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收藏」係列,繼黃花梨傢具、陶俑、銅鏡、佛像之後,進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瓷器收藏
選取兩百件青瓷、白瓷、唐三彩與曆朝名窯之代錶作品
呈現最具中國文化代錶性的藝術──瓷器,兼具縴柔與堅脆、緻密與手作之美
在英文裏,China 既指中國,亦指瓷器,此意義的交疊,足以說明中國在世界陶瓷史上的優先地位,以及陶瓷在中國藝術文化上的代錶性。姑不論商代中期近似瓷器的器物製作,自東漢發明青瓷以來,瓷器曆經白瓷、唐三彩的發明和各朝名窯的推衍,迄今至少已有一韆八百年的曆史。
在此數度物換星移的時間長河裏,瓷器在形體、釉色、裝飾技巧、紋樣、燒製程序上的繁異錶現,自使其成為美學議論無法泛泛言之的場地。
「故宮收藏」是北京故宮紫禁城齣版社授權齣版、以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古物收藏為主題的介紹係列。
在《你應該知道的200件古代陶瓷》中,係列選取瞭兩百件中國瓷器代錶作品,透過圖文對照,按章介紹新石器和商周時代的陶器、東漢的青瓷、北朝的白瓷、唐代「南青北白」的名傢美器、宋代「五大名窯」的窯廠盛況、元代景德鎮瓷業的龍首霸業、明代的分工細作至清代的登峰成就,並附以考掘專述文章,使其成為透過故宮收藏、梳理中國瓷器發展的簡史專著。
前言 呂成龍
新石器時代(1 ~ 7)
商、西周、春鞦、戰國、西漢(8 ~ 14)
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15 ~ 21)
隋、唐、五代(22 ~ 35)
遼、宋、西夏、金(36 ~ 62) 元代(63 ~ 70)
明代(71 ~ 130)
清代(131 ~ 200)
參考書目
後記
前言
呂成龍
瓷器是中國古代重大發明之一。中國瓷器生産不但曆史悠久,而且品種繁多,質地優良,曆來受到人們的稱頌。如唐代詩人陸龜濛曾用「九鞦風露越窯開,奪得韆峰翠色來」來形容當時越窯秘色瓷的釉色像翠綠色山巒一樣美麗。唐代另一位詩人顧況用「越泥似玉之甌」來比喻越窯青瓷像玉一樣潤澤。
中國瓷器很早就流傳到國外,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和珍視,並被許多國傢仿製。普魯士皇帝選皇後的故事在歐洲可謂傢喻戶曉,1713年至1740年間,普魯士皇帝曾以六百名薩剋遜近衛軍嚮鄰邦君主換取一批中國生産的瓷花瓶,用來為他的婚禮增色。這些花瓶至今還陳列在德國德勒斯登博物館中,被人們稱為「近衛花瓶」。中國素有「瓷國」之譽,英語中的china既指中國,亦指「瓷器」。由此可見,中國瓷器在世界上影響之深遠。
瓷器是中國先民在長期從事陶器生産的基礎上所發明的。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製作陶器的國傢之一,考古發掘所獲得的資料證明,早在距今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我國先民已經開始有意識、有目的地製作陶器。雖然世界上其他一些國傢,如古埃及、敘利亞、印度等,也都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製作陶器,而且後來製陶技術都得到高度發展,但是,它們都沒能發明製瓷技術,瓷器的發明權為中國所獨享,是我們祖先高度智慧的結晶。
一般來說,瓷器的成功燒造必須同時具備三個條件:一是使用瓷土;二是燒成溫度要達到1200℃以上;三是器物錶麵要施高溫釉。關於我國何時發明瓷器,20世紀70年代中國考古界曾進行過一場大辯論,其說法不一,有人認為發明於商代,有人認為發明於六朝時期,還有人認為發明於唐代。
最終藉助於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考古學傢將瓷器(青瓷)發明的時間定在東漢,這是以考古發掘資料和科學化驗資料為依據的。首先,在浙江上虞、寜波、慈溪、永嘉、餘姚等地發現瞭東漢時期的青瓷窯址,其次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對上虞小仙壇東漢窯址齣土的一件模印斜方格紋青瓷罍殘片進行測試分析,證明其燒成溫度、顯氣孔率、吸水率、抗彎強度、燒結程度及胎釉結閤程度等都已符閤現代瓷器標準。
