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乳房──许足女士的人生岁月及家族记事

妈妈的乳房──许足女士的人生岁月及家族记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自传
  • 家族史
  • 女性成长
  • 母爱
  • 回忆录
  • 个人经历
  • 历史
  • 传记
  • 社会变迁
  • 女性视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妈妈的乳房,是我幼年时生命最重要的依靠,也是人生中最温暖的回忆,更象征着斯土斯民的恩典。
  ◎如果你也是有故事的人,这本书将让你齐心共鸣、热泪盈眶!
  ◎吴念真、李远哲、光禹、廖辉英、李彩娥、钟肇政、钟铁民、郑邦镇、江文瑜、许建崑、许以心 感动推荐!

  妈妈从疗养院回来的第一晚,抱我回家时,一岁多的我严重认生,整晚吵闹不安。最后,妈妈亮出乳房让我吸吮,我才逐渐得到安抚,抱着妈妈的乳房入睡。从此,我睡觉时,一定要抱着妈妈的乳房,才愿意睡觉。

  回顾妈妈苦难的一生,最具体留给我们的是对生命永不看破、永不放弃的身教。一时的希望破灭,必定期待下一个机会;这一年的希望破灭,必定期待下一年的机会;这一代的希望破灭,必定还期待下一代的机会,绝不放弃。

  这些年我花了一些时间访查、考证,写下过去年少时无法抒解的伤感,也写下对妈妈至深和永远的怀念。三十九年后的今天,回首,才憬悟原来人间正道是沧桑。悲欢离合原该归诸缘分,苦痛缺憾只有还诸天地,一切,原该有个理解了。

作者简介

许阳明

  对文化艺术极有兴趣,多年来不仅唿吁抢救国宝台语老片、北投温泉博物馆、蔡瑞月舞蹈社......等等,在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推动、指定之文化资产已经超过50件以上。于公职任内担任主政之计画,也荣获许多景观奖项,包括:安平港国家历史风景区,荣获美国水滨中心亲水之都竞图规划类首奖,为亚洲唯一得奖城市;其他也备受如内政部绿建筑贡献奖,国家卓越建设奖,优质校园景观园治奖等等肯定。

  写我土地,写我人民,是许阳明这些年来很深的想望。在出版写我土地的《女巫之汤》,并获选中国时报2000年社区营造「开卷」好书之后,再度用心动情完成了这本写我人民的《妈妈的乳房》,历经13年书写,原来难以抒解的情感,终成将缺憾还诸天地的美丽归属。

经历
  立志打破报禁,自学生时代起即努力,并担任了报禁解除后第一份反对报「首都早报」的副社长。
  立志打破万年国会,参与了国会全面改选后的第一次选举,在台北市当选第二届国大代表,担任过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民进党团干事长。
  立志打破党禁,之后担任民进党报总编辑、民进党副秘书长;中央选举委员会委员、台南市副市长。
  多年来在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推动指定的法定古蹟已经超过五十件以上。
  担任台南市副市长时期受命担任主政的计画,近年来荣获许多景观奖项:
  2005安平港国家历史风景区荣获美国水滨中心亲水之都竞图规划类首奖,为亚洲唯一得奖城市
  安平树屋荣获2005优质都市景观园冶奖
  安平港港滨历史公园荣获2006优质都市景观园冶奖
  台南公会堂(含吴园)、西门国小校舍暨景观工程荣获2007优质都市景观园冶奖
  安平港历史水景公园第一、二期工程、原台南武德殿及历史溪流成功溪修护工程、湖滨水鸟保育公园荣获2008优质公共景观园冶奖
  忠义国小更荣获2005内政部营建署第三届魅力城乡大奖(文化生活景观奖)、2005内政部绿建筑贡献奖、2006国家卓越建设奖(优良环境文化类全国首奖)、蜕变忠义--以生活环境博物馆理念打造新校园荣获2008优质校园景观园冶奖
  台南市海岸景观工程、安平古运盐码头、观景桥游憩码头工程计画,荣获2009公共景观园冶奖......等等

