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

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Henry Hazlitt
图书标签:
  • 通膨
  • 美元
  • 貨幣
  • 經濟學
  • 金融
  • 投資
  • 財經
  • 宏觀經濟
  • 美國經濟
  • 理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钱 越来越不值钱......
政府别再印钞票了!

  2008金融风暴以来,各国都採宽松货币政策,压低利率,一旦景气反转,十分可能引发「通膨」!

  「通膨」这个名词在财经新闻中随处可见,彷彿它是洪水勐兽,彷彿大众很了解它,但其实对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又充满误解。

  到底何谓通货膨胀(inflation)?

  畅销书《一课经济学》作者亨利.赫兹利特,在本书中彻底解析通货膨胀现象,它如何发生?如何解决?谁获利?谁受害?

  这本书从通膨与物价、金价、货币供给量、工资率、失业率的相互影响关系,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金本位制度的优点,做了广泛而清晰的解释。

  作者是经验丰富、备受推崇的经济专业记者,长年在《纽约时报》、《新闻週刊》撰写经济评论,教育了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他在本书一开头就提到:

  事实上,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及信用供给的增加」。如果你去查辞典,你会发现通货膨胀的第一个定义是:「一国货币(currency)不适当地扩张或增加,特别是以发行无法兑换回金银币的纸币形式来增加。」而第二个定义才是:「肇因于纸钞或是银行信用不适当的扩张,所导致的物价大幅上涨。」

  所以,「物价上涨」只是通货膨胀的一个结果而已,只是一般媒体常常将两者混为一谈。想要了解通膨对总体经济的各种效应,了解「通膨和货币的经济学」,本书是最佳的参考书籍。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宏观经济学基础、货币政策与全球金融体系的书籍简介: --- 《大潮之下:理解现代金融的驱动力》 书籍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剖析现代金融体系运作逻辑、探寻全球经济变局背后深层动力的非虚构作品。本书旨在为渴望理解复杂经济图景的读者构建一套清晰、系统的分析框架,超越日常新闻中的碎片化叙述,直击宏观经济决策的核心。 本书聚焦于货币、信贷以及央行在现代经济体中的角色,但其叙事广度远超单一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探讨的不是具体的通货膨胀率或美元走势,而是支撑起这些现象的底层机制与历史演变。全书围绕“信用扩张与收缩的周期性”、“金融结构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跨国资本流动的地缘政治意涵”这三大核心主题展开。 第一部分:金融的骨架——信贷与周期的构建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现代信贷体系的诞生及其在经济增长中的双重角色。我们详细考察了“好借贷”与“坏借贷”的区别,分析了信贷扩张如何催生泡沫,以及信贷紧缩如何导致经济衰退。重点在于理解商业银行的“部分准备金制度”如何使得货币在经济体中进行内生创造,而非仅仅依赖中央银行的直接投放。我们通过历史案例,如19世纪末的金融恐慌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阐述了系统性风险是如何通过金融杠杆在不同部门间传染的。 此外,本书深入研究了资产泡沫的心理学与经济学根源。泡沫并非简单的非理性行为结果,而是市场参与者对未来预期、信息不对称以及金融创新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我们分析了资产价格相对于其实际价值的偏离程度如何预示着未来的调整,并探讨了资产负债表衰退(Balance Sheet Recession)的概念,即当债务负担过重时,经济活动如何被去杠杆过程长期拖累。 第二部分:规则的演变——从金本位到现代监管框架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线转向构建现代金融秩序的制度与法律框架。我们追溯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瓦解,探讨了牙买加体系下法定货币制度带来的自由度与潜在的失控风险。这里的分析重点不在于评估某一特定时间点汇率的波动,而是探究各国放弃对贵金属等硬约束依赖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锚定公众对本国货币价值的信心。 我们详尽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的兴起,这标志着监管思维从仅仅关注单一机构的稳健性,转向关注整个金融系统的系统性风险。本书梳理了金融危机后各国在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覆盖率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并评估了这些改革在应对未来金融冲击中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我们强调,任何金融监管框架都是对历史教训的反应,其有效性取决于能否预见到下一波未曾见过的风险形态。 第三部分:全球的脉络——资本流动与经济主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的自由流动重塑了国家间经济关系。第三部分着眼于国际收支的结构分析,解释了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之间的平衡逻辑。我们探讨了资本净流入和净流出对一国国内利率、汇率和资源配置的深刻影响。 本书特别关注了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大量外部融资时所面临的“特里芬难题”的现代变体——即依赖外部信贷进行国内发展,可能导致主权风险和货币错配的风险。我们分析了资本外逃的机制、金融危机如何通过跨境渠道迅速蔓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在应对跨国金融危机中扮演的角色和面临的治理挑战。 第四部分:决策的艺术与科学——财政与货币政策的边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探讨了政府和央行在管理经济周期中所使用的工具箱。我们详尽阐述了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如调整基准利率)的传导机制及其在“零利率下限”时期的失效性。随后,我们深入研究了非常规货币政策,如量化宽松(QE)的原理、实施过程及其对资产价格和财富分配的影响,着重分析这些政策的长期副作用而非短期效果。 同时,本书区分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与政策目标。我们分析了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探讨了财政扩张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的条件,以及在低增长环境下,财政纪律的维护与社会需求的平衡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学困境。我们强调,有效的宏观经济管理要求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有清晰的沟通与协调,避免政策冲突。 结语:超越短期噪音 《大潮之下》旨在提供一种超越日常市场波动的视野。它不是一本教导读者如何“预测”下一次市场暴跌的指南,而是一本揭示现代金融体系内在逻辑的教科书。通过对历史、制度和机制的深入剖析,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识别驱动全球经济运行的长期力量,理解当前经济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原因,从而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清醒的洞察力。 ---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亨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 1894-1993)


