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片让给了记忆体显影让给了数位灵光过去让给了机械现在让给了数位
那底片时代的辉煌已然渐渐消翳
那个灵光乍现的浪漫几乎无声无息地隐匿
只是我依旧相信只要有明亮的瞳孔便能洞悉事物的本相
宁愿那灵光依旧在心田里燃烧如此便能助我谋杀凄迷的苍茫
这本着作提供读者一扇窗,去深思关于摄影的迷思。尤其在摄影数位化的年代,人们往往舍本逐末,忘却了摄影的目的。摄影陷入一种制式与僵化的思考逻辑,传统的摄影拱手让位给了数位世界。科技进步让摄影成为极其普遍的记录方式,网路传播也取代了旧有沟通模式,然而这样的发展却混淆了真实与幻境之间的界限。所谓的真实,往往是由影像制造者或记录者自己去定义。摄影的未来将如何发展?成为非常有趣的议题。
作者融合摄影美学与哲学的论证,试图釐清许多摄影的命题,包括摄影与绘画的关系、摄影如何保存、摄影与时间、摄影在心理层面的展现等等,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经典摄影的辩证讨论,例如布列松、保罗.史川德、奥古斯特.桑德等人的作品研究,以及对罗兰巴特《明室》一书的解读。
作者试图从旧有秩序去发现新的摄影元素,书名《冷静的暗房》意味着旧有的摄影时代已经消逝,暗房中的药水与放大机已不再使用,暗房是沉静的,几乎所有摄影者都迎向现代之光,而那道现代之光系由数位构成。随着摄影的质变导致乡愁的出现,过去的摄影作品已成为昔日时光的象征。时间的因素在摄影中变得诡异,具有双重意义,它既是一种事实,同时却也是一种假想,人们被许多影像所包围同时也被孤立。无所不在的广告摄影便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广告影像里,时间是虚拟的,人们犹如活在泡泡里。
本书特色
1.摄影及旅行文学作家出身的李昱宏,从摄影的实务面一脚跨入摄影美学研究领域,以文字记录潜藏在摄影底层的意义。目前在澳洲修习创作艺术博士的他,透过美学与哲学的泸镜,带领读者从另一种角度观看广告摄影、婚纱摄影、时装摄影与色情摄影,并思考摄影的时间意识、摄影与绘画∕电影的区别、摄影与死亡等议题。
2.世新大学英语系副教授黄裕惠、澳洲卧龙岗大学艺术学院前院长DrPeterShepherd、陶艺系前系主任DrLindsayDuncan专文推荐。
3.本书获台北市文化局奖励出版。
作者简介
李昱宏
李昱宏毕业于嘉义县六脚乡工厂村蒜南国小,世界新闻传播学院(世新大学前身)视听传播学系(广播电视电影系前身)电视组毕业,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ofBristol)艺术硕士,主修电影制作。目前为雪梨科技大学(UniversityofTechnology,Sydney-UTS)艺术人文社会学院(FacultyofArtsandSocialScienceFASS)创作艺术博士候选人,攻读摄影美学中关于决定性瞬间的论述。目前攻读博士之外,并持续创作旅行文学与摄影作品。
着作
欧游的鳞爪1、2(2001-2002)
英伦笔记(2002)
冰岛日记(2002)
流浪(2002)黑白人物摄影集
眼睛的秘境(2005)彩色风景摄影集
漫游古巷弄(2005)
摄影课(2005)
动物狂想曲(2006)动物摄影散文集
微笑盛开的国度-柬埔寨(2006)
风姿绰约的东方巴黎-越南(2006)
质朴瑰丽的万象之邦-泰国及寮国(2006)
创意摄影(2006)
印尼-岛屿的旅行(2006)
澳洲奇幻之旅(2008)
雪梨艺术显影(2008)
文化创意产品数项由飞行猫创意社发行
展览
2008年8月获LonelyPlanetImagesChoiceAward摄影奖
2008年6月参与澳洲雪梨市NewtownNCA艺术家联展
2008年3月/5月 参与澳洲卧龙岗市ProjectContemporaryArtspace艺术家年度联展
2007年5月赢得马来西亚官方主办的游记创作比赛特别奖
2007年3月联合报旅游梦享家网站专栏作家
2007年1月赢得澳洲TNTMagazine摄影比赛亚军
2006年11月参与屏东县文化局举办「高树乡大会狮」活动(石狮图片供稿者)
2006年7月台中市参与全国好书交换讲座
2006年7月台北市V1492俱乐部展开新书发表会
2006年6月台北市金石堂建国店我的书房展开新书发表会
2005年6月诚品书店台南店旅行月新书发表会暨讲座展览
2004年5月诚品书店台南店旅行月展开讲座暨摄影展览(为期五週)
推荐序
世新大学英语系副教授 黄裕惠
认识昱宏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青少年,眉眼之间却已经有了老僧入定的神色。接下来的这么多年,看着他朝着视觉艺术传播的目标坚定前行,读书、拍片、旅行、摄影、写诗、写论文,悠游于体制内外的学习和探索:学而优则游、游而优则教、教而优则写。一切得心应手,彷彿「桌上拿柑」。前不久漂泊的心好不容易定下来,可是风一吹,旅人行脚又到另一个校园,这一次是南半球,透过理论,他要找寻艺术的源头。
昱宏从英国回来没多久出版了第一本摄影集,书还温热就已经到了我手上。这也是我第一次用他的作品重新看他这个人。接下来他丰富的内在也一本一本向读者开启。
