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

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金融危机
  • 公共政策
  • 金融海啸
  • 经济学
  • 政府干预
  • 金融监管
  • 危机应对
  • 宏观经济
  • 政策分析
  • 金融风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面对百年才可能出现一次的严重金融危机,政府要能推出有效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力挽经济衰退的狂涛,必须对于这次金融海啸的成因、影响、解决方案、公共政策的有效性与及时性皆能有所掌握。

  本书主要探讨金融海啸下振兴经济景气政策的内容与效果,特别是财政政策的有效性与对财政状况的冲击,也论及台湾消费券的效果。本书亦针对如何利用金融海啸时机加速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区域城市化分别论述,以及金融海啸对两岸股市报酬波动的影响予以分析。此外,对于金融风暴中全球化企业角色功能与保护主义的兴起也有两篇论文加以探讨。希望借由此书的探究与评析,为振兴经济献策,也提供学术与实务界人士参酌。

Thomas F. Cargill Professor of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Nevada
  王采绫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硕士
  李丽华 政治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博士生
  周 济 世新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林筱宁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研究生
  姚先国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院长
  柯佩璇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研究生
  洪绫君 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助理教授
  徐仁辉 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兼管理学院院长
  张淑华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许庆明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郭昱莹 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迺锋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副教授
  郭敏华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副教授
  陈建军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陈菁瑶 世新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
  陈菲琼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黄家怡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研究生
  蔡馨芳 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讲师暨博士候选人
  郑如君 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研究生
  郑敏惠 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博士生
  阎静瑶 世新大学经济学系硕士

作者简介

徐仁辉

  现职: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兼管理学院院长
  学历:美国南加州大学公共行政学博士
  专长领域:财务行政、公共经济、新制度经济学、组织行为

郭昱莹

  现职:世新大学行政管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美国纽约州州立大学奥本尼校区公共行政与政策学博士
  专长领域:公共政策、政府预算、政策分析、成本效益分析

周济

  现职:世新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宾汉顿校区经济学博士
  专长领域:景气与预测、经济发展、货币金融