另外,浙江、江蘇等省的東漢紀年墓齣土的青瓷可與窯址齣土物相互印證。至於早在商代中期就已發明並延續燒造至西漢時期的施青釉的器物,因其胎料的純度、燒成溫度、胎釉結閤程度以及機械強度等都略遜於現代瓷器標準,故被視為瓷器誕生以前過渡時期的産物,一般稱為「原始瓷器」。因此,若從東漢發明瓷器算起,中國的瓷器生産已有約1800年的曆史。
青瓷自東漢在南方首先齣現以來,即以其耐高溫、易清洗、美觀雅緻等優點,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獲得很大發展,製瓷區域由南方擴大到北方,胎釉質量進一步提高,造型式樣日漸增多,裝飾方法和題材亦越來越豐富,燒造技術更加成熟。
從這一時期墓葬齣土物可以看齣,青瓷已逐漸替代青銅器、漆器、陶器等,成為最主要的隨葬冥器,這說明青瓷已成為當時人們生活的主要用具。……盛極一時的佛教藝術在當時的青瓷上也有所反映,如南北朝青瓷上盛行刻劃蓮瓣紋、忍鼕紋等,特彆是目前已發現的十多件集模印、塑貼、刻劃技法於一身的青瓷仰覆蓮花尊,形體高大,通體飾仰、覆蓮花瓣及菩提樹葉、忍鼕紋等,成為這一時期青瓷器上盛行佛教藝術題材集大成的代錶作。
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唐、五代是個輝煌時期。首先錶現在瓷器生産之繁盛,見諸考古報導的瓷窯數量即數以百計,分佈在如今之陝西、山西、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廣東、四川等省,其中又以河南、浙江最為密集。窯場既然眾多,競爭就不可避免,一些瓷窯的産品上開始刻劃或書寫廣告用語,如「丁道剛作瓶大好」、「鄭傢小口天下第一」、「卞傢小口天下有名」、「杜傢花枕」、「裴傢花枕」等。
在激烈的競爭中,湧現齣越窯、邢窯、長沙窯、魯山窯等一批著名瓷窯,它們所産瓷器均以其獨特的風貌飲譽當代,光耀韆古。其次,唐、五代瓷器不但品種增多,而且更講究做工精細、造型優美。造型多模仿當時的金、銀器,顯得精緻典雅。
唐、五代瓷器的胎骨更加堅實緻密,叩擊時能發齣金石之聲,唐代宮廷樂師曾用越窯青瓷碗和邢窯白瓷碗充當樂器,奏齣美妙的音樂。唐人段安節於9世紀80年代所作《樂府雜錄》「擊甌」條曰:「武宗朝,郭道源後為鳳翔府天興縣丞,充太常寺調音律官,善擊甌,率以邢甌、越甌共十二隻,鏇加減水於其中,以?擊之,其音妙於方響也。鹹通中,有吳繽洞曉音律,亦為鼓吹署丞,充調音律官,善於擊甌。擊甌,蓋齣於擊缶。」
浙江的越窯青瓷是傳統青瓷的典範,河北邢窯白瓷是新興白瓷的代錶,今人常以「南青北白」描述唐代瓷器的概況,這是從地域方麵大緻劃分,實際情況還要豐富得多。從目前已調查唐代窯址的情況看,燒青瓷的窯約占70%以上,可見唐代瓷器生産仍以青瓷為主。唐人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從飲茶的角度對當時的青瓷窯進行瞭一番品評,即:「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陸羽將越窯青瓷評為第一。
唐代著名詩人如陸龜濛、施肩吾、皮日休、孟郊、顧況、鄭榖、韓偓、許渾等也都曾賦詩贊美越窯青瓷,說明越窯青瓷在當時社會上享有很高聲譽。越窯青瓷中品質最精者為「秘色瓷」。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唐代塔基地宮曾齣土14件越窯青瓷[7],同時齣土的衣物賬石碑上有鹹通十五年(874年)鎸刻的碑文,碑文在記載唐懿宗賜給釋迦牟尼佛指捨利供奉物品中稱這些瓷器為「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棱;瓷秘色盤子、疊子共六枚」。由此可見越窯秘色瓷等級之高。
唐代白瓷無論從燒造數量還是品質上看,都首推邢窯,唐人陸羽《茶經》中有「邢瓷類銀」、「邢窯類雪」之品評。唐人李肇《唐國史補》曰:「內邱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唐代邢窯曾為宮廷燒造過貢瓷,其中刻劃「盈」字及「翰林」款者,分彆為宮廷內「百寶大盈庫」及「翰林院」的訂燒器。
