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展现客家文化活泼面貌的好作品!
从山城转学到小镇的客家男孩郭志明,一下子成了「少数族群」,更因为能说流利的客语,被主任指定要参加客语演讲比赛!
经过了一连串滑稽好笑的事件后,郭志明不但发现自己是「混血客家人」、还观察到身旁有「隐形客家人」,也更了解客家人自称「客」的原因......
作者简介
郑丞钧
台中县东势镇客家人。台大历史系毕业,台东师院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曾任儿童杂志编辑,现为国小教师。曾获台湾省儿童文学奖,文建会儿童文学奖,及九歌少儿文学奖。
因为一直没办法顺利的进化成大人,所以小时候喜欢看故事的习惯,就一直延续到现在。写故事是为了让小时候的自己开心,不过也很希望其他小朋友能跟着一起开心。
孩子的心是最柔软的,孩子的成长故事最美丽动人......
人物介绍
1.我家
2.新学校、新班级
3.原住民的孩子
4.联络阿公
5.我是客家人
6.兴奋的主任
7.母语课
8.语文竞赛
9.我不是客家人
10.爸爸与主任
11.被误会了
12.母语福利社
13.校长与大波萝
14.隐形客家人
15.到处作「客」
16.我也是客家人
推荐文1
今年暑假,在一场儿童文学新锐作家研讨会上,巧遇郑丞钧先生,我们是第一次会面,和他聊得很起劲,他突然转头问我:「你是不是客家人?」很少被人这样直接了当的问,还没有会意过来,他又补了一句:「看你写的书,还不敢确定,听你的口音,我知道你一定是客家人。」
「是呀!」我大声地说:「我是客家人!」
当时时间不允许,否则我们一定会用客家话聊起来,管它是大埔腔、海陆腔还是四县腔。
童年时期居住在客家庄的新竹县关西镇,左邻右舍,所有的同学都是客家人,也都会说客家话,当时像井底之蛙一样,天真的以为,全台湾都是客家人,直到来了两位转学生,才知道除了客家人,还有很多讲不一样方言的人,一位在镇上开了一间餐馆,爸爸讲「河洛话」,妈妈讲「客家话」,儿子该算什么人?那个时候真的不知道,另一位是警察的儿子,他是「国语人」,后来才知道他是「外省人」,「河洛话」、「客家话」全都不会讲,不过这不影响我们玩各种游戏,或是相互抄作业,因为不管哪一种人,只要作业、考卷肯让我抄,都是「自己人」。
一直到初中毕业前,我都以为客家人是「多数民族」,直到负笈他乡,才知道在台湾客家人是少数民族,近年来,教育部推展母语教学(现在改成乡土语言或本土语言),颇有成效,但是我仍然忧虑,本身没有文字的语言,像「闽南话」、「客家话」、「原住民语」还能撑多久?每一次看到每隔多少年,全世界就消失几种语言的报导,都心有戚戚焉,担心这些语言会像濒临绝种的动物一样,虽然极力保护,还是不免消失。
郑丞钧先生所撰写的《好客啊!》,记录了客家人转学到都会区,由「多数族群」转变到「少数族群」的心路历程,作者除了对客家族群有深入的了解,文字功力深厚,创作的动力很强,跟他谈话的时候,感受得到来自他内心的热情与活力,相信继《好客啊!》之后,源源不绝会有新作发表。
受社会变迁的影响,在客家人逐渐变成「隐形人」的时候,能够大声听到客家话,看到有关客家的报导,听到郑先生大声地说:「我是客家人」,真是一件痛快的事情。
儿童文学作家 吕绍澄
推荐文2
保守、拘谨、固执、勤奋,这是一般人对客家人刻板的印象。《好客啊!》则呈现活泼、开朗,不失坚持的一面。出生于山城台中东势的郑丞钧,透过一个客家少年的思维,以有趣的参赛故事为背景,逐步把客家先民与原住民、闽南人互动的历史融于文学中,又以客族不同语言为经,以及「四处为家」的特性为纬,创作出这一部文字简单、内容不失周全的中篇少年小说。各年龄层的读者,都能轻松地从故事中得到某些认知,而有更宽广的同理心看待自己和他人。
资深作家,曾获国家文艺奖 丘秀芷
作者序
我是客家人
郑丞钧
我是客家人,我怀念我的母语。
之所以用「怀念」,是因为我离开族群,到大都市生活;再加上工作的关系,我必须以自己为模范,像母鸡带小鸡般的,引导小朋友国语发音及用字遣词的正确度。结果在日复一日的导正过程中,我自己也被「洗脑」;于是客家话渐渐说得不流利了,用得不纯熟了,客家话变成像分别数十年的老友,有点熟悉,又有点模煳,最后我只能用「怀念」,来形容对它的感情。
另一个怀念的原因是,客家话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种母语、一种语言,它还是一种乡愁、一种乡情,它被包覆在童年回忆里,成为我想念故乡、怀念童年的一种芬芳味道。每当有机会回故乡,我会想再看看小时所见的山和树,或老庙和街道,也会很想听听故乡的人们所说的客家话──那种「大埔腔」的客家话,全台湾只有在故乡才听得到。
有一次,我刻意和故乡「文昌庙」里的庙祝老婆婆聊上几句。说了几句应该是被国语「污染」的客家话后,老婆婆却白眼一翻,用那干瘪的嘴说:「你不是客家人喔!」
数年后,庙祝老婆婆在九二一大地震中,被轰然倒下的文昌庙压死了!
不不不!我不是在诅咒这位奉献给「文昌帝君」的虔诚老婆婆,她的身影──任何有关故乡的印象,我都会牢牢记在心中的。我想说的是,九二一为故乡带来很大的伤害,小时曾在它墙边走过无数次的文昌庙垮了,有弹棉花店、打铁店、理发店的旧街也垮了,连我们家族供奉祖先的「老屋」也垮了......而在这些小时所见景物未垮之前,老婆婆已为在外地求学、工作的我,判定我已离故乡远了。
似乎只能剩下怀念了。
为了怕连这种怀旧感觉,都会被时间及空间沖刷、淡去,我身处在都市中,却常理直气壮地对同事或朋友们,强调我是客家人。身在闽南话及国语这两种强势语言的环境中,我能深深感受到客家人已成「珍稀动物」──一百只中找不到五只,在我工作的职场,一百人中不到五人是客家人。
大家都知道珍稀动物的下场是如何,保护、培育都还来不及,就先被拿来展示。一天到晚都在和别人提「我是东势客家人」的结果,竟让我成为「语文竞赛客语朗读竞赛员」。对我这从小腼腆的客家人来说,上台说客家话竟成了负担......
往好处想,能强迫自己「复习」客家话也不错。只是比赛完后,我跟班上小朋友提,当天比赛我是「一心二用」──一心用在朗读的文稿上,另一心则用在控制两腿不要颤抖。
这故事就是由这样的不安及冲突想像起:故事中的郭志明就像我一样,是个会说客家话,但又怕上台,内心正挣扎着的客家人。而造成他心中负担的,则是热心的李主任,他既积极维护客语文化,又想让学校在竞赛争得好成绩。另外,我还满喜欢主角的妹妹及刘郁玟这两号人物,这两个女生懂得自我展现,又有强烈的企图心。相信每位小朋友都曾在学校遇见这类外型抢眼,国语说得字正腔圆,能在台上积极展现自我的女孩子。她们的老练与世故,永远让我们这些平凡小男生望其项背......
由对客家话的怀念,以及目前所见种种,让我完成这故事。同时我也希望这篇客家故事能掀起一点涟漪,让更多的作者,写出更多有关客家族群的好作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