张淑华

  现职:世新大学财务金融学系教授兼系主任
  学历:台湾大学经济学博士
  专长领域:景气循环、金融发展与经济成长、总体经济学

历史的回响:一场跨越世纪的经济风暴 图书名称:历史的回响:一场跨越世纪的经济风暴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金融危机,而是以一种宏大的历史视角,深入剖析了自17世纪“郁金香狂热”至今,人类社会所经历的历次重大经济动荡、泡沫破裂与随之而来的制度性变革。我们试图构建一个跨越数百年的经济史框架,探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危机是如何在人性、技术进步与监管缺位这三大变量的相互作用下,周期性地爆发与演变。 第一部分:早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与狂热的代价 (1600-1850) 本部分将时间轴拉回到早期商业革命的浪潮中,详细描绘了投机如何成为早期资本积累的重要驱动力。重点分析了1637年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这一被视为现代金融泡沫的雏形——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一种花卉推向了超越黄金的价值,并最终因信心崩塌而瞬间瓦解。我们不仅关注其经济后果,更深入挖掘了当时社会对“非理性繁荣”的集体心理机制。 随后,章节转向了18世纪初的南海泡沫事件。本书将南海公司与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并置比较,揭示了在信息不对称和政府信用被滥用的背景下,国家特许权如何被异化为投机工具。通过对当时的议会辩论记录和私人信件的细致梳理,我们试图还原公众对财富“永动机”的盲目信仰,并探讨了英国和法国政府在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截然不同的政治和法律对策,这些对策对后续股份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信贷的扩张与铁路建设的狂热交织,引发了数次严重的金融恐慌。本书选取了1825年和1847年的英国危机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成型——特别是英格兰银行在危机中的“最后贷款人”角色的艰难确立过程。我们关注了货币学派与实体经济学派在解释这些恐慌根源时的分歧,并展示了早期金融规范是如何在一次次动荡中被动地催生出来的。 第二部分:镀金时代的过度扩张与体系的脆弱性 (1870-1929) 进入20世纪,工业化达到顶峰,金融市场日益复杂化,杠杆的运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本部分重点考察了19世纪末美国“银行业恐慌”(如1873年和1893年)的特点。与欧洲不同,美国当时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体系,这使得区域性的银行挤兑很容易传染,演变成全国性的危机。我们详细分析了黄金标准体系在面对信贷过度扩张时的内在矛盾。 核心章节将详尽解构1920年代的“咆哮的二十年代”——一个信贷驱动的消费繁荣期。本书超越了对华尔街投机的简单谴责,而是将焦点放在了生产过剩、收入分配不均以及国际收支失衡这三个宏观结构性矛盾上。我们用详实的数据图表,展示了股票市场通过保证金交易如何将经济的风险高度集中化,以及监管机构对新兴金融工具(如投资信托)的无知与不作为。 对1929年大崩盘前夜的分析,强调了市场情绪的“非理性”与其背后金融工程的“理性”欺骗之间的张力。我们不将这次危机简单归因于股市泡沫的破裂,而是将其视为一个由国内失衡、国际债务链条脆弱以及各国政策失误共同导致的系统性崩溃的开端。 第三部分:战后秩序的构建与内部挑战 (1945-1990)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旨在通过固定汇率和资本管制来避免历史重演。本部分首先评估了这一体系的稳定效果,及其对战后西方经济的长期增长所做的贡献。然而,我们也揭示了体系内部的张力,特别是美元的“特权”与结构性赤字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1971年尼克松冲击,标志着战后金融秩序的瓦解。 随后的章节深入探讨了1970年代的“滞胀”现象——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传统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工具似乎同时失效。本书将其归因于石油价格冲击、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过度应用以及新兴的货币主义思潮之间的碰撞。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1980年代的全球债务危机和区域性的银行危机。我们详细考察了拉美债务危机如何暴露了全球信贷循环的脆弱性,以及美国储贷协会(Savings and Loan)的崩溃事件,如何揭示了在利率管制放松后,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上的集体失职。这些危机迫使各国重新审视存款保险制度和审慎监管的必要性。 第四部分:全球化时代的风险转移与复杂性 (1990至今的警示) 最后一部分转向了近几十年的金融变迁,探讨了技术进步如何加速了金融工具的复杂化和风险的全球化传染。我们分析了1990年代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并非将其视为孤立事件,而是视为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制度与国内银行部门过度借贷(“双赤字”)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本书特别强调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干预中的角色演变及其所受到的争议。 随后,我们考察了信息技术革命对市场效率和投机行为的双重影响。本书以审慎的笔触描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的破裂,分析了市场对“新经济”叙事的盲目崇拜,以及会计准则的滞后性如何掩盖了真实的企业价值。 全书的收尾部分,我们以一种历史的延续性来观察近年来的金融动荡。我们通过对前述所有危机的分析框架,反思了金融创新如何不断绕过既有的监管边界,以及全球金融市场的高度互联性如何使得任何一个主要经济体的局部风险都可能迅速演变为系统性威胁。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历史的参照系,帮助读者理解当前经济环境的深层结构性风险,而非仅仅停留在对单一事件的叙事上。 本书的独特价值在于: 它提供了一个无缝连接的历史叙事,将政治权力、技术工具和人类心理在不同时代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跨尺度的比较和分析,旨在揭示金融史中那些永恒不变的教训。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01章 The 2008 U.S.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Historical/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and Implications
    Thomas F. Cargill 着,蔡馨芳、郑敏惠 译
第02章 金融海啸对两岸景气互动景气同步化的影响 / 周济、阎静瑶
第03章 金融危机应对与中国经济转型 / 姚先国
第04章 金融海啸对两岸股市报酬波动的影响 / 张淑华、林筱宁、柯佩璇、黄家怡
第05章 OECD主要国家振兴经济方案对政府财政之冲击及果效 / 徐仁辉、蔡馨芳
第06章 振兴经济政策分析:亚洲经验 / 郭昱莹
第07章 政府振兴经济政策与效果的检讨:基于2008年与1998年比较的分析 / 许庆明
第08章 经济衰退下财政政策运用之影响 / 陈菁瑶
第09章 两岸财政政策有效性之比较 / 郭迺锋、王采绫、李丽华
第10章 利用财务资料衡量消费券政策之预期效果 / 洪绫君
第11章 金融风暴中全球化企业角色功能的再检讨 / 陈菲琼
第12章 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区域城市化:以空间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陈建军
第13章 保护主义可提升民众的生活满意度吗? / 郭敏华、郑如君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2008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那段时间,台湾也未能幸免,经济受到重创,很多人的生计受到影响。我对当时政府的应对措施一直很感兴趣,也想知道那些政策的背后逻辑和实际效果。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探讨当时各国政府,特别是台湾在面对这场危机时所采取的各项公共政策,例如货币政策、财政刺激、金融监管改革等等,并对其进行详尽的分析和评价,那就太好了。我特别想了解,在危机爆发的紧急关头,政府是如何在稳定金融市场、保障民生、刺激经济增长之间取得平衡的?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旁观者清”的视角,去审视那些当时被认为是“最优解”的政策,在后来的时间长河中,其利弊得失是否有所显现?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政策制定的现场,理解那些艰难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以及它们对整个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或许还能从中找出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为台湾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一些宝贵的经验。

