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讓給瞭記憶體顯影讓給瞭數位靈光過去讓給瞭機械現在讓給瞭數位
那底片時代的輝煌已然漸漸消翳
那個靈光乍現的浪漫幾乎無聲無息地隱匿
隻是我依舊相信隻要有明亮的瞳孔便能洞悉事物的本相
寜願那靈光依舊在心田裏燃燒如此便能助我謀殺淒迷的蒼茫
這本著作提供讀者一扇窗,去深思關於攝影的迷思。尤其在攝影數位化的年代,人們往往捨本逐末,忘卻瞭攝影的目的。攝影陷入一種製式與僵化的思考邏輯,傳統的攝影拱手讓位給瞭數位世界。科技進步讓攝影成為極其普遍的記錄方式,網路傳播也取代瞭舊有溝通模式,然而這樣的發展卻混淆瞭真實與幻境之間的界限。所謂的真實,往往是由影像製造者或記錄者自己去定義。攝影的未來將如何發展?成為非常有趣的議題。
作者融閤攝影美學與哲學的論證,試圖釐清許多攝影的命題,包括攝影與繪畫的關係、攝影如何保存、攝影與時間、攝影在心理層麵的展現等等,其中也包含瞭許多經典攝影的辯證討論,例如布列鬆、保羅.史川德、奧古斯特.桑德等人的作品研究,以及對羅蘭巴特《明室》一書的解讀。
作者試圖從舊有秩序去發現新的攝影元素,書名《冷靜的暗房》意味著舊有的攝影時代已經消逝,暗房中的藥水與放大機已不再使用,暗房是沉靜的,幾乎所有攝影者都迎嚮現代之光,而那道現代之光係由數位構成。隨著攝影的質變導緻鄉愁的齣現,過去的攝影作品已成為昔日時光的象徵。時間的因素在攝影中變得詭異,具有雙重意義,它既是一種事實,同時卻也是一種假想,人們被許多影像所包圍同時也被孤立。無所不在的廣告攝影便是一個絕佳的例子,在廣告影像裏,時間是虛擬的,人們猶如活在泡泡裏。
本書特色
1.攝影及旅行文學作傢齣身的李昱宏,從攝影的實務麵一腳跨入攝影美學研究領域,以文字記錄潛藏在攝影底層的意義。目前在澳洲修習創作藝術博士的他,透過美學與哲學的濾鏡,帶領讀者從另一種角度觀看廣告攝影、婚紗攝影、時裝攝影與色情攝影,並思考攝影的時間意識、攝影與繪畫∕電影的區彆、攝影與死亡等議題。
2.世新大學英語係副教授黃裕惠、澳洲臥龍崗大學藝術學院前院長DrPeterShepherd、陶藝係前係主任DrLindsayDuncan專文推薦。
3.本書獲颱北市文化局奬勵齣版。
作者簡介
李昱宏
李昱宏畢業於嘉義縣六腳鄉工廠村蒜南國小,世界新聞傳播學院(世新大學前身)視聽傳播學係(廣播電視電影係前身)電視組畢業,英國布裏斯托大學(UniversityofBristol)藝術碩士,主修電影製作。目前為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UTS)藝術人文社會學院(FacultyofArtsandSocialScienceFASS)創作藝術博士候選人,攻讀攝影美學中關於決定性瞬間的論述。目前攻讀博士之外,並持續創作旅行文學與攝影作品。
著作
歐遊的鱗爪1、2(2001-2002)
英倫筆記(2002)
冰島日記(2002)
流浪(2002)黑白人物攝影集
眼睛的秘境(2005)彩色風景攝影集
漫遊古巷弄(2005)
攝影課(2005)
動物狂想麯(2006)動物攝影散文集
微笑盛開的國度-柬埔寨(2006)
風姿綽約的東方巴黎-越南(2006)
質樸瑰麗的萬象之邦-泰國及寮國(2006)
創意攝影(2006)
印尼-島嶼的旅行(2006)
澳洲奇幻之旅(2008)
雪梨藝術顯影(2008)
文化創意産品數項由飛行貓創意社發行
展覽
2008年8月獲LonelyPlanetImagesChoiceAward攝影奬
2008年6月參與澳洲雪梨市NewtownNCA藝術傢聯展
2008年3月/5月 參與澳洲臥龍崗市ProjectContemporaryArtspace藝術傢年度聯展
2007年5月贏得馬來西亞官方主辦的遊記創作比賽特彆奬
2007年3月聯閤報旅遊夢享傢網站專欄作傢
2007年1月贏得澳洲TNTMagazine攝影比賽亞軍
2006年11月參與屏東縣文化局舉辦「高樹鄉大會獅」活動(石獅圖片供稿者)
2006年7月颱中市參與全國好書交換講座
2006年7月颱北市V1492俱樂部展開新書發錶會
2006年6月颱北市金石堂建國店我的書房展開新書發錶會
2005年6月誠品書店颱南店旅行月新書發錶會暨講座展覽
2004年5月誠品書店颱南店旅行月展開講座暨攝影展覽(為期五週)
推薦序
世新大學英語係副教授 黃裕惠
認識昱宏的時候,他還隻是一個青少年,眉眼之間卻已經有瞭老僧入定的神色。接下來的這麼多年,看著他朝著視覺藝術傳播的目標堅定前行,讀書、拍片、旅行、攝影、寫詩、寫論文,悠遊於體製內外的學習和探索:學而優則遊、遊而優則教、教而優則寫。一切得心應手,彷彿「桌上拿柑」。前不久漂泊的心好不容易定下來,可是風一吹,旅人行腳又到另一個校園,這一次是南半球,透過理論,他要找尋藝術的源頭。
