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完整呈现十九世纪中国上海的文学与文化之艳异与丰富性,
以文字描绘出市民生活、通俗文化、传播媒体之间的重要互动和互相影响。
从电影、音乐、文学、文化、都市、性别呈现,迷人的晚清上海十里洋场文化,或一直被引用讨论的「海派文学」,甚至是张爱玲的国语註译本《海上花》、侯孝贤的《海上花》,到小说或电影《倾城之恋》,晚清时期上海的文学与文化、都市性与现代性,已成为热门话题。
本书将从不同的角度,譬如中国文人、洋场才子、报人、域外文学、青楼花史、青楼小说、城市文化、文学作品包括《海上花列传》、《海上尘天影》、《海上繁华梦》、《海上奇书》、《普法战纪》为考掘探析的焦点,重新诠释这个在十九世纪崛起的新兴东亚大城。
近年来,晚清「上海学」俨然成为国际汉学界热门讨论领域,举凡从都市空间、性别意识、大众媒体、通俗文学、时尚文化等,皆从不同角度来诠释这个在十九世纪崛起的新兴东亚大城。
本书从比较文化视角,旨在呈现一八四○年代末叶至二十世纪初年上海文化圈种种文学形式、文化形态及城市想像的流转变异,大抵由两大部分构成:
.域外行旅与文化他者──洋场才子奇书;
.情感、自我与地景表述之相互生成。
两者率皆以丰富的图像与视觉元素还原文化语境,从物质性材料重新理解近代上海文人∕报人心态史的多元剖面,贴近解析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传统文人文化面临的巨大冲击。
除了揭示出十九世纪中末叶的全球图景与近代中国文学史研究中不容回避的标志性意义,更具体而微地呈现晚清上海做为异域多元文化的输入港口与东亚文化扩散辐辏地标的时代角色,揭开其间展演的跨国流动、城乡互动、传统阶级与新兴势力重新洗牌、地方经验与世界文化交织角力、认知与观念之生成演化的种种课题。
也唯有正视「晚清前期」上海文坛蓄积的丰沛文化动力与多元共生的契机,釐清近代中国崛起的「海派」文学之来龙去脉,方能于重绘全景后,清晰理解晚清上海文学文化的现代性预兆先声。
作者简介
吕文翠
出生于嘉义布袋镇,成长于彰化鹿港,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博士论文为〈现代性与情色乌托邦──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研究〉,现为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研究与教学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学、晚清小说、台湾文学。
这本书的题目《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一八四九 ~ 一九○八》让我对那个时代上海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文学和文化是社会变迁中最敏锐的指示器,而上海在那个时期,无疑是中国社会最激荡、最富于变化的区域之一。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究竟是什么样的“转异”发生在上海的文学与文化领域?是外来文明的强势入侵,还是本土文化的自我革新?抑或是两者之间的复杂互动?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文学作品、文化事件,来展现这种转异的过程的。例如,是否会深入分析当时出现的各种新式报刊、杂志,它们是如何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又或者是,那些翻译作品的出现,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倾城”这个词,更让我联想到一种颠覆性的力量,一种足以撼动整个城市面貌甚至国家命运的文化能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个更宏观的视角,让我看到文学和文化是如何与上海的城市发展、社会变革紧密相连,共同谱写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评分读完《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一八四九 ~ 一九○八》之后,我深切感受到作者对于那个时代上海文学与文化转型过程的深刻洞察。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著,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它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亲眼目睹了新思潮的涌动、新文学的萌芽,以及旧有文化传统的挣扎与蜕变。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文学流派、创作手法以及文化现象的细致分析,它们是如何在上海这座开放而又充满矛盾的城市中落地生根,又如何相互影响、竞相发展。那些曾经活跃在上海滩的文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以及他们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智慧,在作者的笔下被重新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他们在咖啡馆里的激烈辩论,看到他们在昏黄灯光下奋笔疾书的身影。这本书让我理解了上海为何能够成为中国近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又为何在短短几十年间就产生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文学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文化精神的史诗。
评分我一直对近代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深感着迷,尤其是它作为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深入了解这段时期上海文学与文化演变的渴望。《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一八四九 ~ 一九○八》这本书,从书名来看,就暗示着一种剧烈的变化,一种从无到有、从旧到新的转型过程。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现这一系列复杂而又微妙的转变的。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那些西方文化的涌入,例如小说、戏剧、报刊杂志等形式,是如何冲击和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又或是,那些本土的文人墨客,如何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积极吸收和创新,最终形成了独具上海特色的文学风格?我尤其关注书中对于“倾城”这一意象的解读,这是否意味着文学和文化的力量,能够深刻地影响甚至改变这座城市的命运和气质?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列举作品和作家,更是试图去揭示文化背后更深层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动因,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这让我对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评分《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一八四九 ~ 一九○八》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在阅读之前,我对那个时期的上海文学和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碎片化的认识,而这本书则将这些碎片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而又生动的画卷。我被书中对于“转异”过程的细致描绘所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或借鉴,而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价值重塑和外在表现形式的革新。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那些“倾城”的文化现象的探讨,它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对具体作品和作家群体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文人心中的挣扎、探索与创造。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置身于时代洪流中的复杂心绪,以及他们对于文学和文化未来走向的思考。这本书不仅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更引发了我对文化生命力以及城市文化特质的深刻思考,让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海上倾城:上海文学与文化的转异,一八四九 ~ 一九○八》本身就极具吸引力,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那个特定时代上海的窗户。读完后,我脑海中浮现的不是冰冷的史实堆砌,而是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黄浦江上往来的帆影,租界里林立的洋楼,以及在那片充满机遇与变革的土地上,文学和文化如何挣扎求新、孕育经典的跌宕历程。作者似乎拥有穿越时空的神奇能力,将那些曾经被尘封的笔触、被遗忘的声音重新带回我们眼前。那些散落在历史角落的作家、艺术家、思想家,他们如何在东西方文明碰撞的洪流中寻找自己的定位,如何用文字勾勒出上海这座城市的灵魂,又如何在这个急速变化的社会中,他们的作品又反过来影响和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文化气质。我对书中对于“转异”这一概念的探讨尤为感兴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演变,更是一种深刻的断裂与重塑,是旧有价值体系在现代性冲击下的瓦解与新生,而文学与文化恰恰是承载和映照这一切最敏感的载体。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过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符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