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行销的成功要靠人
一、市场机会稍纵即逝
台湾,有一个相当自由的经济制度与环境,任何人都可以开创合法的事业。因此,市场上只要一出现品质和价格双双都受到购买者(消费者)普遍肯定的产品或服务,很快就会有大批的人争先恐后地跳进这个圈子里,想分一杯羹,趁机大捞一笔,导致彼此竞争得头破血流。
台湾的企业,有时做了很大的投资,发展了很多先进的技术,经历了很多复杂的程序,但所推出的新产品或服务,却只在市场上流通很短的时间。
激烈的竞争加上易变的消费者需求,使得产品的生命循环週期非常短暂,成本也较高,如果库存过大,最后都变成了过时的商品。
以高科技消费电子产品为例,过去业者可以一年或者两年推出一种新机型,现在每半年或更快,就要汰旧换新一次。
因此,企业利润的高低,完全要看是否能迅速而有效地把新产品推出上市,或者是延长产品的流通时间(产品生命週期)。
不过,如果延长产品的生命週期,让同一产品、同一机型、同一式样停留在市场的时间加长,竞争者就会趁势在市场上推出同样的新产品、新机型、新式样,这样一来,你的「生意」、「地盘」或「舞台」就被抢走,先前的投资、打拚、奋斗全都「飘」了(gone with the wind)。
这个世界变化得很快又很大,不只是科学与技术,就连人的思想、观念、兴趣、时尚以及嗜好等也都是如此。任何企业,只要稍稍闪神或迟疑一步,就无法生存下去,尤其是高科技的电子产业。
最近几年,美国的企业,不论其规模的大小,对海外市场的重要性日益了解与重视,同时积极的对海外市场所提供的机会做大量投资,其原因如下:
1.许外海外成熟经济(mature economy)为美国各类型态产品及服务,提供良好而持续成长的市场,使美国企业得以纾解在其本国所承受的竞争压力,并且延伸产品生命週期。
2.许多低度开发经济(less-developed economy),在世界财富中所佔的比率,正日益扩大与提升(例如石油丰富的中东国家),因此,也提供了市场良机。
日本的大型企业,诸如电子零件、汽车、机械、家电产品、半导体、精密机器工具等制造业,都有产品大量出口,同时也做内销的生意。正因为他们在日本国内经历激烈的竞争,他们才拥有到海外发展的惊人卓越能力。
二、国际行销有别于国内行销
台湾,因幅员狭小、天然资源贫瘠,加上内需市场有限,很多企业必须仰赖海外市场,否则难以生存,更遑论成长。
台湾的出口,自光复迄今,先是农产品,接着是手工艺品,再来是二次加工品(secondary industry products),现在则是以三次(tertiary)加工的高科技产品为主。
今天,台湾有成千上万不同的产品,从农产品到高科技电子产品(high-technology electronic products)以及各种服务,出口到上百个海外市场。
台湾的企业,对其产品所做的行销,情况有三种:
1.全部行销国外,在国内不销售。
2.大部份行销国外,小部份在国内销售。
3.以内销为主,但想要拓展海外市场。
不论是那一种情况,国际行销是大大有别于国内行销:
1.国内行销比国际行销既简单又安全。
2.需学习、熟悉另一种语言。
3.不同的文化与风俗习惯。
4.政治与法律环境差别很大。
5.难以了解与掌握顾客需求。
6.存在重重的贸易障碍与壁垒。
7.风险大。
8.货币、度量衡制度与交易方式不一样。
何况,海外市场的购买者或消费者,所寻求的绝对不可能和国内市场相同的利益;而且对产品或服务的认知与理解,也不可能跟国内市场者相同;国外市场的购买者,往往是以迥异的方式使用产品;事实上,国内与国外连购物的模式都不一样。
因此,台湾的企业,如果事先未做任何充分的准备与妥善的规划,对海外市场也欠缺了解,就冒然一头栽进国际市场,绝对是一项天大的错误。
台湾的企业,必须对任何一个目标海外市场,有完整而相当深入的认识,知道如何打入市场,在投入之前先建立起整个企业的信心,这才能成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公司,开拓海外市场必须先有周密与谨慎的研究和企划。
前已言及,国外市场与国内市场差异悬殊,因此,没有任何一个行销组合中的要素,能够在两个国家中发挥相同的功能与效果。
尤有甚者,拓展及建立国外市场所需的努力和时间,更是远远超过国内市场。
在国外市场,每件事都不一样。国外市场和国内市场截然不同,所需资源、程序及投资的人力、技术、硬体、推广活动等,都比国内市场大又大。这一切并没有捷径,更没有「省钱」的门道。
因此,台湾的企业,在选择国外市场时更应注重:
1.利润的潜力。。
2.政治、经济以及货币的稳定性。
3.市场成长的前瞻性。
三、国际行销与全球行销都是行销
国际行销(international marketing)是接受由政治疆界所「区隔」的行销策略,而全球行销(global marketing)则否。
全球行销,是无国界市场的行销。
原则上,行销是无所谓全球或国际之分,也没有国内或国际之别。
