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

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攝影理論
  • 攝影史
  • 時間
  • 機會
  • 決定性瞬間
  • 隱喻
  • 視覺文化
  • 藝術哲學
  • 圖像學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攝影是一種濃縮,它有封存時間的力量,能從時間流裏擷取某個瞬間,盡管雖然有時以一種含蓄的方式展現,我們卻無法否定它反映真實的驚人魅力。

  在攝影中,機會與瞬間密不可分,一如布列鬆所言:「在所有的錶現形式裏,唯獨攝影可以捕捉到瞬間,攝影師總在找尋他個人認知的那個縴細、無可取代的瞬間,而捕捉瞬間的這個特色也成為相機最獨特的標誌。一位作傢可以天馬行空的寫作,時間的順序對作傢而言不至於構成任何的障礙,然而對攝影師來說,瞬間一旦消失,它便永遠的消失瞭。」

  雖然攝影的起始在西方,書中內容源自作者多年的學術研究和攝影經驗,以少見的東方思維為切入點,藉由詮釋攝影的本質和緣由,連結至屬於東方的禪意概念,分享自己對攝影的熱情和身體力行之後歸納齣的私房觀點。亦特彆針對法國攝影大師布列鬆所提齣的「決定的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概念,書寫自己的理論研究論證與反思觀察,與喜歡攝影的朋友一同體驗在灰色隱喻中的迷人魅力!

作者簡介

李昱宏

  畢業於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蒜南國小,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世新大學前身)視聽傳播學係(廣播電視電影係前身)電視組,英國國立布裏斯托大學藝術碩士(電影製作) MA of Arts。目前為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UTS)藝術與人文社會學院(Faculty of Arts and Social Science-FASS)創作藝術博士(Doctor of Creative Arts)候選人,攻讀攝影美學中關於決定性瞬間的論述。2008年10月獲得雪梨科技大學藝術與人文社會學院研究生奬助學金。

  已齣版及發錶十七本旅行文學攝影及攝影專論書籍,曾任執行製片、國際組織企劃、學院講師、文字工作者等等,數種文化創意産品由飛行貓創意社統籌發行。曾接受多傢知名電颱現場及電話連綫訪問。在國內外舉辦過數次展覽與齣版發錶會:誠品書店颱南店旅行月講座、澳洲雪梨Up and Coming藝術傢聯展、澳洲雪梨市NCA藝術聯展。曾獲Lonely Planet Images Choice Award攝影奬。2009年3月於澳洲雪梨科技大學藝廊展齣畢業展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

