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经常要面对新道路的探险家,我的座右铭是:『愿效犬马作先锋。』
也许假以时日,许多支持者会看到支持探险的必要,明白探险是保护无数珍贵自然及文化的先驱,没有它,这些东西很可能在我们有机会看一眼或记录下来之前已经消失了。」──黄效文
本书是黄效文先生2006-2008年从事探险及保育的第一手报告。
持续二十多年的观察与纪录,作者眼见惊天动地的变化,近三年的报告大致在「探险家纪实」的主题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两本书结集,但两者之间互有相关,亦不可截然画分。有〈袖珍博物馆大观──云南□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旧城〉、〈七百年西藏古国,亡于两个耶稣会士──西藏古格〉、〈达赖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海南岛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二十多篇珍贵精彩的纪录。全书中英对照,图文并茂。
本书是一位探险家、文化保护者、摄影师、旅行作家面对人类与自然拔河中所呈显的人文关怀。
透过本书,身为资深探险家的作者,带领读者进入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实」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级的图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黄效文 Wong How Man
2002年《时代杂志》提名黄效文为25位亚洲英雄之一,赞誉他是「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内对他的工作报导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时节目。纽约《华尔街日报》曾经在头版登载他的消息。发现频道及国家地理频道都对他的工作做过多次主题报导。
自1974年起,黄效文就以记者身份开始探索中国。他是中国探险学会的创办人兼会长,这所名声卓着的非营利机构,成立目的是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探险、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黄效文在1986年于美国创立中国探险学会之前,曾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队进行六次重要探险行动。在该杂志社期间,他身兼探险、写作、摄影三职,并且发现了长江的一条新源流。他为杂志所撰文章曾获美国外国记者俱乐部报导奖的提名。近年来,他并且为湄公河、黄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黄效文已有十多本着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于1999年获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1990年出版于英国,其问世时间远在全世界对此议题发生兴趣之前;题为Exploring the Yangtze与Tibet的两张光碟,分别获得11个与5个奖项。
中国探险学会成功地进行了数十个保育计画,许多计画后来成为正式的纪录片。黄效文经常在重要的国际演讲行程中受邀主讲,对象包括大企业与特邀的听众团体。不少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都听过他演讲。赞助他所从事工作的包括个人、私人基金会与大企业,后者如国泰航空、可口可乐、港龙航空、Land Rover、欧米茄钟表、声宝国际电器、施华洛世奇、瑞士联合银行等。
他的座右铭是「完成有价值的计画并不够,还要有创新的解决手段。」这句话的前半能让人安心,后半才是好玩、具挑战性的部分。
译者简介
秦唐
笔名。替天下文化译过多本书籍,如《沙漠隐士》、《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组织大师韩第的生命故事》、《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序── 高希均
序── 严长寿
前言── 黄效文
自贡三宝──四川自贡
袖珍博物馆大观──云南□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旧城 香港
七百年西藏古国,亡于两个耶稣会士──西藏古格
达赖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
世界上数目最少的一种濒危老虎──美国圣地牙哥
黑市与夜间飞行──缅甸仰光
中越边界今古传奇──广西靖西
桂林今昔三十年──广西桂林
深圳回首三十年──广东深圳
海南岛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
驼峰飞将的告别飞行──旧金山
飞越驼峰华人不缺席──云南香格里拉
伊斯兰的中国脸
我的第一卷中国幻灯片──香港
保育与现代化的十字路口──海南洪水村
飞行先锋陈文宽──香港
一个教会的没落──瑞士日内瓦
国王的飨宴──德国慕尼黑
消失中的母系社群──云南泸沽湖
后记 黄效文
序言
严长寿
二十年前,就认识了黄效文先生,是在一个青年总裁协会的场合,吴东昇先生把这位杰出的青年探险家介绍给台湾的朋友,当时他进行了长江源头新发现的壮举,令我印象深刻。
很年轻的时候,我也有探险的向往与梦想,曾经当过领队,也曾与一群国际友人在二十多年前就到当时很荒瘠的印北尼泊尔登山,以及到孟加拉去打猎。开着老式的Land Rover,装备很破烂,要克服地型、气候、高山病、体力极限….等种种困难,虽然只是浅浅的尝试,却也因此知道探险是要靠着周密计画及高度毅力才能完成的事。
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及时间的不允许,不能再从事年轻时的活动,变成了生命中的遗憾。当我有机会看到一位真正的探险家,用他擅长的摄影以及文字,记述山川荒漠人迹罕至之地的奇闻异录,真让我有身历其境的感动。
黄效文先生不只是一位探险家,他于一九八六年成立的中国探险学会,自始就决定以自然与文化的保育作为使命。他们的机会及成绩令许多人歆羡,包括能进入别人无法前去的自然保护区,探察黄河源头,利用美国NASA最新太空科技发现了中国长江的新源头等等……,他做的事引起全世界主流媒体重视,他写的书也在英语世界及中文世界发行,《时代杂志》将他列为二十五名亚洲英雄之一,更给予一个赞语:「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
在这些风光的背后,我相信,他所遭遇的的辛苦劳累、危机难测比一般人多得多,他到达之处最高海拔五千六百八十公尺,最低则降到海平面下一百五十四公尺;霜风雨雪、土石泥流是家常便饭,有连续二十九天没洗澡的纪录,也曾在国境边界遭到拘留。
越到后期因为成绩显眼,支持者众,装备进步,他在旅途中的辛苦或可得到舒缓,但非营利事业的经营也煞费苦心。现在中国探险学会已经从当初草创只有一部旧的越野车发展成拥有十一辆车,并且经营好几所中心与博物馆的事业体,集合了不少志工,培养了年轻一代的探险家,他的贡献又不只于探险及着作而已。
借着黄效文先生出版新书的机会,让我借此重温年轻时的梦想,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这些精彩绝伦的照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读者们千万不要错过。
作者序
黄效文
跟几乎任何一个有头有尾的东西没有两样,每一条河都有个源头,也有个出口,不管它是往外流,流到大海,还是往内流,消失在沙漠。我这两本孪生书,其中一本的取名灵感就来自于此。该书以写自然为主,另一书则以文化为主,两者正是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关注的两个面向。
第二本书的名称反映了中国和邻国的古老文化传统。几度春秋(「春秋」跟中国古代周朝的一个时期恰好同名),不知有多少事情发生,形成动人的故事。我的个人经验只不过是这座庞大的知识财富之冰山一角。
在关于探险与自然世界的许多章节中,有两篇写的是寻觅湄公河的源流,并造访湄公河出海口。湄公河流经六个国家;这两章很恰当地代表了我最近的工作内容,已从中国延伸至其周围国度。
