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趋势:八大支柱撑起经济强权

中国大趋势:八大支柱撑起经济强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hn Naisbitt、Doris Naisbitt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经济发展
  • 趋势分析
  • 战略
  • 宏观经济
  • 政治经济
  • 社会发展
  • 改革开放
  • 大国崛起
  • 未来展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96年,奈斯比的《大趋势》在中国狂销二千万册,他对前国家主席江泽民说:「江主席,台湾说的是小故事,但是说得非常精采。中国有个大故事可以说,却把这个故事说得很糟糕。」

  14年后,奈斯比终于交卷,说出他的大故事《中国大趋势》。在全球化中心持续由西往东移动,讨论中国的书籍汗牛充栋,这本新书价值何在?首先,奈斯比一开始就下定决心,要排出西方的观点与假设,像中国人那样检视中国,他成功地避开了以西方民主价值观与准则看待中国的陷阱。但奈斯比毕竟不是中国人,「民族主义」的爱国陷阱与他无涉。因此,此书不只有全球的高度,也有相对客观的立足点。

  奈斯比打比方:三十年前的中国,彷彿是一家气息奄奄的大公司,但在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位前后任执行长带领下,这家公司从破产边缘、蜕变成大赚钱的全球第三大企业,安然度过每一次的危机。中国如何脱胎换骨的转型、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与经济制度?奈斯比在书中提出他长期研究的答案,共有「八大支柱」架构并支撑它的成功: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圈地造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结合、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

  中国是个让人太多困惑的存在:艺术家和企业家不断冲撞现存体制与观念,速度快得像拦截不了的火车头;但在媒体与出版的掌控上,僵化的现象不时令人惊诧。经济上,中国已从毛毛虫蜕变为美丽的蝴蝶;但在政治模式上,中国仍躲藏在共产党的「毛毛虫」外衣下。中国何时才能向全面的政治解放跨出勇敢的第一步,让蝴蝶自由飞翔,全世界都在看。

  对关心中国,却看不懂中国,想在各种矛盾与冲突的现状中理出头绪者,《中国大趋势》提供一把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充满阅读乐趣的钥匙。

作者简介

约翰.奈思比 John Naisbitt

  奈思比有关未来趋势的着作已销售1400万册以上。英国《金融时报》(The Financial Times) 证实,他最有名的着作《大趋势》中的种种预测,没有一件出了差错。他的最新着作:《中国大趋势:8大支柱撑起经济强权》是和其妻桃乐丝(结婚前是他的着作发行人)合着,将于9月发行中文版与德文版,其他语言版本将自明年元月5日开始发行。

  约翰.奈思比自美国海军陆战队退役后,曾在犹他州、康乃尔大学与哈佛大学就读,之后进入IBM和柯达公司工作。1963年他赴华府,出任甘迺迪政府的副教育部长,后来曾任詹森总统的特别助理。自从《大趋势》和他其后的10本书畅销全球以来,奈思比每年数度周游各国,而且已和全世界几乎所有主要公司的主管交谈过。他和桃乐丝每年会在维也纳和天津居住;2007年他们在天津财经大学设立了「奈思比中国研究所」。奈思比获得了15个荣誉博士学位,分别属于人文学科、技术与科学领域。

桃乐丝.奈思比 Doris Naisbitt

  桃乐丝.奈思比自2006 年以来,和约翰.奈思比共同掌理天津的「奈思比大趋势研究所」。在此之前,她密切参与约翰.奈思比的公开演说相关事务,并为德国出版商汉泽(Hanser)、贝塔斯曼(Bertelsmann)与法兰克福综合报出版部(Frankfurter Allgemeine Buchverlag),编辑与翻译他的书籍。更早之前她是奥地利出版公司希格诺(Signum Verlag)的主管,她任职期间,把国际知名作家网罗到公司旗下,让希格诺公司更上层楼,成为德语出版市场的一个要角。她所罗致的第一批国际名家之一就是约翰.奈思比,他的《亚洲大趋势》一书,由希格诺公司出版后,成为奥地利、德国与瑞士的畅销书。她罗致的其他国际名家包括彼得.圣吉(Peter Senge)、唐.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Think Tank的执行长)、盖伊.川崎(Guy Kawasaki)与霍华德.舒兹(Howard Schultz)。