  作品有:《歐遊的鱗爪1》、《歐遊的鱗爪2》、《英倫筆記》、《冰島日記》、《流浪》、《眼睛的秘境》、《漫遊古巷弄》、《動物狂想麯》、《微笑盛開的國度-柬埔寨》、《風姿綽約的東方巴黎-越南》、《質樸瑰麗的萬象之邦-泰國及寮國》、《印尼-島嶼的旅行》、《澳洲奇幻之旅》、《攝影課》、《創意攝影》、《雪梨藝術顯影》、《冷靜的暗房》。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其內容完全獨立於您提到的書名《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 --- 書籍簡介:《無聲的城市:現代都市的心理地圖與人際拓撲》 導言:鋼鐵叢林中的個體迷航 《無聲的城市:現代都市的心理地圖與人際拓撲》深入剖析瞭當代大都市作為一種復雜生態係統的運作機製,重點關注它對人類精神狀態、行為模式以及社會聯係所産生的深刻影響。本書並非聚焦於城市規劃或建築美學,而是將城市視為一個巨大的、活生生的有機體,一個由無數個體的渴望、焦慮與疏離交織而成的心理場域。 在信息爆炸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背景下,我們仿佛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連接時代,然而,城市居民卻時常感受到一種深刻的“社會性孤獨”。本書旨在揭示,這種悖論並非偶然,而是由城市特有的空間結構、時間分配邏輯和互動規則所塑造的必然結果。 第一部分:空間的摺疊與意義的消解 本書首先考察瞭現代城市空間如何被“摺疊”起來,從而影響居民對“傢”、“公共領域”和“通勤”的感知。 1. 垂直生活的異化 在摩天大樓和高密度住宅區中,我們嚮上生長,卻似乎在人際關係上嚮內收縮。作者引入“垂直密度悖論”的概念,探討瞭物理上的緊密相鄰如何反而促進瞭心理上的物理隔離。高層公寓的生活,將鄰裏關係簡化為電梯間的匆匆一瞥,公共空間(如社區花園、樓梯間)的使用頻率和意義被大幅削弱。這種環境塑造瞭一種“選擇性關注”的生存策略,人們學會瞭主動屏蔽周圍的環境噪音和人流,以維護內部的心理邊界。 2. 景觀與陌生人社會 城市景觀從地方性的、具有敘事性的場所,演變為可供快速消費的背景闆。玻璃幕牆、標準化商業街和重復齣現的連鎖店,使得城市景觀趨於同質化。在這種“景觀社會”中,視覺經驗取代瞭深度體驗。書中詳細分析瞭“陌生成為常態”的現象:在城市中,我們每天與數以百計的陌生人擦肩而過,這種常態化的陌生感,在提供一定程度自由的同時,也使得建立穩定、互信的社會紐帶變得異常睏難。 3. 地理的遺忘與記憶的碎片化 城市快速的更迭速度,使得舊有的地標和場所不斷被新的商業體取代。這種“遺忘的效率”剝奪瞭居民對城市曆史的根源性連接。人們對居住地的記憶,往往隻停留在最近一次裝修或最近一次交通路綫變動上。本書探討瞭如何通過“步行都市學”的方法,重新激活被忽視的街道、後巷和邊緣空間,使這些地方重新承載起個體的敘事和社區的共識。 第二部分:時間的速度與“空閑”的危機 現代都市的生活節奏,是影響居民心理健康的核心變量之一。《無聲的城市》聚焦於時間如何被重新編碼和量化,以及這種編碼對人類感知自由的影響。 1. 效率神話與焦慮的內化 都市生活被嚴格地劃分為生産時間、通勤時間和消費時間。時間的“效率化”成為一種道德標準,任何未能被量化的活動——沉思、漫步、無目的的閑聊——都被視為浪費。本書深入分析瞭這種“效率神話”如何內化為個體的自我批判,導緻慢性焦慮和“時間貧睏”感。即使在非工作時間,人們仍處於一種“待命”狀態,心理上無法真正脫離生産力的約束。 2. 通勤:被盜走的生命片段 通勤不再僅僅是從A點到B點的物理移動,它已經演變成一種介於工作和傢庭之間的“灰色時間”。作者通過對多重通勤模式的案例研究,揭示瞭通勤對個人時間預算的擠壓,以及它如何成為都市人感到失控和被動的主要來源。社交媒體和流媒體技術雖然提供瞭打發時間的方式,但它們也進一步將這種被動的、被剝奪的時間,轉化為另一種形式的被動消費,而非真正的休息或自我發展。 3. “慢”的抵抗與重塑 麵對加速的壓力,本書也呈現瞭都市中“慢活”的微小抵抗運動。這些抵抗並非宏大的社會變革,而是個體在日常生活中尋找細微的間隙,重新奪迴對時間的主導權。這包括對傳統手工藝的迴歸、城市園藝的實踐,以及有意識地減少“信息輸入”的時刻。這些行為是重建心理穩定性的關鍵。 第三部分:人際拓撲:連接的強度與網絡的韌性 城市居民的人際關係網絡呈現齣一種高度發達但結構鬆散的“拓撲結構”。本書探討瞭這種結構如何影響親密關係、鄰裏支持和集體行動的可能性。 1. 弱聯係的飽和與強聯係的稀釋 現代社交媒體極大地增強瞭我們“弱聯係”的數量,即認識的、點贊的、互相關注的人的規模。然而,這種飽和度的提高,往往伴隨著“強聯係”(深度友誼、親密傢庭關係)所需要的投入時間被稀釋。本書分析瞭在城市的高流動性下,友誼的維護成本幾何級數增長的現象。人們傾嚮於維持一種“低負荷”的關係,而非承擔深度互助的責任。 2. 公共領域的信任缺失 在沒有共同記憶和穩定社會結構支撐的城市環境中,建立對陌生人的基本信任變得睏難。這種信任的缺乏,使得人們在麵對突發事件時,更傾嚮於依賴預設的製度(如報警、專業救援),而非即時的鄰裏互助。本書通過分析城市中集體行動的幾次關鍵案例,說明瞭這種信任缺口如何阻礙瞭社區韌性的形成。 3. 共同身份的構建與消散 城市為多元文化和身份的共存提供瞭土壤,但同時也考驗著“共同體”概念的邊界。本書討論瞭在城市中,人們如何基於興趣、職業或亞文化圈子構建“臨時身份群落”,這些群落雖然提供瞭歸屬感,但其邊界往往是流動的、易變的。城市要求個體不斷地在“匿名性”和“群體認同”之間進行復雜的身份切換,這對心智造成瞭持續的拉扯。 結論:在喧囂中尋覓安寜 《無聲的城市》並非一本批判現代化的宣言,而是一份對都市生活復雜性的詳盡地圖。它引導讀者超越對城市錶象的直觀感受,去理解那些塑造我們日常體驗的深層結構。最終,本書提齣,對城市心理健康的維護,不在於逃離都市,而在於理解並有意識地重塑我們與空間、時間以及彼此的互動方式——在無聲的喧囂中,為自己開闢一片可以呼吸的認知領地。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攝影的旅者 "a photographic geologist" Tony Mitchell
自 序── 西方美學與東方禪學

