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

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Len Fisher
图书标签:
  • 赛局理论
  • 决策分析
  • 博弈论
  • 生活智慧
  • 策略
  • 心理学
  • 经济学
  • 数学
  • 行为科学
  • 游戏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碰到攸关自身利益的时候,人与人之间很容易为了先顾自己,而陷入各种僵局和困境,导致难以合作的局面。对此,「赛局理论」提供了独到见解,既可以告诉我们,为什么在劳资纠纷、名人婚变案例中,有这么多冲突、毁约、背信以及欺骗;也可以告诉我们,面对各种竞争和冲突,最佳的因应策略为何。

  本书由「搞笑诺贝尔奖」得主费雪执笔,以诙谐的笔调、周遭常见的例子,深入浅出的介绍赛局理论,并且示范了该怎么把赛局理论的智慧运用到日常生活里。

作者简介

费雪 Len Fisher

  畅销科普书《搞笑学物理》的作者,经常为《华尔街日报》、《旧金山纪事报》写文章,也上过BBC、CBS、Discovery频道,跟大众讲述科学家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目前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Bristol University)物理系的访问研究学者。

  费雪因为研究出怎么泡饼干和甜甜圈最好,获得1999年搞笑诺贝尔物理奖,又以《搞笑学物理》赢得2004年美国物理学会科学写作奖;另着有《灵魂有多重?》(中文版均由天下文化出版)。

译者简介

林俊宏

  师大翻译研究所硕士,现就读于师大译研所博士班

好的,这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的创作方向,但不包含该书实际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旨在探讨赛局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力求自然、引人入胜。 --- 决策的艺术:在不确定性中捕捉最优路径 人类的每一步行动,无论是在谈判桌上、投资决策中,还是日常的社交互动里,都潜藏着一场精心编排或偶然发生的“博弈”。我们深知,自己的选择会引发他人的反应,而他人的反应,又反过来塑造了我们的最终结果。这不是玄学,而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赛局理论。 本书并非枯燥的数学教科书,而是一部探索人类互动本质的指南。它将带领读者跳出传统的线性思维框架,用一种全新的、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复杂世界。从古老的战略思维到现代复杂的商业环境,赛局理论提供了一套普适性的工具箱,用以理解、预测并影响各种情境下的结果。 第一部分:博弈的基石——从经典模型到直觉的校准 我们如何确定一个“好的”决策?仅仅关注自身的收益是远远不够的。一个理性人必须预见到所有参与者的理性行动。 本书的开篇将构建起理解赛局的基本框架。我们将深入剖析著名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但这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我们将探讨它如何在商业竞争中演化为价格战,在环境保护中体现为公地悲剧,甚至在我们个人的人际关系中,体现为信任的脆弱性。 随后,我们将揭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的真正威力。它并非意味着所有人都获得了最高收益,而是指一个稳定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任何一方都无动力单方面改变策略。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一个环境是否已经趋近于纳什均衡,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概念来预测市场走向。例如,在复杂的交通系统拥堵中,个体驾驶员的选择如何共同导致整体效率的下降。 我们还将区分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探讨信息不对称如何扭曲决策过程。一个重要的核心概念——信息的价值将被反复强调。知道对手的“底牌”与不知道时,决策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 第二部分:动态博弈与重复的较量 生活中的博弈很少是一次性的。我们不断地与相同的对手、在相似的场景中进行互动。这种重复性引入了“声誉”和“惩罚”的概念,极大地改变了最初的静态解。 本部分将聚焦于重复博弈(Repeated Games)。在这里,以牙还牙(Tit-for-Tat)策略为何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惊人的鲁棒性?我们将探究这种策略如何平衡了“合作的诱惑”与“背叛的风险”。 我们将详细分析序贯博弈(Sequential Games),它强调行动的顺序至关重要。通过向后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读者将掌握如何从博弈的终点开始,一步步推导出最优的起始策略。这在商业谈判、招聘面试以及政治选举的竞选策略中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例如,一个企业宣布的“不可撤销的承诺”是如何通过赛局结构来改变对手的预期和行动的。 第三部分:现实的噪音——信息、信号与不完全理性 现实世界并非理想化的数学模型。参与者往往信息不全,或者情绪化决策。本书致力于弥合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我们将探讨贝叶斯推断在博弈中的应用。如何根据对手的初步行动,更新我们对他们偏好或能力的判断?这对于评估一个新进入市场的竞争对手的真实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信号传递(Signaling)的艺术。为什么富人要购买昂贵的跑车?为什么企业会选择高昂的质量认证?这些看似浪费的行为,实际上是在不确定世界中向外界发送可靠信息的昂贵“信号”。掌握信号理论,意味着掌握了塑造外界对你“真实实力”认知的权力。 我们还将触及行为经济学对传统赛局理论的修正。人们并非总是“超级理性”的。有限理性、锚定效应以及对损失的厌恶,如何系统性地偏差了经典的纳什均衡预测?了解这些偏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能引导人们走向集体最优结果的机制。 第四部分:机制设计——从赛局中创造价值 如果说赛局理论是分析现有规则下的最优解,那么机制设计(Mechanism Design)就是设计一套规则,使得参与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社会期望的结果。 这一部分将探讨如何通过巧妙的激励结构来解决复杂的协调问题。无论是拍卖的设计(如何让买家支付接近其真实估值的价格),还是资源分配的优化,机制设计都是核心。我们将分析不同类型的拍卖如何鼓励或抑制欺骗行为,并展示这些原理如何被用于政府的频谱拍卖、艺术品交易乃至企业内部的资源竞争。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赋予读者一种强大的思维模式——博弈思维。当你再次面临一个抉择时,你将不再是孤立地考虑“我该做什么”,而是会系统性地问自己: 谁是参与者?他们的目标是什么? 他们知道什么?我需要向他们传递什么信号? 行动的顺序是什么?是否存在一个威胁或承诺可以改变结果? 我们能否设计一个更好的“游戏”规则,使我们都能受益? 掌握了这些工具,你将能够更清晰地洞察职场晋升、商业谈判、家庭决策乃至国际关系中的微妙权力平衡,将生活中的随机性转化为可预测的、可优化的路径。决策,不再是碰运气,而是一门精确的艺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引言
1 坐困愁城
2 我切你选
3 七大困境
4 剪刀、石头、布
5 齐心协力
6 信任
7 一报还一报
8 改变赛局
结论:个人也能扭转全局──十大要诀