  桃乐丝在39岁那年,因家庭因素而中断原先的专业工作,投入出版界。早年她曾在维也纳研习时装与表演。

  桃乐丝和约翰有时住在维也纳,有时住在天津。

译者简介

侯秀琴

  台湾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淡江大学美国研究所硕士,曾任时报文化出版公司主编、中时晚报国际新闻中心主任、《哈佛商业评论》资深编辑;对于中文成语与英文成语的对译特别感兴趣,正在编纂一本相关书籍。

繁荣之径:解析全球经济新格局下的国家战略与产业变革 图书简介 在风云变幻的全球化时代,世界经济正经历着深刻的结构性调整。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迁以及环境可持续性的要求,共同塑造了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却也孕育着巨大机遇的新格局。本书《繁荣之径》深入剖析了当前驱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聚焦于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全球价值链中攀升,以及发达国家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实现经济的持续韧性。它不是对特定国家经济支柱的简单罗列,而是对驱动未来数十年全球经济走向的宏观趋势、关键技术范式转移以及政策应对艺术的全面梳理与前瞻性研究。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部分,层层递进,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全球经济动态的清晰框架。 第一部分:范式转移——技术革命重塑生产力边界 本部分首先探讨了当前全球技术进步的核心驱动力,而非局限于单一技术领域,而是着眼于技术融合所产生的“倍增效应”。我们关注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如何从根本上改变决策制定、供应链管理和客户交互模式。重点分析了生成式AI(Generative AI)对知识工作和创意产业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它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TFP)。 其次,本书深入考察了绿色能源转型与循环经济的产业逻辑。这不仅仅是气候政策的衍生物,更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从新材料科学到储能技术、智能电网的建设,我们剖析了这些领域如何催生万亿级的新兴市场,以及各国在抢占“未来能源高地”时的战略布局。这部分特别强调了供应链的“去中心化”与“区域化”趋势,如何使本土化生产能力和关键矿产资源的控制权成为新的地缘经济筹码。 第二部分: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与区域经济体的崛起 本书超越了传统的“世界工厂”概念,转而审视全球价值链(GVCs)的“微笑曲线”再分配。我们分析了跨国企业如何进行“韧性导向”的布局调整,即从单纯追求效率最大化转向效率与安全并重的策略。这包括“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的实践案例及其对中等收入国家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重点研究了几个在特定产业集群中展现出强大增长潜力的区域经济体。例如,分析了东南亚国家如何通过承接劳动密集型环节的转移,同时大力投资于数字基础设施,从而实现“弯道超车”的战略路径。同时,本书也审视了传统制造业中心如何通过“工业4.0”技术实现“再工业化”的努力,重点评估了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在提升本土生产附加值方面的实际成效。 第三部分:资本流动、金融稳定与宏观调控的艺术 在利率环境和通胀预期持续波动的背景下,资本的有效配置成为经济健康增长的关键。本部分聚焦于全球债务水平高企的复杂性,分析了主权债务风险向新兴市场传导的机制,并探讨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中角色的演变。 此外,本书细致剖析了主权财富基金(SWFs)和私人股本(Private Equity)在全球资产配置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强的现象。这些非传统投资者如何通过长期资本注入,影响目标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治理模式,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书提供了对不同宏观经济学派如何应对当前高波动性环境(如滞胀风险、财政扩张的界限)的比较分析,强调了央行独立性与政府财政纪律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四部分:人力资本、社会契约与可持续发展 任何经济体的长期繁荣都根植于其人力资本的质量和社会结构的稳定性。本部分将目光转向“人”的维度。我们分析了劳动力市场供需的结构性错配:一方面,高端技术人才极度稀缺;另一方面,传统技能的劳动力面临被自动化取代的风险。本书提出了关于终身学习体系、职业再培训机制以及教育投入回报率(ROI)的深入思考。 最后,本书探讨了社会契约的现代化。在全球财富分配差距扩大的背景下,如何设计更具包容性的增长模式,以维护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是所有寻求长期繁荣的国家必须面对的议题。这包括对税收公平性、社会保障体系的适应性改革的探讨。本书认为,可持续性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经济增长模式的底层逻辑——即经济活动必须在不损害未来代际利益的基础上进行。 总结 《繁荣之径》旨在提供一个宏观、深入且聚焦于未来趋势的分析视角。它通过对技术、资本、政策和人力资源的综合考量,描绘了一幅全球经济版图的动态变化图景,帮助政策制定者、企业高管和研究学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结构化的分析框架,而非对特定单一维度或地域的僵化预测。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言 高希均
导读 林祖嘉
自序:一个新制度正在兴起
引言
支柱一:解放思想
支柱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支柱三:围地造林,让万千树自由生长
支柱四:摸着石头过河
支柱五:艺术与学术发酵
支柱六:融入世界
支柱七:自由与公平
支柱八: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
争议未决
后记
资料来源
谢辞