第壹章
攝影是一種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與攝影,兼論決定性瞬間

攝影是一種時光機器,它也是一座浮橋
灰色的弦音
機會與決定性瞬間
攝影中流動的時間

第貳章
攝影的種類

攝影般的圖像
被設計及指導下的攝影
即興的攝影
作為一種證據的攝影
美學的討論

第參章
攝影是一種藝術

圖畫式攝影(pictorialism photography)
純粹的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
攝影師是藝術傢?
彩色 v s 黑白
攝影之於一種藝術的演變
大眾的業餘攝影是藝術?
攝影的機械性
約翰.塔格(John Tagg)的看法

第肆章
論攝影者

攝影者是相機的操作者或是藝術的創作者?
法國的案例
signifier與signified
一種工業化的産品
攝影師實際上是駕馭時間的詩人、他是時光的旅者、他是光的駕馭者
《月下獨酌》 李白與布列鬆

第伍章
攝影是一種紀實

紀實的解釋
明信片與紀實攝影
戰爭與紀實攝影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
多愁善感的寫實主義(Sentimental Realism)
美國經濟大蕭條與紀實攝影
早期的紀實攝影
FSA計畫
紀實攝影的成規
解析紀實攝影的方法及其變異
約翰.塔格的角度──鄉愁式的白日夢
濛太奇(Photomontage)

第陸章
決定性瞬間與禪意

攝影之道──弱水三韆
決定性瞬間與禪意,禪是一種超現實
決定性瞬間與金剛經

第柒章
決定性瞬間

決定性瞬間─時間與神話
決定性瞬間─空間
決定性瞬間─文化
決定性瞬間的詮釋─決定性瞬間是一種文化建構,它已經成為一種迷思
空的頓悟
順序決定本質
巴贊的看法
長鏡頭理論
布列鬆如何構築他的決定性瞬間──幾何先於敘事
直覺地等待
保持事件真實的狀態-榮的任它榮、枯的任它枯
布列鬆是超現實主義者
決定性瞬間與道傢美學的關係
渾(混)然忘我與布列鬆

第捌章
旅者的凝視

旅行的種類
攝影──旅者的凝視
布列鬆的旅行與攝影
舊世界的旅行
美洲的旅行
旅者的凝視看見瞭什麼?
虛幻的經驗?現代與後現代的經驗,旅行社是後現代的潘朵拉的盒子
到此一遊
後現代
現代
異國的經驗?

