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喜歡藝術,你需要這本書幫你充實藝術知識;假如你不喜歡藝術,你更需要這本書,它能讓你不知不覺中就愛上藝術,並很快熟悉一切西洋美術史該有的常識。
我們欣賞一個藝術品時,很自然的就會先看標題或創作者的名字,接著在標題與作者中找齣與作品間的關聯,幫助我們理解藝術品裏的意境。如果圖像的背後沒有那些故事,我們還能欣賞這幅圖像嗎?
世界著名的圖像裏,都隱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按著「解密」的原則,本書分為七個單元,讓讀者發現:
1.古人藏在圖像裏的秘密
2.藝術傢與人體模特兒間的秘密
3.圖中人或雕像背後的秘密
4.藝術傢與藝術傢間的秘密
5.藝術與政治間的秘密
6.藝術與國界的秘密
7.藝術傢構思時的秘密
創作者留在世間的不隻是藝術品本身,也隱藏著創作者希望讓人知道,或是害怕讓人知道的各種故事。無論你的藝術知識如何?審美常識如何?隻要你愛看故事,就請你開懷放膽,進入作者所為你營造的藝術世界裏。
本書特色
一本帶你解開175幅世界著名圖像裏的秘密,讓你走進圖像創作者內心世界的奇妙導覽!
*《最後的晚餐》裏真的藏有女人嗎?《濛娜麗莎》會是達文西的自畫像嗎?梵榖《割耳後的自畫像》是為瞭高更而自殘嗎?世界著名的圖像裏,隱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秘密一解開,你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藝術。
*市麵上討論名畫或雕刻的書籍雖多,但讀者看懂卻很難。原因一是文字太深、過於理論,非藝術科係齣身的人難以理解;二是不閤國情,在講解希臘神話或聖經人物時一筆帶過,對東方讀者來說並不閤用。
*怎樣看懂名畫?要看懂故事下手。本書是針對東方社會的讀者,講述175幅世界名畫與雕刻背後的的精彩故事,文字簡練、條理清晰,配閤彩圖,詳加解說,讓你很快就能熟悉品味西洋美術史的法門。。
作者簡介
張延風
1966年中國爆發瞭文化大革命,在十年的動盪歲月裏,一個北京外語學院法語係的學生,不理會政治上的紛紛擾擾,一心沉浸在法國和西方文化藝術的世界裏。
1968年畢業後,執教於武漢大學,對藝術的喜好更為增加。文革結束後,有機會在 1981年來到巴黎大學(College de Sorbonne)進修,近距離欣賞瞭大量的西方和中國藝術珍品,圓瞭自年輕起就開始鑽研的藝術美夢。
在巴黎進修時,他結識瞭許多中西方藝術傢,多次參與藝術研討,因萌發瞭超越民族,從人類文化高度,研究中西方藝術的想法。齣版著作《法國現代美術》、《中西文化掇英》、《西方文化藝術巡禮》,齣版譯著《情人筆下的畢加索》、《黑非洲藝術》等。
1990年代中期,調入北京語言大學服務後,逐漸轉入中西文化藝術比較研究,齣版著作《中國藝術史》、《中國藝術的文化闡釋》、《法國現代美術》(修訂版),齣版譯著《世界藝術史》、《聖經故事多雷版畫插圖集》《聖經200幅名畫》等。
曾任中國法語教學學會副會長,中法文化研究學會副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館長,是活躍於中外藝術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
導讀
我的色盲同學為我上的一門藝術課
管仁健
梵榖名畫即將來颱展齣瞭,從小就自認是「藝盲」的我,會認識梵榖,其實是來自我的色盲同學為我上的一門藝術課。
小學時班上有個同學,真的是名副其實的音癡。無論他怎麼努力,就是沒法唱對任何麯子裏的任何一個音階,即使是一個也不行。
偏偏我們的音樂老師隻懂得彈琴,卻沒有任何教育熱忱與教學方法,自己上課上到覺得煩時,還常叫他上颱唱歌讓大傢取笑作樂。
即使畢業三十多年瞭,我的其他同學也都還與我一樣,記得當年他在颱上齣糗的模樣。
但我印象得更清楚的是:每次在全班同學都在大笑時,坐我旁邊的同學卻永遠「坐懷不亂」。因為我與他很要好,就問他為什麼這麼沒有幽默感,連這樣都能忍住不笑,他纔告訴瞭我這個秘密。
原來他與他哥哥都是色盲,而且還是那種連紅綠燈都無法分辨的重度色盲,色盲又有什麼資格笑音癡呢?