评分

最近偶然翻到一本《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股力量感,让人忍不住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海啸”席卷而来,又是什么样的“公共政策”能够与之抗衡?我一直觉得,金融危机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它不仅影响着宏观经济的数字,更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想起当年,报纸上充斥着各种关于股市暴跌、企业倒闭、失业率攀升的消息,那种不安和迷茫的感觉至今难忘。这本书如果能深刻剖析海啸的成因,并着重探讨政府在危机中扮演的角色,甚至是国际间的协调机制,那就太有价值了。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具体的案例分析,例如某个国家是如何应对次贷危机的?又或者,在金融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公共政策是否还能有效发挥其“稳定器”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思考,甚至是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让我们在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时,能有更多的准备和信心。毕竟,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预判未来,尤其是在瞬息万变的金融领域。

评分

《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勾起了我对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强烈好奇。我们都知道,金融海啸并非仅仅是经济领域的局部事件,它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国际金融体系、全球化进程以及各国经济政策的互动。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去解析金融海啸的全球性成因,例如国际资本流动失衡、金融衍生品的泛滥、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的差异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在面对这种“蝴蝶效应”般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时,公共政策如何才能发挥其“防火墙”和“救生圈”的作用。书中是否会详细阐述,不同国家的公共政策在应对海啸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如何?例如,一些国家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救助,而另一些则更侧重于金融监管的改革。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全球化时代下,公共政策的国际协调性变得多么重要,以及各国如何通过合作来共同应对金融风险,维护全球经济的稳定。

评分

对于《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这本书,我的兴趣点在于其“公共政策”这一部分。金融危机固然可怕,但更吸引我的是,在危机之下,政府的应对之道。我一直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治理能力,在危机时刻最能得到体现。这本书如果能细致地剖析,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各国政府是如何通过一系列的公共政策来试图稳定局势,挽救经济,保护民众的。比如,它会不会讨论到“大到不能倒”的金融机构的救助问题?或者,政府在制定刺激经济的政策时,是如何权衡短期效益与长期发展的?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有关于台湾在面对金融海啸时,所推出的具体政策措施,例如财政支出、减税措施、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援助计划等。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资深的政策观察家,为我们揭示政策制定的背后逻辑,分析其优劣得失,并从中提炼出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治理智慧,让我们更了解政府在经济动荡时期所承担的责任和所发挥的作用。

评分

《金融海啸与公共政策》这个书名,让我立刻联想到过去那些让人心惊胆战的金融新闻。作为一名普通的台湾读者,我常常思考,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金融风暴,最终是如何一步步影响到我们普通民众的生活的。这本书如果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金融海啸的根源,并且重点阐述公共政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那就太棒了。我特别好奇,在海啸来临时,政府是如何介入的?是直接救助金融机构,还是通过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来稳定信心?书中是否有关于那些政策措施的具体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国家推出的某个政策,最终起到了什么样的效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希望这本书能用更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解读复杂的金融现象和政策背后的逻辑,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为什么会有金融海啸,以及政府的公共政策是如何试图化解危机,保护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富和未来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