着有
  《总统与行政院长职权关系之研究》
  《行宪后国家紧急权运作史》(于《八十年代》连载时与杂志一併查禁)
  《女巫之汤--北投温泉乡重建笔记》,获2000年中国时报最佳社区营造类书籍
  《1979-2008中美台对「一个中国」政策的论述之演变》

主编
  《人民制宪会议实录》
  《全国民间经济会议实录》
  《破茧的台湾:九○年代的见证》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目录>
<推荐序>母亲的名字叫历史 吴念真
<推荐序>当孩子握住一座乳房山峦时 江文瑜
<推荐序>足,应该是丰厚而满足 许建崑
<推荐序>梦里寻伊千百度 廖辉英
<推荐序>百年沧桑宛如一部家族史诗 许以心
<自序>妈妈的乳房──斯土斯民的恩典 许阳明

第一章 新庄大众爷庙
那个产婆仔
大娘「卡将」
跷春奶姆
不知时的生日
寄养大众爷庙
五月初一咸光饼

第二章 赤皮湖的女儿
开台祖许保赞公
赤皮湖联庄拓垦
五房孤孙女
豆酱阿嬷
静修女学校
短暂的初恋
一支草一点露

第三章 五十六坎旧事
由轿夫变糖果商
七省汇通的烟楼
福州大寿立棺
以爸爸之名定的里
黄玉阶的孙媳与士林文魁施家
倡导解放缠足

第四章 战争前后岁月
西新庄仔农场
三芝荒地海沙头
智子意外身亡
大某与细姨之间
家产的冲突
那个「游仔舍」
父不详
新庄阿嬷过身

第五章 北投磁砖女工
点油灯加水
老顺香菜瓜瓠
洗衣帮佣煮饭
磁砖女工
吃饭搅盐忍一下

第六章 陋巷悲欢人生
扫地出门
乘着歌声的翅膀
正义北路一六六巷
三斑搅家
底层社会的家
苦闷的歌声
「田侨仔」之子
黑年糕
意见领袖李太太
孩子辍学失学
悲欢离合岁月

第七章 妈妈请您原谅
没钱补习
恨铁不成钢
三重大拜拜
大姊离家出走
再度失踪
工字勿会出头

第八章 日治第一美女
大检举
无政府主义者
「资匪」被捕
孤魂联盟与爱爱寮
人生的禁忌

第九章 空负埋名二十年
严重争吵
撕掉贾景德书法
爸爸事业的转折
「卡将」的回忆
战后的遭遇
产婆最后的音讯
往事如云烟
无缘的父子

第十章 缺憾还诸天地
天母重逢
清明扫墓
首度共同祭祖
寻找奶姆
当年的内幕
乳癌
三十九年后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母亲的名字叫历史
吴念真

  读许阳明先生的这本书稿是我近年来少有的阅读经验,它不同于类似聆听或者被文字逐步牵引到作者的世界里,相反的,它却是毫无警觉地被作者的回忆所触动,然后引发自我回忆快速衍生、爆发,之后又与作者的回忆相互融合的激烈骚动的过程;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彷彿也在脑袋里完成了一本属于自己生命历程的书,因为我们都走过同样的年代,经历类似的生命起伏,而且似乎都有同样一个坚韧的母亲带引我们走过艰辛的岁月,不同的只是她们的容貌、性格以及面对危难时护卫子女的姿态。

推荐序
梦里寻伊千百度
廖辉英

  《妈妈的乳房》,是人子对命运多舛的母亲最深的追念;也是对缘薄而看似薄倖的生身父亲、事后宽谅的一种接纳;更是一个苦命孩子,度过无家可蔽、空有父亲却苦无依恃的童年,以及孤绝惨澹的青少年,在娶妻生子、走过半生之后,回首苍茫人生,终于放下无语问天的孤愤,与生命、造物的一种和解!