图书序言

引言

  最近有位朋友告诉我,有群科学家发表一篇报告,研究办公室茶水间的茶匙是怎么不见的。他得意洋洋的大声宣告:「一切都是赛局理论!」我大大感谢了他一番,然后将这个例子也加进我已然蒐集成堆的例子之中。

  赛局理论无所不在。虽然名称用了「赛局」两字,但其实讲的并不是比赛,而是我们每日与人互动的策略。自从我宣布要写关于赛局理论的书之后,就接到许多朋友的来信,分享报纸上看到的例子和他们的个人经验。我想看看,赛局理论提出的新观点是否能让我们发展出新的合作策略,再亲自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不管是正经八百的英式晚宴,还是棒球赛、拥挤的人行道、大卖场、人满为患的印度街道上,甚至是澳洲荒野间的酒吧里。

  赛局理论可以告诉我们,在家庭失和、邻居口角、劳资纠纷、名人离婚案例中,究竟为什么有这么多冲突、毁约、背信以及欺骗;赛局理论也可以告诉我们,面对各种竞争和冲突,最佳的因应策略为何。正因此,自从1940年代晚期赛局理论诞生以来,大型企业和军方莫不深感兴趣;商人能据以赢过对手,西方世界的军事思维也因为赛局理论的加持,进展到吓人的程度。赛局理论专家常常能同时涉足商业和军事领域。随便举个例子:五位赢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赛局理论家,都曾经在生涯某个阶段获聘为美国国防部的顾问。

  但赛局理论也还有另外一面,探讨的不是冲突、而是合作,不是竞争、而是互助。生物学家利用赛局理论,来了解「适者生存」的自然界要如何演化出合作关系,而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政治学家,则用赛局理论来了解合作时面临的问题,毕竟现在面对全球暖化、资源耗竭、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战争等议题,若要解决这些难题,人类势必比以往更需要合作。我想了解赛局理论是否能应用在日常情境,以及是否能延伸其中的经验去解决更大的问题。我想,至少能找到一点线索,看看在解决问题上,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努力的空间。