图书序言

导读
林祖嘉

  趋势大师约翰奈思比博士在出版成名作「大趋势」二十五年后的今天,终于推出另一本巨着「中国大趋势」。当天下文化邀请我帮这本书写导读时,我立即答应,因为有几个重要的理由:第一,我可以比别的读者更早读到这一本巨着。第二,中国幅员广大,人口众多,尤其是近年来政治、经济与社会都有结构性的转变,因此大家都很想知道中国未来会走向何方,当然大家也会很想知道趋势大师奈思比对于中国的未来的想法是如何。第三,更重要的是,台湾与中国大陆的政经关系十分复杂,中国的发展不但其十三亿人口的未来息息相关,而且也会对于台湾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台湾人民对于这一本书自然应该要有更多的认识才对。

  奈思比博士认为未来支持中国大陆发展有八根最重要的支柱,且让我们先一一加以说明。首先,第一个支柱是思想与心灵的解放。从1979年的改革开放开始,过去三十年来,一方面通过快速的国际化,一方面由于教育的普及,中国大陆的政府与人民对于思想的解放的速度可以说是前所未见的。当然,全面政治的解放将会是最后一步。其次,中国正在形成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垂直式民主」。作者认为中国未来的决策是由上而下,但是决策形成的过程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人民所参与的(即由下而上),所以是一种所谓的「垂直式民主」。基本上,我同意此一观点,但是我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由上而下的重要性仍然会远高于由下而上的互动,因为中国人尊重法统的观念根深蒂固的存在在大多数人的心中。第三,圈地画界让万千树齐成长,即未来中大陆政府仍然会不断的拿出更多改革开放的方案与措施,让人民在其中寻找自已的角色与利益。第四,中国的发展模式由中国人自已决定,因为从来没有一个这么大的社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进行这么大幅度的改革,同时又取得如此可观的成就。因此,中国大陆可能很难去向其他国家学习一整套的作法。虽然中国的领导人很愿意向国外学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要由中国社会的特性,来决定中国未来发展的最适途径。

  第五,科技技术与人文艺术的持续成长。要维持一个社会长久的进步,对于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对于科技技术的重视是不可以避免的。过去三十年,虽然科技技术始终受到中国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文化与艺术却似乎受到相常程度的忽视。但是,随着中国大陆社会的快速进步,文化与艺术在中国大陆受到的重视程度已经是前所未有的。未来,文化、艺术、与生活素质必然会是中国大陆社会进步中必然不可缺少的元素。第六,与世界接轨。由于中国人口估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因此当中国经济成长开始启动之后,全世界就会立即受到影响。试想,过去十年来,全球的油价大涨、原物料价格大涨,以及最近金价大涨,那一件与中国的需求无关?此外,在过去短短十年之内,中国外汇存底成长十倍,现在有超过二兆美元的外汇存底,比第二名的日本整整多出一倍,人民币成为另外一个重要的国际货币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而已。