  堪称美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他散播自由经济理念给一般大众,影响力既深且远;《富比士》杂志总编辑史提夫.富比士(Steve Forbes)尊称他为「二十世纪最杰出的经济新闻人」。他也是当代「自由人主义」(libertarian)运动的重要角色,奥地利经济学派的大将。

  他曾任职于《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后来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社论文章,批评罗斯福政府政策不遗余力。他曾在《纽约时报书评》大力推荐海耶克的《到奴役之路》,使其登入畅销书之林;他也协助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人的行为》等着作找到出版商出版。1946年到1966年,他在《新闻週刊》(Newsweek)辟设固定专栏,教育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与自由经济的观念。

  赫兹利特的第一本重要着作《一课经济学》(Economics in One Lesson),一出版即成为畅销书,至今销量超过一百万册。他一生写作不辍,共有18本着作和无数的评论文章,重要着作还有 《凯因斯经济学批判》(The Critics of Keynesian Economics)、《道德的基础》(The Foundations of Morality)等。他一生以捍卫人的自由、经济自由为职志,每每对于政府干预经济的错误政策抽丝剥茧、予以抨击,并且强调要看到经济政策的长远影响和全面影响。

  经济教育基金会(The Foundation for Economic Education,简称FEE)长期关注于自由社会的人性价值,以及维系自由社会所需的经济、法律、道德原则。它拥有丰富的资源,包括研讨会、网路社群、以及许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文章和书籍)。它的网址是FEE.org

译者简介

高翠霜

  台湾大学经济系毕 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经济硕士,曾任职经建会、台电公司、经济部国营会、台湾综合研究院、行政院副院长室、政务委员办公室、金管会主委室。现为全 职译者。译有《Career关键14年》、《绩效评估》、《国际与比较劳雇关系》(以上为天下文化)、《大改变》(先觉)、《新野蛮人宣言》(商周)、 《常识经济学》(经济新潮社)等书。

