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喜欢艺术,你需要这本书帮你充实艺术知识;假如你不喜欢艺术,你更需要这本书,它能让你不知不觉中就爱上艺术,并很快熟悉一切西洋美术史该有的常识。
我们欣赏一个艺术品时,很自然的就会先看标题或创作者的名字,接着在标题与作者中找出与作品间的关联,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品里的意境。如果图像的背后没有那些故事,我们还能欣赏这幅图像吗?
世界着名的图像里,都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按着「解密」的原则,本书分为七个单元,让读者发现:
1.古人藏在图像里的秘密
2.艺术家与人体模特儿间的秘密
3.图中人或雕像背后的秘密
4.艺术家与艺术家间的秘密
5.艺术与政治间的秘密
6.艺术与国界的秘密
7.艺术家构思时的秘密
创作者留在世间的不只是艺术品本身,也隐藏着创作者希望让人知道,或是害怕让人知道的各种故事。无论你的艺术知识如何?审美常识如何?只要你爱看故事,就请你开怀放胆,进入作者所为你营造的艺术世界里。
本书特色
一本带你解开175幅世界着名图像里的秘密,让你走进图像创作者内心世界的奇妙导览!
*《最后的晚餐》里真的藏有女人吗?《蒙娜丽莎》会是达文西的自画像吗?梵谷《割耳后的自画像》是为了高更而自残吗?世界着名的图像里,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秘密一解开,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艺术。
*市面上讨论名画或雕刻的书籍虽多,但读者看懂却很难。原因一是文字太深、过于理论,非艺术科系出身的人难以理解;二是不合国情,在讲解希腊神话或圣经人物时一笔带过,对东方读者来说并不合用。
*怎样看懂名画?要看懂故事下手。本书是针对东方社会的读者,讲述175幅世界名画与雕刻背后的的精彩故事,文字简练、条理清晰,配合彩图,详加解说,让你很快就能熟悉品味西洋美术史的法门。。
作者简介
张延风
1966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在十年的动盪岁月里,一个北京外语学院法语系的学生,不理会政治上的纷纷扰扰,一心沉浸在法国和西方文化艺术的世界里。
1968年毕业后,执教于武汉大学,对艺术的喜好更为增加。文革结束后,有机会在 1981年来到巴黎大学(College de Sorbonne)进修,近距离欣赏了大量的西方和中国艺术珍品,圆了自年轻起就开始钻研的艺术美梦。
在巴黎进修时,他结识了许多中西方艺术家,多次参与艺术研讨,因萌发了超越民族,从人类文化高度,研究中西方艺术的想法。出版着作《法国现代美术》、《中西文化掇英》、《西方文化艺术巡礼》,出版译着《情人笔下的毕加索》、《黑非洲艺术》等。
1990年代中期,调入北京语言大学服务后,逐渐转入中西文化艺术比较研究,出版着作《中国艺术史》、《中国艺术的文化阐释》、《法国现代美术》(修订版),出版译着《世界艺术史》、《圣经故事多雷版画插图集》《圣经200幅名画》等。
曾任中国法语教学学会副会长,中法文化研究学会副秘书长,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馆长,是活跃于中外艺术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
导读
我的色盲同学为我上的一门艺术课
管仁健
梵谷名画即将来台展出了,从小就自认是「艺盲」的我,会认识梵谷,其实是来自我的色盲同学为我上的一门艺术课。
小学时班上有个同学,真的是名副其实的音痴。无论他怎么努力,就是没法唱对任何曲子里的任何一个音阶,即使是一个也不行。
偏偏我们的音乐老师只懂得弹琴,却没有任何教育热忱与教学方法,自己上课上到觉得烦时,还常叫他上台唱歌让大家取笑作乐。
即使毕业三十多年了,我的其他同学也都还与我一样,记得当年他在台上出糗的模样。
但我印象得更清楚的是:每次在全班同学都在大笑时,坐我旁边的同学却永远「坐怀不乱」。因为我与他很要好,就问他为什么这么没有幽默感,连这样都能忍住不笑,他才告诉了我这个秘密。
原来他与他哥哥都是色盲,而且还是那种连红绿灯都无法分辨的重度色盲,色盲又有什么资格笑音痴呢?