昱宏從英國迴來沒多久齣版瞭第一本攝影集,書還溫熱就已經到瞭我手上。這也是我第一次用他的作品重新看他這個人。接下來他豐富的內在也一本一本嚮讀者開啓。
在颱灣就讀電視製作科係的背景,讓昱宏瞭解大眾期待的眼光;在英國學習電影製作的訓練,則讓他用一種比較小眾的藝術手法處理作品。他將這兩種大眾媒體的學養放到攝影作品裏,隱約可以感覺裏頭那一道絲縈伏擺的動能,彰顯他的觀察和詮釋。像昱宏這樣過著「半古人」簡單生活的旅行傢,他的每一張攝影、每一首詩、每一則紀事,都像是他實踐個人美學的方法:寜靜、澄澈,卻有一種單純的「李式幽默」,這種過程有點像修行。
接下來他的身分變得多樣,齣版的作品更不畫地自限。寫遊記,他的語言變得更輕盈;為瞭教學,他注意溝通的實效;寫詩,他保留精簡的習慣;寫專業書籍,他知道平實文字纔能到達讀者的心裏、腦裏。就這樣,另一本從經驗齣發的專論書籍,又從昱宏多産的書房誕生。
從錶麵看來《冷靜的暗房》是昱宏綜閤整理攝影理論的研究著作,實際上也是他檢視攝影美學的方法。這本圖文並茂的著作,是昱宏在雪梨科技大學攻讀創作藝術博士學位過程産生的副産品,但於質於量都是一部美麗的正産品。
李昱宏可以在最簡單的物品中,發現它們的異質性和錯置性。──Dr Peter Shepherd
Dr Peter Shepherd為臥龍崗大學(UOW-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藝術學院前院長,身兼畫傢與音樂傢(專攻指揮)的身分,並是澳洲創作藝術博士學位課程的創始者。他也是颱灣與澳洲藝術交流的重要推手,曾引薦許多兩地的藝術傢與學者們彼此溝通交流,在他任內颱灣與澳洲完成許多項劃時代的藝術活動。退休之後他持續為兩地的藝術教育與展覽活動努力耕耘,並且擔任澳洲許多大學的學位評審委員。
後記
在這個已呈現流動狀態的社會裏,圖片成為一種即時的符號,一種先驗性的存在。似乎地球村裏再也沒有可以令人驚嘆的所在,畢竟連手機都能隨拍隨傳,多少人在意它的真僞?人們在意的是是否夠刺激?是否能引起人們的想望?圖像如此,文字也是一般。羅蘭巴特曾經倡言作者已死,他從符號學的觀點提齣,真正言說的不是作者的文字,而是語言本身。他一貫認為個人的背景纔是左右理解的關鍵,換言之,意識型態纔是真正作祟的幽靈,曆史、文化、政治等等纔是背後的影舞者,讀者的新生是依附在已經死亡的作者身上,作者的幽靈隻是他自己的夢囈,讀者纔是真正的主人翁。
羅蘭巴特神秀的文筆讓人絕倒,但若如他所言,那麼作者存在的目的為何?又攝影者如何透過鏡頭傳達自己的意誌呢?羅蘭巴特在《明室》中刻意忽略攝影者的地位,他稱攝影者為操作者(operator)。羅蘭巴特並非不知道這樣的分析是武斷的,不過他想利用此種方式,繞過「人」這個充滿不定性的主體。就符號學的講法而言,人是個符號,「他」以being這個詞齣現。
若我們服膺羅蘭巴特的理論,那麼到底作者因何存在?攝影者又為何攝影?旅者的凝視(traveler’s gaze)比之觀光客的凝視(tourist gaze)又有何不同?我想我的答案很晦澀,但在某個程度而言也很光明。我的立論點恰恰與羅蘭巴特相反。某個程度而言,我的確認同作者已死的概念,然而作者之所以死亡,並非是為瞭烘托讀者的新生。作者提供瞭一個時空(space-time),這個時空任由讀者讀取。作者所期待的是在這個時空的某個象限裏,他作為一個作者能與讀者交會。因此作者未曾死去,他隻是假寐,偷偷睜開眼睛觀察讀者的一舉一動,而這與攝影一樣都是一種「偷窺」(voyeurism)。
一個攝影者很難否認自己是一個偷窺者,畢竟攝影是在時間的長河裏擷取一個瞬間,而這個瞬間可以解釋攝影者的心路曆程,攝影者也可以啓發觀者的某些思維。古代希臘人對於時間的概念是擬人化的,他們認為時間由一連串吉兆組成,我想即使是提齣決定性瞬間概念的布列鬆,都會認同這樣的概念。攝影者之所以捕捉瞬間,目的即是透過鏡頭言說。羅蘭巴特的理論有一個隱憂──他放棄瞭人之所以為人的解釋方法,因為即使是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也需要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不可能由相機自己決定,即使是監視器設定也必須透過人為,因此攝影者的角色已經浮現瞭。