国际市场,如果跟广大而又富裕的美国市场相比较的话,实在是太小了。特别是就诸如昂贵的衣着类、休闲类产品、空中旅行、旅馆住宿等消费者产品及服务而言,尤为真确。
美国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支出花费,比多数其他国家都来得多、来得大。
从行销的观点与立场而言,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国际市场,也没有什么共同市场(common market)。有者,只是以特定的环境因素,诸如政治、经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在异质化的地理区域上,区隔出一个清楚的市场(个别国家市场)。企业的目标,即在于满足该市场区隔中的种种需求。
这个市场区隔,并不受国界的侷限,它唯一的限制,只是来自企业提供产品及服务的能力。
全球或国际行销,关键要素在于产品。
换言之,在行销组合中,产品是决定全球或国际行销是否可行的关键要素。一项产品,必须能够同时符合以及满足在不同国家中「相似市场区隔」的「相似需求」。
这意味,消费者眼中所看到的产品特性,必须要能够放诸各国皆同。例如,某一特定「台湾制」(Made in Taiwan)产品,在日本市场区隔中消费者的知觉(perception),与泰国、印尼、菲律宾、中国市场区隔中消费者的知觉无异。
产品,在国际间的共同知觉,直接影响其国际化或全球化的「共同需求」。
打进一个海外市场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把在该市场成功的竞争者产品拿来,仔细研究它的组成(composition)、设计、制作以及创新的观念。企业,必须要有创造力。
创造力有三种:
.科技创造力
.产品企划创造力
.行销创造力
四、寻找「机会窗口」
就是要去寻找被其他公司(包括国外及当地者)所忽略或无法满足的「缺口」或「空白」,做为切入点。
切入点指的是在既有市场上:
.竞争比较弱
.市场领导者很自满
.根本没有竞争
任何市场,必定充满着始终尚未被发现、被利用、被开发的机会;或是欧洲、美国、日本大型公司不屑一看的区隔;或是在竞争者眼里区隔细小、成长有限、利润可能低的角落。
国际行销的成功,有赖两个重要因素:竞争力与策略。这两个因素加以有效的结合,即能发挥无比的威力。日本与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成就非凡,就是因为他们的企业能够在快速成长的市场中,于适当的时间、採用适当的行销观念、推出适当的策略。
台湾的企业,如果不主动、积极、卖力去寻找机会,要坐等机会从天而降,那就只有永远拾人牙慧、替人作嫁、为人代工、看人脸色的份;或者是,人家吃肉、我们喝汤,人家吃面包、我们捡碎屑。
台湾的企业,必须:
.发掘具有吸引力的机会。
.开发对顾客具有价值的适当产品。
.选择进入市场的最佳时机。
五、成功靠人才
「任何理论、计划、策略或政策,都无法使一个企业成功,只有优秀的人才能够办到。」
「台湾的企业经营者与高阶经理人,不论你个人有多能干、多才华、多杰出、多成就、多聪明、多足智、多手腕……,你的事业和它的前途,都将操在员工的手里。」
「你事业的命运,的确是完完全全地操在企业里中低层年轻的新血轮手里。」
「日本的企业家,在创业时不会把员工当作工具。他雇用员工,让他们了解他的想法,不过只要他用了人,就会把他们视为同事或协助他的人,而非获取暴利的工具。」
行销的成效,是不能以短期的表现来评量,尤其是国际行销。
企业经营的成效,不是公司「卖」了多少,应该是公司「赚」了多少。
行销,必须注重「投资报酬率」。
国际行销的核心是人-公司的员工与市场的顾客。
企业绝对不能把「人」看作是在一旁环绕的行星。因此,在能够争取到更多的顾客之前,必须甄选、任用、培养更多可为公司争取更多顾客的国际行销人才。
这本书,就是本着这种初衷、动机、出发点,为您-企业经营者、高阶经理人,以及所有怀抱成为企业所最亟于延揽的人才的朋友而写的。
坦白說,一開始吸引我的是書名《國際貿易行銷71講》的「71講」這個數字,但真正讓我愛不釋手的原因,是它所提供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在台灣的產業環境中,能夠真正談論國際貿易行銷,而且是如此細緻入微的,實在不多見。這本書沒有回避當前國際貿易面臨的各種挑戰,例如地緣政治的影響、全球供應鏈的重塑、數位科技的快速迭代等等,而是深入分析了這些變數如何影響行銷策略的制定。它不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面,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在複雜的市場環境中找到差異化的競爭優勢。我個人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品牌故事」和「消費者體驗」的強調,這兩點在現今的數位時代,對於建立長期的客戶關係至關重要。台灣的產品,有時候在品質和創新上都有優勢,但如何將這些優勢有效地傳達給國際消費者,並且讓他們產生情感連結,這本書提供了很多啟發。
