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汀最具思想和情感深度的爱情故事
贵族小姐安妮和年轻的军官温特沃斯曾经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
却因家族的反对,忍痛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
八年后,作战光荣回乡的温特沃斯却成了沃尔特家的房客。
再次相遇,他们最终不忘旧情,
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终成良缘。
从艺术手法来看,《劝导》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出位,而是用更加现实的写法、用严谨的结构、细腻的笔法来完成创作。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看上去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内涵深刻。
作者简介
珍.奥斯丁
(1775年-1817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斯蒂文顿镇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一家人过着和睦而殷实的生活。乔治.奥斯丁夫妇一共生育了八个小孩,奥斯丁排行第六。她从来没有进过正规的学校,只是九岁时,曾经被送往姐姐的学校陪读。她的姐姐卡珊多拉和她一样终生未嫁,是她一生中最好的朋友。奥斯丁的启蒙教育大多来自于她的父亲。在父母的指导下,她充分利用家里那个五百卷藏书的书房,阅读了大量古典文学作品和当代流行小说,渐渐就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酷爱读书写作,还在十一、二岁时,就已经开始写作。她总是把家人作为她的第一个读者,在家里诵读她的作品。成年后的奥斯丁多次随全家搬迁到各地。一八一七年,奥斯丁的健康出现了问题,为了方便求医,最后一次举家搬迁来到了曼彻斯特后,然而在两个多月之后,她就去世了。死后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简.奥斯丁终身未嫁。逝世时年仅四十二岁。
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几乎都经过长时间的反覆修改完成的。她分别于一八一一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是《理性与感性》、与一八一三年出版她的第二部作品《傲慢与偏见》,这两部作品,加上她去世后一八一八年出版的《诺桑觉寺》,都写于十八世纪的九十年代,通常被看成是她的早期作品。而一八一四年出版的《曼斯菲尔庄园》、一八一六年出版的《艾玛》和一八一八年出版的《劝导》均写于十九世纪,算是她的后期的作品。
珍.奥斯丁被称为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悲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丰富的内涵。她多次探索年轻的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相比那个年代其他小说家的作品,她的文章更加注重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从而更接近于现代的生活。而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机智和风趣的写作风格,丰富的内心情感,巧妙的故事结构,让她的小说能长期吸引读者。十九世纪初流行的夸张戏剧性的浪漫小说,已经被人们所厌倦,奥斯丁的朴素的现实主义就像吹来了一阵清新的轻风,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她严肃地分析了当时社会的性质和文化的品质,记录了旧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全面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场景。现代评论家也赞佩奥斯丁小说的高超的组织结构,以及她能在平凡而狭窄有限的情节里揭示出生活的喜怒哀乐的精湛技巧。
序
大家公认的奥斯丁最着名的小说是《傲慢与偏见》,但是她的其他几部作品也都各具特色,值得推崇。这部《劝导》,虽然是奥斯丁在四十岁之后完成的最后一部作品,但是却被认为是最具思想和情感深度的。
《劝导》描写了一个曲折多磨的爱情故事。贵族小姐安妮‧埃里沃特和年轻的军官温特沃斯曾经倾心相爱,订下了婚约。可是,她的父亲沃尔特爵士和教母拉赛尔夫人却嫌温特沃斯出身卑贱,没有财产,一致反对这门婚事。安妮出于对婚姻的谨慎和对家庭成员的尊重,接受了教母的劝导,忍痛和心上人解除了婚约。八年之后,在战争中升了官、发了财的温特沃斯上校休役回到了家乡,和姐姐、姐夫一起成为了沃尔特爵士的房客。再次相遇之后,他们又经历了从漠然到相识再到相爱的过程,他虽然一开始对安妮还有怨恨,但是随着了解的加深和时光的推动作品,他们最终不忘旧情,历尽曲折,排除干扰,结成良缘。
《劝导》情节完整、故事生动、内涵深刻、在细小中凸现生活的真谛。
译者认为,本书在两个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一是对人物的刻画,二是无形中对贵族制度的批判。
首先,本书侧重从正反两面对比刻画人物。透过把安妮.埃里沃特塑造成一个聪明、美丽、睿智、识大体的受众人喜欢的好女孩,来揭示出她的姐妹的愚昧自私、克莱夫人的狡猾可耻等,透过把一群新近发达的海军军官刻画成可爱、善良、干练、多情的小伙子形象,对比出老牌贵族沃尔特爵士和他的继承人埃里沃特先生的愚蠢、挥霍无度、可恨、势利、小心眼和不择手段。
其次,它批判了英国世袭的贵族制度,把沃尔特爵士描写成一个「愚昧无知、挥霍无度的准男爵」,在妻子去世之后,持家无方,最终家道中落,陷入财产危机,不得不招募房客,自己搬迁,暗示出贵族阶层的无能和昏庸。并且,还深刻地剖析了传统的家庭婚姻等级观念:过分看重社会地位,而不珍惜真正的爱情。
从艺术手法来看,《劝导》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出位,而是用更加现实的写法、用严谨的结构、细腻的笔法来完成创作。小说中有很多细节描写,看上去平淡无奇,可是细细体会,却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内涵深刻。