  赛局理论家发现,所有相关问题其实有一个神祕的共通之处:一个隐藏的合作障碍,如果我们不尽快想办法解决,就可能造成重大损害。这个障碍正是一个两难的逻辑陷阱,不论是在家庭争执、邻居不和、日常社交,或是现在面对的全球议题,都存有这个陷阱,而且常常不为人知。甚至连办公室茶水间里的公用茶匙为什么不翼而飞,其实起因也在于此。

  研究这个茶匙问题的澳洲学者,想出了一堆天花乱坠的解释,而且看来乐在其中(在其他时候,他们可是一群头脑极为正常、声誉卓着的流行病学家)。他们提出的其中一种说法是,茶匙都逃回了外星球,那个星球上住的是一群长得像茶匙的生物,而且都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不用一直被头下脚上泡到热茶或咖啡里。

  他们提出的另一种解释,可以用一个词汇来代表,叫「非生物敌意论」(resistentialism),认为非生物都对人类存有敌意,会不断以各种方式来捣乱。像是茶匙,就会在人类最需要它们的时候躲起来,而洗衣机里的落单袜子也是在玩这种把戏。

  这群澳洲学者当然也作了比较认真严肃一点的解释,就是「公共财的悲剧」;生态学家哈定(Garrett Hardin)在1968年的文章中,提出了这个情境,但早从亚里斯多德的时代,哲学家就已经在烦恼这个问题了。

  哈定用一则寓言来阐述「公共财的悲剧」:有一群牧人,每个人都将自己的牲口赶到公有牧地上吃草。有一天,其中一个牧人想要再多养一只,好增加一点收入,而且不过多一只,对整片土地上的牧草只会增加一点点负担,因此多养一只似乎十分合理。但等到所有牧人都这么想,悲剧就出现了,每个人都多养了牲口,牧草不够吃,很快牲口便全部饿死了。

  这群科学家将同样的论法套用到茶匙的问题:「用茶匙的人认为(不论是否有意),如果拿走一只茶匙,对自己的效用(utility,也就是对自己的利益)就能增加,而且其他人的利益平均下来也只会损失一点点(『毕竟还剩下很多茶匙啊……』)。而随着愈来愈多人都这么想,茶匙这项公共物品也就岌岌可危了。」

  虽然用茶匙来举例有点好笑,但如果把茶匙换成土地、石油、渔获、森林,或是任何其他的公共资源,就能清楚看出,许多现在十分严重的全球问题,其实都起源于这种逻辑的恶性循环,得利的是某一个人或某群人,成本却要由全体一同负担。

  如果我们之间有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愿意合作,但又有某些人为了私利而破坏合作(在赛局理论里,称为「背叛」或是「作弊」),就可以看到「公共财的悲剧」所造成的毁灭性结果。私利的维持无法长久,等到每个人都开始这么想,就会使得合作破局,每况愈下。人人都想自私自利,最后反而人人都是输家。

  这种棘手的逻辑矛盾,曾经造成加拿大纽芬兰省鳕渔业无以为继,曾经导致苏丹内战伤亡惨重,也曾促使中国大规模兴建火力发电厂,也让许多美国人选择开着耗油惊人的大车。这种矛盾同时也造成网路垃圾邮件横行、夜间窃盗频传、民众插队不断,以及路上车祸连连;这可能是复活节岛上的树木被砍伐殆尽的原因;也必然是因为这种逻辑,才会让民众在无人的地方乱倒垃圾而不好好处理,申请保险理赔时总是夸大其词,报税时又总有某些收入「一时忘记」。而这也正是为何政府拒绝签署像是「京都议定书」这种国际协议。最重要的,这是一种会逐渐恶化的逻辑。正如着名的1970年代抗争歌曲所写的:

  Everybody’s crying peace on earth,
  Just as soon as we win this war.
  (我们都爱好和平,只要赢了这场战争就好。)

  如果双方都用这种逻辑,世界也就永无宁日。

  如果我们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更有道德,更为他人着想,爱邻(至少)如己,就能避免「公共财的悲剧」。可惜这只是做梦,虽然偶尔做做这种梦也不赖,但毕竟我们都不是泰瑞莎修女,最好还是快快认清事实:我们总得有点好处,才会愿意合作。不仅个人如此,国家亦然;2006年深具影响力的「史登报告」(Stern Review)就已指出,各国一定要先看到在短期内就能直接获得的经济利益,才会愿意合作解决问题。