有些章节似乎围绕着一个熟悉的主题打转。原因在于我的工作不只涉及一地的初步探索,往往要多次重访以便就地进行研究、保育的计画,构成一种动态的面貌,与时俱进,因此有续集可以不断出现。
我们的行星上有自然与文化两种传承,两者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正在消逝。但愿这两册书所选的文章,不但见证地球财富的逐步侵蚀,也能加强读者感知环境保护的迫切。保护这些资产将是我们留给后代最好的遗赠。
后记
这个系列写到了第七、第八本,我几乎已经用光了好书名了。就像替不断出生的子女命名一样,对于一个习于屡作人父的人而言,这件事的难度越来越高。两本书里的报导多半在田野工作期间写成,我希望读者会觉得《江源河口》和《古国春秋》这两个名字配得上书的内容。
对我来说写作是一大享受,非常令我满足。我常常羡慕能把所有时间、精力都专注于写作一职的作家。然而由于命运使然,我没有那样的特殊优势。我必须尽到其他种种义务、责任,个人生活及专业生涯两方面皆然。
在我所创立的中国探险学会的管理方面,我的时间遭到分割。我得演讲、筹募经费、跟赞助者见面、管理工作人员、主持手上多项研究与保育计画等等。幸好我的探险考察,还有我在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计画地点的停留,都不断提供灵感和题材,激励我的写作志趣。
从很早以前在大学读新闻时开始,我就受到写作的专业训练。今天,写作仍带给我表达自我的特殊喜悦,我很高兴能跟读者分享这种快乐。我很感谢在写作之路上鼓励我的许多人。我要向发行我多本书的高希均先生致最大的谢意;在我的成长定型时期,他刚好也是我的授业教授。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作者的语言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朴典雅的古风,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与活力。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没有用过于血腥暴力的语言,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战场氛围的精准描绘,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和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在紧张的阅读之余,也能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它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行,收获颇丰。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历史题材的书籍市面上太多了。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对细节的把握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他能够从一个微小的物件,一句话语,甚至是某个人物的神态,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物内心的波澜。我最欣赏的是他对时代背景的还原,无论是建筑风格,服饰妆容,还是社会礼仪,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文学的想象力,又不失史实的严谨性。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遗迹中探寻,在古籍的字里行间遨游。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写作方式,让我看得十分过瘾。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他们不再是冰冷的面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个体。
评分这部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格局非常宏大,他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王朝的兴衰,而是将眼光放到了整个文明的演进。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又如何在碰撞中革新。他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从书中了解到,那些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原来有着如此漫长而复杂的起源。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但却一点也不枯燥。他擅长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对历史并非十分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是置身于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坐标中。
评分这部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笔力深厚,将那些遥远的王朝、错综的人物关系、以及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他塑造的那些历史人物,有血有肉,不仅仅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更像是活生生的生命在我眼前展开。他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那种策略的博弈,将士的英勇,以及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凉,都让人身临其境。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细微之处。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宫廷,聆听着大臣们的进谏,感受着君王的权谋;我又仿佛化身于战场,体会着士兵们的浴血奋战;甚至走在市井街头,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烟火气。这种全方位的沉浸感,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和共鸣。作者的叙述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张激烈,时而舒缓深沉,总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欲罢不能。
评分读完这部作品,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那些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更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命运,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我从中看到了权力的腐蚀,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背叛的痛苦,也看到了忠诚的坚守。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尤其是作者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必然。这种抽丝剥茧般的解读,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我甚至开始反思,在今天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困境与选择。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想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