在台湾就读电视制作科系的背景,让昱宏了解大众期待的眼光;在英国学习电影制作的训练,则让他用一种比较小众的艺术手法处理作品。他将这两种大众媒体的学养放到摄影作品里,隐约可以感觉里头那一道丝萦伏摆的动能,彰显他的观察和诠释。像昱宏这样过着「半古人」简单生活的旅行家,他的每一张摄影、每一首诗、每一则纪事,都像是他实践个人美学的方法:宁静、澄澈,却有一种单纯的「李式幽默」,这种过程有点像修行。
接下来他的身分变得多样,出版的作品更不画地自限。写游记,他的语言变得更轻盈;为了教学,他注意沟通的实效;写诗,他保留精简的习惯;写专业书籍,他知道平实文字才能到达读者的心里、脑里。就这样,另一本从经验出发的专论书籍,又从昱宏多产的书房诞生。
从表面看来《冷静的暗房》是昱宏综合整理摄影理论的研究着作,实际上也是他检视摄影美学的方法。这本图文并茂的着作,是昱宏在雪梨科技大学攻读创作艺术博士学位过程产生的副产品,但于质于量都是一部美丽的正产品。
李昱宏可以在最简单的物品中,发现它们的异质性和错置性。──Dr Peter Shepherd
Dr Peter Shepherd为卧龙岗大学(UOW-University of Wollongong, Australia)艺术学院前院长,身兼画家与音乐家(专攻指挥)的身分,并是澳洲创作艺术博士学位课程的创始者。他也是台湾与澳洲艺术交流的重要推手,曾引荐许多两地的艺术家与学者们彼此沟通交流,在他任内台湾与澳洲完成许多项划时代的艺术活动。退休之后他持续为两地的艺术教育与展览活动努力耕耘,并且担任澳洲许多大学的学位评审委员。
后记
在这个已呈现流动状态的社会里,图片成为一种即时的符号,一种先验性的存在。似乎地球村里再也没有可以令人惊叹的所在,毕竟连手机都能随拍随传,多少人在意它的真伪?人们在意的是是否够刺激?是否能引起人们的想望?图像如此,文字也是一般。罗兰巴特曾经倡言作者已死,他从符号学的观点提出,真正言说的不是作者的文字,而是语言本身。他一贯认为个人的背景才是左右理解的关键,换言之,意识型态才是真正作祟的幽灵,历史、文化、政治等等才是背后的影舞者,读者的新生是依附在已经死亡的作者身上,作者的幽灵只是他自己的梦呓,读者才是真正的主人翁。
罗兰巴特神秀的文笔让人绝倒,但若如他所言,那么作者存在的目的为何?又摄影者如何透过镜头传达自己的意志呢?罗兰巴特在《明室》中刻意忽略摄影者的地位,他称摄影者为操作者(operator)。罗兰巴特并非不知道这样的分析是武断的,不过他想利用此种方式,绕过「人」这个充满不定性的主体。就符号学的讲法而言,人是个符号,「他」以being这个词出现。
若我们服膺罗兰巴特的理论,那么到底作者因何存在?摄影者又为何摄影?旅者的凝视(traveler’s gaze)比之观光客的凝视(tourist gaze)又有何不同?我想我的答案很晦涩,但在某个程度而言也很光明。我的立论点恰恰与罗兰巴特相反。某个程度而言,我的确认同作者已死的概念,然而作者之所以死亡,并非是为了烘托读者的新生。作者提供了一个时空(space-time),这个时空任由读者读取。作者所期待的是在这个时空的某个象限里,他作为一个作者能与读者交会。因此作者未曾死去,他只是假寐,偷偷睁开眼睛观察读者的一举一动,而这与摄影一样都是一种「偷窥」(voyeurism)。
一个摄影者很难否认自己是一个偷窥者,毕竟摄影是在时间的长河里撷取一个瞬间,而这个瞬间可以解释摄影者的心路历程,摄影者也可以启发观者的某些思维。古代希腊人对于时间的概念是拟人化的,他们认为时间由一连串吉兆组成,我想即使是提出决定性瞬间概念的布列松,都会认同这样的概念。摄影者之所以捕捉瞬间,目的即是透过镜头言说。罗兰巴特的理论有一个隐忧──他放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解释方法,因为即使是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也需要一个「决定」,而这个决定不可能由相机自己决定,即使是监视器设定也必须透过人为,因此摄影者的角色已经浮现了。
我的博士研究〈Journey In A New Land—The Decisive Moment In Photography〉主要在研究摄影中的决定性瞬间,并从对决定性瞬间的研究扩及对后现代摄影的讨论,此外由于我的博士研究也包含创作,因此我不仅必须从事古典的学术探讨,而且同时需要从事创作。我的博士论文将焦点锁定在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查理.怀特(Charlie White)三位摄影家,因为我认为他们的瞬间存在着同质性,但同时又有截然不同的哲思。布列松身为决定性瞬间的发轫者,他的哲学与美学厥为所有摄影者必须研究的主题,因为当摄影进入哲学境界时,就不仅仅只是一种表象的研究了,布列松所提出的决定性瞬间如今几乎已经被简化成一种陈腔滥调,所有的摄影者不管是业余或是职业,对于决定性瞬间总能朗朗上口。尽管如此,决定性瞬间的真义却始终未曾改变过,这个概念的提出是一项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个杰出的摄影者必须要捕捉到那难能可贵的一瞬,更重要的是那一瞬也必须将该摄影者对于摄影的哲学思考蕴涵在内。决定性瞬间的理念将任何事物化为瞬间的可能主角,因为对于布列松而言任何瞬间都是有可能被赋予意义的,他并不偏好某种主题,实际上他的摄影并无主题可言,对他而言众生平等,不同的只是偶然与巧合的机率问题。