  对于这种态度,赛局理论不会下道德判断,而是接受事实,承认自私其实是我们的主要动机之一;赛局理论评定各种不同策略,也是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合作策略的矛盾在于,合作是为了将整体的饼做大,但每个参与者又希望自己分到的饼大一些,最后就会为贪婪所困,一如卡在网里的龙虾。

  批评贪婪其实无济于事,但如果人人(和各国)都只要拿到公平的一份就满足,也不啻为好事一桩。实际上,更重要的是要先认识这个逻辑陷阱,才可能加以避免或脱困,进而达成合作。

  早在不可考的年代,这个陷阱便已存在,例子可见于圣经、古兰经、许多古代典籍、史书、小说及歌剧情节,还有许多现代故事当中。然而,要到1940年代晚期,数学家纳许(John Nash,也就是电影「美丽境界」当中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主角,1994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利用赛局理论剖析这个陷阱的内部运作,我们才认清了它的本质。

  这些内部运作正是本书的重点,它们会造成许多社会困境(social dilemma),赛局理论家给了这些困境一些耐人寻味的命名。其一就是「公共财的悲剧」,另外还有着名的「囚犯困境」,可用美国的认罪协商制度来说明(请见第1章);其他还包括:「胆小鬼赛局」(古巴飞弹危机时,美国总统甘迺迪和苏联总理赫鲁雪夫因此差点造成世界毁灭)、「自愿者困境」(阿根廷火地岛当地所讲的亚根语中,有一个字可以表达这种两难的困境,叫做mamihlapinatapai,意思是「双方互望,希望对方去做一件彼此都希望能完成、但又不想自己做的事」),以及「两性战争」(比方说夫妻情侣想一起出门,但男生想去看球赛,女生想听歌剧)。

  在这些情境中,只要双方合作就能得到最佳的结果,但纳许陷阱(现在称为纳许均衡)却使我们随着自利的逻辑而陷入困境,其中至少有一方的情况可能会变得不利,但如果要逃离这个困境,情况反而还会更糟(由此可见这的确是个有效的陷阱)。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合作得更有效,就必须想办法避开陷阱或从中逃离。赛局理论已经点出了这个问题,但又是否能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答案是肯定的。

  有些线索在于研究合作发展的本质,有些则有赖仔细检视那些我们传统上用以赢得并维持合作的策略。一些大有可为的合作策略包括「我切你选」、新的合作协商方式(甚至很漂亮的用上了量子力学)、刻意限制自己作弊或背叛的可能选项,以及改变奖励结构,除去破坏合作的诱因。

  有些最重要的线索来自于电脑模拟,是将不同的策略两两比较,看看何者能够胜出、何者又遭淘汰。初步的结果可见于艾克索罗德(Robert Axelrod)1984年出版的着作《合作的演化》。生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后来为该书写了序言:「我们应该先把世界上的领导人都关起来,读完这本书才准放出来。」从过去二十年的历史看来,恐怕世界上没有几位领袖,曾经用这种新颖又积极的方式来看待合作问题。

  关键点在于「一报还一报」的策略(还有后续的类似做法),这种策略可能会造成冲突扩大,但也可能带出「你帮我抓背、我也帮你抓一抓」的合作,这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可见到。究竟是冲突或是合作,十分难以断言,只要情势些许改变,结果就可能全然改观,就像是经济大繁荣之后接着大萧条,动物族群扩张之后又会萎缩。数学家将这个关键点称为分歧点(bifurcation point),在这个点上所选择的路,会造成最后的结果完全不同。合作的问题,常常是要找出策略,让选择道路的时候走向合作的那一端,而不要走向冲突的一端。

  近年的研究已经提出一些大有希望的做法,或许可以达到这个目标。虽然赛局理论并非万灵丹(讲成这样就太夸张了),但的确能够从新的观点来看合作的演进方式,并提出新的策略,或为老策略加些新风貌。

  在本书中,各位可以看看我如何试着了解这些策略,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我的目标是找出全套的合作策略,就像我在当科学家的日子里,曾经慢慢建起全套的科学问题处理方法那般。科学家的生活虽然有趣,但进行关于合作的实验却更有意思。结果有时引人发笑,有时让人警惕,但总能让人再更了解一点,看看是什么促成人类合作,而且继续合作。

