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悲壮的衰落、历史的转型和时代的交替,一代先觉的知识者满腔热情地追求现代文明,王朝的幽灵与精神的困惑,多重的选择伴随着艰难的思想跋涉。
本书着重考察1898年到1918年这个前现代阶段二十年,中国知识份子思想文化的发生史和新型知识份子的成长史,从政治、经济、实业、媒体,以及教育、社团群体、文学革命等思想文化的各方面,清理出近代中国知识份子的丰腴文化土壤,揭示现代新型知识份子的精神型构、心灵历史和前现代中国文化思想的演变图式。
作者简介
杨洪承
大陆江苏镇江人,文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着有代表作《王统照评传》、《文学社群文化形态论》等5部学术专着。
开篇语 苍凉的帝国遗风
第一章 王朝解体的碎片
第一节 传统藩篱的焚烧者
第二节 「新思想界之陈涉」
第三节 康、梁的「新学」与新型知识份子的诞生
第二章 沖决罗网的吶喊
第一节 思想的大革命与批判的立场
第二节 精神内核与思想体系的创新
第三节 世纪之交的心灵放歌
第三章 文明火种的播撒
第一节 西学东进的文化思想传播者
第二节 《天演论》与近代进化观念
第三节 追求民族富强的「浮士德」精神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的抉择
第一节 章太炎:真与俗的双向流程
第二节 王国维:真与美的理想人生
第三节 苏曼殊:新旧徘徊的「断鸿零雁」
第五章 群落聚散两由之
第一节 新知识界从个体到群体的演变素描
第二节 群体的个案:「中国教育会」、「南社」
第三节 开智合群导引着新思潮的走向
第六章 改弦更张的匆匆过客
第一节 革故鼎新:晚清「新政」系列举措
第二节 教育为本:京师大学堂
第三节 留学之潮:西洋、东洋初识世界
第七章 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
第一节 中体与西学撞击中观念大调整
第二节 现代媒体:报刊与「商务」出版业
第三节 现代科技革命推动前工业繁衍
第八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
第一节 奔走唿唤建立革命大同盟
第二节 革命先驱者的思想精髓
第三节 从王朝到民国潮起潮落
第九章 思想启蒙的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文学」治国救国的新武器
第二节 两位「先生」引领着青年
第三节 革命话语催生「人之子」觉醒
结语 世纪之交的眺望和期盼
附录:1898~1918(前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废墟上的精灵》给我最大的触动,在于它让我重新认识了“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在历史转型时期的角色与意义。作者选取了1898年至1918年这一特殊节点,以“废墟上的精灵”这一富有张力的意象,描绘了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里,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思想迷茫、痛苦挣扎以及不屈的探索。我非常赞赏作者在处理历史叙事时所表现出的学理深度和人文关怀。他并没有将知识分子简单地描绘成救国救民的英雄,而是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困惑、他们的犹豫、他们的妥协,以及他们最终选择的道路。书中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的梳理,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思想图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尤其是一些我先前了解不多的思想家,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详尽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他们思想的闪光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努力。那种感觉,就像是作者在为我们搭建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倾听那些曾经在此岸回响的声音。
评分《废墟上的精灵》这本书,简直就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在那个混沌年代的生存状态与精神困境。作者以1898年至1918年为时间维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细腻的思想画卷。我被作者对历史细节的精准把握所折服,他能够从看似零散的史料中,捕捉到知识分子思想演变的细微之处,并将这些细微之处串联成一条条有力的线索。书中对于“理路”的探讨,不是简单的概念堆砌,而是深入到知识分子个体的心灵深处,去探究他们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与外在动因。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不同思想派别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客观与公正,他并没有预设立场,而是努力去理解和呈现每一个思想声音的价值与贡献。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他们在压力下依然坚持的独立思考和人文关怀,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一种智识上的盛宴,也是一次情感上的洗礼。作者在《废墟上的精灵》中,为我们呈现了1898年至1918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发展的曲折轨迹。他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巧妙地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流派的知识分子置于同一历史框架下进行考察,展现了他们思想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分析思想流变时所使用的那种“拨云见日”式的解读,他能够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最核心的脉络,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加以阐释,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书中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事件和思想人物的深入剖析,更是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者并没有回避知识分子思想中的矛盾与局限,反而正是这些矛盾与局限,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真实可信,他们的探索更具启示意义。
评分读罢《废墟上的精灵》,我仿佛经历了一场跨越百年的思想对话。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和审慎的态度,将1898年至1918年这二十年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古老的图书馆里,静静地翻阅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泛黄手稿。书中所探讨的“思想文化的理路”,并非简单地罗列几位重要人物的观点,而是试图揭示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知识分子是如何在东西方思想的冲击、新旧观念的碰撞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并在这种构建过程中,展现出复杂而多样的面向。我尤其着迷于作者对知识分子群体内部的细微差异的描绘,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思想火花,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得以照亮整个时代的精神景观。书中对于一些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思想声音的重新发掘,更是令人惊喜,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思想的多元与活力,也打破了一些刻板的论断。作者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一同去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与选择,那种探索的过程本身,便极具感染力。
评分这本《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理路(1898~1918)》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初拿到此书,书名便充满了诗意与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将人带入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翻开书页,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细致入微的笔触,深入剖析了自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8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前的这段关键时期,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是如何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挣扎、蜕变、甚至是绽放的。书中所描绘的“废墟”,既是清王朝衰败的旧秩序,也是传统思想文化根基的动摇,而“精灵”,则是在这片废墟上,那些不甘沉寂、仍在探寻出路的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梳理复杂的思想脉络时所展现出的清晰条理,他并没有简单地将知识分子划分为“保守”与“激进”两类,而是通过大量史料的爬地式挖掘,细致地勾勒出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挣扎与不断探索的历程。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反动”或“守旧”的声音,在这本书里获得了更为丰富和立体化的呈现,让我们得以窥见他们思想转变的复杂动机与内在逻辑。作者对于不同思想流派之间微妙的联系与张力的把握,也让我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