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英国作家乔治.欧威尔于一九四八年创作的预言小说,描写到了未来的一九八四年,人类生活在极权统治的恐怖世界里,人性完全遭到扼杀。书中主角温斯顿在政府的真理部工作,每天根据党政府的需要捏造新闻、窜改历史,卑微的生存使他对现状产生了怀疑: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电幕监视,在党的教育下小孩也从小监视、检举父母,亲情、友情、爱情荡然无存;大家明明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党的丰收报告从来没有人质疑。在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极端贫乏空洞的生活当中,反叛党的念头在他心中萌芽,他开始躲在电幕拍不到的死角写日记,开始与女同事有了一段祕密恋情,同时也开始怀疑部门主管其实是地下反叛组织的成员。然而在一个恶魔的世界里,你要如何确知另一个人是站在自己这一边?
《一九八四》已成了二十世纪的经典文学,出版四十年后,就已被翻译成至少六十五种语言,使欧威尔成了史上作品译本最多的作家。本书对英语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书中的「老大哥」、「思想警察」、「双重思想」等术语不仅在英文里流传,甚至中文也经常使用。
*《时代杂志》评选百大经典小说
*蓝灯书屋《当代文库》评选二十世纪百大最佳小说
*纽约公共图书馆评选世纪之书
(注:本书是印刻文学生活杂志出版有限公司获得欧威尔后人正式授权出版的《一九八四》唯一合法中文版)文学
作者简介
乔治.欧威尔 George Orwell
乔治.欧威尔(1903~1950)本名艾瑞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生于英属印度彭加尔省,父亲是印度总督府鸦片局的小官员,家境并不宽裕。1905年,除了父亲之外举家返英;八岁进入私立寄宿学校,在高压的管制下过得很不快乐。十四岁获得奖学金进入英国着名的伊顿学校,在校期间经常为学校的刊物写文章,但清寒的背景令他备受歧视。十八岁从伊顿毕业后,家里无力供他读大学,只得加入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在缅甸期间,因近距离观察警察对待犯人的残酷方式,对西方殖民主义产生反思,也对极权主义有了认识,由于内心深感自责,于服役满五年后辞职返英。
为了赎罪,欧威尔立志要当作家,于1928年前往巴黎,住在贫民窟中,担任英文家庭教师,同时勤读波特莱尔、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隔年,退休金遭窃,沦为一文不名,只得在餐馆洗盘子。1930年,回到伦敦当採忽布(一种香料)工人,后又转任家庭教师、学校教员、书店店员,一再转职,备尝流浪滋味,这段经历后来写成《巴黎.伦敦流浪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之后,他陆续出版了《缅甸岁月》(Burmese Days)、《牧师的女儿》(A Clergyman's Daughter)、《让叶兰在风中飞舞》(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三本小说。
1936年,欧威尔受出版社之託,走访英国北部煤矿与工业城市,观察不景气之下工人的生活及失业情况,回来后写成《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同年6月,与第一任妻子艾琳.奥修兰西结婚。年底,在出版社支援下赴巴塞隆纳报导西班牙内战,随后加入马克斯派统一工党市民军,曾在战斗中身受重伤。不久,共产党打压各派(包括统一工党),欧威尔深感危机,也认识了共产国际的谎言,携同妻子返国,一边种菜养鸡,一边把西班牙内战的体验写成《向加泰隆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他的旧疾肺结核复发,赴摩洛哥疗养半年,在当地写下预言战争即将来临的小说《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出版不久即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欧威尔本欲从军,因健康欠佳只能加入国防市民军,同时在英国广播公司(BCC)东方网服务,制作向印度广播的文化宣传节目。1943年至1945年,担任《论坛报》文学主编,定期在报上撰写政论与文艺批评,期间完成了小说《动物农庄》(Animal Farm),不过由于书中激烈讽刺史达林独裁统治下的苏联,而当时苏联为英国盟友,故遭到四家出版社退稿,一直要到二战结束才得以出版。1945年,受《观察家报》之邀担任战地记者,随军赴欧陆。同年3月,妻子逝于英国,在战地採访的欧威尔未及见最后一面;6月,德意志崩溃,二次大战结束,欧威尔採访回国,开始构思《一九八四》。1947年,因肺结核恶化住进医院,隔年出院后抱病完成《一九八四》,旋即又住进疗养院。1949年6月,《一九八四》正式出版;同年9月,欧威尔与第二任妻子索妮亚.布朗奈尔结婚;次年1月21日,即在医院内大量咯血而逝。
