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蔡克 博士
曾任职香港中文大学
中华经济研究院
国立暨南大学
现任 彰化建国科技大学
第1章 一个银行家的故事
第2章 货币与银行的基本认识
第3章 现有的货币与银行学理论
第4章 现有的利率理论
第5章 货币市场之存在与否
第6章 实物资本及加总货币资本
第7章 加总货币资本供给
第8章 储蓄资本及货币的重新定义
第9章 利率理论
第10章 货币政策理论
第11章 财政政策
第12章 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
第13章 政府市场学
第14章 经济学家常犯的错误
这本书的整体框架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从货币的起源和演变讲起,然后过渡到银行体系的建立和功能,再深入到整个金融市场的运作,最后落脚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和防范。这种递进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一步步地理解金融体系是如何层层构建起来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货币政策的部分,比如央行是如何通过调整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影响经济的。这让我明白,我们每天生活中感受到的物价波动、就业变化,很多都与这些宏观的货币政策息息相关。而且,书中也解释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影响国家的经济走向。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觉得看待经济问题不再是碎片化的,而是能够看到一个更完整的图景。
评分当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它关于“金融”是如何与“货币银行”联系起来的。我一直以为金融就是股票、基金之类的投资,但这本书让我明白,金融的范畴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经济体系的“血液循环系统”,而货币银行体系则是这个系统中最核心的“心脏”。我花了相当一部分时间去理解什么是金融市场,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比如债券、股票、衍生品)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如何被银行和金融机构所运用和交易的。书中还提到了金融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改变了传统的金融模式。这让我觉得,金融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一直在演变,并且与实体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金融产品,这本书用相对浅显的语言进行了解释,虽然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反复阅读才能完全消化,但总体上,它帮助我建立了一个更全面的金融概念。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其实挺吸引我的,一种深沉的蓝色搭配银色的字体,给人一种稳重又专业的感觉。我当时在书店里翻开它,主要是被“货币银行”这几个字打动了。我一直对钱是怎么运作的,银行在整个经济体系里扮演什么角色感到好奇。特别是最近几年,全球经济新闻里充斥着各种关于通货膨胀、利率变动、央行政策的消息,这些都让我觉得很有必要深入了解一下背后的原理。这本书虽然篇幅不小,但排版还算清晰,章节划分也比较合理,看起来不是那种晦涩难懂的学术专著,更多的是一种条理分明的讲解。我特别关注了关于货币创造的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银行(比如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各自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它提供的基础知识框架,让我对经济运行的宏观层面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虽然有些概念还需要反复琢磨,但它确实打开了我认识金融世界的一扇门。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货币、银行和金融危机这几个概念之间,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三者置于一个宏大的经济历史背景下进行阐述。比如,书中在讲到早期货币的形态时,就为后来银行的出现和货币的信用化奠定了基础。然后,它又将银行的功能与金融市场的扩张联系起来,解释了信贷扩张如何可能催生金融泡沫,进而引发危机。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监管的部分,比如金融监管在预防危机中的作用,以及监管的失灵可能导致的后果。它也提及了全球化的金融体系在应对危机时所面临的挑战。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分析框架,让我能够理解金融体系的内在逻辑,以及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评分说实话,我当初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知己知彼”的心态。毕竟,金融危机这个词,听起来总是有点令人不安,但也确实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我特别想了解,到底是什么因素会导致一场金融危机爆发?是投机泡沫的破裂?还是某个环节的风险管理失控?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它详细地剖析了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几次著名的金融危机,比如1929年的大萧条,或者亚洲金融危机。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解释了传染效应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金融问题如何迅速蔓延到全球。同时,它也探讨了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在危机发生时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有效性。这部分内容让我对风险防范和危机应对有了更深的理解,觉得在如今这个全球化相互依存的时代,了解这些真的非常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