  第七,自由与公平的争议仍将存在:邓小平「先让一部分富起来」的自由措施,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但是在此同时,中国人民贫富差距的扩大,也造成社会上相当程度的不安。因此,未来中国大陆对于追求经济公平的努力必然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1990年代末期的住房、教育及医疗进行大规模的市场改革之后,大多数人民的社会安全保障突然少了许多,也使得社会公平性愈来愈少。近年来,虽然中国大陆在快速的进行社会安全网的重建工程,但是与快速的经济成长相比,整个社会安全体系仍然是相对落后许多的。第八,从模仿、创新、到品牌:由于中国本身的市场够大,因此中国有足够的能力与诱因去进行自已的自主创新与品牌。手机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由于是一个后进者,中国的电话市场省略了市话,而直接跳到手机市场,然后近年来山寨机的盛行,说明模仿的重要;然而由于市场够大,因此我们相信自主品牌在中国大陆出现是迟早的事。

  除了上述的八个支柱以外,奈思比博士还有几个对中国大陆未来发展的重要观点,我觉得值得再加以说明:第一,由于中国文化传统上是以家庭首社会为主,与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是非常不同的,因此未来中国未必会走向西方社会的政治结构。我相信「具有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中国的运作与在其他国家一定是不同的,因为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就是不同。所以,如果一昧的拿西方世界的标准来审视中国,不但是不准确,而且是不适当的,就如同奈思比博士所说:「因为这个问题只有西方人会在意,中国人会有自已的目标与梦想,至于如何去达成,中国人会自已去找到答案。」。

  第二,由于中国经济快速的的发展,再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使得中国在国际上的政经地位都不断的提高,未来我们将会一而在、在而三的在国际政治与经济上面,看到中国的影响力。不论是否喜欢中国,对于中国势力的掘起,绝对不可以忽视。

  第三,由于中国规模很大,经济、社会与政治又不断的在变化,因此「许多真象是不止一个」,因此许多大在其得到的有限讯息中去进行解读。而作者认为每个人的不同观点固然可以继续存在,但应该尽可能的以事实做为依据。在现今台湾内部对于中国大陆的看法南辕北辙之际,奈思比博士的说法正是对我们国人的当头棒喝。

  最后,持平来说,我个人认为在这本书中,奈思比博士对于中国的观点已经是尽最大努力来维持一个公平的角度。这本书不会如同有些书认为中国会分成七大块般的不切实际,更不会有像的有些书认为「中国即将崩溃」般的哗众取宠说法。中国大陆不论在经济、社会与政治各方面都变化的非常快,因此很多的说法与预测通常很快的就可以得到印証,因此对于中国大陆变化趋势的预测必需要格外的小心。我认为本书的说法是相当中肯,而且其观点未来被証实的机率应该是相当高的。

八个支柱与一个屋顶
—读奈思比的「中国大趋势」
高希均

(一)六十年的经济崛起

  曾以《大趋势》、《2000年大趋势》及《亚洲大趋势》,闻名全球的约翰.奈思比,刚出版了一本新着《中国大趋势》(China's Megatrends )。二十余年来「大趋势」已经在西方社会变成一个新词汇,奈思比被赞誉为当前世界上「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趋势专家」。

  在现实世界,不论做宏观的趋势评估或微观的数据推测,都有风险。就像气象预报,对的时候没有人记得,错的时候没人忘记。因此凯因斯就调侃地说过:「我宁可『差不多地』对,而不要『精确地』错。」历年来奈思比所提出的「大趋势」,根据《金融时报》报导,是很少离谱的。

  奈思比从不隐藏他对亚洲的乐观,甚至偏爱:他也毫不吝啬地对东方文化加以肯定,甚至表达仰慕。在这本他与妻子桃乐丝首次合着的《中国大趋势》,又有什么新发现?

  进入讨论新书之前,让我们先对大陆经济崛起做一番回顾。十年前各方还在争辩「中国崩溃」(如华裔律师章家敦)与「中国崛起」(如大前研一),但几乎没有人预料到三十年来大陆会有这样快速的持续成长。当今年中共建国六十年之际,经济上已脱离贫穷,国际上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官方指出,六十年来(1949-2008):

  (1)GDP平均每年以8.1%成长,60年内经济总量增加77倍。
  (2)2008年GDP为3.86兆美元,为美国27.2%,日本的78.6%。
  (3)外汇存底1.94兆美元,增加了14000倍。
  (4)1978年人均所得190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准的十分之一,2008年为2007美元,比率升至32.3%。
  (5)在世界209个国家和地区中,每人所得名列130。