图书目录

1.何谓「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要件
3.有关通货膨胀常见的谬误
4.二十年期间的纪录
5.错误的对策:物价管制
6.通货膨胀的对策
7.通货膨胀的两个面向
8.何谓「货币管理」
9.黄金跟着自由走
10.都是纸钞惹的祸
11.通货膨胀与高「成本」
12.通货膨胀是好事吗?
13.为何要回归金本位制度?
14.黄金代表诚信
15.黄金值多少?
16.美元与黄金兑换率
17.美钞的教训
18.黑市的测试
19.如何回归金本位?
20.通货膨胀者的谬误
21.「选择性」信用管制
22.信用必须限量管制吗?
23.货币与货物
24.大骗局
25.宽松货币=通货膨胀
26.成本推升的通货膨胀
27.相互冲突的目标
28.「管理型」通货膨胀
29.宽松货币,有其极限
30.可有「缓慢的」通货膨胀?
31.如何消除债务?
32.成本─价格压缩
33.1946年就业法
34.膨胀?还是调整?
35.赤字与就业
36.廉价的货币为何行不通?
37.如何控管信用?
38.是谁造成通货膨胀?
39.以通货膨胀作为政策
40.公开的阴谋
41.工资价格螺旋是怎么个转法?
42.通货膨胀与道德问题
43.如何击败通货膨胀?
44.通货膨胀入门

图书序言

前言

  几年来我一直为《新闻週刊》(Newsweek)撰写每週的「商业浪潮」(Business Tides)专栏,常常收到读者来信问到何处可以获得有关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的简短说明。还有人请我提供建议,有关个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途径以防止其储蓄的购买力受到进一步的侵蚀。这本书就是为了回应这些需求而设计的。

  本书中大部分的素材都曾出现在我近年的《新闻週刊》专栏文章中,但是统计数据及参考文献都已全部更新,为了使我的说明能更完全、完整,我也加入了新的资料。

  我刻意使这本书尽量简短,但是读者若对某些附带的问题没有兴趣,只希望有个大略性的了解的话,可以只看前六章,或是最后一章〈通货膨胀入门〉,这章将前面的讨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做了总结。

  这本书里有些重复的地方,但是我不会为此道歉。因为在讨论这个主题时,基本的肇因老是被忽略掉,而基本原理也老是被遗忘,因此,有必要很有耐性地不断重申,直到大家终于了解这些肇因和原理,并依此行动。

亨利.赫兹利特
1960年7月

第二版前言

  这本书是在1960年首次出版。这个第二版,更新了主要的统计资料及图表。然而,有些旧的数据及统计资料已经可以完整表达所涉及的特定原理或内容时,则予以保留。

亨利、赫兹利特
1964年7月

推荐序

都是货币过多惹的祸──
彻底了解「通货膨胀」的终南捷径
吴惠林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为何会在1949年退守台湾?被共产党戏耍固然是主因,但当时神州大陆严重的「通货膨胀」(由1美元兑4.25亿当地货币的事实可知一斑),以致民生凋敝,更是世人共认的要因。当时还对囤积、惜售的业者施以严刑峻罚、甚至处以当场枪毙的极刑。可见国民政府也知道事态的严重性,也想办法制止,但终究徒劳无功。国民政府退守台湾之后,对通货膨胀的祸害牢记在心,而「新台币」的发行可以为证。那是1949年6月中,「四万元换1元」的新台币开始发行,因为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民政府接管台湾,但国共内战更殷,台湾物资被强运中国接济国民党军,中国经济面临崩溃,更连累台湾。当时的物价指数已是终战时的七千倍。(见李筱峰,〈週年启示录〉,《自由时报》,2009.4.19)

通货膨胀危害世人罄竹难书

  其实,类似通货膨胀大祸害的经验,在人类历史上到处都有,在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已故的自由经济大师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脍炙人口的着作《选择的自由》(Free to Choose)一书第9章中就这样写着:「通货膨胀是一种病,一种危险,有时会致命的病。这种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摧毁一个社会。相关的例子俯拾皆是。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俄罗斯和德国发生恶性通货膨胀(hyperinflation)────有时才隔一天,物价就上涨一倍或一倍以上──结果是其中一个国家走上共产主义,另一个国家走向纳粹主义。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爆发恶性通货膨胀,有助于毛泽东击败蒋介石。1954年巴西的通货膨胀率高到一年约100%,导致军政府上台。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使得智利的阿言德(Allende)1973年遭到推翻,阿根廷的依莎贝儿.裴隆(Isabel Peron)1976年下台,两国接着都由军事执政团掌权。」