我問他美術課都怎麼上?他告訴我還好老師根本沒發現,上課時他就跟我用一樣的水彩,一樣的蠟筆,我怎麼畫,他就跟著怎麼畫,反正分數低一點也沒關係,他爸爸說將來聯考也不考美術,隻要進瞭升學班,就永遠不必上美術課瞭。
後來也真如他爸爸所說,雖然我們讀的是不同的國中,但都在升學班裏。我與他的交情,就像我們與音樂美術等這些聯考不必考的「術科」一樣,關係也就越來越淡,直到毫無交集為止瞭。
二十多年之後,在職場上我又巧遇他瞭。那時他已經結婚成傢,也很熱情的邀我到他傢裏作客。於是約好在一個星期天下午,我到瞭他傢。
在布置著很簡潔的公寓裏,牆上到處都掛著許多廉價的名傢復製畫,連廚房裏都掛著一張梵榖《吃馬鈴薯的人》。
我盯著這幅畫,想起瞭他小時候曾告訴我,他們全傢都是色盲的往事。他看我一直盯著這幅畫在發呆,就打破沉默問說:
「小管,你知道為什麼我要在廚房裏要掛這幅畫嗎?」
我說:「不知道耶!但這應該是梵榖早期的作品吧?」
他說:「沒錯,這是《吃馬鈴薯的人》,我很喜歡梵榖在寫給他弟弟提奧的信中提到的:『這些在燈下吃馬鈴薯的人,就是用他們這雙伸嚮盤子的手挖掘土地的。』我覺得這跟聖經裏提醒我們要『親手作工』的道理相同,所以就在廚房裏掛瞭這幅畫。」
因為我心裏還想著他們全傢都是色盲的往事,就又追問說:「除瞭『親手作工』之外,這幅畫還有哪些地方吸引你的?」
他說:「那盞燈。小管,你看這幾個窮睏的農人,頭頂上還有那盞微弱的燭光,他們還有光啊!聖經裏說:『壓傷的蘆葦,祂不摺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猶太人用蘆葦作笛子,用麻來燃油作火把;但是蘆葦被壓傷,就無法吹齣甜美樂音,不能再當樂器,猶太人乾脆摺斷這枝蘆葦。油一旦用盡,麻開始冒煙,猶太人就直接吹滅這支火把。這些農人雖然窮,但神依然不吹滅那將殘的燈火,還是讓他們一起在燈下吃著馬鈴薯,這畫麵不是很美嗎?」
我很好奇的望著他:「抱歉!小時候你好像告訴過我,說你是很嚴重的色盲,完全無法分辨顔色。可是現在你談起畫時,我覺得你眼裏好像有光,讓我很難想像,難道你的色盲好瞭嗎?」
他笑著告訴我:「小管,色盲當然不會好,我到現在也依然無法分辨顔色,但我就像是那壓傷的蘆葦,世人覺得我沒用,神卻不摺斷我。我分不清畫裏的顔色,所以看一幅畫時,我隻會看標題與創作者的名字,接著在標題與作者中找齣與作品間的關聯,也就是找齣一個故事,幫助我更理解這幅畫裏的意境而已。就像盲人的音感比較好,說穿瞭也沒什麼奇怪的啦!」
這位色盲同學對我說的話,讓我至今難忘。
一個不懂構圖、光影、色彩、比例等技術的人,今生就注定要跟藝術品「絕緣」嗎?從我這位色盲同學的經驗裏,藝術品似乎還是可以透過其他的方法來欣賞。
就像我的色盲同學所說,很多人欣賞一個藝術品時,很自然的就會先看標題或創作者的名字,接著在標題與作者中找齣與作品間的關聯,幫助我們理解藝術品裏的意境。如果圖像的背後沒有那些故事,我們還能欣賞這幅圖像嗎?
我想,藝術背後的故事,就像我們身上的溫度。雖然一幅畫可以從它的構圖、光影、色彩、比例等技術中欣賞,但一座再生動、再唯妙唯肖的雕像,若是沒有溫度,依舊隻是雕像。
藝術傢不是藝術工匠,而是能把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巧妙地嵌閤在圖像中,讓你在欣賞的同時,也在解讀藝術傢的故事。
古希臘的詩歌是敘事詩,原始民族即使沒有文字,依然有自己的詩歌,就是講故事的詩;畫就是講故事的畫。詩與畫的區彆是:文字可以描寫一個過程,圖像卻隻能錶現一瞬間的場景;所以一幅好的畫,就一定要是一個好的故事。
我們希望從藝術品中,感受到創作者的溫度,所以很想聽到藝術品背後的故事,這也就是藝術品的故事(甚至說是「藝術品的秘密」)會永遠流傳的原因。
即使這隻是傳說,甚至是外行人的牽強附會,或是藝術經紀商的炒作八卦,觀眾依舊喜歡這些故事,甚至很多人因此進入瞭藝術殿堂。
原載《更生日報》1.8,2010
這本《世界著名圖像的秘密》真的給我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那些耳熟能詳的圖片,比如濛娜麗莎的微笑,或者那張標誌性的“汽油彈投擲者”的照片,它們之所以成為經典,無非是因為畫麵本身的美感或者事件的轟動性。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它深入探討瞭這些圖像背後鮮為人知的曆史、文化以及創作時的種種考量。我記得有一章詳細剖析瞭梵高《星夜》的色彩運用,不僅僅是簡單的顔料堆砌,而是畫傢當時內心世界的掙紮與錶達,那些鏇渦狀的筆觸,仿佛在訴說著對宇宙的敬畏與對生命的渴望。讀到這裏,我仿佛能感受到梵高筆尖下的溫度,甚至能聽到他內心的呐喊。還有關於愛因斯坦吐舌頭的照片,我們常常用它來象徵智慧與幽默,但書中揭示瞭這張照片拍攝時的場景,原來是一個被記者圍堵的瞬間,愛因斯坦隻是想用一種無聲的反抗來拒絕無休止的打擾。這種從“錶象”到“內在”的挖掘,讓每一幅圖像都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靜止的畫麵,而是承載著故事、情感和曆史的生命體。這本書的作者顯然做瞭海量的研究,每一個論斷都有理有據,讀起來既嚴謹又引人入勝,讓我對那些曾經司空見慣的圖像産生瞭全新的敬意。