  即使有这样惊人的进步,与发达国家比,中国大陆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温家宝坦率地指出,中国还要不断努力,才能解决内部「不稳定、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显示:经济起飞后,必须要面对更为棘手的民主与法治、公平与正义等的挑战。

(二)对大陆经济的12项看法

  评论大陆经济前景时,不仅涉及经济上的专业判断,也涉及到诸多非经济因素的纠缠。因此,常有相互矛盾与推断的出现。

  在这两种极端的看法中,大多数人的看法是介于乐观与悲观之间。在下表中我列举了十二个看法不同的理由,读者可自己评比

(三)八大支柱上的屋顶

  这本新着的扉页,二位作者就指明「新社会八大支柱」概念,完全来自他们自己的思维,对此承担全部责任。

  奈思比擅长从复杂的资料堆中,找出重要的线索,归纳成为大八个支柱,请参阅林祖嘉教授在导读中的说明。这是作者对大陆六十年发展正面的与一个概括性的缩影。

  当年(1996)就想请他来写中国大趋势的领导人江泽民,看了这本新书后,大概会满意。奈思比用中国素材,美国脑袋,描绘新社会是充满了追赶、开放、融合的元素;这样构建的新社会就会逐渐走向和谐、创新、与进步。如果在八根支柱上再加一个两岸和平,社会和谐、自然共存的屋顶,这会是一个更吸引的架构。

  约翰.奈思比是一位偏爱东方文化的世界级观察者,他以高度的同理心与善意,细腻地使用了大量当地材料,描述了中国新社会的发展轨迹与趋势。这段话就表达了他的核心思维:「不管在那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不再是美国,而是中国。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已经昂首登上世界大舞台。」(支柱之六)

  我常用一个譬喻:一位女性脸庞上出现的黑点,当外国学者从总体指标的望远镜里,所看到的就是「美人痣」,当地居民用生活体验的显微镜里,所看到的则是「一个疤」。

(四)十个运作特色

  细读八个支柱之后,我想对六十年来(1949—2009)中国新社会,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个中国式的市场经济有十个运作特色:

  (1)国力弱时发展硬实力,国力强时发展软实力。
  (2)国际地位低时重面子,国际地位高时重里子。
  (3)权力分享可以慢,开放改革不能慢。
  (4)民主可以少,稳定不能少。
  (5)法治可以少,亲民不能少。
  (6)清廉可以少,效率不能少。
  (7)公平可以少,改善不能少。
  (8)「摸着石头过河」,接着是「与时俱进」。
  (9)「先让一些人富起来」,接着是「和谐社会」。
  (10)口头上人民最大,实质上还是领导最大。

(五)一张照片

  每次奈思比新书在台北出版后,总会邀请他与夫人来台演讲与聚晤。正如书中所叙述,那是在「天下文化」的安排下,奈思比与当时参选的马英九在「人文空间」对谈,当时他就预测:「台湾下一个领导人,就坐在我旁边。」

  新总统于2008年5月20日就职时,邀请他与夫人从维也纳飞来参加就职典礼。当他们二位乘高铁在从高雄返北途中的商务车厢中,引导去见另一节车厢的马总统。回到台北他向我说:「与总统谈得很高兴,但是他坐在经济车厢接见外宾,想必你们政府一定有庞大的财政赤字!」

  他的观察对了,他的预言又成真了。

自序
一个新制度正在兴起
奈思比

  许多年来我一直有个遗憾,自觉错过了此生的一个大好机会。那是在1996年,这个机会来自当时权势最大的一位人物,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写书邀约。那是在北京领导重地一个私下会晤的场合,就在毛泽东接见宾客的房间。江泽民提出邀约,是因为我曾撰述《大趋势》一书(Megatrends )的缘故。这本书写于1982年,分析美国在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变迁,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超过两年,多数时候是排行榜第一名,在其他许多国家也非常畅销。《大趋势》也在中国出版,而且令我大为惊讶的是,据说这本书光是在中国,至少售出了2000万册以上,当时盗印很猖獗,是盛行的售书方式。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代刚从大学专校毕业,急切渴望向西方学习的时候。江主席一见到我,噼头就说:「你不知道你在中国的名声有多响亮。」