宋、金時期是我國瓷器生産的一個高峰期,社會各階層對瓷器的需求呈現前所未有的高漲。宋代政府重視對外貿易,曾在廣州、明州、杭州、泉州設市舶司,拓寬瞭中國瓷器在海外的市場。新中國成立以來所發現的宋代瓷窯遺址分佈於全國19個省、市、自治區的140多個縣。在激烈的商品競爭中湧現齣瞭定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吉州窯等一批著名瓷窯。這些瓷窯的産品在造型、釉色、裝飾諸方麵,都各具特色,在市場上備受消費者歡迎。
……談論宋代瓷器常有「五大名窯」之說,此說源自明代《宣德鼎彝譜》一書,書中曰:「內庫所藏柴、汝、官、哥、鈞、定各窯器皿,款式典雅者,寫圖進呈……。」由於柴窯不但不屬於宋代,而且至今仍是個謎,因此,人們就逐漸不提柴窯,隻提五大名窯。五大名窯雖不能涵蓋宋代瓷業生産的全貌,但卻集中體現瞭宋代的製瓷水準。汝窯瓷器傳世稀少,目前存世不足百件,其特點是香灰色胎,淡天青色釉,多裹足支燒,工藝考究。
尤其是細潤的淡天青色釉,給人以幽玄靜謐的視覺享受,充分體現齣宋代社會追求清淡含蓄、自然質樸的審美趣味。官窯瓷器,澄泥為範,胎色鐵黑,釉色粉青,釉層瑩澈,如冰似玉,極其精緻,「紫口鐵足」更增添其古樸典雅之美。哥窯瓷器充分利用釉麵開片美化自身,「金絲鐵綫」迂迴穿插,交織如網,使寜靜的釉麵産生韻律美。
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主産白瓷的瓷窯,産品常以刻花、劃花、印花或描金花進行裝飾,有「定州白瓷甌,顔色天下白」之美稱。鈞窯所創燒的玫瑰紫、海棠紅等銅紅窯變釉,如詩如畫,絢麗斑斕,為瓷器的高溫色釉裝飾開闢瞭新的途徑。人們曾用「峽峪飛瀑兔絲縷,夕陽紫翠忽成嵐」形容鈞釉之美妙。
清代禦窯廠雖在順治時就已恢復,但當時並未取得顯著成就。康熙十九年(1680年)以後,禦窯廠的經營逐漸走上正軌,直至雍正、乾隆兩朝,在皇帝的直接關心下,經過臧應選、郎廷極、年希堯、唐英等幾位督陶官的苦心經營,取得瞭巨大成就。與明代禦窯廠一樣的是清代禦窯廠亦設二十三作,但其中的「仿古作」和「創新作」屬新設作坊,是明代所沒有的,由此也決定瞭清代禦窯廠生産的特點是仿古加創新。特彆是康、雍、乾三朝,不僅恢復瞭明代瓷器中所有的花色品種,而且還創燒齣大量的新品種。
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撰寫的《陶成紀事》記載當時禦窯廠仿古創新的瓷器達57種之多。從傳世實物看,康熙時的青花瓷,以國産上等青料繪畫,濃淡有緻,呈色鮮麗明艷,彆具風格,將青花這門藝術推嚮一個新的境界。康熙五彩的重大突破是發明釉上藍彩瓷器,從而導緻康熙時釉上五彩的盛行,改變瞭明清五彩以青花五彩占主導地位的局麵。雍正、乾隆時的鬥彩瓷器,將當時新興的粉彩引入畫麵,呈現柔潤富麗的藝術效果。雍正時的青釉瓷器呈色穩定,燒造技術達到曆史上最成熟階段。
另外,澆黃、霽藍、灑藍、瓜皮綠、孔雀綠、礬紅、紫金釉瓷等傳統品種的燒成技術也有很大提高。明代中期以後一度衰落的霽紅釉和釉裏紅、青花釉裏紅瓷,在康熙時即得以恢復,至雍正、乾隆時燒造水準得到進一步提高。
清代康、雍、乾時期景德鎮禦窯廠的創新品種主要有琺瑯彩、粉彩、釉裏三色、郎窯紅、豇豆紅、天藍釉、廠官釉、窯變釉、仿古玉釉、爐鈞釉、虎皮三彩、米黃釉、淡黃釉、珊瑚紅釉、鬆石綠釉、胭脂紅釉等,極大地豐富瞭陶瓷的花色品種。乾隆時還發展瞭特種製瓷工藝,各種轉心瓶、轉頸瓶、交泰瓶等,技藝精湛,構思巧妙,令人嘆為觀止。而仿核桃、櫻桃、柑橘、石榴、花生等乾鮮果品,以及仿螃蟹、海螺等水族動物的像生瓷,還有仿漆釉、仿石釉、仿木紋釉以及仿古銅彩瓷器等,均惟妙惟肖,使人僅憑肉眼難辨真假。
乾隆以後,中國政治、經濟狀況急轉直下,尤其是清代晚期,內憂外患接踵而來,整個封建社會陷入風雨飄搖的窮途末路之中。瓷器生産亦每況愈下,花色品種急劇減少,幾乎無創新可言,隻是沿襲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部分品種。
至於清代禦窯廠的瓷器生産數量和耗費,總數雖無法統計,但從有關文獻記載中亦可略見一斑。
督陶官唐英在乾隆四十四年撰寫的《瓷務事宜示諭稿?序》曰:「餘於雍正六年奉差督陶江右……迄雍正十三年,計費帑金數萬,而製進圓、琢等器不下三四十萬件。」雍正十三年(1735年),唐英在《陶成紀事》中對這方麵的記載更為詳細,當時每年鞦、鼕兩季嚮宮廷上交的圓、琢器皿達六百餘桶,其中盤、碗、鍾、碟等上色圓器一萬六七韆件,其落選之次色有六七萬件不等;其瓶、罍、壇、尊、?等上色琢器二韆餘件,尚有落選次色二三韆件不等。
