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依據 take Fumio、Yamawaki Teijir 、永積洋子、P. Chaunu、H. B. Morse、餘捷瓊、嚴中平、全漢昇、王業鍵、林滿紅、鄭友揆……著作裏的數據,估計或找齣瞭1645 ~ 1911年,每年淨輸入中國的白銀數量。結果發現清代流入中國的海外白銀約5億兩,並據以重新檢視中國十九世紀的白銀危機,另又從國際貿易和全球金融(貨幣、匯率)體係的角度,來理解和評價晚清中國現代工業的發展。
作者簡介
李隆生
學曆
1983 ~ 1987 颱灣大學物理學學士
1991 ~ 1994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物理學博士
1994 ~ 1996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經濟學博士
2001 ~ 2005 復旦大學曆史學博士
現職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評鑑業務處處長兼代綜閤服務處處長
靜宜大學國際企業學係教授
專著
《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産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
譯作
《石油效應》
《給青年數學傢的信》
《生技時代的新管理》
《失靈的眾神》
《國際財務管理》
《以信仰為本的管理》
《國傢競爭力》
《索羅斯帶你走齣金融危機》
(後三本為閤譯)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自 序
摘 要
第一章 序論
第一節 時代背景
第二節 研究目的、研究視角和章節安排
第三節 使用文獻
第二章 清代對外貿易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清前期的對外貿易
第三節 c.1700-1840年的中、西廣州貿易
第四節 1841-1911年中國的對外貿易
第三章 白銀輸齣、貨幣危機和鴉片戰爭
第一節 白銀輸齣入
第二節 十九世紀中國貨幣/白銀危機
第三節 中、英鴉片戰爭
第四章 貨幣製度、國際貿易和晚清經濟發展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晚清中國經濟發展概況
第三節 晚清貨幣製度和國際貿易
第四節 國際貿易和晚清中國經濟轉型
第五章 結語
附錄A 1400-1911年世界曆史大事年錶
附錄B 清代帝係
附錄C 貨幣、度量衡單位換算
附錄D 清代銀、錢兌價(文/兩銀)
附錄E 清代江南米價(兩銀/石)
附錄F 1888-1911年中國金、銀進齣口
附錄G 1890、1913、1933、1952年中國的GDP
附錄H 1807-1902年北京郊區無技術勞工日薪
參考文獻
僅僅是看到書名《清代的國際貿易:白銀流入、貨幣危機和晚清工業化》,就覺得這本書絕對不是一本簡單的曆史讀物,它觸及到瞭近代中國轉型時期最為關鍵的一些經濟命脈。我特彆關注“白銀流入”和“貨幣危機”這兩個點,因為在我看來,貨幣的穩定與否,對於一個國傢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我想象著,當大量的白銀從海外湧入,它在改變中國經濟格局的同時,是否也帶來瞭難以預料的後果?書名中直接點齣“貨幣危機”,這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析這場危機,是單純的金融波動,還是更深層的經濟結構性問題?而將這一切與“晚清工業化”聯係起來,則更顯其重要性。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中國是否能藉由國際貿易的便利,積纍資本,發展工業,實現自強?或者,白銀的過多流入,以及由此引發的貨幣動蕩,反而阻礙瞭民族工業的萌芽和成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宏觀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這些經濟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晚清中國的命運。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夠就此提供一些新的史料解讀,或者提齣一些顛覆性的觀點,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那個時代經濟發展的復雜圖景。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題目,腦海裏立刻浮現齣那些在課本上學到的零碎知識,關於鴉片戰爭、不平等條約,還有那些外國商行在中國土地上賺得盆滿鉢滿的畫麵。這本書的題目讓我覺得,它可能要顛覆我一些固有的認知,尤其是在“工業化”這個方麵。我們常說晚清是積貧積弱,但“工業化”這個詞又似乎暗示著一種萌芽,一種嘗試。我好奇的是,那些流入中國的白銀,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為瞭推動工業化的“燃料”?又或者,它反而因為一些製度性的原因,成為瞭阻礙?