  不过,尽管史迹斑斑,为何总难得到教训,而让悲剧一再重演?弗利曼说的好:「没有一个政府愿意接受造成通货膨胀的责任,即使为害不是那么大也一样。政府官员总是找理由来搪塞──企业家贪得无厌、工会狮子大开口、消费者挥霍无度、阿拉伯酋长见钱眼开、天候恶劣,或者八竿子打不着的其他任何理由。没错,企业家十分贪婪,工会的要求不嫌多,消费者不知节制,阿拉伯酋长把油价调高,天气经常奇差无比。所有这些,会推高个别商品的价位,却不能使各种商品的价格普遍上扬。它们能促使通货膨胀率短暂上升或下跌,却不能制造持续性的通货膨胀,理由很简单:上面这些被指称的祸首,无一拥有印钞机,没办法印出让我们放在钱包里的那些纸;无一可以合法授权记帐员在帐簿记下相当于那些纸的数字。」

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利曼于是说:「现代世界中,通货膨胀是印钞机现象。认清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只是了解通货膨胀成因和对策的起步而已。更为基本的问题是:为什么现代政府会使货币数量增加得太快?既然知道通货膨胀为害的潜力,它们为什么要制造通货膨胀?」

  弗利曼的《选择的自由》是1979年出版的,他对通货膨胀的诠释,其实早在1960年就由享利.赫兹利特(Henry Hazlitt, 1894~1993)提出,比弗利曼足足早了二十年,而弗利曼只用一章的篇幅,赫兹利特却用了一本书来解说,就是这本《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What You Should Know About Inflation)。赫兹利特被称为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专栏作家,散播自由经济理念给一般大众,曾任职《华尔街日报》、《纽约邮报》,又为《纽约时报》撰写经济社论,1946年到1966年在《新闻週刊》开辟名为「商业浪潮」固定专栏,教育数百万读者了解经济学的入门知识,以及自由经济的观念。就在写专栏期间,时常收到读者来信询问,如何获知有关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的「简短」说明,也有人希望他提供有关个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途径,以防止其储蓄的购买力受到进一步的侵蚀。为回应读者们的需求,乃有本书的出现。

  这本书只有大约两百页的篇幅,竟然包括了44章之多,可见每章之「言简意赅」,也显现出赫兹利特「通俗化、简化」的苦心,因为通货膨胀很重要,看似简单,其实难以说清,更不容易「真懂」。我们耳熟能详的「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以及上文所引述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固然一针见血,但几乎每个人都希望「钱多多」,也几乎对政府的各种撤钱政策拍手赞成。2009年初台湾的「消费券」发放,各国政府在金融海啸、经济衰退、景气低迷之际,一而再地「印钞救市」似乎都被认为是德政,就彰显出历史从来没让人得到教训。其关键就是通货膨胀的观念不被理解,甚至被扭曲,或者被有心人误导让某些人获利、但伤害大多数人。

不要让通货膨胀出现

  赫兹利特的这本书抽丝剥茧、鉅细靡遗,以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将通货膨胀的来龙去脉,循序渐进剖析。告诉人们工资和物价、生产成本的上涨,甚至循环、螺旋式的上涨,都是货币过多的结果,也告诉我们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人得利、有人受害,于是存有「政治操作」空间。更遗憾的是,人往往具有「货币幻觉」,以为货币增多之后所得、工资果真增加,却对货币增加导致物价高涨后知后觉,等到发现时已无法摆脱,必须承受。他也告诉我们,一旦不幸出现通货膨胀,一定要赶快制止,不可存有「缓慢通货膨胀是好的」之幻想。

  这本书其实传达了一个老掉牙的观念──「预防胜于治疗」,对通货膨胀更要有此认知,应谨记通货膨胀没有解决良方,有的话只有一个,就是「不要有通货膨胀!」。赫兹利特非常认同「金本位制度」,因为它能限制通货和信用的膨胀,而通货是交易媒介,其内涵是「信用」。当今政府发行货币、控制货币,本来就不可能「确切」得知该印行多少数量,更何况存在有政治操作!要求政府严控货币数量,勿让货币滥发、酿祸,戛戛乎何其难哉!无怪乎赫兹利特坚持以黄金作准备才可有效限制。

  不过,要回复金本位制,在1960年代都不可能了,遑论21世纪的现在!所以,我们必须接受各国政府负责印制钞票的现实,而后设法严密监督政府破坏信用、滥发钞票,以免时常遭受通货膨胀梦魇。

  如何有效监督政府滥印钞票?全民具备有关的「通货膨胀」和「货币为何物」的正确基本观念是先决条件,那么,向本书取经是最有效、最便利、最节省的终南捷径!