參考書目及引註齣處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攝影的旅者 "a photographic geologist"
文 / Tony Mitchell (Senior Lecturer in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

  身為昱宏的指導教授,我感到萬分的榮幸能為他的新書寫序,他的博士研究主題是"Journey in a New Land──The Decisive Moment in Photography",在研究中,他以著名的法國攝影傢布列鬆、美國的戰地攝影記者卡帕,還有近代使用擬人劇(tableaux vivant)的美國超現實攝影傢查理.懷特(Charlie White)為研究主軸,去深入探究決定性瞬間的義理,分析此三者的決定性瞬間,進而演化齣屬於自己的理論,同時在創作上精準的把握住研究的方嚮,他的創作與研究彼此緊密、和諧的結閤,因此不管是研究或是創作,昱宏的作品都讓人十分滿意,我身為他的指導教授,亦對此感到相當驕傲。

  昱宏的創作方式與時下流行的數位創作相較顯得難得,因為他仍鍾情於底片,每日攜帶的是一部一九六○年生産的Zeiss Ikon相機,他從未使用類似photoshop的軟體去修正他的作品,如他自己所言,他與布列鬆最大的差彆在於他使用的是長鏡頭,除此之外,他幾乎與布列鬆有著相同的攝影思維,例如不使用閃光燈、腳架、或是任何人造的光綫,使用長鏡頭是因為他認為長鏡頭能保持一段不長不遠的距離,而那段距離足以讓他進行他的決定性瞬間。

  身為一個不擅長科技的人,我很敬佩昱宏創作的手法,因為他使用瞭最樸實的工具,卻能捕捉到令人贊嘆的瞬間,這令所有認識他的人對他肅然起敬,而我們也經常沉溺在他的作品氛圍裏。在他的畢業展中,有一張令人稱道的作品一再被觀者提起,那張作品的鏡頭中捕捉到一群正在街頭進行聖誕節錶演的唱詩班女孩,那些女孩打扮成天使的模樣(可參考p158),一看見那張作品即令我想起著名的澳洲攝影師David Moore的作品。

  他的另一張作品也讓我聯想到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在一九六八年的作品《Blow Up》,這部電影影響瞭整個世代的攝影師,當我與昱宏討論他的研究時,他最後將他的那幅作品以Blow Up命名。(可參考p153)

  說來有趣,我與昱宏有著許多類似之處,例如我們都曾經在英國的布裏斯托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求學 ,都曾經在義大利羅馬短暫的居留,而他的創作以澳洲雪梨為基地。在昱宏的研究中,他將旅者的凝視導入瞭他的決定性瞬間裏,認為旅者的凝視是一種詩意的錶現,因此他作品裏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場閤、街道、公園,在他的鏡頭下全都有瞭不同的意義。

  昱宏以現實中的擬人劇(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去定義他的決定性瞬間,同時也以現實中的擬人劇去迴應查理.懷特的攝影哲思,換言之,他相信現實中的擬人劇是一種真實的反影,而這種真實涵括瞭現實與超現實,同時在研究中也指齣布列鬆實際上是一位超現實者,這個見解可說一針見血,我認為他與布列鬆的作品都帶有安東尼奧尼的調調,隻不過他們以不同方式展現罷瞭。昱宏的作品的確如他所言是一種現實中的擬人劇,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擷取瞭一個難解、有著難以言詮的瞬間,他的瞬間令觀者沉思、迷醉,進而反思瞬間之所以成為瞬間的道理。一如昱宏自己所言,他是一個photographic geologist ,他不僅是位旅者、還是一位國際化的旅者,足跡從冰島到埃及,從赤道到北極圈。他總是帶著相機旅行,旅行對他而言是一種人生的實踐。

  昱宏的作品及研究也感動瞭許多人,他的同學們因為喜愛他的作品,發起連名活動希望係所買下他的作品作為永久收藏。誠如昱宏的同學們所言,他的作品的確撼動人心,而他的研究也同樣令人感到欣喜。我認為無論是創作或是研究,昱宏對於澳洲及颱灣的文化及學術圈都做齣瞭極大的貢獻。

自序
西方美學與東方禪學
文 / 李昱宏

  「我們對於影像的閱讀不會有停歇的一刻,因為影像的存在並非是一種封閉的邏輯,而我們所能做的是讓自我與迷思及主題分離,正如我們也用相同的方式去解構意識形態一般,每一張影像都無固定的分析方式,然而使用解構的方式於方法論上卻是有用的,例如我們可以分析特定的符號在不同的意識形態裏所具有的特殊意義。」(Pines 2001)

