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分章解析中、日、印三国的体质优缺点。他独排众议,认为:
别小看日本未来的成长动能。过去二十年是特殊状况,未来不可能一样。
中国今天的经济就像1970年的日本。日本后来狠摔一跤,正是中国的前车之鉴。
中国在三强中目前是最争气的,但人民币持续低估,经济迟不转型,只会让情势更加险峻。
印度之所以最漏气,原因并不只是民主。它是中国崛起的最大受益国。为了制衡中国,大家都乐于帮印度一把。它可能是下一个制造业大国。
说中国、印度起飞,会让石油、原物料价格一路走高,这是不可能的。
本书特色
本书在日本、印度都是话题畅销书,全球独家中文版依据2009年新版翻译。
中国崛起,印度也崛起,与原本鹤立东亚的日本形成三强鼎立之势。这种均势格局在亚洲是史无前例。大国争锋,不只将激出三强的最大潜力,也会给其他中小国与企业制造许多机会。三国各有的优势与发展瓶颈,更是投资人不可不知。
作者简介
比尔.艾摩特(Bill Emmott)
作者曾是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总编辑,在主持《经济学人》编务的十几年内,成功为该杂志打造出「全球菁英必读」的品牌。在《时代》、《新闻週刊》都发行量下滑的时候,《经济学人》却一路往上翻两翻,冲破全球百万份。2006年在事业巅峰宣佈急流勇退,一时轰动英美传媒界。他急流勇退的原因是为了专心写作,《较劲》就是他交出的第一张成绩单。
中文版序.三国各自的罩门,全球不景气中原形毕露
看亚洲不该只看到「大国崛 起」,不该只想着
2030或2050中国与印度将变得多富强。虽然钱
潮滚滚,还有一大堆瓶颈需要克服。
第1章.有史以来 第一次,亚洲同时三强鼎立
没错,亚洲愈来愈富强。三 国较劲对区域经济
是一大利多。但经济的突飞勐进也会让彼此更
离心离德,增加国际局势变数。
第2章.雁阵群飞,亚洲统合百年大梦终于成真
「亚细亚」是个源自欧洲的 概念,并不具种
族、文化、语言学上的意义。是为了拚经济,
貌合神离的许多国家才统合起来。
第3章.中国:经 济越晚转型,代价将越大
资 本太廉价,外汇存底虚胖,股市房市大起大
落。中产阶级人数依然太少,几乎不必缴个人
所得税,「威权转民主」还言之过早。
第4章.日本:革 命已悄悄发生,前景可以乐观
过去二十年太特殊,不能当 做未来指标。现在
最需要的,是产能大跃进。有中国在旁刺激,
这应该不难做到。
第5章.印度:经 济起飞刚起步,太多潜力待开发
政府效能不彰,医疗糟,缺 水缺电缺路,内乱未
平,边界紧张,老师拿了薪水不上课,除了英语
样样输中国,却有最多年轻人口。
第6章.环境:污 染不仅是内忧,也外销全球
粪水、脏空气累积民怨,污 染造成的黑心商品则
可能打击经贸。说天然资源即将耗尽是言过其实,
加速全球暖化则是真的。
第7章.历史冤 仇:日本的版本,中韩的版本
仇日在中韩是大产业。靖国 参拜、慰安妇求偿,
没人相信日本道歉是真心。问题难解,主导「东
京大审」的美国要负最大责任。
第8章.军事:造 航母、登月球都是防患未然
中国本身要为「中国威胁 论」负最大责任。巴基
斯坦、台湾、东海、西藏、朝鲜半岛是五大火药
点。其中以朝鲜半岛最危险。
第9章.结论:给 企业与国家的九点建议
大国再怎么崛起,也无法独 霸亚洲。均势格局对
区域和平、投资经贸都是大利多。大国管事,小
国也有利可图。
推荐序
关于中国财经的分析,《较劲》胜过我读过的所有报导和专书。不只详实客观,文字又很易读。看过这本书,让我在解读新闻有打通任督二脉的感觉。
── 陈凤馨 (《财经起床号》主持人)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简直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思维的马拉松。作者对于中国、日本、印度三个国家在亚洲格局中的互动关系的分析,可以说是鞭辟入里。他没有简单地将它们视为竞争对手,而是深入挖掘了它们之间盘根错节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塑造了整个亚洲的未来走向。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日本经济战略时,那种洞察秋毫的眼光,他点出了日本在核心技术上的优势,以及它如何利用这种优势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对于中国,书中关于其“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不仅从经济层面,还从政治和文化层面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让我对这个倡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印度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逻辑的阐释,他揭示了印度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根深蒂固的挑战,而正是这些挑战,也孕育着巨大的机遇。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亚洲新格局的一扇窗,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以及它对世界未来的深远影响。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真是恰逢其时。最近几天,我每天下班后都会捧着它,一边喝着茶,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亚洲这片土地上正在发生的巨大变革。