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台湾的金融体系已经产生了莫大变化,许多上世纪曾存在的金融机构,如今已经改变成另一种面貌继续存在,或消失于历史舞台。上世纪不存在的巨大型金融业,如金控公司,二十一世纪后亦在台湾登场。以时间做为座标轴来看,台湾金融的近代化,当然是无庸置疑的。不过台湾金融近代化的背后为何?金融体系如何从无到有?所具有的意义又为何?以台湾土地银行旧总行的修复与博物馆建置为契机,本书回顾台湾近代金融的发韧,以及日治时期日本劝业银行在台分行乃至于战后台湾土地银行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尝试思考其在台湾近现代金融体系中所具有的历史意涵。
缘起
作者序
土地与人民-清代台湾传统金融活动
近代金融制度的光与影-日治时期台湾金融体系
产业发展的推手-日本劝业银行在台湾
土地改革的协力者-台湾土地银行
古蹟新生命-台博馆土银展示馆
结语
附录: 日本劝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大事纪.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作者序
人类经济史上,金融活动的起源甚早,不过近代金融则是出现于银行成立之后。所谓近代金融的特征,简而言之,在于以银行作为媒介,将货币自资金剩余者借贷给资金需求者,进而创造与扩张信用。那么,台湾最早设立的银行是在何时?是哪一家银行?又为何会设立呢?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产业尚未发达,土地是少数可累积资本的手段之ㄧ。因而传统上台湾人「有土斯有财」的观念非常地根深蒂固,土地不仅是生活与生产的手段,有土地才可安身立命。对近代银行而言,土地则是放款有力的担保品。举凡台湾的金融机构,大者如台湾银行、小者如信用组合,其成立背景或是业务内容,几乎都与土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代台湾并没有银行,不过清代末期,随着台湾开港、外国资本来台贸易,产生了有关商业贸易的汇兑与贴现的金融活动。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之后,台湾银行可说是第一家专为台湾设立的近代金融机构。但是,日本政府对台湾的经营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架构下进行的。台湾银行的设立具有日本政府治理与经营台湾之目的的浓厚色彩。然而,台湾银行即使本身功能强大,仍有不足之处,若无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发展,仅有台湾银行实无法应对当时所有的资金需求。于是,随着日本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经营,以台湾银行为首的近代金融体系便逐渐形成。其中,负有「殖产兴业」使命的日本劝业银行即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登入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治时期日本劝业银行在台湾的五个分行(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被接收并于1946年改组成为公营的「台湾土地银行」,总行则设立于原日本劝业银行台北分行的旧?(位于现今台北市襄阳路25号)。
历经一甲子的岁月,2006年台湾土地银行与国立台湾博物馆(简称台博馆)共同合作,进行总行建筑之修复与博物馆建置计画,未来将成为台博馆土银展示馆,与「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称旧铁道部)的现代性博物馆、「专卖局台北樟脑厂」(简称台北樟脑厂)的台湾产业史博物馆,以及台博馆本身串连成台湾博物馆系统。希望透过这样的古蹟再利用与博物馆建置的群聚效应,提升首都的台湾文化主体意象,在古蹟的巡礼下,思考发生在台湾的产业、金融、博物馆发展等历史。
因此,以台湾土地银行旧总行的修复与博物馆建置为契机,本书回顾台湾近代金融的发韧,以及日治时期日本劝业银行在台分行乃至于战后台湾土地银行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尝试思考其在台湾近现代金融体系中所具有的历史意涵。
最后,承蒙台博馆与丛书主编林秋芳女士的盛邀,作者得以有幸加入台湾博物馆系统丛书的编撰行列。撰写期间,承蒙台博馆的支持,戴宝村教授与黄绍恆教授两位先进对本书的指点与提示,担任本书执行编辑的林珮钰与郑伊绚小姐一再的包容,以及助理谢芳怡与刘盈孜小姐在资料蒐集等各方面的协助,皆是本书得以顺利诞生的推手,在此特致谢忱。
这本《殖产兴业.台湾土银》光看书名,就让我对那个年代的台湾充满了好奇。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经济发展史,特别是那些被历史洪流推着向前走的“殖产兴业”政策,以及那些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金融机构,比如“土银”,都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那些错综复杂的经济脉络的?那些在当时被视为“进步”的殖产兴业政策,究竟给台湾带来了什么?是真正的繁荣,还是另一种形式的压榨?尤其是“土银”,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非常有分量,它在殖民时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单纯的金融机构,还是更是政策的执行者?它如何影响了当时台湾的农业、工业,甚至民众的生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我回到那个动荡却充满机遇的时代,通过金融的视角,深入剖析殖民时期台湾的经济运作,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台湾之所以成为现在的台湾,那些历史的印记究竟有多深。