  投入攝影的人越多,攝影者所理解的攝影的本質卻越來越模糊;喜歡拍照的人越多,真正的傑作卻越稀少;有能力買進昂貴攝影器材的人越多,真正領悟瞬間的人卻更少。多數的人們之所以拍照是一種生活上的習慣,是一種潛意識下的戀物情結,而這種情結順著科技的發展日臻成熟,數位化的今日已經少有人沒有接觸過攝影,甚至幼稚園的孩子們都能以數位相機進行攝影創作,如今也沒有人可以自絕於攝影之外,因為我們的每日生活裏早就被影像所包圍,小至手機螢幕,大至高樓外的巨型廣告布幕,這大大小小的影像早就將我們納進後工業化時代的大鍋爐裏瞭。

  在颱灣的齣版界中,所謂的「攝影達人這樣拍」,或是某某攝影攻略的書籍早就氾濫,然而關於攝影哲思的論證在颱灣卻少有人提及,這多半都是市場的考量,部分也是因為讀者們尚未思考到攝影的另一層麵,因此關於攝影哲學的書籍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在少量的此類齣版品中,大多數也是翻譯自國外的論述,由國人編寫的攝影哲思類書籍,往往也隻針對國外的學說加以論述。這本來便是非戰之罪,因為攝影的緣起本在西方,因此西方對於攝影的研究遠較我們完備,即使是我自己所採取的麵嚮也泰半與西方學說相連結,然而真的隻有西方的學說足以解釋攝影嗎?答案卻是否定的,這說起來是個遺珠之憾,因為個人認為東方的思考其實更適閤解釋攝影的緣由,但是關於這方麵卻又少有人發錶評論,反倒是布列鬆本人以禪意取代瞭其他麵嚮的深入,認為禪學足以解釋攝影。

  觀諸颱灣的現狀,研究攝影的人甚至比研究數位美學或是電影的人還要少,即使研究攝影的人似乎也是從其他領域齣發,或者社會學,文學,或是科學,盡管攝影所牽涉到的領域的確廣泛,其中各個領域均在此交集,但攝影者本身的確很少涉入研究攝影的領域。這個畸形的現象由來已久,似乎攝影的靜態真如羅蘭巴特所言是一種flat death,而動態的電影足以引人入勝。對我而言,此種拉鋸曾清楚發生過,因為我原也是讀電影的,後來卻轉至研究攝影。我總覺得電影與攝影隻是一體的兩麵,它們的論述存在著異中有同而同中又有異的境界。

  攝影原本就是泰西的發明,我們對於攝影的哲思往往又不同於西方的角度,事實上東西方對於藝術的見解往往也是南轅北轍;舉例而言,國畫中的潑墨山水在西方就未曾齣現過,這雖然與繪畫方式、工具的不同相關,但是這更與對於藝術的基本看法相關,潑墨山水的寫意方式難以在西方的藝術史中找到相對應的部分;再例如西方所慣用的透視法原理,遲至清朝纔真正影響瞭中國的繪畫,在這之前國畫中的水墨丹青並無此種繪畫方式,如米羅、達利、畢卡索之流的超現實畫風在東方也幾無類似的流派,或者我們應該說國畫中的水墨丹青所憑恃著的是一種具象,即使是禪意的錶現也會透過具象的方式描繪,而西方的繪畫演進最後透過超現實的抽象方式,展現瞭西方對於存在的看法。

  對於西方而言,「存在」始終是個嚴肅而曆久彌新的議題,但是在東方卻又未必是如此,這種互異的流變也蔓延到討論攝影的領域裏。美國學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便認為中國的哲學思考(或者廣泛地說──東方的哲學思考)並不認同攝影將某物「肢解」的功能,因此特寫鏡頭往往不為中國人所使用,即使是古董或是藝術品的明信片也以整體的麵貌齣現,而不是以部分的畫麵呈現;蘇珊.桑塔格認為中國人總是將人或是被攝物擺放在畫麵的中間,並且將人或物以其全貌齣現,她也認為中國人對於怪異的拍攝角度存在著抗拒的心態;蘇珊.桑塔格所言的確為真,傳統上西方的美學認知中認為「美」並非是天生的──「美」其實是透過一種觀看而獲得,同時「美」也具有多重意義,而攝影的特性可以體現這種多重意義,她相信就是因為東西方對於「美」迥異的思考,造成瞭東方對攝影的論述遠遠少於西方。

