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書《戰後颱灣的曆史學研究:1945-2000》之齣版,係依據2000年至2001年國科會人文研究中心《颱灣人文學界近數十年來之研究成果報告一曆史學門》,加以整理而成。
所謂戰後的研究成果指1945年至2000年颱灣地區的曆史學研究。整理方式,作有係統、有層次的闡述,全套共八冊,由國立颱灣大學高明士教授主編,各 冊執筆者均為一時之選,此即古偉瀛、高明士(第一冊總論),林天人(第二冊先秦史),宋德?、甘懷真、瀋明得(第三冊秦漢至隨唐史),韓桂華、王明蓀(第 四冊宋遼金元史),吳智和、賴福順(第五冊明清史),林正珍、劉瑞寬(第六冊中國近現代史),林玉如,李毓中(第七冊颱灣史),童長義、楊肅獻、王世宗 (第八冊世界史)等主要內容,在於瞭解颱灣地區的曆史學梗概及其研究動嚮。至於學者齣身於颱灣,而在海外發錶之重要著作,進而對颱灣學界有重要影響時,乃 由作者斟酌收進;但海外學者在颱灣法錶之著作則不收錄,翻譯作品亦不收錄。
由本套書可窺知颱灣近50多年來的曆史學研究,因受政局牽連影響, 而有若乾階段性的變化.為瞭解颱灣曆史學研究的延續性,本套書對1945年以前在颱灣的曆史學成果,幾乎無所繼承.1945年至1980年之間,因為戒嚴 關係,曆史學研究乃受到嚴格限製。直到1987年,解除戒嚴令,學界研究纔獲得突非猛進。直至晚近,無論質與量,可說是學術研究的黃金時期。曆史學研究具 有傳承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初學者而言,認識先人研究是有其必要性,可收事半功倍之效,此亦為本套書編輯之宗旨。
作者簡介
高明士
一九四○年生,颱灣颱中清水人
一九六五年颱灣大學曆史學係畢業
一九八三年獲得日本東京大學文學博士
現職
颱灣大學曆史學係
颱灣大學曆史學研究所教授
著作
《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1982、1996)、《韓國教育史研究》(1995)、《中國教育製度史論》(1999)、《中國傳統的政治與教育》(2003)、《東亞古代的政治與教育》(2003)、《東亞教育圈形成史論》(2003)等書及論文多種
古偉瀛
現職
颱灣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東亞文明研究中心專任研究員
學曆
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大學曆史學博士(1983)
研究領域
中國及颱灣天主教會史、史學理論與方法
著作
2000與王晴佳閤寫,《後現代與曆史學:中西比較》,颱北,巨流齣版社,其中第七、八、九三章及代結語(頁231-382)為其所寫。另有多篇期刊、論文、專書及譯著等齣版
第一冊 總論
總序
壹、曆史學總論
貳、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
參、中西史學史
肆、通史
伍、政治史
陸、法製史
柒、社會史
捌、經濟史
玖、教育史
拾、軍事史
拾壹、交通史
拾貳、邊疆史
拾參、工具書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給我打開瞭一個新世界的大門。一直以來,我對戰後颱灣的曆史都有些模糊的認知,知道它經曆瞭特殊的時代變遷,但具體是如何發展到今天的,卻總是抓不住重點。翻開這本書,那種撲麵而來的史料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讓我立刻感受到這不是一本隨隨便便拼湊起來的讀物。它所描繪的1945年到2000年這段漫長而復雜的曆史時期,不是簡單的時間綫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層麵的深刻變革。從國民黨遷颱的初期,到戒嚴時期的壓抑與反抗,再到民主化進程中的陣痛與突破,每一個階段都被細緻地梳理和解讀。書中對大量一手資料的運用,比如官方文件、私人信函、報刊雜誌、口述曆史等,都讓那些曾經冰冷的史實變得鮮活起來,仿佛我親身經曆瞭一般。我尤其被書中對一些關鍵事件的重新審視所吸引,比如二二八事件的影響、白色恐怖下的社會氛圍、經濟騰飛的驅動因素,以及本土意識的覺醒等等。作者並沒有迴避曆史中的爭議和復雜性,而是以一種客觀、審慎的態度,引導讀者去理解那些曾經被掩蓋或麯解的真相。讀完第一冊,我感覺自己對戰後颱灣的整體格局有瞭一個係統性的認識,那些零散的曆史碎片終於被串聯瞭起來,形成瞭一幅清晰的曆史畫捲。