推荐序
当孩子握住一座乳房山峦时
江文瑜(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教授)

  《妈妈的乳房》正是从一个孩子的角度,从母亲的乳房得到安抚出发,到母亲得到乳癌后往生而结束本书。「乳房」形成了贯串全书的譬喻,从而赋予全书在作者与母亲两人追寻希望与不断失望的张力下,一页一页展开孩子眼中,母亲波澜壮阔的生命史。

推荐序
足,应该是丰厚而满足
许建崑(东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阳明娓娓说来,童年、贫穷、台北、庙宇、问卜、争吵、殴打、昏乱的印象袭来,令人感触良多;我们都一样,都被香火、父权与自卑情结给绑架了。这也是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在长大以后,都有社会主义倾向,要为贫苦大众、弱势群体,尤其是被压抑的女性,讨一份公道。

推荐序
百年沧桑宛如一部家族史诗
许以心(许阳明之女,现于英国修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

  此书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女性独特的一生。她与许多同时代的女性一样,是养女、是二房、是母亲、是女儿。然而,这些身分不能泯灭她是有血有泪、真实存在过的女性个体。当「女性群像」成为一个流行的概念时,此书也在在提醒我们,这些「群像」中的每一位,都值得以十一万字这样的篇幅书写。

自序
妈妈的乳房──斯土斯民的恩典

  一九九六年那个暑假,碧玲受美国政府邀请赴美考察一个月,而孩子们则到员林舅舅家玩。那一个月我独自在家开始写这本书,约打了三万字,把这本书的架构完成。但那时没有书名,也没有章节,可说只有骨架,还没有血肉。之后因为忙碌各种事务,尤其那时我正好投入北投温泉区的重建与营造,写温泉乡社区营造的论述,是第一要务,就把这本书丢着,一放就是两年多。

  等到一九九九年又拿出来要看时,发现两个备份磁片都损坏无法阅读,只好再重新打字,不过这次重写就准备了比较多的基本资料,这些基本资料例如:(一)泉州安溪仙地西庚许氏家谱、许保赞公派下家谱;(二)乌协公一系全部在日本时代各时期的户籍誊本;(三)钦地公一系全部日本时代各时期的户籍誊本;(四)新庄我爸爸所有亲人日本时代各时期的户籍誊本;(五)本书所提到的地名之源流;(六)个人收藏的各种资料如书信、讣文、照片、书法、日记,还有访谈口述笔记......等等。我参照各种资料,将本书所提到的人物,做了一份依时间、年龄顺序排列的大事记表,以便书写时对照使用。当然,收集与研读这些资料,实在花了不少时间。不过有了这些资料的补充,书写就非常顺畅了,这时本书的字数就扩充到约七万字的规模了。

  二○○○年,我将《女巫之汤──北投温泉乡重建笔记》出版之后,接着本想要把本书继续完成时,我被征调去担任忙碌的党职,接着又去台南市工作,所以这本书就又搁下好多年。二○○八年四月后,烽火连年的外务都告一段落了,我才意识到这本书写得实在是太久了,赶紧摒除所有外务,在家闭关约五个月,到了二○○八年底,除了先完成一本学术论文外,也把这本书写到超过十万字,终于完成了。

  其实写这本书的架构并没有很困难,因为那是我长久以来的记忆,很多也是我们兄弟姊妹偶尔会回忆的话题。真正的困难,也花了许多时间处理的,是书中我的每一个记忆、每一件事情的细节,还有一些口述资料的查证或确认。谨举几例说明:

  我的阿婶是来自日本时代旧名八里坌堡下坡角一百四十六番地。本来我望文生义,以为那里是位于现在台北县八里乡,因为我们小时都称八里乡为「八里坌」。后来逐一查证旧名,看了一些学术研究,才知八里坌堡下坡角,位于现在新庄的丹凤十八份一带。

  新庄老顺香糕饼店的地板,我记忆中是糕饼屑不断累积,以致整个店内地板是黑黑黏黏的,但老顺香现在的地板相当干净,我也怕我的记忆会有所错误,也是专访了现在的经营者王明朝先生,获得确认无误。