  蘇珊.桑塔格亦提齣中國哲思偏嚮將真實予以道德化、英雄化的傾嚮,因此在中國哲思中的美含有善良的境界。但西方所定義的美卻並非如此,從西方繪畫中體現宗教受難的部分即可看齣,那些耶穌受難的圖像在西方而言是一種深沉的美,在中國的宗教畫中描繪死亡的場麵固然所在多有,但其含義卻無法等同於西方。西方的哲思認為受難亦是一種美,而西方攝影美學的演進與發展大緻上承襲瞭西方對於藝術的觀念與看法。

  西方攝影的分析往往會牽涉到繪畫與電影,這本來便與攝影的本體論相關,西方對於攝影的著墨大體上也與繪畫及電影重疊,攝影事實上與時間意識之間存在著強烈的連結,但似乎少有人意識到這點。在我的經驗裏,閱讀攝影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當我閱讀西方的論述之後往往會思考,東方在哪裏?

  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認為禪意(Zen)可以解釋他的決定性瞬間(The Decisive Moment),這或許是攝影在東西方之間少數的連結,而我想講的也是西方攝影中美學、哲學思考與道傢及禪學的關係。在這本拙作中有相當多內容與我的博士研究〈Journey In a New Land – The Decisive Moment in Photography〉直接相關,我嘗試將屬於東方的見解與攝影結閤起來,這始終是一種與理想拔河的過程,而我衷心地希望自己已經達到瞭這個目的。我資質愚鈍,所從事者僅在於拋磚引玉,希望個人的論述也能給予讀者一些些啓發,如此則達到瞭我書寫這本書的目的。

圖書試讀

第八章 旅者的凝視

「攝影的掠奪性在於其製造異化的功能,這點在美國早期的觀光裏尤其明顯,在一八六九年之後,當跨越美國的鐵路完成之後,攝影便已經徵服瞭美國。」(Sontag 1979)。

「在低劣與魅惑之間擺盪是攝影作為一種娛樂的本質,除非攝影者將他的凝視鎖定在非常私人的觀察上,例如路易斯卡羅(Lewis Carroll)對拍攝小女孩情有所鍾,阿布斯對萬聖節的群眾感到興趣。」(Sontag 1979)。

自從攝影被發明之後,它的演變便與旅行觀光有著直接的關聯,攝影不僅成瞭記錄旅行與觀光的方法,相機更成為旅行觀光時的必備工具。當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社會的此時,旅行的意義已經不隻是旅行到他鄉而已,它所代錶的往往是以攝影記錄下異鄉的種種,是一種儀式,一種宗教,也是消費的另一種形式,攝影在這個形式裏扮演著極端重要的地位。我們可以這麼說「若是缺乏攝影,那麼現代的旅行將成為一種幻影」,從這個麵嚮看來,我們可能很難相信,其實攝影纔是旅行的主軸,人們旅行是因為想要證明自己曾經在某個異鄉停留過,而這個證明往往也可能展現旅者的社經地位,也可能是一種強而有力的自我陳述,在某個程度上,這個已經進入個人化的社會裏並非人人都有可能到遠處遊曆,它牽涉到許多時間與空間的主客觀條件,旅行實際上已經成為一種儀式,至於去何處與住在哪裏,反而可能成為次要的項目。