  我走访北京之前,在台北待了几天。当时美中关系相当紧张,柯林顿总统为因应中国对着台湾海域发射飞弹,派遣航空母舰前往台湾海崃。美中两国为了台湾而剑拔弩张,冲突可能一触即发;所以那次两小时的会谈中,台湾问题如影随形驱之不散,要不了多久便切入我们谈话的主题。我自1967年以后曾多次造访中国和台湾,目睹许多重大变化。我注意到台湾对全世界展现自我的成果相当不凡;相形之下,中国就显得太过保留,因而总带着有志难伸的郁闷,所以我就说了:「江主席,台湾说的是小故事,但是它说得非常精采。中国有个大故事可以说,但是却把这个故事讲得很糟糕。」

  全场静默。

  接着他说:「何不由你来说?我们会给你所有的资源和协助。」

  这个提议很令人动心,但我却碍难接受。当时我分身乏术,而且,总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

  十年之后,又出现了同样的提议,这次是来自中国新兴的企业界。那时我正在录制一个电视节目,和我对谈的是企业家王巍,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併购集团,也是中国工商联併购公会会长。他在纽约读书就业,并于1992年返国。在节目对话录制时,我们趁空闲聊,讨论中国现况及未来,相谈甚欢。王巍告诉我,他1982年就读了《大趋势》,这本书对他影响深远。

  几天之后,我收到他发来的一封电子邮件,「对于中国的过去和兴起,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未来发展,已有许多相关着述。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一套分析论述,类似《大趋势》一书的架构。因为就连中国人自己,也不清楚中国内部发生些什么,看不出要往哪里去。何不由你出面找寻,并写出何谓中国的大趋势?」

  这一回我已经准备就绪。十几年来频繁走访中国(加起来超过上百次)已经深化了我对这个国家与人民的了解;此外,这回我不必单枪匹马进行。过去十年来我造访中国皆有内人桃乐丝(Doris)同行。她原本是我着作的德文版发行人, 2000年与我结褵,因为我们发现,两人的交集不只如此,在许多方面我们都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我们一同游历世界,一同进行研究,对于中国正经历的演变我们同感振奋。我认识王巍时,她也在场;王巍成了我们的至交、最值得信赖的伙伴,他提供坚定的支持力量,也是本书的催生者。

  从我们首次谈话到他写电子邮件给我之后不过数月,我们就与另一位中国伙伴共同创办了奈思比大趋势研究所(Naisbitt China Institute);这是个立场超然的研究机构,获得天津南开大学与天津财经大学的大力支持(我在这两家大学任教)。我们致力的目标是,排除西方的观点与假设,要像中国人那样检视中国。我们关注它的缺点,但是不以西方价值观与标准去评判中国。

  首先,我们必须针对中国现况发展尽可能蒐集资讯。我们开始与研究助理密集开会,这些成员是由中国企业家与学术界人士带领的两所天津大学学生,包括28名学生与研究生。我们告诉他们,我们正在寻找的是什么,其中最重要的是,他们应该只蒐集已发生的事实和事情,不要蒐集计画和声明。他们必须习惯的最不寻常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构思主题,因为任何主题的构思,都会为研究定出一个方向,而让我们错失希望找到的东西、我们所不知的事物,以及会令我们惊讶的事物。对中国人的思维来说,这样的过程很不寻常。第三个挑战是要选取媒体报导的文章,加以精简并译述,然后纳入资料库。

  和我们的团队共事,并会晤中国其他地方的大学生,真是一大乐事。桃乐丝和我一方面检视中国在地媒体的报导,一方面游历中国,访问企业家、学术界人士、政坛人士、艺术家、异议人士和外籍人士,谨记在心的目标是,要由内而外来述说中国的故事,不要像近日许多论述中国的书籍那样,由外而内来看中国。