我认为布列松的决定性瞬间实际上是一种禅的体现,而且与超现实主义有着强烈的连结。他借由相机将古典美术中的审美观导入现代艺术里,因此世人普遍认为布列松是个纪实摄影大师,其实是个谬误。布列松的地位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摄影师,同时更是一个将摄影幻化成哲学的巨匠,他的决定性瞬间有着无可动摇的重要性。
在此无法详尽地论述我的博士研究,我将这个机会留待于日后的出版。同时我的创作〈Tableau Vivant of Reality〉此刻也在进行着,我试图将平日于雪梨街上所捕捉到的瞬间,与我的研究做一个连结。从我的观点来看,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一种复古,但是这些复古的形式往往也带有一种变异的样貌。我作为一名摄影者,着重的是记录街上那些后现代的现象,在这个后工业化、后现代〈两者有着直接关连〉的社会里,我以我的哲思记录下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具体反应出艺术之于一种复古现象的瞬间,它就是我的决定性瞬间。身为一位作者我很期待与读者们就这部分进行交流与沟通,然而限于篇幅的关系,无法在本书尽诉。此刻我正忙于我的英文论文写作,2009年三月底我的创作展览也将在澳洲展开。期待我的新出版计画能够尽快与读者见面,同时也祈请学术界的各位先进不吝给予指正与建议。
李昱宏 笔于雪梨科技大学十七楼研究室
2008年11月
这本书的名字总是能在我脑海里徘徊,就像一个低语,引诱我进入一个未知的领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翻开它,但光是“冷静的暗房”这几个字,就足够让我展开丰富的想象。我常常在想,它里面会是怎样一番景象?是摄影师在寂静的暗房里,用精湛的技艺冲洗出那些凝固了时光的胶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藏着一个故事,一段情感,一次对世界的独特凝视?还是它会借用“暗房”这个意象,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比如隐藏的真相,不为人知的秘密,抑或是潜意识里那些难以言说的情绪?我脑海里勾勒出的画面,是昏黄的灯光下,水汽氤氲,空气中弥漫着化学药剂特有的味道,而主人公则在这样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双手,一点点地将模糊的影像变得清晰,如同在人生的迷雾中寻找方向。也许,它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耐心、专注与自我发现的故事,是在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打造一个能够沉淀思绪、找回本真的空间。这个空间,或许是物理存在的暗房,也或许是心灵深处的宁静之地。我期待着,它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让我重新审视那些被遗忘或被忽略的角落。
评分《冷静的暗房》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某种神秘的吸引力,仿佛是一扇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那种惊心动魄的悬疑故事,而是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感受。我猜想,这本书或许是在描绘一种极端的情绪状态,一种在极度压抑或冷静之下,所迸发出的内在力量。想象一下,身处一个完全黑暗、与外界隔绝的空间,只有微弱的光源,一切感官都被放大,思维也因此变得异常敏锐。这种“冷静”,与其说是一种麻木,不如说是一种极致的专注,一种对内心最深处的挖掘。也许,作者想要通过“暗房”这个象征,来探讨我们内心深处那些被压抑的欲望、无法言说的恐惧,或者是隐藏的才华。它或许是在讲述一个角色,如何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下,面对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并最终找到自我救赎或突破的方式。我联想到一些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他们常常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与自己对话,将内心的情感转化为作品。这本书会不会也是这样,通过一个故事,引导读者进入自己的“暗房”,去面对那些不愿触碰的阴影,并从中汲取力量,重新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清晰。