例如許多攝影同好每年都會相約去日本賞楓,目的在拍攝楓紅,但在美西與加拿大也有同樣的勝景,因此颱灣的攝影者選擇日本並非是因為日本的楓紅獨樹一幟,而是交通運輸的考量,若單從楓紅去考量,日本的楓紅與美西或是加拿大的楓紅其實差彆不大(這當然是在去除文化的因素考量下),我們也無法單從楓紅本身去判斷楓紅源自於何處,因此到某地去拍攝楓紅其重點在於拍攝楓紅這件事,以及拍攝楓紅的審美學,至於某地的重要性已經淪為次要,攝影纔是誘發人們旅行的目的,人們從觀看攝影裏得到滿足,從凝視楓紅中感到歡愉,因此這楓紅可能成為電腦螢幕的桌麵,或是可能成為牆上的一幅攝影作品,甚至可能是書中的一頁,或是畫廊中的一件作品,至於旅行本身似乎已經成為配角。


旅行的種類

在這裏我想有必要為旅行先行分類,否則以下的討論或許會成為一種錯亂。旅行在人類的生活裏有著悠久曆史,最早的人類遷徙便是,當然那與我們現在所謂的旅行有極大的差異,那種旅行是一種生存,當時記錄旅行過程的方式是石洞裏的壁畫,人類進入文明之後,旅行的目的往往是為瞭貿易與商業,或者是一種宗教上的朝聖。

當時記錄的方式是繪畫、文字或是音樂,例如中古時期的歐洲與亞洲的貿易便屬於此種形式,跨入工業化之後,旅行成為一種上流社會的休閑形式,當時攝影已經誕生,歐洲貴族們攜帶著仍嫌笨重的相機前往近東、亞洲、北非等等地方拍攝異國風景,他們拍攝大量的異國風景與人文,之後那些有著異國風景的明信片則成為他們旅行的重要證物;進入大量消費的年代之後,攝影成為一種必需,它日漸普及至中産階級,而旅行則在同時也成為一種生活型態,人們藉由旅行肯定自己的成就,攝影則藉由旅行找到瞭最佳的寄宿,旅行在大量消費的年代裏成為一種現代主義,攝影則在現代主義裏成為一種紀實的媒體,後工業化之後,旅行蛻變成一種個人的生活哲學,它不單是一種休閑更成為一種實踐個人生活哲學的方式,它成為一種平颱、一種載體,而攝影則成為這種載體內的發聲工具,它抒發瞭旅者意欲想說的言詞,透過它旅者的心聲得到瞭宣洩,因此攝影不單單隻是攝影,它在某個層次上是旅者的心電圖。這裏我依序再行論述不同種類的旅行,旅行之於一種生存的方式在此略而不論,因為那畢竟過於遙遠。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詩意和哲思,讓我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灰色的隱喻”——這個詞組勾勒齣瞭一種介於清晰與模糊、已知與未知之間的微妙狀態,仿佛在暗示著故事並非非黑即白,而是充滿瞭 nuanced 的灰色地帶。而緊隨其後的“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則如同為這片灰色地帶注入瞭具體的意象。我開始想象,作者是否會以一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元素編織在一起?時間,這個我們無法捉摸的維度,如何與稍縱即逝的機會産生交集?攝影,作為捕捉瞬間的藝術,又如何承載著時間流逝的痕跡,並最終定義那些“決定性瞬間”?我猜測,這本書或許並非一本嚴格意義上的紀實文學,也不是一本純粹的哲學探討,而更像是一場意識流的旅程,帶領讀者在文字的迷霧中,感受時間的重量,權衡機會的得失,並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生命中被定格的瞬間。我尤其期待作者如何處理“決定性瞬間”這個概念,它是命中注定的巧閤,還是經過精心布局的必然?是生命中一個不可更改的轉摺點,還是一個可以被反復迴味和解讀的節點?這種充滿想象空間的開頭,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期待,仿佛已經準備好踏上一段意想不到的探索之旅。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一個充滿瞭老照片的閣樓裏,靜靜地翻閱著泛黃的相冊。每一頁,都訴說著一段關於“時間”的故事,而每一張照片,都定格瞭一個“機會”的瞬間。“灰色的隱喻”這個書名,本身就帶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深沉的智慧,仿佛在暗示著,生命的真諦並非總是清晰明朗,而是隱藏在那些模糊不清的角落裏。我預感,作者會用一種極其剋製而又飽含情感的筆觸,來描繪“攝影”這項藝術。那些黑白或彩色的影像,不僅僅是視覺的呈現,更是情感的寄托,是迴憶的載體。特彆是“決定性瞬間”這個概念,我期待作者能夠從更深的層次去解讀。它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次擦肩而過,一個選擇。這些瞬間,看似微不足道,卻可能在時間的洪流中,悄無聲息地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一種對過往的珍視,和對當下細微之處的體悟。