 (本文作者为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图书试读

第1章
何谓「通货膨胀」?
  现今没有一个主题像「通货膨胀」(inflation)这样,受到世人这么多的讨论,而大众对它的了解却又是这么的少。在华府的政治人物谈起通货膨胀,彷彿它是凭空而降的灾难,就像是洪水、外国入侵或是瘟疫,是他们无法控制的。而他们承诺会「奋战」,只要国会或人民能授予他们「武器」或「强力的法律」去做这件工作。

  然而,通货膨胀实际上正是我们政治领导人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所造成的。他们承诺要以右手对抗的,正是他们左手所带来的后果。

  在任何时空环境,通货膨胀主要都是货币及信用供给增加所造成的。事实上,通货膨胀就是货币及信用供给的增加。如果你去查辞典,例如《美国大学辞典》(American College Dictionary),你会发现通货膨胀的第一个定义是:「一国货币(currency)不适当地扩张或增加,特别是以发行无法兑换回金银币的纸币形式来增加。」

  然而最近几年,这个名词已经有了截然不同的意思。也就是《美国大学辞典》里的第二个定义:「肇因于纸钞或是银行信用不适当的扩张,所导致的物价大幅上涨。」但是,因货币供给扩张而造成的物价上涨,与货币供给的扩张本身,显然并非同一件事。「通货膨胀」这个名词有两个相当不同的意义,衍生了无止尽的混淆。

  「通货膨胀」这个名词最初仅用在货币的数量上,它的意义就是货币数量被「吹胀」(inflated)、「膨风」、「过分扩张」了。坚持这个名词应该只用在原来的意思,并不是纯粹学术上的坚持,而是因为我们若用「通货膨胀」一词来表示「物价上涨」,我们对它真实原因及真正对策的注意力就会被转移开了。

  我们来探究一下,在通货膨胀时会发生什么情况,以及为何会发生这些情况。当货币供给增加,大家会有比较多的「钱」可以用来买东西。如果物品的供给没有增加,或是没有货币增加得多,那么物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因为钱变多了,每一块钱就变得没有以前那么有价值了。因此,要买一双鞋或是一袋面粉,就必须比以前多花一些钱才能买到。「价格」是一块钱与一单位物品之间的交换比率(译注:用白话说,就是一单位物品要花多少钱的意思)。当大家有了更多钱,每一块钱在大家心目中的价值就会降低了。因此,物品的价格上涨,不是因为它变得比较稀少,而是因为钱变得比较多。

  在过去,政府是用缩小硬币或是对硬币减料的方式来膨胀货币供给。后来他们发现有更便宜而快速的方法,就是铸模印制纸钞。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1789年法国的「指券」(French assignats,译注:1789-1796年法国革命政府以没收之土地为担保所发行之纸币),以及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所流通的货币。而今天所用的方法则没有那么直接,我们的政府发售债券或其他形式的借条给银行,然后银行就在帐面上创造「存款」让政府可以提领。之后呢,银行可以将政府的借条卖给联邦准备银行,联邦准备银行则创造存款信用或是印制联邦纸钞,支付给这些银行。货币(钱)就是这样制造出来的。

