围。此外,书中对中国古代小说中“写实”与“写意”的辩证关系也有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虽然中国古代小说常常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其背后依然是对现实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刻的社会洞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作者的文字如同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中那些精妙绝伦的技法,让我感叹古人的智慧与才情。这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怀。
评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是一次与古人思想的深度对话。作者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文笔,梳理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脉络,并对其核心理论进行了深入的阐释。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诗品》的解读,书中详细分析了钟嵘是如何从“才”、“气”、“形”、“虑”等多个维度来评价诗歌,并提出了“诗有三绝”、“五言居要,四言二韵,古今通则”等经典论断。这些理论不仅为后世的文学批评提供了宝贵的范式,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心目中理想的文学境界。书中对“以意逆志”等批评方法的探讨也极具启发性,作者通过分析历代批评家的实践,说明了如何通过理解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意图,来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内涵。这种批评方法,摒弃了简单的形式主义,更加注重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力量。此外,作者还对“文学社会学批评”和“形式主义批评”在中国古代的萌芽和发展进行了梳理,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批评家在不同流派和思想碰撞中的探索和创新。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更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传承,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古代的文人雅士之中,共同探讨文学的真谛。
评分《中国古代戏剧的审美特征与历史演变》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艺术之旅。作者以一种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中国古代戏剧从萌芽到繁盛的漫长画卷。书中最让我着迷的是对不同时期戏剧流派的分析,从先秦的歌舞百戏,到唐代的参军戏,再到宋元的杂剧,每一个阶段的演变都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和审美的更新。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戏剧形式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审美取向。例如,他对元杂剧“花脸唱念,老旦做工”等表演程式的剖析,以及对剧中人物性格的刻画,都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社会风貌的缩影。书中对“唱念做打”四大基本功的解读也尤为精彩,作者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现了这些技艺如何有机地结合,共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特别是对京剧的分析,作者详细介绍了其独特的声腔、表演和服装,以及它如何吸收融合了各地戏曲的精华,最终成为中国戏曲的代表。阅读过程中,我仿佛听到了鼓点激越的激昂乐章,看到了舞台上生旦净丑的精彩演绎,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戏剧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更让我体会到了其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评分读完《中国古代诗歌的流变与发展》一书,我被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细腻的笔触深深吸引。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诗歌名家和作品,而是试图勾勒出诗歌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与社会文化、哲学思想、乃至士人的精神世界交织共生。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汉魏风骨的论述,作者从历史背景入手,分析了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如何孕育出慷慨激昂、直抒胸臆的诗风。紧接着,他对唐诗的盛放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从初唐的革新到盛唐的辉煌,再到中晚唐的转向,层层递进,展现了唐诗的多样化和辉煌成就。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分析诗歌风格的同时,还穿插了大量对诗人个体命运的讲述,使得这些冰冷的文字顿时变得有温度、有血肉。比如,在谈到李白时,作者并没有止步于他的浪漫主义,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一生中仕途的跌宕起伏、与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对自由的向往,这些都成为了理解他诗歌创作的钥匙。读到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古人在月下独酌,在战场上挥斥方遒,在山林间抚琴长啸。书中对诗歌形式演变的分析也颇具启发性,从《诗经》的四言到乐府的五言,再到唐诗的绝句律诗,每一种形式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需求和审美趣味息息相关。这本书不仅让我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更让我感受到文学与生活、与历史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评分《中国古代散文的演变与特色》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条历史的长河,亲眼见证了散文艺术的涓涓细流汇聚成浩瀚大海的壮丽景象。作者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中国古代散文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明清古文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对先秦散文的解读,作者分析了《尚书》、《春秋》等早期散文的朴实无华,以及诸子百家散文的百家争鸣、各具特色。例如,他对《论语》中孔子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录,对《庄子》中汪洋恣肆、想象奇诡的寓言,以及对《韩非子》中逻辑严谨、说理透彻的篇章,都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活力。接着,作者对汉魏六朝散文的雅驯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对欧阳修“文必有益于天下”,曾巩“为文必有依据”,以及苏轼“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等名言的解读,让我更加理解了他们文章背后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书中对不同时代散文风格的界定,如“文以载道”的传统,以及“以文辅治”的功用,都让我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社会功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散文有了宏观的认识,更对其中蕴含的民族智慧和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