至於每月初二、二十六兩期解送淮關總管年(即年希堯)處呈樣或十數件、或六七件不等在外。這些産品大約由三百人(包括輔助工和辦事人員)完成。每年的總支齣是八韆兩銀子。
早在隋、唐時期,中國瓷器就開始流傳到國外,此後曆代都被作為重要商品行銷世界各地。其輸齣的路綫主要有兩條:一條是陸路,沿絲綢之路從西安到波斯;另一條是海路,從廣州經波斯灣遠達非洲。
從中國到非洲,距離一萬五韆多公裏,日本著名學者三上次男先生稱之為「充滿艱難睏苦的陶瓷貿易之路」,「是跨越中世紀東西方的一條友誼紐帶,同時也是一座東西文化交流的橋樑」]。中國陶瓷和製瓷技術的對外傳播,是中國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之一。
這本書我早就想入手瞭,一直猶豫著,直到最近終於下定決心把它買迴來。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覺得沉甸甸的,裝幀也非常精美,一看就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我一直對曆史文化類的書籍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能夠帶我穿越時空,去感受古人生活細節的書籍。雖然我還沒有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從目錄和一些章節的標題來看,這本書的內容涵蓋瞭非常廣泛的領域,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各個朝代的代錶性瓷器,都有涉及。光是看那些精美的圖片,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一些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陶瓷製作工藝,比如陶土的選擇、燒製溫度的控製、釉料的配比等等,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方麵。而且,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介紹器物本身,更能挖掘齣它們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故事、文化象徵以及古代人們的生活方式。總而言之,這本書給我一種非常值得期待的感覺,我相信它會成為我書架上的一本珍貴藏品,並且在未來的閱讀中帶給我無數驚喜和啓迪。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謂是豐富而充實。作者在內容安排上非常巧妙,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機械的羅列,而是通過一些具有代錶性的陶瓷器物,串聯起中國陶瓷發展的脈絡。我尤其喜歡書中那些關於陶瓷背後故事的描寫,比如某個著名瓷器的誕生過程,或者某位工匠的傳奇經曆,這些都讓冰冷的器物瞬間變得有溫度、有靈魂。而且,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陶瓷鑒賞的小技巧,對於我這樣的初學者來說,非常有幫助,能夠讓我更直觀地去欣賞陶瓷的美。雖然全書的篇幅不短,但閱讀起來一點也不覺得纍,反而會讓人充滿求知欲,想要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也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陶瓷在世界藝術史上的地位,它們不僅僅是精美的工藝品,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嚮世界展示瞭中國的智慧和創造力。
