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要趋势仅「量化」二字而已,过去那种风险「高」、「低」、「大」、「小」等字眼,逐渐被最大可能损失「金额」、违约发生「机率」等字眼所取代。这都是拜金融资讯化所赐,各种资料库、资讯系统蓬勃发展,常常让金融从业人员眼花撩乱,对电脑银幕上崩出来的各项数据,兴起一阵莫名恐慌。本书的写作动机,就是要让初学者懂得用最简单的方法去「量化」各种风险观念,因此本人採用EXCEL作为计算工具,虽然在许多地方其计算效率较差,并且略显笨拙,但由于EXCEL的普遍性与方便性,将会大大降低读者的进入障碍,相信对那些基础知识较为欠缺的读者大有帮助。
本书共分12章,除第1章外,每一章都有许多范例,并且随书附赠这些范例的EXCEL档案,因此作者奉劝读者面对此书,不能仅「做而读」而已,还必须「起而行」,将电脑打开,每一个范例都要亲自做一遍,才能真正抓住书中的内涵。除了范例以外,本书每一章章末,均附有试题,读者可进一步经由试题的演练,以加深印象。
本书共分12章,其中3到5章介绍「市场风险」、6与10两章介绍「利率风险」、7到9章介绍「信用风险」,第1、2、11三章介绍金融机构组织、定价及资本等相关规范外,第12章则介绍资产证券化的定价过程。基本上均以浅显易懂为主,可作为研究所「金融风险管理」或「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教材,亦可选择部分章节作为大学部高年级金融风险管理课程之用。
作者简介
杜建衡
学历
文化大学经济研究所博士
现职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金融系系主任
暨金融资讯研究所所长
专长
金融中介理论、金融风险管理、货币理论与政策
第一章 概论
第二章 绩效衡量与风险管理系统
第三章 市场风险与风险值
第四章 市场风险模型
第五章 市场风险模型的应用与测试
第六章 利率风险与资产负债管理
第七章 信用风险与违约机率
第八章 信用风险模型
第九章 资产组合之信用风险
第十章 利率理论与应用
第十一章 信用风险与资本
第十二章 资产证券化
自序
作者在撰写此书之时,正值二00八年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世界前五大投资银行纷纷不支倒地,许多国际级的控股银行、保险公司均面临倒闭危机,请求政府纾困之际。我们不禁要问,连这些风险管理非常先进的金融机构都出了问题,是不是当代风险管理理论没用?还是空有理论但没有实施?亦或即使实施但并不彻底?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将一切的罪过都推给政府,是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惹的祸,或将一切的罪过都推给一般民众,是老百姓集体贪婪造成泡沫惹的祸;金融机构呢?金融机构是仲介者,按市场竞争法则经营,成者为王,败者自负其被淘汰之责。这样的说法公允吗?我想任何人都不能苟同,否则政府何必花纳税人的钱去救出问题的金融机构呢?其实市场竞争法则并非唯一真理,尤其在金融市场中常存在非常严重的资讯不对称问题,有可能会导致金融市场机能失效,二00八年金融海啸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要解决资讯不对称问题,就须做好风险管理,显然的,人类到目前为止在风险管理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必须谦卑自省,从政府到金融机构到一般大众,整个风险控管体系均有彻底检讨之必要。此时此刻出版此书,本人不敢夸口此书乃经典之作,只有一小小心愿,就是能让读者透过此书,从认识风险,了解风险,进而懂得控制起码的风险,余愿足矣。
本书乃作者集结授课讲义而成,内容大多参酌当代各风险管理英文教科书及相关文献,仅期盼能提供读者一本完整而流畅、清晰而易懂的中文教科书。其实这样的期盼做起来并不容易。近年来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发展速度非常快,经常会有昨非而今是之感,各种理论所牵涉的基础知识之广度与深度,往往令人望而却步,因此笔者在撰写的过程中常会在取舍之间挣扎,写的太多、太杂、太难,会让读者有如走进迷宫抓不住方向;若写的太少、太浅、太偏,又会丧失完整性与必要性,如何不偏不倚找到最佳表达方式常令我头痛万分,如今在本书出版前夕,我仍战战兢兢,希望我的读者们能迅速的抓住精随,一窥金融风险之堂奥。
本书得以出版,首先我要感谢高雄应用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前院长胡联国教授,受他的不断鼓励与提携,并为之作序,均让我深感莫名。另外我要感激我的伙伴们,高应大金融系程言信老师与罗志贤老师,在百忙之中,还要抽空细读我那不成熟的初稿,想必痛苦万分;还有我的助理许淳妙小姐,帮我处里内外一切杂务,让我在繁忙的公务外能心无旁鹜的完成此书。
由于本书是初版,错误在所难免,读者们若有任何指正,请EMAIL至:heng@cc.kuas.edu.tw,本人将非常感激,并在下一版中改进。
杜建衡
于高雄应用科技大学金融系
2009/1/31
这本书的名字虽然叫做《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但读完后,我感觉它更像是一份沉甸甸的、写给新手投资者的“风险防范指南”。书中详细地拆解了各种常见的投资陷阱,从股票市场的庄家操纵,到基金的“老鼠仓”操作,再到外汇保证金交易中那些让人血本无归的“黑天鹅”事件,都写得绘声绘色,仿佛亲身经历一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庞氏骗局”的章节,作者用了很多案例,比如那些打着高收益旗号的非法集资,一步步揭示了骗局是如何一步步瓦解受害者的财富和心理防线的。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心理学上的误区,比如“羊群效应”,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会盲目跟风,最终成为“韭菜”。对于我这种还在学习阶段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对市场的黑暗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学会了如何识别潜在的风险,避免被表面的高收益所迷惑。它不像那些教你如何“一夜暴富”的书籍,而是脚踏实地地告诉你,投资并非坦途,风险无处不在,只有保持警惕,才能在金融的海洋中稳健前行。