我的博士研究〈Journey In A New Land—The Decisive Moment In Photography〉主要在研究攝影中的決定性瞬間,並從對決定性瞬間的研究擴及對後現代攝影的討論,此外由於我的博士研究也包含創作,因此我不僅必須從事古典的學術探討,而且同時需要從事創作。我的博士論文將焦點鎖定在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查理.懷特(Charlie White)三位攝影傢,因為我認為他們的瞬間存在著同質性,但同時又有截然不同的哲思。布列鬆身為決定性瞬間的發軔者,他的哲學與美學厥為所有攝影者必須研究的主題,因為當攝影進入哲學境界時,就不僅僅隻是一種錶象的研究瞭,布列鬆所提齣的決定性瞬間如今幾乎已經被簡化成一種陳腔濫調,所有的攝影者不管是業餘或是職業,對於決定性瞬間總能朗朗上口。盡管如此,決定性瞬間的真義卻始終未曾改變過,這個概念的提齣是一項重要的裏程碑,因為它所代錶的不僅是一個傑齣的攝影者必須要捕捉到那難能可貴的一瞬,更重要的是那一瞬也必須將該攝影者對於攝影的哲學思考蘊涵在內。決定性瞬間的理念將任何事物化為瞬間的可能主角,因為對於布列鬆而言任何瞬間都是有可能被賦予意義的,他並不偏好某種主題,實際上他的攝影並無主題可言,對他而言眾生平等,不同的隻是偶然與巧閤的機率問題。
我認為布列鬆的決定性瞬間實際上是一種禪的體現,而且與超現實主義有著強烈的連結。他藉由相機將古典美術中的審美觀導入現代藝術裏,因此世人普遍認為布列鬆是個紀實攝影大師,其實是個謬誤。布列鬆的地位不僅是一位傑齣的攝影師,同時更是一個將攝影幻化成哲學的巨匠,他的決定性瞬間有著無可動搖的重要性。
在此無法詳盡地論述我的博士研究,我將這個機會留待於日後的齣版。同時我的創作〈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此刻也在進行著,我試圖將平日於雪梨街上所捕捉到的瞬間,與我的研究做一個連結。從我的觀點來看,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一種復古,但是這些復古的形式往往也帶有一種變異的樣貌。我作為一名攝影者,著重的是記錄街上那些後現代的現象,在這個後工業化、後現代〈兩者有著直接關連〉的社會裏,我以我的哲思記錄下那些看似平常,實則具體反應齣藝術之於一種復古現象的瞬間,它就是我的決定性瞬間。身為一位作者我很期待與讀者們就這部分進行交流與溝通,然而限於篇幅的關係,無法在本書盡訴。此刻我正忙於我的英文論文寫作,2009年三月底我的創作展覽也將在澳洲展開。期待我的新齣版計畫能夠盡快與讀者見麵,同時也祈請學術界的各位先進不吝給予指正與建議。
李昱宏 筆於雪梨科技大學十七樓研究室
2008年11月
“冷靜的暗房”——這個書名本身就充滿瞭一種奇特的張力。它讓我聯想到一些實驗性的藝術作品,那些在黑暗中孕育,最終以一種驚人的方式呈現給世界的創作。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一個簡單的故事,而可能是一種對感知和認知的挑戰。我想象,這本書會以一種非綫性的敘事方式,打破常規的邏輯,讓讀者仿佛置身於一個迷離而真實的夢境。在“暗房”裏,光綫變得稀缺,聲音被放大,現實與虛幻的界限變得模糊。也許,書中的人物正經曆著某種精神上的迷失,或者正在探索一種全新的意識狀態。作者可能運用瞭很多象徵性的語言和意象,去描繪那些難以用語言錶達的內在體驗。讀這本書,或許需要讀者放下固有的思維模式,敞開心扉去感受,去體驗。它可能不是讓你輕鬆愉快的讀物,但它可能會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記,讓你開始思考,我們所處的現實,是否就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它是一種對感官的挑戰,對認知的顛覆,一種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哲學探索。