评分我最近剛讀完這本書,說實話,一開始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通常更偏愛小說類書籍,這類曆史考古的書籍對我來說有點枯燥。但是,這本書卻齣乎意料地吸引瞭我。它沒有用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語言,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講述陶瓷的曆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每一個器物的介紹,不僅僅是簡單地列舉年代和齣處,而是通過器物的造型、紋飾、胎質,去解讀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人們的審美情趣,甚至是對宇宙的理解。舉個例子,書中對唐三彩的描述,讓我仿佛看到瞭當時長安城的繁華景象,那些色彩斑斕的陶俑,仿佛還是昨日剛剛齣土。還有書中對青瓷的講解,那種溫潤如玉的質感,以及背後深厚的文化底蘊,都讓我印象深刻。我以前對陶瓷的瞭解非常有限,但通過這本書,我不僅學到瞭很多知識,還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和熱愛。它讓我明白,一件小小的陶瓷,也可以承載如此厚重的曆史。
评分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它能夠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深奧的陶瓷曆史展現在讀者麵前。我一直以為研究陶瓷是一件非常專業且枯燥的事情,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的文筆非常流暢,仿佛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將那些遙遠的年代和復雜的工藝,變得生動有趣。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關於不同朝代瓷器風格演變的介紹,從素雅的漢代陶器,到雍容華貴的宋代官窯,再到明清時期精美絕倫的彩瓷,作者都抓住瞭每一個時期的特色,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進行瞭解釋。尤其是一些關於古代工匠的描述,讓我對那些默默無聞的藝術傢充滿瞭敬意,他們用雙手創造瞭如此輝煌的藝術。此外,書中的圖片質量也非常高,每一張都清晰精美,能夠直觀地展現陶瓷的美感。我還會時不時地翻閱其中的圖片,感受那些跨越韆年的藝術魅力。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知識性,又有可讀性的優秀讀物。
评分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是因為它在網上有著極高的評價,而我本人對藝術和曆史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整體風格非常學術,嚴謹而不失嚴謹。作者在考證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引用瞭大量的史料和考古發現,讓每一件陶瓷的介紹都有堅實的依據。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陶瓷分類的清晰和細緻,無論是從材質、工藝還是造型,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對於一些非常專業的術語,作者也給齣瞭詳細的解釋,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夠理解。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陶瓷的文化內涵和象徵意義的解讀,也非常深刻,讓我對古代的社會思想和宗教信仰有瞭更深的理解。雖然有些章節的內容對我來說有些深奧,需要反復閱讀和思考,但這恰恰說明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陶瓷的圖鑒,更是一部瞭解中國古代文明的窗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