  最后应该强调,我并非专业的赛局理论家,只是一个关心此事的人、一个关心此事的科学家,想试着解答一些最迫切的社会问题。赛局理论可以从许多人不熟悉的新角度来切入问题,而我想看看这些解答与真实的生活能多么相关。希望你也能与我一块儿享受这段过程。

  本书架构

  本书第1章介绍纳许均衡的基本概念,看看这如何导致着名的「囚犯困境」。囚犯困境会造成许多世上最严重的问题,包括「公共财的悲剧」。接着第2章介绍如何利用「我切你选」等等策略,公平分配资源。这两章的结论是:如果希望合作能够长久,就不能只依赖外来的权威或自己对「公平」的认知,而要想想如何利用我们的自身利益,让合作达成自我规范、自动运作。

  第3章是一大重点,我以赛局理论来检视究竟社会困境由何而生。接下来的几章则讨论合作策略,其中有童年「剪刀、石头、布」游戏的变形、新的合作协商方法、促成信任的方式、还有「一报还一报」的策略运用。我会解释自然界中如何产生这些策略,并研究人类社会如何运用这些策略来促进合作,而非引发对立。接着我还会探究怎么去改变赛局本身,以避免社会困境,方法可能是引入新的参与者,或甚至可以神奇的用上量子力学来解决。

  本书最后则是回顾所谈过的合作策略,并提出在各种状况下、我个人认为前十大最有效的策略。如果各位想看看结果如何,不妨先看看这一章。

  本书一如我之前的着作,书末附有大量的附注,包括轶闻、参考文献,以及延伸讨论一些前面章节中不适合涵盖的内容。这些附注可以说是独立的章节,不看正文而单看附注也顶有意思。有些读过我先前几本书的读者,甚至写信告诉我,他们是从这个部分开始读的!

  附带说明

  随着研究逐渐开展,我发现一件令人很困扰的事:几乎每一段都可以发展成一篇论文,甚至是一本专书。但为了不让这本书厚得像大英百科全书,许多复杂的讨论都予以简化或省略。如果本书能激起各位的兴趣而希望深入研究,可去找任何一本关于赛局理论的教科书来看。其中主要的几点是:

  .纳许陷阱:赛局理论专家可能不会太欣赏我介绍纳许均衡的方式,因为这似乎会让人误以为纳许均衡一定会导致不好的下场。但因为本书要讲的正是各种不好的下场,以及如何摆脱这些下场,所以我并未改变介绍方式。然而要请各位了解的是,其实纳许陷阱还可分为三种:轻度、中度、重度。轻度陷阱虽然也会逼我们选定某些策略,但其实和我们为了达到共同利益而自愿採取的策略并无不同。本书只在第5章、第6章略有提及轻度陷阱,其他时候仍旧是以中度及重度陷阱为重点。

  .N人情境:合作可以发生在两人或两个群体间,或是多人或多个群体间。本书的范例多为前者,只偶尔提到较为复杂的案例。

  .完整资讯和不完整资讯:赛局理论学家会区分资讯是否完整。虽然我也会区分,但并未明言。有时候我们对他人过去的行为知之甚详,但也有时候只能凭手上的资讯作最佳的猜测。通常,只要看上下文,就能知道我书中的例子属于前者或是后者。

  .同步决策或逐序决策:我们作决策的时候,有时完全不知道另一方所採取的策略,这也就是赛局理论家所称的「同步」决策;有时候,我们可以等另一方下了决定并採取行动,掌握这些资讯后再作决策,这就称为「逐序」决策。同样的,只要从上下文判断,就能知道书中的例子属于何者。

  .理性:不论是否为赛局理论家,都常讨论「理性」究竟为何。那些导致「公共财的悲剧」和其他社会困境的逻辑,可能并非真正的「理性」。而且有时候,似乎我们能做的最理性判断,竟然就是不理性!相关的例子,在本书中会一一提及。

连恩.费雪(LEN FISHER)
于英国雅芳河畔布拉福德镇(Bradford-on-Avon)以及澳洲布莱克希斯镇(Blackheath)
2008年5月

图书试读

2我切你选

我们在童年感受最强烈的需求之一就是公平,而到了成人,就成为我们的正义感。寻找促成并维持合作的工具时,我也是首先诉诸这种正义感。我认为,如果各方都觉得协议很公平,也就比较不会打破协议。