《动物农庄》与《一九八四》这两本小说使欧威尔成为全球最畅销的作家,不过除了小说之外,他也出版过不少辞锋犀利的杂文集,包括《鲸鱼中》(Inside the Whale)、《狮子与独角兽:社会主义与英国天才》(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Socialism and the English Genius)、《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英你的英国》(England Your England)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对“控制”一词的深刻理解。它不是那种简单的武力压迫,而是通过精密的心理操纵、社会结构的设计,以及对个体情感的彻底剥夺,来实现一种近乎完美的统治。我惊叹于作者对这种“无形”的控制手段的细致刻画。 从“双想”到“新话”,再到无处不在的“电幕”,每一个细节都指向一个目标:消灭个体的独立意志,将其融入到一个庞大的、没有边界的集体意识中。这种集体意识,并不是基于共同的理想或情感,而是基于恐惧和服从。 书中主人公温斯顿的经历,像是一场漫长而痛苦的“去人化”过程。他曾经对自由的向往,对爱情的追求,对过去真相的执着,都在一次次的审讯和“改造”中被一点点地剥离,最终被一个全新的、符合“老大哥”要求的“自我”所取代。这种彻底的颠覆,比死亡更加令人绝望。 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关于“爱”和“忠诚”的扭曲描写所震撼。在那个世界里,爱被定义为对“老大哥”的忠诚,而个人的情感则被视为背叛。亲情、友情、爱情,这些原本能支撑个体、给予力量的情感纽带,在这个被设计的社会里,都变成了弱点,变成了被利用的工具。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当一个社会将控制个体思想和情感作为其存在的基础时,它将走向何种可怕的境地。它不是一本教人如何反抗的书,而是一本教人如何认识和警惕这种极端控制的书。它是一次关于人性极限的探索,也是一次关于自由的沉重代价的警示。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就被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笼罩。作者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充满禁忌的世界,在那里,言语是武器,思想是罪恶,而记忆则是一种危险的奢侈品。我尤其被那些细致入微的描写所打动,比如对“新话”的创造,一种被设计来压缩思想、消除异见的语言,这本身就极具颠覆性。 书中对于“思想警察”的设定,更是让人毛骨悚然。他们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监视者,更是心灵的侦探,能够从一个人最细微的表情、最隐秘的念头中找出“罪证”。这种无孔不入的监控,使得任何形式的个人空间都荡然无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彻底瓦解,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告密者,也可能成为被告密的对象。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旧世界”的片段描绘,那些关于自由、爱情、甚至是粗俗但真实的笑声的回忆,与当下被阉割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残存的片段,是主人公温斯顿内心深处最后的慰藉,也是他反抗的火种。然而,当这些回忆也逐渐被“净化”,被官方的“真相”所取代时,那种绝望感便如潮水般涌来,令人窒息。 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行动上的自由,更是思想上的解放。当思想本身都被限制、被塑造,那么所谓的行动自由,便失去了根基。作者通过温斯顿的遭遇,展现了即使是最坚定的反抗者,在面对压倒性的力量时,也可能陷入彻底的崩溃。 这本书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它迫使我审视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社会结构,以及我们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理解。它不是一本轻松的书,但它的价值,在于它能唤醒我们沉睡的警觉,让我们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独立思考能力。
评分这是一部让我深刻反思“真相”二字的巨著。在书中所构建的那个世界里,“真相”是一个可以随意被捏造、被修改的工具,服务于统治者的利益。新闻部的工作人员,如同操纵木偶的匠人,不断地将过去改写成符合当下政治需要的样子,让人们活在虚假的现实之中,而对曾经的真实一无所知。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历史”的描写。历史不再是客观的记录,而是成为了一种动态的、可以被随意编辑的“文本”。当过去被抹去,被重塑,那么现在和未来,也就变得毫无根基。这种对历史的篡改,是对人类集体记忆的谋杀,也是对个体身份认同的摧毁。 温斯顿的挣扎,在于他试图找回被遗失的真相,试图通过一些微小的、个人的方式来对抗这种集体的虚妄。他小心翼翼地记录下自己的思绪,试图保存那些可能存在的“真实”的痕迹。这种行为,本身就充满了勇气,但也预示着他最终将面对的是怎样的严酷审判。 让我感到揪心的是,书中描绘了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原本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也可能在经过严酷的“改造”后,完全颠覆自己的信念。