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台湾的金融体系已经产生了莫大变化,许多上世纪曾存在的金融机构,如今已经改变成另一种面貌继续存在,或消失于历史舞台。上世纪不存在的巨大型金融业,如金控公司,二十一世纪后亦在台湾登场。以时间做为座标轴来看,台湾金融的近代化,当然是无庸置疑的。不过台湾金融近代化的背后为何?金融体系如何从无到有?所具有的意义又为何?以台湾土地银行旧总行的修复与博物馆建置为契机,本书回顾台湾近代金融的发韧,以及日治时期日本劝业银行在台分行乃至于战后台湾土地银行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尝试思考其在台湾近现代金融体系中所具有的历史意涵。
缘起
作者序
土地与人民-清代台湾传统金融活动
近代金融制度的光与影-日治时期台湾金融体系
产业发展的推手-日本劝业银行在台湾
土地改革的协力者-台湾土地银行
古蹟新生命-台博馆土银展示馆
结语
附录: 日本劝业银行/台湾土地银行大事纪.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作者序
人类经济史上,金融活动的起源甚早,不过近代金融则是出现于银行成立之后。所谓近代金融的特征,简而言之,在于以银行作为媒介,将货币自资金剩余者借贷给资金需求者,进而创造与扩张信用。那么,台湾最早设立的银行是在何时?是哪一家银行?又为何会设立呢?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产业尚未发达,土地是少数可累积资本的手段之ㄧ。因而传统上台湾人「有土斯有财」的观念非常地根深蒂固,土地不仅是生活与生产的手段,有土地才可安身立命。对近代银行而言,土地则是放款有力的担保品。举凡台湾的金融机构,大者如台湾银行、小者如信用组合,其成立背景或是业务内容,几乎都与土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清代台湾并没有银行,不过清代末期,随着台湾开港、外国资本来台贸易,产生了有关商业贸易的汇兑与贴现的金融活动。1895年日本统治台湾之后,台湾银行可说是第一家专为台湾设立的近代金融机构。但是,日本政府对台湾的经营是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架构下进行的。台湾银行的设立具有日本政府治理与经营台湾之目的的浓厚色彩。然而,台湾银行即使本身功能强大,仍有不足之处,若无其他金融机构的配合发展,仅有台湾银行实无法应对当时所有的资金需求。于是,随着日本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经营,以台湾银行为首的近代金融体系便逐渐形成。其中,负有「殖产兴业」使命的日本劝业银行即在这样的历史脉络中登入台湾。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治时期日本劝业银行在台湾的五个分行(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被接收并于1946年改组成为公营的「台湾土地银行」,总行则设立于原日本劝业银行台北分行的旧?(位于现今台北市襄阳路25号)。
历经一甲子的岁月,2006年台湾土地银行与国立台湾博物馆(简称台博馆)共同合作,进行总行建筑之修复与博物馆建置计画,未来将成为台博馆土银展示馆,与「台湾总督府交通局铁道部」(简称旧铁道部)的现代性博物馆、「专卖局台北樟脑厂」(简称台北樟脑厂)的台湾产业史博物馆,以及台博馆本身串连成台湾博物馆系统。希望透过这样的古蹟再利用与博物馆建置的群聚效应,提升首都的台湾文化主体意象,在古蹟的巡礼下,思考发生在台湾的产业、金融、博物馆发展等历史。
因此,以台湾土地银行旧总行的修复与博物馆建置为契机,本书回顾台湾近代金融的发韧,以及日治时期日本劝业银行在台分行乃至于战后台湾土地银行的历史发展脉络,并且尝试思考其在台湾近现代金融体系中所具有的历史意涵。
最后,承蒙台博馆与丛书主编林秋芳女士的盛邀,作者得以有幸加入台湾博物馆系统丛书的编撰行列。撰写期间,承蒙台博馆的支持,戴宝村教授与黄绍恆教授两位先进对本书的指点与提示,担任本书执行编辑的林珮钰与郑伊绚小姐一再的包容,以及助理谢芳怡与刘盈孜小姐在资料蒐集等各方面的协助,皆是本书得以顺利诞生的推手,在此特致谢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