评分当我看到《殖产兴业.台湾土银》时,第一反应是,这绝对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我对“殖产兴业”这个概念一直有种模糊的理解,总觉得它代表着一种强力的国家干预式经济发展模式。我很想知道,在台湾的土壤上,这种模式究竟是如何被“复制”和“改造”的?它对当时台湾的产业结构,比如农业的转型、工业的兴起,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是促进了本地产业的升级,还是加剧了对资源的掠夺?而“土银”,这个听起来就充满历史感的机构,它在那个时代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单纯的金融信贷工具,还是更深层地参与到了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中?它与殖民政府之间是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联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部历史的侦探小说,通过对“土银”这家机构的细致考察,来揭示“殖产兴业”政策在台湾的具体运作逻辑和实际效果,让我对那段复杂而关键的历史时期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殖产兴业.台湾土银》这个书名,总让我联想到那些关于台湾早期现代化的故事。我对“殖产兴业”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敬意,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雄心壮志。我很好奇,在那个被历史潮流裹挟的年代,台湾的“殖产兴业”是如何规划和实施的?它所追求的“兴业”目标,究竟是为了谁?是台湾本地人民的福祉,还是为了殖民母国的经济利益?又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土银”,光是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它一定承载着许多故事。它在那个时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金融机构?是单纯的提供贷款,还是更像是政策的“执行者”和“推动者”?它在支持殖民政府的经济发展计划中,扮演了怎样的具体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细枝末节,让我能够从一个更微观、更具体的角度,去理解台湾经济在殖民时期的发展轨迹,以及“土银”在这个过程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殖产兴业.台湾土银》这个书名,立刻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台湾近现代史中的经济转型时期特别着迷,而“殖产兴业”无疑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词。这个政策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它在台湾的落地过程中,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和阻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还是伴随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特别想知道,在当时的政策制定者眼中,台湾的定位是什么?它仅仅是被视为资源输出地,还是被看作可以独立发展的经济体?而“土银”,这个名字带着一种朴实而坚韧的力量,它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是如何运作的?是银行,还是更像一个经济的“压舱石”?它在支持“殖产兴业”的过程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提供了资金支持,还是参与了资源的分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这些问题,用扎实的史料和深入的分析,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关于台湾殖民时期经济发展的宏大画卷,让我们了解那些被历史细微处所隐藏的澎湃动力。
评分读到《殖产兴业.台湾土银》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画面。我从小听长辈谈论过去,总会提到一些关于“开垦”、“发展”的说法,但总觉得不够具体,像隔着一层纱。这本书,我预感它能帮我拨开这层迷雾。尤其是“殖产兴业”,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一种时代的力量感,它意味着一个整体性的、国家层面的发展规划。我很想知道,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这个“殖产兴业”是如何被具体实践的?是哪些产业被优先发展?投入了多少资源?又有哪些人从中受益,又有哪些人被牺牲?而“土银”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历史厚重感,感觉它是那个时代金融体系的基石。它究竟是扮演了资金的提供者,还是政策的推动者?它与殖民政府的关系是怎样的?是否真正服务于台湾本地的经济发展,还是更多地服务于母国的利益?我希望这本书能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数据,展示那个年代台湾经济发展的真实图景,让我对那段历史有更清晰、更立体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