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罗列了中国、日本、印度这三个国家的经济数据或者军事实力,更是深入剖析了它们各自的文化根源、历史包袱以及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亚洲价值观”的讨论,作者巧妙地将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影响力与印度作为多元文化熔炉的特性进行了对比,并且探讨了这种差异性如何在未来的区域合作与竞争中发挥作用。读到关于日本在后经济泡沫时代如何重新定位自身国际角色的章节时,我很有共鸣,感觉作者捕捉到了日本那种在低调中寻求突破的韧性。而对于印度,书中对它内部复杂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描述,让我对这个“不可预测”的国度有了更深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文化、历史、经济交织在一起,塑造亚洲未来的深度解读。它让我对这片我们生活着的土地,有了更宏大、更深刻的认知。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叙事方式让我相当惊喜。它没有使用那种干巴巴的学术报告的腔调,而是像在讲故事一样,把中国、日本、印度这三个巨头在亚洲舞台上的“较劲”过程生动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显然花了很多心思去研究,从历史上的恩怨纠葛,到当下的经济博弈,再到未来的战略布局,他都能娓娓道来。我特别被书中关于“失去的二十年”后,日本如何在科技和创新领域寻找新增长点的部分所吸引,感觉作者描绘了一个正在悄然蓄力的日本。而对于中国,书中关于其经济崛起背后所面临的挑战,比如产业升级的压力、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等,都写得很到位,不回避问题。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印度这种“混乱但充满活力”的描述,从IT产业的蓬勃发展到社会贫富差距的巨大,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读起来让人欲罢不能。这本书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亚洲这三个大国之间的关系,远比我们平时看到的要复杂和充满张力。它不仅是数字和图表的堆砌,更是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重力量交织碰撞的生动写照。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让我一度感到有些吃力,但越是这样,越是让我觉得它价值非凡。作者对于中国、日本、印度这三个国家在亚洲地区相互角力、相互影响的洞察,可以说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他并没有回避这些国家之间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而是将它们视为塑造当前格局的重要因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日本经济韧性时,提到的那种“匠人精神”的延续,这不仅仅是关于技术,更是关于一种对待事业的严谨态度。而对于中国,书中关于其庞大国内市场所带来的战略回旋空间,以及它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快速发展,都描绘得非常生动。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对印度这个国家的复杂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将它的民主制度、多元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立体且富有层次的画面。这本书让我对亚洲这片土地,以及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有了更加立体、更加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地缘政治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文明在时代变迁中的奋斗史。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压迫感与希望感交织的复杂情绪。作者对于中国、日本、印度这三个亚洲大国之间力量博弈的描绘,非常真实且富有冲击力。他不仅仅停留在对宏观趋势的分析,更是在细节之处展现了这三个国家各自的国民性格、社会文化以及战略思维。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日本在国际事务中寻求“存在感”的描述,感觉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日本那种既希望保持独立自主,又渴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的微妙心态。而对于中国,书中对它在科技创新领域投入巨大、并且积极布局全球的分析,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正在加速赶超的强大动力。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印度那种“有机式”发展的形容,将它比作一个正在经历蜕变的巨兽,充满了未知数,但又充满了不可忽视的潜能。这本书让我深刻意识到,亚洲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将由这三个国家的力量此消彼长来决定,而我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都将是这场历史洪流的参与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