我问他美术课都怎么上?他告诉我还好老师根本没发现,上课时他就跟我用一样的水彩,一样的蜡笔,我怎么画,他就跟着怎么画,反正分数低一点也没关系,他爸爸说将来联考也不考美术,只要进了升学班,就永远不必上美术课了。
后来也真如他爸爸所说,虽然我们读的是不同的国中,但都在升学班里。我与他的交情,就像我们与音乐美术等这些联考不必考的「术科」一样,关系也就越来越淡,直到毫无交集为止了。
二十多年之后,在职场上我又巧遇他了。那时他已经结婚成家,也很热情的邀我到他家里作客。于是约好在一个星期天下午,我到了他家。
在布置着很简洁的公寓里,墙上到处都挂着许多廉价的名家复制画,连厨房里都挂着一张梵谷《吃马铃薯的人》。
我盯着这幅画,想起了他小时候曾告诉我,他们全家都是色盲的往事。他看我一直盯着这幅画在发呆,就打破沉默问说:
「小管,你知道为什么我要在厨房里要挂这幅画吗?」
我说:「不知道耶!但这应该是梵谷早期的作品吧?」
他说:「没错,这是《吃马铃薯的人》,我很喜欢梵谷在写给他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的:『这些在灯下吃马铃薯的人,就是用他们这双伸向盘子的手挖掘土地的。』我觉得这跟圣经里提醒我们要『亲手作工』的道理相同,所以就在厨房里挂了这幅画。」
因为我心里还想着他们全家都是色盲的往事,就又追问说:「除了『亲手作工』之外,这幅画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的?」
他说:「那盏灯。小管,你看这几个穷困的农人,头顶上还有那盏微弱的烛光,他们还有光啊!圣经里说:『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犹太人用芦苇作笛子,用麻来燃油作火把;但是芦苇被压伤,就无法吹出甜美乐音,不能再当乐器,犹太人干脆折断这枝芦苇。油一旦用尽,麻开始冒烟,犹太人就直接吹灭这支火把。这些农人虽然穷,但神依然不吹灭那将残的灯火,还是让他们一起在灯下吃着马铃薯,这画面不是很美吗?」
我很好奇的望着他:「抱歉!小时候你好像告诉过我,说你是很严重的色盲,完全无法分辨颜色。可是现在你谈起画时,我觉得你眼里好像有光,让我很难想像,难道你的色盲好了吗?」
他笑着告诉我:「小管,色盲当然不会好,我到现在也依然无法分辨颜色,但我就像是那压伤的芦苇,世人觉得我没用,神却不折断我。我分不清画里的颜色,所以看一幅画时,我只会看标题与创作者的名字,接着在标题与作者中找出与作品间的关联,也就是找出一个故事,帮助我更理解这幅画里的意境而已。就像盲人的音感比较好,说穿了也没什么奇怪的啦!」
这位色盲同学对我说的话,让我至今难忘。
一个不懂构图、光影、色彩、比例等技术的人,今生就注定要跟艺术品「绝缘」吗?从我这位色盲同学的经验里,艺术品似乎还是可以透过其他的方法来欣赏。
就像我的色盲同学所说,很多人欣赏一个艺术品时,很自然的就会先看标题或创作者的名字,接着在标题与作者中找出与作品间的关联,帮助我们理解艺术品里的意境。如果图像的背后没有那些故事,我们还能欣赏这幅图像吗?
