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中旬爆发的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在短短几个月内,迅速蔓延至欧亚各国,成为全球金融危机。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多家欧美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发生财务危机,信用市场紧缩,股价大跌,主要通货兑美元贬值,各国经济均陷入衰退,失业率节节上升,通货紧缩风险升高。
面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挑战,各国政府纷纷採取紧急财经因应措施,推动中长程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策略,希望能够安然度过金融危机,促使经济早日摆脱衰退困境,恢复稳定成长。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危机的成因、类型、发展、影响、对策及启示等,分别取材自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及亚洲开发银行的最新经济展望报告、经济专家论文、以及各国官方公布的资料。作者将两年来蒐集的资料加以分析整理,加上研究心得整理出书,期对金融危机此议题有兴趣之读者抛砖引玉,提供基本参考资料。
本书作者曾在中央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及中国国际商业银行 (现改名兆丰国际商业银行) 服务多年,并在国内外大学任教,学验俱丰,长期研究国际经济、金融问题,对金融危机发生的背景、原因、过程、危机对经济与金融的影响、各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因应对策,以及金融改革措施等皆有深入之研究。本书为剖析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专业着作,理论与实务兼顾,内容丰富,文字流畅,适合金融从业人员及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之成因与影响有兴趣之一般社会大众阅读。
作者简介
王鹤松
学历
国立台湾大学经济系学士、美国范德堡大学经济学硕士、菲律宾圣多玛斯天主教大学经济学博士。
现职
财政部顾问、辅仁大学金融研究所教授
主要着作
计画型融资之经济及财务分析(台湾金融研训院)项目融资财务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金融危机与金融改革(台湾金融研训院)当前金融问题与政策(台湾商务印书馆)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台湾金融研训院)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点担心它会非常枯燥,毕竟是关于经济金融的,我本身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但是,我错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他就像一个说书人,把那些关于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事件,讲得活灵活现,充满了戏剧张力。他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理论,而是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入手,比如某个国家的央行行长是如何做出关键决策的,某个大亨又是如何因为一个错误判断而身败名裂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息不对称”和“羊群效应”的解读,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立刻明白这些看似高深的经济学概念。他举例说,就像在股市里,当大家都觉得某个股票会涨的时候,就会不顾一切地去买,即使这个股票本身并没有什么价值,这就是“羊群效应”在作祟。而“信息不对称”则是在危机发生时,掌握信息的一方可以利用信息差来牟取暴利,而普通民众则往往成为被收割的对象。书中还讨论了不同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不同策略,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这些案例的对比,让我对经济政策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只是一本经济学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性、贪婪、恐惧以及人类集体行为的社会学观察报告。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把我的世界观都颠覆了!我一直以为经济金融危机是那种遥远、抽象的概念,只会在新闻里看到,没想到作者用这么生动、贴近生活的方式,把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和理论,转化成了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从2008年的次贷危机,到亚洲金融风暴,再到更早期的那些事件,作者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带我们深入到危机发生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去感受那些曾经让无数人一夜之间倾家荡产的恐惧和无奈。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金融衍生品”的那一部分,我之前完全搞不清楚那到底是什么东西,总觉得很神秘,看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这些看似天马行空的金融工具,竟然可以把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搅得天翻地覆。作者花了很大篇幅去解释这些“看不见的手”是如何运作的,那些复杂的算法和杠杆效应,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见,仿佛我也可以在脑海中勾勒出危机爆发的那条“蝴蝶效应”的轨迹。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他们的决策,他们的挣扎,都让这些冰冷的经济数据变得有血有肉,让我不禁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究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跌入金融的漩涡,又如何挣扎着爬出来。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几个字,而是充满了无数的故事、教训,以及对未来的警示。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未来的思考”。作者不仅仅是回顾过去,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过往金融危机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揭示了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我之前总觉得,我们已经从过去的危机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未来的经济会更加稳定。但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风险,比如数字货币的兴起,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这些都可能成为下一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作者对“监管滞后性”的讨论尤其让我警醒,他说,每一次新的金融创新出现后,监管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跟上,而在这段“空窗期”,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这本书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我们所处的金融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潜在的危险。它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个体,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中保护自己?作为社会,我们又应该如何建立一个更加稳健、更加有韧性的金融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让我们了解了“过去”,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思考,让我们对可能出现的挑战有了更清醒的认识,也让我们对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有了更深入的探索。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对金融体系的“敬畏”。我一直以为金融市场是理性运作的,是按照严谨的规则运行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金融市场 far more unpredictable and volatile than I ever imagined. 作者通过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分析,揭示了金融危机的根源往往是系统性的漏洞,是监管的缺失,是人性的贪婪在风险中被无限放大。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金融创新”的双刃剑效应所震撼,一些看起来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金融产品,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竟然能成为引发全球性危机的“定时炸弹”。作者详细地剖析了2008年金融危机中,那些被层层打包、过度金融化的“毒资产”是如何一步步侵蚀整个金融体系的。读到这里,我感到一种彻骨的寒意,仿佛看到了一个庞大的金融机器,在没有人能够完全掌控的情况下,轰然倒塌。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依赖的金融体系,究竟有多么脆弱?我们的财富,我们的未来,究竟有多大的不确定性?它不仅仅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回顾,更是对当前金融体系的一次深刻的反思和警示,让我更加警惕那些光鲜亮丽的金融产品背后可能隐藏的巨大风险。
评分这绝对是一本能够改变你看待世界方式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将经济金融危机置于更宏大的历史、政治、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我之前对经济危机总觉得是经济学家的“专利”,跟普通人没什么关系,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次金融危机,都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从失业率的飙升,到通货膨胀的压力,再到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公。作者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金融危机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现了危机是如何暴露社会深层的矛盾,又是如何引发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应对危机时的作用的讨论,作者不仅解释了这些政策的原理,更通过历史案例,展示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有效性与局限性。这本书让我明白,经济金融危机绝非孤立事件,它与全球政治格局、科技发展、社会结构都息息相关。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立体、更加深刻了,不再是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