它不是催促人去追逐,而是鼓勵人去迴望,去理解,去沉澱。我期待在字裏行間,能夠找到與自己生命軌跡産生共鳴的“灰色隱喻”,去感悟時間流轉的詩意,和機會降臨的玄妙。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麵古老的鏡子,映照齣的不是我熟悉的麵容,而是一種更加遙遠、更加沉靜的自我。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張力,他沒有直接告訴我答案,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敘述,引導我去發現。我反復咀嚼著“灰色的隱喻”這個詞,它似乎暗示著一種不確定性,一種在兩種極端之間的搖擺。當“時間”與“機會”這兩個概念被並置時,我開始感受到一種無形的壓力。時間一去不復返,而機會卻常常需要我們去把握。這種矛盾,在“攝影”這個載體上得到瞭完美的體現。快門按下的一瞬間,時間被凝固,機會被抓住,但同時,無數其他的可能性也隨之被捨棄。我尤其被“決定性瞬間”的描繪所打動。它不是一個突然的頓悟,而是無數個細微的選擇、觀察和等待纍積而成的結果。仿佛是藝術傢在漫長的等待後,在那一刹那抓住瞭最動人的神韻。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我是否過於執著於“非黑即白”的判斷,是否忽略瞭生活中那些微妙的、處於灰色地帶的真相?它讓我明白,生命的精彩,恰恰在於那些模糊不清、難以定義的部分,在於那些需要我們用時間和耐心去慢慢解讀的“隱喻”。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平靜,又帶著一絲深邃的悵然。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也沒有驚心動魄的衝突,然而,字裏行間所流淌的,卻是關於生命最本質的思考。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園丁,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瞭一株株關於“時間”的奇異花朵。這些花朵,有的在陽光下燦爛綻放,短暫卻耀眼;有的在陰影中默默生長,積蓄著蓬勃的力量。而“機會”,就像是風中飄來的種子,有時無聲無息地降臨,有時又被無情地吹散。我常常會思考,那些我曾經錯過的,或是緊緊抓住的機會,在時間的洪流中究竟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的“攝影”元素,更是為這份思考增添瞭具象化的維度。那些定格的畫麵,不僅僅是光影的組閤,更是時間凝固的瞬間,是機會留下的印記。尤其是“決定性瞬間”的闡釋,讓我對那些人生中的關鍵節點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是突然的爆發,而是無數細微積纍的必然。這本書讓我不再急於嚮前,而是學會放慢腳步,去體會時間的流淌,去審視每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去感恩那些曾經的“決定性瞬間”,也去擁抱未來可能齣現的,但又尚未顯露真容的“灰色隱喻”。

评分

拿到這本書,我首先被其深邃的書名所吸引。“灰色的隱喻:時間、機會、攝影與決定性瞬間”,這幾個詞組閤在一起,便構成瞭一幅引人遐思的畫麵。它並非是那種直白的、說教式的作品,而是像一位老友在黃昏時分,輕輕地嚮你訴說著人生的感悟。我能夠想象,作者在“時間”這個宏大的主題下,或許會穿插一些關於“機會”的細膩觀察。是那些悄然溜走的、還是那些被我們主動抓住的?它們在生命的長河中留下瞭怎樣的痕跡?而“攝影”的引入,則讓這份思考變得更加生動。快門按下的一瞬,定格的不僅是畫麵,更是那個時刻的全部情緒和意義。我特彆期待作者如何闡釋“決定性瞬間”這個概念。它是在無數平淡日子裏突然閃現的光芒,還是經過精心籌劃和等待的必然?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一種與世無爭的寜靜,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深眷戀。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慰藉,也沒有強求我們去改變什麼,隻是靜靜地呈現,等待讀者自己去從中汲取力量,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灰色隱喻”,去理解那些無聲流淌的時間,和那些稍縱即逝又意義非凡的機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