对「公平」的感觉似乎深植在我们心中,而且可以追溯出长久的演化历史。例如就连猴子也分得出公不公平。全身褐色的僧帽猴,如果看到同类完成了相同的任务、却拿了较多奖赏,会满腹牢骚而大发脾气。研究者发现,牠们生气之后就不愿意再做同样的工作,甚至气到拿奖励用的食物丢研究人员。想当初,我也曾经拿最爱的水果塔丢我妈妈,也只是因为觉得我弟拿到的那块大得不公平。

我母亲应该怎么做,才能确保我不会嫉妒弟弟拿到那一块「大」的?答案很清楚,就是运用「我切你选」的策略,由一人来切,另一人来选(但是实际效果可能也有限,毕竟我那个时候才四岁,弟弟也才两岁)。然而,赛局理论家已经指出,面对任何一种有限的资源,原则上这已经是最公平的方法,可以确保结果不会招致任何嫉妒之心。原因就在于,切的人会努力达到公平,而选的人都已经有选择的权力了,也没什么好抱怨。

我第一次体验到这种策略,是有一天我把一枝火箭沖天炮射进了祖母的卧房里。还记得那天是在庆祝某个节日,我不小心把弟弟的一盒烟火踢进了我家的营火堆。射进卧房的是一枝很大的蓝色火箭,足足比其他那些红色的贵上三倍!那盒烟火爆开的时候声音超大,想必会吵醒当时正甜甜睡着的祖母,只不过火箭可是在那之前就率先在空中划出一道金色弧线,冲过卧房大开的门口,钻进梳妆台底下,先是嗞嗞作响,接着很快就爆出一片闪亮耀眼的蓝白光芒,祖母下床逃跑的速度超快,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七十好几的年纪。她站在房门口,挥着枴杖,嘴里喊着一些我从来不知道她也懂的字眼。后来,真正修理到我的不是那根枴杖,而是老爸说,要把我的那盒烟火分一半给弟弟。

我那个时候才七岁,虽然还没开始研究哲学,还是想出了自以为了不起的论点。我说这一点也不公平,踢到烟火不是我的错,而是弟弟不应该把烟火放在营火堆旁边。可惜父亲不吃这一套,我最后争取到的,只是由我来把我的烟火分成两堆,再让弟弟来挑。

我挑得可小心了,心里盘算不管弟弟挑哪一堆,我都绝不能吃亏。这是我能做的极限,也是他能做的极限。如果哪一个吵着要更多,老爸就会把所有的烟火拿给另一个。回应老爸的策略时,虽然我并不自觉,但还是用常理判断出要採用「我切你选」的策略,而这正是赛局理论家会提出的建议(第5章则会谈谈我老爸还可以採取什么策略)。这里所应用的准则,也就是所谓的「大中取小」(Minimax)原则。

「大中取小」的意思就是,你得先衡量局势,看看各种选择会造成什么最大损失或最坏的结果,然后再决定怎么做可以让损失最小(英文字minimax里的max就代表maximum,即可能的「最大」损失,而mini代表minimize,意思是「减到最小」)。如果当初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也採取了这个原则,就不会冒着损失整座伊甸园的风险,只为了尝尝苹果的滋味。我们替房子或车子投保,也是希望将可能的最大损失缩到最小,心想就算损失保费,也总比碰上车祸或发生火灾的损失来得好一些。

「我切你选」之所以是个符合「大中取小」原则的做法,是因为切的人绝对会尽可能切得公平,好让可能的损失缩到最小(这就是大中取小的原则),而选的人一定也会依照相同的原则来选择自己的一份。这个策略颇为公平,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也就成为分享资源的一大可用策略。常见的例子就在于离婚时如何分财产,目前常用的做法是估算所有资产的金钱价值,再将总金钱价值依比例平分。赛局理论家也曾经点出,「我切你选」的策略也能考量到其他的价值因素(像是对某些物品的感情),所以在分的时候对双方都有利。

在某些国际协定中,也可见到「我切你选」的策略运用。以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例,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希望能取得部分国际海域的採矿权,但同时又必须保护开发中国家的利益,因此,决议由想开採海底矿藏的国家将该海域分成两块,而由一个独立的机构代表开发中国家,从中选择一块,留待以后开採。