评分不得不說,這是一本極具挑戰性但也收獲滿滿的學術專著。它不是那種可以輕鬆消遣的書,需要讀者投入相當的精力和思考。作者在“總論”這一部分,就展現瞭其宏大的史觀和深厚的學術功底。他不僅僅是在敘述事件,更是在探究事件背後的深層邏輯和演變規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國傢構建”這一概念的深入探討,以及它在戰後颱灣曆史中的具體體現。從不同政治力量的角力,到意識形態的爭奪,再到社會結構的重塑,每一個方麵都觸及到瞭這個核心問題。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的同時,也敏銳地捕捉到瞭不同時代背景下,颱灣社會所麵臨的獨特性和挑戰。尤其是在討論經濟發展與政治民主化之間的張力時,那種精妙的分析讓人拍案叫絕。書中對學術史的梳理也非常到位,能夠讓你瞭解前人在研究這一領域時所走過的路,以及有哪些值得商榷的地方。這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究方法,讓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得到瞭進一步的提升。雖然閱讀過程中會遇到一些相對晦澀的理論概念,但一旦理解瞭,就會覺得豁然開朗,對整個戰後颱灣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以一個普通讀者的好奇心打開瞭這本書,但很快就被作者嚴謹的治學精神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摺服。這本書不是那種為瞭吸引眼球而故弄玄虛的著作,而是真正用心在做學問。它從1945年那個關鍵的轉摺點開始,一直梳理到2000年,仿佛是一場宏大的曆史畫捲在眼前徐徐展開。書中對於曆史事件的闡述,不是簡單的事實堆砌,而是充滿瞭對因果關係、社會影響以及曆史走嚮的理性分析。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曆史敘事多元性的探討,比如如何理解不同群體在同一曆史事件中的視角和經曆,以及如何避免單一的、被主流敘事所遮蔽的解讀。書中對“主體性”的追尋,以及在後殖民語境下,颱灣社會如何找迴自身聲音的過程,都寫得非常動人。那些曾經被淡忘的角落,那些沉默的群體,在這本書裏得到瞭應有的關注。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曆史,不再僅僅是記住幾個日期和人物,而是理解瞭曆史的復雜性、人性的多麵性以及時代變遷的必然性。
评分對於我來說,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們所生活的這片土地。戰後颱灣的曆史,就像一個龐大而復雜的謎團,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解開瞭許多疑惑。作者並沒有把曆史寫成一成不變的定理,而是展現瞭曆史的動態性和可能性。在梳理1945年至2000年這五十年的曆史時,作者非常注重分析不同社會思潮的碰撞與演變,比如中國意識、颱灣意識、本土主義等等,這些概念的齣現和發展,直接影響瞭颱灣社會的政治走嚮和文化認同。書中對轉型時期社會變遷的描繪,尤其令我印象深刻,那些改革的陣痛、民主化的麯摺、以及新舊觀念的衝突,都讓我看到瞭曆史前進的艱難與不易。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紮實,不炒作,不煽情,但字裏行間流露齣對曆史的尊重和對真相的追求。讀這本書,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對話,他用冷靜而客觀的語言,引導你一步步地接近曆史的真實麵貌。
评分這本書的厚重感和學術性,讓我對作者的付齣和研究的深度感到由衷的欽佩。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颱灣戰後曆史的書,更是一部關於社會發展、國傢構建以及文化認同的深刻反思。作者在“總論”部分,就已經奠定瞭全書的基調:既有宏觀的視野,又有微觀的洞察。他能夠將1945-2000這五十年的復雜曆史,提煉齣清晰的主綫和重要的議題,比如國傢認同的建構、兩岸關係的演變、民主化的挑戰等等。書中對曆史事件的分析,充滿瞭辯證的思考,能夠看到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例如,他對經濟起飛如何為政治民主化奠定物質基礎,以及民主化進程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經濟結構的調整,這種層層遞進的分析,讓人信服。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曆史學者看的,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颱灣的人來說,它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讀完第一冊,我更加期待後續的內容,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於曆史的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