我想,艺术背后的故事,就像我们身上的温度。虽然一幅画可以从它的构图、光影、色彩、比例等技术中欣赏,但一座再生动、再唯妙唯肖的雕像,若是没有温度,依旧只是雕像。
艺术家不是艺术工匠,而是能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巧妙地嵌合在图像中,让你在欣赏的同时,也在解读艺术家的故事。
古希腊的诗歌是叙事诗,原始民族即使没有文字,依然有自己的诗歌,就是讲故事的诗;画就是讲故事的画。诗与画的区别是:文字可以描写一个过程,图像却只能表现一瞬间的场景;所以一幅好的画,就一定要是一个好的故事。
我们希望从艺术品中,感受到创作者的温度,所以很想听到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这也就是艺术品的故事(甚至说是「艺术品的秘密」)会永远流传的原因。
即使这只是传说,甚至是外行人的牵强附会,或是艺术经纪商的炒作八卦,观众依旧喜欢这些故事,甚至很多人因此进入了艺术殿堂。
原载《更生日报》1.8,2010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那些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图像。我一直觉得,我们对许多著名图像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比如知道《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画的,知道那张“美国堕落”的照片很悲伤,但仅此而已。而《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则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这些图像更深层次意义的大门。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去挖掘这些图像是如何产生、如何传播,以及它们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我记得有一个章节专门讲了某个早期的新闻照片,在那个年代,一张照片的出现有多么的震撼,它如何改变了人们对某个事件的认知,甚至影响了历史的进程。这种对图像“影响力”的溯源,让我对“眼见为实”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思考。书中的案例非常丰富,涵盖了绘画、摄影、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且每个案例都讲得非常透彻,有理有据。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只是“看”过的图像,现在都变得“会说话”了,它们在向你诉说着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评分我买这本书纯粹是出于好奇,想着随便翻翻,了解一下那些“名画”和“名照片”的由来。结果,我彻底被它“绑架”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是那种枯燥的历史讲解,而是像在娓娓道来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关于那张著名的“决定性瞬间”的照片,作者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摄影师卡帕如何捕捉到了关键时刻,而是花了大量篇幅描述了战争的残酷、新闻报道的意义,以及卡帕本人在炮火纷飞中是如何坚持创作的。读到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只为记录下历史真相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我们现在看到的“标志性”图像,在它们诞生的那一刻,可能并没有预料到它们会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力。它们更多的是对当下现实的一种反应,一种记录,一种情感的宣泄。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将枯燥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身临其境,让你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理解图像背后的复杂情感。读完这本书,我再看那些图像时,总会不自觉地去联想它们背后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仿佛有了生命,让我更加珍惜这些视觉的瑰宝。
评分这本《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真的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那些耳熟能详的图片,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或者那张标志性的“汽油弹投掷者”的照片,它们之所以成为经典,无非是因为画面本身的美感或者事件的轰动性。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探讨了这些图像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以及创作时的种种考量。我记得有一章详细剖析了梵高《星夜》的色彩运用,不仅仅是简单的颜料堆砌,而是画家当时内心世界的挣扎与表达,那些旋涡状的笔触,仿佛在诉说着对宇宙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渴望。读到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笔尖下的温度,甚至能听到他内心的呐喊。还有关于爱因斯坦吐舌头的照片,我们常常用它来象征智慧与幽默,但书中揭示了这张照片拍摄时的场景,原来是一个被记者围堵的瞬间,爱因斯坦只是想用一种无声的反抗来拒绝无休止的打扰。这种从“表象”到“内在”的挖掘,让每一幅图像都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承载着故事、情感和历史的生命体。这本书的作者显然做了海量的研究,每一个论断都有理有据,读起来既严谨又引人入胜,让我对那些曾经司空见惯的图像产生了全新的敬意。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些关于艺术史的简单介绍,或者是一些关于摄影技术的科普。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人类情感、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宏大叙事,而图像只是串联起这一切的线索。书中对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的解读,简直是“惊世骇俗”。比如,对那张“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照片的分析,作者不仅谈到了它在战争宣传中的作用,更深入探讨了它如何成为美国国家精神的象征,以及后来围绕这张照片产生的各种争议和解读。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剖析,让我看到了图像背后隐藏的权力、意识形态以及公众认同的形成过程。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和学术研究,虽然内容翔实,但读起来却并不枯燥,反而充满智慧的火花。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图像的“生命周期”的探讨,它们如何从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诞生,又如何在不同的时代被重新解读和赋予新的意义。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图像的鉴赏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如何去辨别图像背后隐藏的意图。
评分我必须承认,《世界著名图像的秘密》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那些“秘密”本身。它更像是一堂关于视觉文化和传播史的启蒙课。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趣,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理论分析,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我最喜欢的是书中关于图像的“符号化”过程的解读。比如,为什么一张照片能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为什么一幅画作能引起全球性的共鸣。作者通过对不同图像的案例分析,层层递进地揭示了图像的象征意义是如何被建构、被传播,以及被公众接受的。我记得有一个章节,详细讲述了某张政治宣传画的演变过程,从最初的创作意图,到不同政治环境下它的被修改和重新诠释,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图像并非单纯的记录,而是充满力量的工具,它们可以塑造观点,影响情绪,甚至改变历史。作者对图像的理解是多维度的,他不仅关注图像本身的艺术性,更关注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语境以及它所引发的各种解读。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