  民国五十年代台湾漫画巨星游龙辉先生,已经长年在国外工作。我为了要确认《仇断大别山》创作的时间与内容,也是费了很大一番功夫,才访问到游龙辉先生(註一)。而游龙辉先生也赠送我这个痴迷他漫画几十年的粉丝几张亲笔漫画,真是令我喜出望外,让我非常满足。我也访问过小西园的第三代掌门人许国良先生,请教当年新庄戏馆巷的情形,才将我模煳的记忆化为详细的描写。只是许国良先生,于民国九十三年十月赴泉州洽公时意外身亡,盛年猝逝,令人非常惋惜。

  一九九四年初,我曾在新庄市长选举的一次演讲中,请新庄父老代为寻找我小学一年级时的同学张树木。结果那次演讲中的请求居然奏效,一九九八年我在北投温泉博物馆导览时,偶遇一位曾素月小姐,她说她有去听那次演讲,她们家有人认识张树木。但我根据她留给我的讯息去新庄找寻后,并没有找到张树木。本书完成阶段,我靠着网路再度找到曾素月小姐,就这样我辗转找到了张树木先生,也确认书中所写张素霞是他的堂妹无误。这样也某种程度确认我虽与他们离散几十年,但小时记忆还可算相当正确。

  小学三年级时,爸爸买给我的第一支钢笔,本来我一直认为那支钢笔是SKB 22型,初稿也是这样写。但我查证后,发现出品的时间不对,爸爸当年买给我的应该是830型才对。仔细回想,我之所以会有爸爸是买22型给我的错觉,是因为后来22型出品后,我一直想要拥有一支,但没有如愿。久而久之,就将「愿望」与「事实」混淆了,以致好几十年间我都误以为当年爸爸买的是22型。在我查证当年售价是否与我的记忆相符时,才发现爸爸当年买的是SKB 830型,还承蒙文明钢笔公司卢惠祥先生赠送了一支该公司已停产二十多年,纯手工打造的SKB 830型钢笔,以飨我这个念念不忘四十多年前往事的爱用者,实在是让我如获至宝。

  民国五十八年我上高中后,爸爸带我到太平町林三益总店买毛笔,记忆中路经的台北大桥已经是改建后的水泥新桥,但我依稀也记得那几年台北大桥是在改建,到底我的记忆是否正确,也是查了当时的新闻报导,才确认我的记忆无误。

  当年赵港、黄天海、简吉等等许多台湾社会运动先驱们,他们聚会编杂志的地方,流传的资料是在台北上奎府町一丁目二十九番地。我的月里三姨回忆,他们与我大妗租屋居住的地方,是同一房屋的不同房间。但我查了大妗在日本时代的户籍誊本,其记载却是二十七番地。这样看来,我大妗与他们应该是隔壁邻居;当然,三姨的回忆很可能是正确无误的,那赵港他们的地址,似乎就应该是二十七番地才对。所以我还是以客观的资料,论述那段故事。

  我也特别将家族中众多的养女与童养媳的来历与去向记载清楚,因为我妈妈也是养女,那些清楚的记载,正是我表达敬意的一种形式。我想提醒,大家都一样,都是人女、人子,都是有来历的。而她们无论去或来自何方,她们都是我的至亲。

  幼年时环境中的一切,似乎都是浩大的。正如新庄五十六坎,在我小时候的眼中,无论是不时笼罩的压迫,或是上演百态人生的宅邸街道,都是浩大的巨灵,但如今一看却变成一条小街道,对我而言,简直是南柯一梦。因此,本书的一些细节几乎都是经过仔细的查证,但无论如何,毕竟还是以我个人主观的回忆为基础,毕竟也是纵横百年、札记式的家族史,如果本书有所缪失,所有文责当然由笔者自己承担。

  本书从我小时,爸爸生命中包括我妈妈、「卡将」、潘姓助产士,三个女人的出现作为序曲,再从我母系开台祖保赞公写到我外祖乌协公,因连生五个女儿,生到我妈妈时,就大叹够了!足了!所以我妈妈的名字就叫「许足」,用台语唸就是「苦足」。果然我妈妈一生,真的就不苦到足都不行。三岁时,我妈妈送给堂叔作养女,但不久这位堂叔,我的钦地公,到屏东做工遽然过世,过世前二十多天才生了一个女儿,我的「欧巴将」,没有看过父亲的阿姨,那已是八十九年前的往事了。