评分“冷靜的暗房”這個名字,在我腦海裏勾勒齣一幅非常具象的畫麵。我總覺得,它不是那種大開大閤、情節跌宕的書,而更像是一杯陳年的威士忌,入口醇厚,迴味悠長。我設想,這本書或許是在描繪一種緩慢而精緻的生活美學,一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就如同在暗房裏,每一滴藥水、每一個溫度、每一個衝洗的時間都需要精確掌握,纔能獲得滿意的結果。書中的人物,也許就是這樣一群在各自領域裏,默默耕耘、追求完美的人。他們可能不是聲名顯赫的人物,但他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工作態度,都蘊含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我猜想,書中會充斥著大量的細節描寫,無論是環境的渲染,還是人物的心理活動,都會被刻畫得入木三分。讀這本書,就像是在暗房裏,等待一張照片的顯影,每一個瞬間都充滿期待,最終呈現齣的,是一個完整而動人的故事。它也許會教會我,如何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冷靜”,如何在喧囂的世界裏,保持一份內心的平和與專注,去品味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總是能在我腦海裏徘徊,就像一個低語,引誘我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翻開它,但光是“冷靜的暗房”這幾個字,就足夠讓我展開豐富的想象。我常常在想,它裏麵會是怎樣一番景象?是攝影師在寂靜的暗房裏,用精湛的技藝衝洗齣那些凝固瞭時光的膠片,每一張照片背後都藏著一個故事,一段情感,一次對世界的獨特凝視?還是它會藉用“暗房”這個意象,探討更深層次的主題,比如隱藏的真相,不為人知的秘密,抑或是潛意識裏那些難以言說的情緒?我腦海裏勾勒齣的畫麵,是昏黃的燈光下,水汽氤氳,空氣中彌漫著化學藥劑特有的味道,而主人公則在這樣的環境中,通過自己的雙手,一點點地將模糊的影像變得清晰,如同在人生的迷霧中尋找方嚮。也許,它講述的是一個關於耐心、專注與自我發現的故事,是在喧囂的世界裏,為自己打造一個能夠沉澱思緒、找迴本真的空間。這個空間,或許是物理存在的暗房,也或許是心靈深處的寜靜之地。我期待著,它能以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重新審視那些被遺忘或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冷靜的暗房》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某種神秘的吸引力,仿佛是一扇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門。我腦海中浮現的,不是那種驚心動魄的懸疑故事,而是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感受。我猜想,這本書或許是在描繪一種極端的情緒狀態,一種在極度壓抑或冷靜之下,所迸發齣的內在力量。想象一下,身處一個完全黑暗、與外界隔絕的空間,隻有微弱的光源,一切感官都被放大,思維也因此變得異常敏銳。這種“冷靜”,與其說是一種麻木,不如說是一種極緻的專注,一種對內心最深處的挖掘。也許,作者想要通過“暗房”這個象徵,來探討我們內心深處那些被壓抑的欲望、無法言說的恐懼,或者是隱藏的纔華。它或許是在講述一個角色,如何在這樣極端的環境下,麵對自己最真實的一麵,並最終找到自我救贖或突破的方式。我聯想到一些藝術傢的創作過程,他們常常需要在一個封閉的空間裏,與自己對話,將內心的情感轉化為作品。這本書會不會也是這樣,通過一個故事,引導讀者進入自己的“暗房”,去麵對那些不願觸碰的陰影,並從中汲取力量,重新獲得內心的平靜與清晰。
评分《冷靜的暗房》這個名字,總讓我聯想到一種沉靜而深邃的氛圍。我腦海裏浮現的,不是轟轟烈烈的情節,而是那種在靜默中悄然發生的力量。我想象,這本書可能是在講述一個關於“傾聽”的故事。在暗房裏,最重要的是寂靜,是能夠聽到細微的聲音,捕捉到轉瞬即逝的光影。書中或許描繪的是一群能夠“傾聽”內心聲音,或者“傾聽”他人靈魂深處的人。他們可能不是語言的藝術傢,但他們的存在,他們的行為,都蘊含著一種深刻的理解和共鳴。它也許是在探討一種超越語言的交流方式,一種通過感受和體悟來建立連接的方式。我猜想,書中會有許多關於觀察的描寫,關於人物之間的細微互動,關於那些被隱藏在日常錶象之下的情感暗流。讀這本書,就像是走入一個由細微之處構成的世界,去發現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麗和深刻。它可能會讓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真正地“傾聽”過,是否真正地“看見”過那些存在於我們身邊,卻又常常被我們忽略的人和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