虽然就理论而言这听起来真是个好主意,也很像是让那些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已开发国家得到了点教训,但等到我实际试着应用这个策略,却发现有三大难题。第一是不同的人常常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虽然这本身并不是问题,但却会使得价值的评估和比较十分困难。第二是实际执行的问题,特别是如果牵涉到超过两方,就更为复杂。第三、也是最大的难处在于结果出炉之后,如果没有独立的权威介入,要如何确保其中一方不会作弊或耍流氓、希望多拿些好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老实说,我一开始对它的期待并没有很高。我以为会是一本讲很多数学公式、复杂模型的书,毕竟「赛局理论」听起来就很高深。但翻开之后,我才发现我错了,大错特错。作者的文笔非常有趣,而且非常擅长举例。他把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像是交通堵塞、投票行为、甚至是一场球赛的胜负,都巧妙地用赛局理论来解释。 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推导,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让你自己去体会赛局理论的精髓。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玩着各种各样的赛局,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你观察世界的新视角。你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生活,而是开始主动地去分析、去思考,为什么事情会变成这样?下一个选择可能会带来什么后果?这种感觉非常棒,让我觉得自己的智慧都提升了不少。

评分

这本《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简直像是一本生活百科全书,而且还是那种让你越读越觉得有趣的类型。我通常不太会主动去接触这类“理论”书籍,总觉得会很死板。但这本书的作者,真的太有才了!他用一种非常轻松、幽默的方式,把赛局理论这个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概念,融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书里的例子,很多都让我会心一笑,因为太贴切了。比如,在讨论到为什么某些流行趋势会突然出现又消失时,书中就用赛局的视角来解释,这是一种群体性的策略选择。还有,在分析夫妻间的争执,或者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时,也能看到赛局理论的影子,这让我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博弈”。这本书最棒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强迫你接受什么结论,而是引导你去思考,去分析,让你自己去发现其中的逻辑。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世界的眼光都变了,变得更敏锐,也更懂得如何去理解和应对周围的人和事。

评分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个很平凡的上班族,生活就是在公司、家里两点一线,每天重复着相似的事情。直到我读了《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我才发现,原来我的人生,或者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隐藏着无数的「赛局」。书中的一些案例,我真的感同身受。比如,在公司里,同事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有时候真的就像是几个人在玩剪刀石头布,每个人都想赢,但又不能把关系搞僵。 作者很巧妙地运用了「纳什均衡」这些概念,但没有让我觉得难以理解。他会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比如大家一起排队买东西,为什么有时候队伍越长,反而越没有人愿意退出,因为一旦退出了,可能就什么都得不到。这种观察非常到位。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些选择,我开始思考,我的决定是否是最佳的?是否有更好的策略?这本书真的让我变得更聪明,也更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评分

坦白说,我拿到这本《剪刀、石头、布:生活中的赛局理论》的时候,心里是有点打退堂鼓的。因为我对「理论」这类的书一向有点苦手,总觉得会充满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枯燥的公式。但是,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它以一个非常亲民的姿态,将赛局理论这样一个原本属于经济学和博弈论的专业领域,带到了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之中。 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他将那些抽象的理论,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场景。像是朋友聚餐时如何决定谁买单,或是网络购物时如何比较价格,甚至是在通勤时如何选择最快的路线,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然都蕴含着深刻的赛局智慧。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囚徒困境」的解释,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即使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人们却依然会选择背叛。这种深刻的洞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对生活有了全新的解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我当初在书店瞥到时,真的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剪刀、石头、布」,多熟悉的游戏啊,童年回忆湧上心头。没想到,作者竟然能从中挖出这么深的学问,把我们生活中的各种选择、博弈,甚至是社会现象,都用这个简单的游戏来剖析。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原来那些看似随机的决定,很多时候背后都有着一套精密的逻辑,而我们常常在不经意间就参与了一场场「赛局」。 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例子,真的跟我们在台湾的生活经验太贴近了。像是市场上的竞争,不同店家如何定价、如何促销,有时候看起来像是无序的混战,但作者用赛局理论一解释,立刻豁然开朗,原来背后是大家都在衡量对手的下一步,然后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还有一些人际关系的处理,夫妻之间的沟通,甚至是父母与子女的相处,都能找到赛局理论的影子。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用过于艰涩的学术语言,而是用贴近生活的比喻,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让人读起来一点压力都没有,反而有种「原来如此!」的惊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