  我的钦地嬷在钦地公过世后,刚强坚毅,为日本人帮佣打工,结果从日本人那里学得样式繁多的日式酱菜,最后自己就在台北上奎府町,后车站附近做起酱菜摊。钦地嬷随后与加入合作生产酱菜,来自彰化永靖庄的詹福先生成为一家人,这位詹福先生,就成了我的第三位外公。之后,詹公将他故乡的姪子带来帮忙,结果生意逐渐扩展,成了一个兴隆的食品企业。

  我的妈妈在少女时代,曾与这位姪子短暂相恋,但很快就散了。在我的钦地嬷作主之下,这位姪子招入赘与我「欧巴将」阿姨成亲,成为我的姨丈,我们都用日语称唿他「吉将仔」。而我妈妈不知在什么机缘下,与我爸爸也成家了。我的爸爸与妈妈相差十八岁,我妈妈是爸爸的姨太太。我妈妈这边的亲友,都说我妈妈被我爸爸骗了。我妈妈一直由我爸爸安排在西新庄仔的农场居住,太平洋战争时,曾疏开至小基隆三芝旧庄,民国三十八年才举家迁回到新庄,与我爸爸的大太太,还有新庄阿嬷、阿叔、阿婶一起住在新庄五十六坎老街的家宅。

  我爸爸的大太太,大人要我们称唿她「卡将」,没有亲生儿女。我的阿叔、阿婶家庭则有一些不堪的传言在邻闾间流传。复杂的情境,最后大家打坏感情,在大宅院中分灶拆伙,封死第二进与第三进原本相通的门,各自独立生活,进行惨烈的争闹,我妈妈经常在新庄街上被羞辱围殴。更严重的是,我爸爸与接生我三姊与我的产婆,竟离家在外地筑巢而居。民国四十九年,我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没有被认知的一家五口小孩及妈妈被扫地出门,可说颠沛流离。

  这近二十年,我们已经一一寻获当年相互争闹不休的亲友,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爸爸的大太太「卡将」,虽然没有正式和解的形式,但实际上大家已经淡忘了过去的冲突,并且相互接纳。我也找到我的奶姆「跷春」......我将整个过程写下。也幸好这些年来,大家有来往,关系也可算是友善,才让过去的不幸有了一个了结。对我来说,多少也使人生的重大遗憾有些填补。这本书就是希望翔实记述家族关系,写家族中的母亲群像,写我们被扫地出门后的陋巷岁月及那些子民,写我过去年少时无法抒解的伤感,也写下我对妈妈至深和永远的怀念。

  这本书在二○○○年初稿完成时,我曾拿给几位在媒体工作的好朋友指教。因为本书中我刻意保留爸爸的姓氏大名,所以有两位朋友就建议书名取「父不详」。不过我们早就归宗于新店赤皮湖许家克蒲祖,没有后嗣的第五房。我想写这本书并不是要认祖归宗,也没有要控诉任何人,而是要礼赞母亲,礼赞家族的母亲群像。所以对这些建议就有所保留,最后书名我自己订为《妈妈的乳房──许足女士的人生岁月及家族记事》。

  当年,我妈妈知悉我爸爸竟然与接生我与三姊的助产士在外筑巢而居,晴天霹雳,精神受不了,就被安排到疗养院中疗养,一年多后才回家。妈妈从疗养院回来的第一晚,去抱我回家时,一岁多的我严重认生整晚吵闹不安。最后,妈妈亮出乳房让我吸吮,我才逐渐得到安抚,才抱着妈妈的乳房入睡。从此,我睡觉时,一定要抱着妈妈的乳房,才愿意睡觉。我小学四年级时,妈妈发现右腋下长了一个硬块,检查结果竟是乳癌。妈妈开刀拿掉右乳房,正是我自小习惯抱着才愿意睡觉的乳房。妈妈失去平衡与秩序,我则受到惊吓......再也不要与妈妈睡了,妈妈感到被嫌弃......