评分拿到《國際貿易行銷71講》這本書,我立刻就被它的內容深深吸引住了。身為一個在台灣貿易領域打拼多年的資深人士,我見證了產業的多次變革,也深知國際行銷的複雜性和挑戰性。市面上充斥著各種行銷書籍,但很多都過於學術化,或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無法真正解決實際操作中的難題。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非常務實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剖析了國際貿易行銷的關鍵要素。從宏觀的市場分析到微觀的溝通策略,每一個「講」都彷彿是一位經驗豐富的顧問,娓娓道來。我特別欣賞它在探討新興市場時,所提供的細緻分析,以及在數位行銷方面的獨到見解。在現今這個快速變遷的全球化時代,能夠掌握有效的國際行銷策略,對於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這本書不僅讓我對現有的知識體系進行了系統性的梳理,更重要的是,它為我打開了新的視野,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面對未來的挑戰。
评分這本《國際貿易行銷71講》的編排方式,我真的非常讚賞!身為一個時間寶貴的上班族,我最怕的就是那種長篇大論、密密麻麻的文字,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字典。這本書的「71講」設定,根本就是為我們這種讀者量身打造的!每一講的篇幅都很適中,就像是專家的點撥,簡潔有力,一針見血。我可以利用零碎的時間,例如通勤時、午休時,隨手翻開一講,就能吸收一個觀念、一個技巧。而且,它的內容涵蓋的範圍很廣,從最基礎的目標市場選擇、產品定位,到比較進階的品牌溝通、通路管理,甚至還觸及到一些法律和金融的眉角,我覺得非常全面。最重要的是,書中的觀念都非常實用,不是那種「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理論,而是可以直接拿來應用在工作上的。我已經開始嘗試書中提到的一些行銷工具和方法,感覺真的有幫助到我們公司在海外市場的表現,讓我覺得這筆投資非常值得!
评分哇,拿到這本《國際貿易行銷71講》的時候,我真的超興奮的!身為一個在台灣貿易公司打滾多年的小職員,每次遇到國際行銷的難題,總覺得書到用時方恨少。市面上相關的書籍不少,但很多都太學術,不然就是講得淺淺的,好像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但實際操作起來又卡關。這本「71講」的標題就很吸引我,聽起來就是濃縮精華,而且「講」這個字,感覺很貼近我們平常在討論事情的方式,比較接地氣。我最期待的是它能不能把那些複雜的國際貿易理論,用台灣人聽得懂、學得會的方式呈現,尤其是在我們這個競爭激烈、變化快速的市場裡,如何抓住新趨勢、找到對的客戶、做好品牌溝通,這些都是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希望這本書不只教我「是什麼」,更能教我「怎麼做」,而且是「怎麼做得又好又有效」。尤其現在電子商務這麼發達,傳統的B2B行銷手法是不是還有用?新的數位行銷工具該怎麼運用到國際貿易上?這些都是我心裡的疑問,迫不及待想從書中找到解答。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國際貿易行銷71講》真的給我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收穫!老實說,一開始拿到書,我對「71講」這個數字有點猶豫,想說這麼多小節,會不會很零散,像是拼盤一樣,每個點都蜻蜓點水,反而抓不住重點。但翻開之後,我才發現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筆觸非常穩健,雖然分了71個小主題,但每個主題之間都有巧妙的連結,形成一個有系統的架構。它不像有些書那樣,給你一個宏大的理論框架,然後讓你自行去填補細節,而是從最基礎、最實際的面向出發,一步一步引導讀者。像是對於不同國家市場的文化差異、消費習慣的分析,還有如何進行有效的市場調查、如何制定有競爭力的價格策略,這些都是我們在實際操作中經常遇到的挑戰。我特別喜歡書中舉的一些案例,很多都是台灣企業的成功或失敗經驗,讀起來特別有親切感,也更容易讓我聯想到自己公司的狀況,然後思考可以從中學到什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