我拿到《劝导──一段曲折多磨深刻人心的爱情》这本书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它名字里蕴含的重量。它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浪漫小说,而是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人生和情感的深刻洞察。“劝导”这个词,本身就带有某种引导、说服的意味,暗示着故事中可能存在着外界的干涉,或者是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这种设定,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经典文学作品中,主人公们为了爱情,不得不面对种种艰难困境,最终实现自我救赎的桥段。这本书的书名,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很“硬核”,很“实在”,它承诺的不仅仅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更是一场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坚持的深度探索。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将“曲折多磨”的经历,编织成一段“深刻人心”的爱情叙事。这种期待,更多的是源于对故事中人物命运的牵挂,以及对作者笔下情感力量的好奇。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慢慢体会,才能真正领略其精髓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就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劝导──一段曲折多磨深刻人心的爱情》。光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对故事的走向产生无限的遐想。我拿到这本书时,是被它封面上那种既古典又带着一丝忧郁的插画所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门,门后是怎样一段荡气回肠的故事,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书的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温润,触感舒适,翻阅时有一种沉静的美感。我喜欢这种在细节上都充满诚意的作品,它似乎在暗示着,故事本身也同样值得细细品味。在阅读之前,我脑海中已经构建了无数种可能性:是命运的捉弄,是世俗的阻碍,还是性格的冲突?“曲折多磨”四个字,仿佛提前给我打了一剂预告,预示着这段爱情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而“深刻人心”更是点睛之笔,它承诺了故事的情感深度,预示着读完之后,内心会被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所触动,久久不能平息。这本书,仿佛就像是一位古老的智者,用它沉静的书名,邀请我去聆听一段关于爱与成长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劝导──一段曲折多磨深刻人心的爱情》,本身就极具文学色彩,散发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劝导”这个词所营造的意境。它不是直接描绘爱情本身,而是指向了爱情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阻力、迷茫,以及角色们为了维系这份感情所付出的努力。这种“劝导”,或许是来自外部的压力,或许是角色们自我内心的挣扎与说服。这让我想象到,在这段爱情的旅程中,一定充满了无数次的动摇与坚定,妥协与坚持。而“曲折多磨”更是让我对接下来的故事充满了期待,我预感这不会是一段顺风顺水的恋情,而是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深刻的人生考验。然而,最让我动容的是“深刻人心”这四个字。它不仅仅是对爱情本身品质的保证,更是对读者情感体验的承诺。我相信,读完这本书,我内心深处的一些情感将会被唤醒,一些关于爱与人性的理解将会得到升华。
评分《劝导──一段曲折多磨深刻人心的爱情》这个书名,对我而言,就像是一首未曾听过的旋律,充满了未知的吸引力。它没有用过于直白的词语来概括,而是用一种更为含蓄、富有深意的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劝导”二字,让我立刻联想到一种力量,一种试图影响、改变或者引导的意图,这让我想象到,在故事里,一定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时刻,角色们需要面对来自外界的建议,或是需要进行自我内心的说服,去做出关乎爱情的决定。而“曲折多磨”则像是在为故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我猜想,这段爱情的道路一定布满了坎坷,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或许还有着深刻的牺牲。但紧随其后的“深刻人心”,又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这段旅程的终极意义。它承诺了,尽管过程艰辛,但这段爱情最终能够触及灵魂,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对情感深度的承诺,让我对即将阅读的故事充满了敬畏与期待。
评分《劝导──一段曲折多磨深刻人心的爱情》的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谜题,瞬间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之所以会被它吸引,主要是因为“劝导”这个词所带来的复杂性。它不像“爱情”那样直接,而是暗示了一种过程,一种互动,甚至是一种抗争。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各种画面:或许是长辈的反对,或许是朋友的质疑,又或许是当事人内心的犹豫不决。而“曲折多磨”更是为这段故事增添了跌宕起伏的色彩,预示着它绝非一条坦途,而是充满了荆棘和考验。但最终,“深刻人心”这四个字,则给了我最强烈的期待。它告诉我,即便过程再艰难,这段爱情所能带来的,是触及灵魂的共鸣,是能够长久留在记忆深处的情感印记。我甚至可以想象,读完这本书,我可能会重新审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或者从中获得某种生活的启示。这本书的书名,不仅仅是一个标签,更像是一份承诺,承诺着一段饱含深情的,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