  美国「货币供给」(money supply)的最大一部分,并不是日常交易的流通货币,而是用支票提领的银行存款。因此,大多数经济学家在计算货币供给时,除了在银行外流通的货币之外,还会把活期存款也计算在内(现在也常计入定期存款)。以这种方式计算的货币及信用总额,在1939年底为633亿美元,1963年底为3,088亿美元,这段期间货币供给增加了388%,也因而导致同一期间趸售物价(wholesale prices)上涨了138%。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光看《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极大的兴趣。我长期以来一直对货币的运作机制和背后的逻辑感到好奇,但市面上很多相关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流于表面,很难找到一本既能深度剖析又能让大众理解的书。特别是“通膨”和“美元”这两个关键词,它们直接指向了当前全球经济中最热门、也最让普通人感到困惑的议题。在台湾,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物价的上涨,每一次加薪似乎都赶不上物价的飞奔,而美元的强势或疲软,更是常常在财经新闻中被大肆渲染,但其背后到底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我总是觉得一知半解。作者用“一课经济学”这样的表述,似乎暗示着这本书会以一种非常精炼、直接的方式,点出问题的核心,并且提供清晰的解释。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那些晦涩的经济概念,通过生动的故事、恰当的比喻,变得易于理解,甚至能够帮助我们建立起一套观察和理解宏观经济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光是看了就让人眼前一亮,感觉非常贴近我们生活中的实际困境。尤其是在台湾,最近几年我们对物价上涨的感受是越来越明显,有时候逛个夜市、买个菜,都会觉得钱包好像在缩水。这本书名直接点出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通货膨胀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感觉钱越来越不值钱?而美元,更是全球经济的重心,它的波动就像一股强大的洋流,会深刻影响到我们台湾的股市、汇率,甚至是进出口贸易。货币,这个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东西,它的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复杂而深刻的学问。作者能够把这么宏大而抽象的概念,用“一课经济学”这样的方式呈现,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它会不会用我们台湾读者容易理解的例子,比如从台币的变动、跟美元的汇率,甚至是我们常接触到的国际新闻,来解释这些经济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我理清很多模糊的概念,不只是看懂新闻标题,而是能够真正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以及这些事情对我们普通人会有什么实际的影响。是不是一本能让我们从“看热闹”变成“看门道”的书,这绝对是我最想知道的。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简直是直击痛点,太有吸引力了!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为我们台湾的普通民众量身打造的一本经济启蒙读物。我们每天都在谈论物价、薪水、还有国际新闻里的各种汇率波动,但很多时候都只是雾里看花,一知半解。特别是“通膨”这个词,现在几乎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好像钱越来越不值钱已经是一种常态,但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而“美元”这个名字,在全球经济舞台上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任何一点动静,都会让我们台湾的金融市场、进出口贸易,甚至是我们手上的新台币,产生微妙的联系。这本书名中的“一课经济学”,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它暗示着这本书不是那种堆砌大量理论、让你读了头疼的教材,而是会用最精炼、最易懂的方式,把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经济学原理,与我们身边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用我们熟悉的台湾在地例子,来解释这些宏观的经济现象,让我们能真正地“听懂”经济,而不是仅仅“听到”经济。

评分

《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这个书名,确实非常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许多人对于经济学的认知盲点和焦虑点。在台湾,我们身处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虽然我们有自己的货币——新台币,但美元的全球地位以及它所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每次看到新闻里提到美元升值或贬值,都会让人思考它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进口商品的价格到股市的波动,似乎都与美元息息相关。而“通膨”更是最直观的感受,尤其是近年来,大家对物价上涨的抱怨声此起彼伏,感觉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购买力却在不断下降。这本书名中的“一课经济学”,让我觉得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切入点,它暗示着这本书不会是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更像是一次深入浅出的教学,旨在帮助读者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理解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通膨”、“美元”、“货币”这三个看似独立又相互关联的概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经济学图景,并从中提炼出对我们台湾读者最有价值的洞见。

评分

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了三十多年的上班族,我一直觉得经济学这东西离我太遥远,像是教科书上冷冰冰的公式和理论。但是,《通膨、美元、货币的一课经济学》这个书名,却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拉到了我们眼前。尤其“通膨”这两个字,简直是现代人最常挂在嘴边,也最令人焦虑的词汇之一。还记得小时候,可能几十块钱就能吃一顿不错的便当,现在呢?翻个倍都不止。这种切身的感受,让我想深入了解造成这一切背后的原因。美元作为世界性的储备货币,它的任何风吹草动,在台湾新闻里都时不时会看到相关报导,但具体对我们有什么影响,我常常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名里的“一课经济学”,让我觉得它可能是一种比较入门、比较浅显易懂的解读方式,而不是那种需要深厚学术背景才能读懂的学术专著。我希望它能用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来阐释这些复杂的经济现象,让我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能够主动地思考,甚至能够判断一些经济新闻的真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