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依据 take Fumio、Yamawaki Teijir 、永积洋子、P. Chaunu、H. B. Morse、余捷琼、严中平、全汉昇、王业键、林满红、郑友揆……着作里的数据,估计或找出了1645 ~ 1911年,每年净输入中国的白银数量。结果发现清代流入中国的海外白银约5亿两,并据以重新检视中国十九世纪的白银危机,另又从国际贸易和全球金融(货币、汇率)体系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晚清中国现代工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李隆生
学历
1983 ~ 1987 台湾大学物理学学士
1991 ~ 1994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物理学博士
1994 ~ 1996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经济学博士
2001 ~ 2005 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
现职
高等教育评鑑中心评鑑业务处处长兼代综合服务处处长
静宜大学国际企业学系教授
专着
《晚明海外贸易数量研究:兼论江南丝绸产业与白银流入的影响》
译作
《石油效应》
《给青年数学家的信》
《生技时代的新管理》
《失灵的众神》
《国际财务管理》
《以信仰为本的管理》
《国家竞争力》
《索罗斯带你走出金融危机》
(后三本为合译)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自 序
摘 要
第一章 序论
第一节 时代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视角和章节安排
第三节 使用文献
第二章 清代对外贸易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清前期的对外贸易
第三节 c.1700-1840年的中、西广州贸易
第四节 1841-1911年中国的对外贸易
第三章 白银输出、货币危机和鸦片战争
第一节 白银输出入
第二节 十九世纪中国货币/白银危机
第三节 中、英鸦片战争
第四章 货币制度、国际贸易和晚清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绪论
第二节 晚清中国经济发展概况
第三节 晚清货币制度和国际贸易
第四节 国际贸易和晚清中国经济转型
第五章 结语
附录A 1400-1911年世界历史大事年表
附录B 清代帝系
附录C 货币、度量衡单位换算
附录D 清代银、钱兑价(文/两银)
附录E 清代江南米价(两银/石)
附录F 1888-1911年中国金、银进出口
附录G 1890、1913、1933、1952年中国的GDP
附录H 1807-1902年北京郊区无技术劳工日薪
参考文献
仅仅是看到书名《清代的国际贸易:白银流入、货币危机和晚清工业化》,就觉得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它触及到了近代中国转型时期最为关键的一些经济命脉。我特别关注“白银流入”和“货币危机”这两个点,因为在我看来,货币的稳定与否,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想象着,当大量的白银从海外涌入,它在改变中国经济格局的同时,是否也带来了难以预料的后果?书名中直接点出“货币危机”,这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解析这场危机,是单纯的金融波动,还是更深层的经济结构性问题?而将这一切与“晚清工业化”联系起来,则更显其重要性。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是否能借由国际贸易的便利,积累资本,发展工业,实现自强?或者,白银的过多流入,以及由此引发的货币动荡,反而阻碍了民族工业的萌芽和成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宏观的视角,帮助我理解这些经济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晚清中国的命运。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就此提供一些新的史料解读,或者提出一些颠覆性的观点,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经济发展的复杂图景。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一种复古的纸张质感,搭配上古朴的字体,第一眼看到就感觉它很有分量。我特别喜欢它标题中“白银流入”这个词,感觉像在描绘一幅历史长卷,想象着那些来自远方的银元,如何在清朝的海关、商栈之间流转,构成一幅幅生动的经济图景。我一直对晚清那个时期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它在巨变中如何试图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而“工业化”这个词,更是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读那些复杂的经济现象,用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史料,来阐释白银的流动如何影响当时的货币体系,又如何与工业化的进程相互牵扯,甚至产生摩擦。有时候看历史书,最怕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堆砌,或者过于宏大叙事而忽略细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宏观的理论框架,又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和生动的故事,让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尤其是在“货币危机”这个部分,我对清朝如何应对外部冲击,内部又发生了怎样的金融动荡感到非常好奇,这其中的故事一定很精彩。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打开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门后是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晚清世界。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最终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洪流。“白银流入”这个词,就让我想到那些历史影像里,外国商人在中国土地上交易的场景,他们的口袋里装满了白银,又带着中国的商品离开。我很好奇,这些白银的涌入,对于当时的中国社会,特别是对于那些渴望富强的国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是财富的象征,还是潜在的隐患?而“货币危机”,则预示着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张张倒下。我迫切地想知道,书里会如何描绘这场危机,它的成因是什么?是由外部因素造成,还是内部结构性问题?最令我期待的是“晚清工业化”这部分。在那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年代,中国人是如何试图摆脱农耕文明的束缚,走向工业化的?而白银的流动和货币的稳定性,在这场艰难的转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助推剂,还是绊脚石?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深入探究这些经济现象背后的复杂关系,用严谨的论证和生动的叙述,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题目,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在课本上学到的零碎知识,关于鸦片战争、不平等条约,还有那些外国商行在中国土地上赚得盆满钵满的画面。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觉得,它可能要颠覆我一些固有的认知,尤其是在“工业化”这个方面。我们常说晚清是积贫积弱,但“工业化”这个词又似乎暗示着一种萌芽,一种尝试。我好奇的是,那些流入中国的白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了推动工业化的“燃料”?又或者,它反而因为一些制度性的原因,成为了阻碍?书名中的“货币危机”更是让我产生了联想,是不是因为白银的超量流入,导致了通货膨胀,或者其他什么连锁反应?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对这些问题给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解答。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晚清这段历史,不再只是简单地贴上“落后”、“被动”的标签,而是去挖掘其中更为复杂和动态的经济力量。例如,那些本土的民族资本家,他们在这种国际贸易和货币变动的大背景下,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这本书会不会触及到这些更具微观视角的内容呢?
评分光是书名,就让人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冲动。“清代的国际贸易:白银流入、货币危机和晚清工业化”。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古老的航海图,上面标注着中国的港口,还有帆船满载着瓷器、茶叶,驶向远方,而返航时,船舱里可能就堆满了闪闪发光的银币。这银币的流动,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心脏在跳动,输送着生命的血液。但“货币危机”又仿佛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让这个心脏的跳动变得紊乱甚至停滞。我最想知道的是,这本书如何将这三者——白银的流入、货币的动荡以及工业化的尝试——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叙事。是不是说,白银的流入,一方面刺激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但另一方面,又因为其本身的波动性,引发了国内货币体系的混乱?而这种混乱,又会对当时刚刚萌芽的工业化进程产生怎样的影响?是加速了它,还是在关键时刻阻碍了它?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个精密的仪器,剖析出晚清经济体内部的运作机制,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逻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