  在那段期间,我们探索中国的大趋势,深知我们所研究的这个国家正在经历很复杂的巨大变化,各个地区、各个城市都在以不同的速度,进行不同层级的变化。我们寻找模式,以便在纳入一连串的单一事件后能看出个道理来,并建构新中国的图像,就像1982年我撰写《大趋势》时,在美国所做的那样。

  我们所发现的,从规模与重要性来说,都远远超乎预期。我们专注观察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与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显着变化,却发现这些变化,只是某个我们无法定义的更高层次事物导致的结果。不过有一天下午在北京,我们突然领悟了,还奇怪为什么先前我们没有看出来。1982年时,美国是在一个运作良好的既有制度内转型;而2009年时的中国,却是在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与经济制度,以及一个政治模式,这个模式很可能证明了所谓「历史的终结」,不过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另一次伫足。

约翰.奈思比,2009年五月

图书试读

中国新社会─8大支柱基础力量

支柱一:解放思想

引言: 邓小平唿吁解放人民思想的规模之巨,只能在当时的时空下加以理解:阶级斗争导致全国上下分崩离析,只能经此步骤重新团结十亿人民,面对国家转型的共同目标。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力量必得扭转为缔造新中国的建设能量。转型之始,必须让人民重新展现思考能力思想。从教条灌输转变成思想解放,是中国转型的第一根支柱,也是最重要的支柱。

 「我们必须摆脱桎梏我们精神的枷锁。」 1978 年 5 月,中国的小巨人邓小平,跨出了中国迈向现代化与市场经济道路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他唿吁人民,「我们一定要 ?? 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  邓小平很清楚,一个由上而下的中央集权社会,几乎没有个人发挥的空间,决不能成为孕育市场经济的沃土。而经济改革的特性是地方分权,经济改革要能成功,思想的解放是必要的。当时,中国看来像是一家老旧过时的公司,由一个独裁的总裁在经营,他对自己的想法确定不疑,对别人的批评充耳不闻,反对进行任何改变。中国的人民就像丧失行为能力的员工,噤口了数十年,必须学习独立思考。分权和解放必须手牵手。

支柱二: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

引言: 演进中的由上而下的「政府指导」,与由下而上的「公民发起」的互动,正在塑造一个新的政治模式,我们称之为「垂直式民主」。

维系中国新社会的永续发展,最重要、最微妙与最具关键性的支柱,是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股力量的平衡。维持平衡是中国永续发展久安的关键,也是了解中国政治的自我概念的关键。

中国的垂直式民主

 西方人想到自由、民主的社会时,他们想到的是一个水平的架构,个人在其中有平等的投票权,定期选出领导人。大多数西方民主政体的人民都心存这种模式。但是如果有个完全不同的方式可以检视自由与民主,有个来自不同的文化遗产,可用不同方式检视社会与世界,那会如何?如果它是垂直的,而非水平的民主模式,那又如何?

 中国人认为,人与人之间都互有关联,每个人都是全体的一部分。与人和谐相处,是生存在传统中国社会的关键。和周边的人建立良好关系,比个人对社会负责任还重要。这一来,政治不是由对立的政党或政客在运作,而是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过程中得到的共识在运作。

 在这种高度分散的社会,领导人为整个社会建构了一个远景,纳入由下而上提出的构想、建议与要求。由上而下与由下而上的提议从而得以确立,并受鼓励而能视情况之需灵活变通,这一切都是在领导人设定的共同大目标下进行。这一来创造出一个垂直的架构,各种构想和经验在上下层级之间不断交流。在这个架构内,中国正处于建立一个适合历史与思想的民主模式的初期阶段。这个垂直式民主的程序当然有其弱点,后面章节将会探讨,不过主要优点在于,政治人物可以放下一切为选举的思维,而能进行长期的策略规画。