这种对心灵的彻底驯服,比肉体的折磨更具毁灭性。它让我意识到,思想的自由是多么的脆弱,又是多么的宝贵。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关于保持警惕、捍卫真相的宣言。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擦亮眼睛,审慎地对待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不被虚假的“真相”所蒙蔽,努力守护我们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评分这本书像是一面扭曲的镜子,映照出的世界,与其说是虚构,不如说是一种令人心悸的预言。读它的时候,我时常感到一种窒息感,那种被严密监视、思想被强行扭曲的绝望,仿佛能透过书页渗透到现实。作者笔下那个冰冷、单调的巨型国家,对个体自由的彻底压制,让我不禁一次次地反思我们所处的时代。新闻部的“真理”改写,历史的橡皮擦,以及无处不在的“老大哥”的眼睛,都构建了一个令人胆寒的现实。 那些关于“双重思想”的论述,更是直击人心。它解释了人们如何在认知上撕裂自己,一边明知谎言,一边却坚信不疑,甚至主动参与到谎言的传播中。这种自我欺骗和集体幻觉的机制,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出现,并且一旦形成,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故事的主人公温斯顿,他试图用微小的个人反抗来对抗庞大的极权机器,这种挣扎本身就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也正是这份挣扎,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微弱火苗,在黑暗中闪烁。他对于真相的渴求,对于过去的回忆,对于爱恋的萌芽,都像是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播下的种子,即使最终被无情地摧毁,它们的存在本身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这本书的语言并不华丽,甚至可以说是朴实无几,但正是这种冷静的叙述,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冲击力。它没有过多煽情的描写,却通过对细节的刻画,例如茶馆里那些曾经的“思想犯”的麻木,以及“通敌罪”的随意扣押,让读者深刻体会到极权统治下人性的扭曲和尊严的丧失。 读完这本书,我久久不能平静。它让我对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警惕那些试图控制思想、剥夺真相的力量有了更强的危机感。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像是一份沉重的警示,提醒我们时刻保持清醒,捍卫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意志。
评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令人心惊胆战的心理探索。作者所描绘的社会,其可怕之处不在于简单的暴力,而在于它对人性的系统性摧残,对意识的精妙操纵。我反复思考“老大哥”这个符号,它不仅仅是一个统治者的象征,更像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精神控制,一种将恐惧内化、将服从变成习惯的机制。 书中对“电幕”的描写,更是极具前瞻性。那种全天候、无死角的监控,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的科技发展,不禁感到一丝寒意。当技术被滥用,它便成为了压迫的工具,将个体置于被不断审视和评估的状态,任何不符合规范的行为都会被即时记录并作出反应。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那些被“洗脑”后的人们,他们丧失了独立的判断能力,甚至以拥护“老大哥”为荣。这种“心甘情愿”的奴役,比强迫的服从更加令人感到绝望。它揭示了当人们的价值观和是非观被彻底颠覆时,他们甚至会主动去捍卫那个压迫他们的体制。 故事中对于“爱”和“友谊”的描绘,更是充满了悲剧性的反讽。那些本应是美好情感的连接,在那个环境中却变成了暴露弱点、招致毁灭的途径。主人公温斯顿对朱莉娅的爱,虽然短暂而炽热,但最终也未能逃脱被彻底摧毁的命运,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极权之下,最纯粹的人性也可能被践踏得体无完肤。 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在于它对权力运作本质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压迫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当一个人连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都无法自主控制时,他便失去了作为人的最基本尊严。它是一部关于个体如何在绝望中寻找一丝意义的悲歌,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黑暗情景的严峻警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