评分我必須承認,《世界著名圖像的秘密》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那些“秘密”本身。它更像是一堂關於視覺文化和傳播史的啓濛課。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有趣,他能夠將復雜的曆史背景和理論分析,用一種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我最喜歡的是書中關於圖像的“符號化”過程的解讀。比如,為什麼一張照片能成為一個國傢的象徵,為什麼一幅畫作能引起全球性的共鳴。作者通過對不同圖像的案例分析,層層遞進地揭示瞭圖像的象徵意義是如何被建構、被傳播,以及被公眾接受的。我記得有一個章節,詳細講述瞭某張政治宣傳畫的演變過程,從最初的創作意圖,到不同政治環境下它的被修改和重新詮釋,這個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圖像並非單純的記錄,而是充滿力量的工具,它們可以塑造觀點,影響情緒,甚至改變曆史。作者對圖像的理解是多維度的,他不僅關注圖像本身的藝術性,更關注它所處的社會環境、曆史語境以及它所引發的各種解讀。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內容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我本來以為它會是一些關於藝術史的簡單介紹,或者是一些關於攝影技術的科普。但它更像是一本關於人類情感、曆史變遷和社會發展的宏大敘事,而圖像隻是串聯起這一切的綫索。書中對一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圖像的解讀,簡直是“驚世駭俗”。比如,對那張“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照片的分析,作者不僅談到瞭它在戰爭宣傳中的作用,更深入探討瞭它如何成為美國國傢精神的象徵,以及後來圍繞這張照片産生的各種爭議和解讀。這種多角度、深層次的剖析,讓我看到瞭圖像背後隱藏的權力、意識形態以及公眾認同的形成過程。作者的論述邏輯清晰,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學術研究,雖然內容翔實,但讀起來卻並不枯燥,反而充滿智慧的火花。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圖像的“生命周期”的探討,它們如何從一個特定的語境中誕生,又如何在不同的時代被重新解讀和賦予新的意義。這本書不僅提升瞭我對圖像的鑒賞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學會瞭如何更批判性地看待我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如何去辨彆圖像背後隱藏的意圖。
评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理解那些我們每天都在接觸的圖像。我一直覺得,我們對許多著名圖像的理解都停留在錶麵,比如知道《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畫的,知道那張“美國墮落”的照片很悲傷,但僅此而已。而《世界著名圖像的秘密》則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這些圖像更深層次意義的大門。作者在書中花瞭大量的筆墨去挖掘這些圖像是如何産生、如何傳播,以及它們在不同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所扮演的角色。我記得有一個章節專門講瞭某個早期的新聞照片,在那個年代,一張照片的齣現有多麼的震撼,它如何改變瞭人們對某個事件的認知,甚至影響瞭曆史的進程。這種對圖像“影響力”的溯源,讓我對“眼見為實”這句話有瞭更深的思考。書中的案例非常豐富,涵蓋瞭繪畫、攝影、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而且每個案例都講得非常透徹,有理有據。讀完之後,你會發現,那些曾經隻是“看”過的圖像,現在都變得“會說話”瞭,它們在嚮你訴說著一段段不為人知的曆史。
评分我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好奇,想著隨便翻翻,瞭解一下那些“名畫”和“名照片”的由來。結果,我徹底被它“綁架”瞭!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不是那種枯燥的曆史講解,而是像在娓娓道來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比如,關於那張著名的“決定性瞬間”的照片,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攝影師卡帕如何捕捉到瞭關鍵時刻,而是花瞭大量篇幅描述瞭戰爭的殘酷、新聞報道的意義,以及卡帕本人在炮火紛飛中是如何堅持創作的。讀到他冒著生命危險拍攝,隻為記錄下曆史真相的那一刻,我真的感到一種強烈的震撼。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我們現在看到的“標誌性”圖像,在它們誕生的那一刻,可能並沒有預料到它們會擁有如此深遠的影響力。它們更多的是對當下現實的一種反應,一種記錄,一種情感的宣泄。作者的文字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將枯燥的曆史事件描繪得如同身臨其境,讓你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理解圖像背後的復雜情感。讀完這本書,我再看那些圖像時,總會不自覺地去聯想它們背後的故事,每一個細節都仿佛有瞭生命,讓我更加珍惜這些視覺的瑰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