 在西方人看来,执政的正当性,在于当政者是民选的。在中国人看来,统治的正当性主要是看政绩如何。在这种原则下,中国政府的表现非常优良,不容置疑。

 中国领导权掌握在共产党手中,不过虽然中国共产党牢牢掌控这个国家,过去 30 年来,掌控的观念已经大幅改变。共产党已经由专横独断的由上治下的独裁政体,变成由下而上各层级积极参与、能发挥功能的一党领导架构,是一种决策与执行日益透明的垂直组织式民主社会。一如国家主席胡锦涛所说,「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我腦袋裡立刻就浮現出好多畫面。感覺這本書就像是一張大圖,把中國經濟崛起的脈絡,從根本上看得清清楚楚。尤其「八大支柱」這個詞,聽起來就很有份量,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樣的結構,才能撐起這麼龐大的經濟體系。我猜測作者一定花了很多心力去研究,不是那種走馬看花、講些表面現象的書。想想看,要理解中國這麼複雜的經濟動態,絕對需要深入的分析,從歷史、政治、社會、科技、人口等等多個面向去拆解。我特別期待書中對於「支柱」本身的定義和論證,是基於數據、政策,還是某種獨特的理論框架?如果是後者,那這本書可能會帶來許多全新的思考角度,讓我們這些在台灣看著對岸發展的人,有機會從一個更宏觀、更具前瞻性的視角來理解他們。尤其是在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格局變動如此劇烈的今天,掌握中國經濟的「大趨勢」絕對是重要的課題。

评分

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地方的經濟,不能只看數字,還要看它的「軟實力」和「硬規則」。這本書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它不僅探討了中國在基礎建設、製造業、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硬實力」如何支撐其經濟體系,更深入地分析了政策導向、市場機制、人才培養等「軟規則」扮演的角色。尤其是書中對「數字經濟」的描寫,我認為是非常前瞻的。從移動支付到電子商務,再到人工智能的應用,這些都已經深深地改變了中國的商業模式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趨勢,整合成一個有邏輯的「八大支柱」體系的?這需要非常精準的觀察力和宏觀的視野。對於我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份「地圖」,指引我們如何在這片快速變化的經濟版圖上,找到重要的方向和潛在的機會。

评分

這本《中國大趨勢:八大支柱撐起經濟強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中國經濟發展背後那龐大而複雜的體系。作者並沒有把焦點僅僅放在「中國製造」的成就,而是更進一步地探究了驅動這一切的關鍵要素。書中對於「產業升級」的論述,尤其引起我的共鳴,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到現在更加側重於高科技、創新和服務業,這種轉型的力量是非常驚人的。同時,作者也點出了在這一過程中,中國面臨的挑戰,例如環境保護、區域發展不均、以及國際貿易關係的複雜性。這種平衡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更為真實和有價值。對於身處台灣,我們總是時刻關注著對岸的經濟脈動,這本書提供了一個非常系統性的分析框架,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理解中國經濟的「現在進行式」以及它可能的「未來式」,並且更好地評估其對全球經濟格局帶來的影響。

评分

最近稍微翻了幾頁,這本書的切入點真的非常紮實。它沒有把中國經濟的發展簡化成某個單一因素的結果,而是細緻地剖析了諸如「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數位經濟」等關鍵面向,並且用許多具體的案例和數據來佐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城鎮化」的討論,書中提到這不僅僅是人口移動,更牽涉到土地制度、地方政府財政、消費結構轉變等多層次的影響,非常值得深思。而且,作者在分析這些「支柱」時,並沒有迴避潛在的風險和挑戰,而是試圖提出一些建設性的觀察。這讓我覺得這本書很有厚度,不是那種一味讚揚或批評的書,而是希望引導讀者進行更全面的理解。對於我們在台灣,與中國大陸在經濟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能夠從這樣一個深入的視角去理解對岸的發展邏輯,對於我們自身的產業策略、市場布局,甚至是大環境的判斷,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書名,我還擔心這會不會是一本比較學術、比較枯燥的書。但實際讀了之後,發現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即使是一些比較複雜的概念,也能用比較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書中關於「人口結構變化」對中國經濟的長期影響,就講得很透徹,從勞動力供給、消費市場的潛力,到養老體系和社會福利的壓力,都一一呈現。我特別喜歡書中穿插的一些歷史回顧,能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經濟發展的脈絡,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有其深厚的根源。這種「縱向」的歷史感加上「橫向」的多維度分析,讓整個論述更加立體、更有說服力。對於我這個非經濟專業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掌握中國經濟正在發生的重大變革,以及這些變革背後可能蘊含的深遠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