评分“冷静的暗房”这个名字,在我脑海里勾勒出一幅非常具象的画面。我总觉得,它不是那种大开大合、情节跌宕的书,而更像是一杯陈年的威士忌,入口醇厚,回味悠长。我设想,这本书或许是在描绘一种缓慢而精致的生活美学,一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就如同在暗房里,每一滴药水、每一个温度、每一个冲洗的时间都需要精确掌握,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书中的人物,也许就是这样一群在各自领域里,默默耕耘、追求完美的人。他们可能不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但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工作态度,都蕴含着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我猜想,书中会充斥着大量的细节描写,无论是环境的渲染,还是人物的心理活动,都会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读这本书,就像是在暗房里,等待一张照片的显影,每一个瞬间都充满期待,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完整而动人的故事。它也许会教会我,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冷静”,如何在喧嚣的世界里,保持一份内心的平和与专注,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评分“冷静的暗房”——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一种奇特的张力。它让我联想到一些实验性的艺术作品,那些在黑暗中孕育,最终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呈现给世界的创作。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一个简单的故事,而可能是一种对感知和认知的挑战。我想象,这本书会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打破常规的逻辑,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迷离而真实的梦境。在“暗房”里,光线变得稀缺,声音被放大,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变得模糊。也许,书中的人物正经历着某种精神上的迷失,或者正在探索一种全新的意识状态。作者可能运用了很多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去描绘那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内在体验。读这本书,或许需要读者放下固有的思维模式,敞开心扉去感受,去体验。它可能不是让你轻松愉快的读物,但它可能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现实,是否就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它是一种对感官的挑战,对认知的颠覆,一种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哲学探索。
评分《冷静的暗房》这个名字,总让我联想到一种沉静而深邃的氛围。我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轰轰烈烈的情节,而是那种在静默中悄然发生的力量。我想象,这本书可能是在讲述一个关于“倾听”的故事。在暗房里,最重要的是寂静,是能够听到细微的声音,捕捉到转瞬即逝的光影。书中或许描绘的是一群能够“倾听”内心声音,或者“倾听”他人灵魂深处的人。他们可能不是语言的艺术家,但他们的存在,他们的行为,都蕴含着一种深刻的理解和共鸣。它也许是在探讨一种超越语言的交流方式,一种通过感受和体悟来建立连接的方式。我猜想,书中会有许多关于观察的描写,关于人物之间的细微互动,关于那些被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情感暗流。读这本书,就像是走入一个由细微之处构成的世界,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丽和深刻。它可能会让我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真正地“倾听”过,是否真正地“看见”过那些存在于我们身边,却又常常被我们忽略的人和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