  回顾妈妈苦难的一生,最具体留给我们的其实是对生命永不看破、永不放弃的身教。一时的希望破灭,必定期待下一个机会;这一年的希望破灭,必定期待下一年的机会;这一代的希望破灭,必定还期待下一代的机会,绝不放弃。妈妈常训勉我们「一枝草,一点露。」「天无绝人之路」。这是我们能有机会成长,能为社会贡献一己之力的根本因缘。《妈妈的乳房》正是我幼年时生命最重要的依靠,也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回忆。

  写我土地,写我人民,一直是我这些年很深的想望。在出版写我土地的《女巫之汤》之后多年,我又能将写我人民的本书出版,对个人的意义自然是非常地重大。《妈妈的乳房》对我广义而言,其实正是象征斯土斯民的恩典。

  在本书写作的过程中,笔者家人不时的鼓励与亲长的协助,是最大的支持力量。特别是淑贞大姊在本书的基本资料,尤其是爸爸家族日治时期全部户籍誊本的收集上全力帮忙。还有多位亲长,提供与协助取得赤皮湖许氏族谱与日治时期的所有户籍誊本。她们协助取得的资料,还有长期屡屡接受我访问的许多亲长的口述资料,都是书写本书不可或缺的基本资料。碧玲非常忙碌,却也在看过每一章节初稿时,就屡屡提供心得与看法供我参考。远在英国修读英国文学博士学位的女儿以心,也为爸爸的书,写了一篇序。非常谢谢她们。

  圆神出版事业机构的志忠兄,看了本书的书稿后,就说他如果自许为出版家,一定要出这本书。也说他看了这本书后,与我竟有一种深深相知的感觉,当然那是出于我们对天下母亲都想虔诚礼赞的一种共鸣。志忠兄对出版这样的认真,也让我很感动。这本书能这样呈现给读者,要谢谢志忠兄。

  本书更承蒙台湾大学语言学研究所江文瑜教授、作家导演吴念真先生、东海大学中文系许建崑教授、小说家廖辉英女士惠赐推荐序,四位都是着作等身、洞悉人世、文采闪耀的名家,推荐序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精心观察,可说是本书的最佳导读。四篇依姓氏笔画排列的推荐序,实为本书增添不凡的重量,所以在本书出版之际,要特别致上个人万分的感谢与再感谢。

图书试读

‧那个产婆仔
我幼年时,除了妈妈、兄姊之外,我并不清楚家里应该还有一个叫爸爸的人。一直到我要上小学前,因为左邻右舍的家庭都有一个爸爸,才渐渐清楚好像每一个家都应该有一个爸爸,而且都应该住在家里。只是那时年纪太小懵懵懂懂的,虽然开始知道我也有一个爸爸,但我也不清楚为什么我的爸爸几乎都不在家里住,也不知道爸爸到底住在哪里。记忆中爸爸没有写信回家过,且那时新庄一般人家也普遍都没有装电话,我家自然也是没有电话,所以爸爸好像与家里并没有在联络。只是爸爸会偶尔突然回家,那时候我反而会因很少回家的爸爸突然出现,好像家里来了一个很特别的客人,而感到很兴奋。

进了小学后,我才逐渐由大人的谈话中了解,原来爸爸在外面跟一个在做「产婆」的潘姓女人住一起,才没有住在家里。

那时我不知道爸爸跟那个女人住哪里,也不知道那个女人是谁,但因为家人那时都很怨恨,每次提到那个女人时,总是用很鄙夷的口气叫她「那个产婆仔」,我才知道那个女人是一个「产婆」。知道「产婆」是什么的一种职业,还有知道「那个产婆仔」姓潘,则是更后来的事了。

另外,还有一个很清晰的印象,从小就常出现在我的脑海中。那个印象依稀是妈妈用绑巾背着幼年的我,而妈妈正与一群大人,男的、女的都有,在互相拉扯,叫骂得很激烈。那个记忆的最后一幕是妈妈哭跪在地上并指天诅咒,另一个也在哭的女人则大力地拉扯着妈妈的头发。

那个记忆在我似懂事、又非懂事的年纪时,我也弄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只是那个印象,常有事没事地会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