评分读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我的感受是,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宏大,但内容上却非常接地气,尤其是在风险的实际操作层面。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讲解如何在日常的金融活动中识别和规避风险,比如在选择银行存款时,如何辨别那些承诺不合理高利率的“陷阱”;在购买保险时,如何看懂那些晦涩难懂的条款,避免被误导;甚至在信用卡的使用上,也提供了不少关于如何避免过度消费和高额利息的建议。我特别喜欢关于“个人信用风险”的章节,书中详细阐述了个人信用评分的重要性,以及不良信用记录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和还款行为。此外,对于一些金融产品的风险,比如P2P网贷、虚拟货币等,书中也给出了非常中肯的分析,并没有一味地批判,而是教读者如何去评估这些产品的风险等级,以及在投资前需要做哪些功课。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生活化的金融安全手册,它提醒我们,风险管理并非只存在于大型金融机构,也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本关于“金融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深度探讨。虽然书名是《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但作者在其中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讨论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避免在风险管理中出现道德滑坡。我从书中读到了很多关于“道德风险”的讨论,比如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益,是否会忽视长期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又比如,在金融产品设计中,是否会故意将复杂的风险隐藏起来,以误导消费者?书中引用了很多案例,探讨了金融从业者的职业操守问题,以及当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失控时,会对整个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它让我开始思考,金融机构不仅仅是盈利的实体,更是社会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行为不仅关系到自身的生存,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公平。这本书没有提供具体的风险管理技术,但它从一个更宏观、更道德的角度,引发了我对金融机构在现代社会中角色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独特,虽然名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但它的重点似乎放在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披露”的层面,这让我在阅读时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者深入剖析了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是如何产生的,以及这种不对称性是如何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来操纵市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书中列举了许多生动的案例,比如上市公司财报造假、内幕交易等,揭示了信息披露不透明所带来的巨大风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探讨了“信息茧房”现象,以及社交媒体传播的未经证实的信息如何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作者强调,作为一个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有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且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谓的“内幕消息”或“专家意见”。这本书并没有直接教我如何去“管理风险”,而是让我明白,了解信息的本质,掌握获取真实信息的方法,本身就是最重要的风险管理手段。它促使我去思考,我所获取的金融信息是否全面、真实、客观,这对我今后的投资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评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这本书,从内容上看,它更像是一部关于“金融监管”的“史书”。作者并没有像很多金融类书籍那样,直接教授具体的投资技巧,而是着重于回顾和分析了历史上几次重大的金融危机,比如2008年的次贷危机,并从监管的角度去解读这些危机的成因以及事后的应对措施。我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是如何演变的,以及它们在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书中详细介绍了巴塞尔协议等重要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解释了这些框架是如何试图通过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来防范金融机构的过度冒险行为。让我感到意外的是,书中也探讨了监管的局限性,以及金融创新如何不断挑战现有的监管体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整个金融体系的运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认识到,金融风险的管理,不仅仅是机构自身的责任,更是整个社会、整个体系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与监管的缺位或失误息息相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