書名中的“貨幣危機”更是讓我産生瞭聯想,是不是因為白銀的超量流入,導緻瞭通貨膨脹,或者其他什麼連鎖反應?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對這些問題給齣一些齣人意料的解答。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晚清這段曆史,不再隻是簡單地貼上“落後”、“被動”的標簽,而是去挖掘其中更為復雜和動態的經濟力量。例如,那些本土的民族資本傢,他們在這種國際貿易和貨幣變動的大背景下,是如何生存和發展的?這本書會不會觸及到這些更具微觀視角的內容呢?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復古的紙張質感,搭配上古樸的字體,第一眼看到就感覺它很有分量。我特彆喜歡它標題中“白銀流入”這個詞,感覺像在描繪一幅曆史長捲,想象著那些來自遠方的銀元,如何在清朝的海關、商棧之間流轉,構成一幅幅生動的經濟圖景。我一直對晚清那個時期充滿瞭好奇,尤其是它在巨變中如何試圖尋找自己的發展道路,而“工業化”這個詞,更是直接戳中瞭我的興趣點。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解讀那些復雜的經濟現象,用清晰的邏輯和翔實的史料,來闡釋白銀的流動如何影響當時的貨幣體係,又如何與工業化的進程相互牽扯,甚至産生摩擦。有時候看曆史書,最怕那種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堆砌,或者過於宏大敘事而忽略細節。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既有宏觀的理論框架,又能通過具體的案例和生動的故事,讓我們這些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曆史的脈搏。尤其是在“貨幣危機”這個部分,我對清朝如何應對外部衝擊,內部又發生瞭怎樣的金融動蕩感到非常好奇,這其中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评分光是書名,就讓人有一種穿越時空的衝動。“清代的國際貿易:白銀流入、貨幣危機和晚清工業化”。我立刻聯想到瞭那些古老的航海圖,上麵標注著中國的港口,還有帆船滿載著瓷器、茶葉,駛嚮遠方,而返航時,船艙裏可能就堆滿瞭閃閃發光的銀幣。這銀幣的流動,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心髒在跳動,輸送著生命的血液。但“貨幣危機”又仿佛是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讓這個心髒的跳動變得紊亂甚至停滯。我最想知道的是,這本書如何將這三者——白銀的流入、貨幣的動蕩以及工業化的嘗試——有機地聯係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敘事。是不是說,白銀的流入,一方麵刺激瞭中國的對外貿易,但另一方麵,又因為其本身的波動性,引發瞭國內貨幣體係的混亂?而這種混亂,又會對當時剛剛萌芽的工業化進程産生怎樣的影響?是加速瞭它,還是在關鍵時刻阻礙瞭它?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個精密的儀器,剖析齣晚清經濟體內部的運作機製,揭示那些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邏輯。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仿佛是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大門,門後是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晚清世界。我一直覺得,曆史的魅力就在於那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最終匯聚成波瀾壯闊的洪流。“白銀流入”這個詞,就讓我想到那些曆史影像裏,外國商人在中國土地上交易的場景,他們的口袋裏裝滿瞭白銀,又帶著中國的商品離開。我很好奇,這些白銀的湧入,對於當時的中國社會,特彆是對於那些渴望富強的國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是財富的象徵,還是潛在的隱患?而“貨幣危機”,則預示著一係列的連鎖反應,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張張倒下。我迫切地想知道,書裏會如何描繪這場危機,它的成因是什麼?是由外部因素造成,還是內部結構性問題?最令我期待的是“晚清工業化”這部分。在那個充滿動蕩和變革的年代,中國人是如何試圖擺脫農耕文明的束縛,走嚮工業化的?而白銀的流動和貨幣的穩定性,在這場艱難的轉型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是助推劑,還是絆腳石?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深入探究這些經濟現象背後的復雜關係,用嚴謹的論證和生動的敘述,讓我對那段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