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春秋

古国春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历史
  • 春秋
  • 古国
  • 战争
  • 政治
  • 文化
  • 社会
  • 人物
  • 史学
  • 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为一个经常要面对新道路的探险家,我的座右铭是:『愿效犬马作先锋。』
  也许假以时日,许多支持者会看到支持探险的必要,明白探险是保护无数珍贵自然及文化的先驱,没有它,这些东西很可能在我们有机会看一眼或记录下来之前已经消失了。」──黄效文

  本书是黄效文先生2006-2008年从事探险及保育的第一手报告。

  持续二十多年的观察与纪录,作者眼见惊天动地的变化,近三年的报告大致在「探险家纪实」的主题下以Nature Field Diary和Culture Field Diary分成两本书结集,但两者之间互有相关,亦不可截然画分。有〈袖珍博物馆大观──云南□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旧城〉、〈七百年西藏古国,亡于两个耶稣会士──西藏古格〉、〈达赖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海南岛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二十多篇珍贵精彩的纪录。全书中英对照,图文并茂。

  本书是一位探险家、文化保护者、摄影师、旅行作家面对人类与自然拔河中所呈显的人文关怀。

  透过本书,身为资深探险家的作者,带领读者进入多数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到得了的「奇幻真实」世界。

  一百多幅National Geographic等级的图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黄效文 Wong How Man

  2002年《时代杂志》提名黄效文为25位亚洲英雄之一,赞誉他是「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CNN在十年内对他的工作报导了十一次,包括一段由Richard Quest主持的半小时节目。纽约《华尔街日报》曾经在头版登载他的消息。发现频道及国家地理频道都对他的工作做过多次主题报导。

  自1974年起,黄效文就以记者身份开始探索中国。他是中国探险学会的创办人兼会长,这所名声卓着的非营利机构,成立目的是到中国偏远地区从事探险、研究、保育和教育的工作。黄效文在1986年于美国创立中国探险学会之前,曾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队进行六次重要探险行动。在该杂志社期间,他身兼探险、写作、摄影三职,并且发现了长江的一条新源流。他为杂志所撰文章曾获美国外国记者俱乐部报导奖的提名。近年来,他并且为湄公河、黄河源流的定位奏功。

  黄效文已有十多本着作。其中,From Manchuria to Tibet于1999年获得知名的Lowell Thomas Travel Journalism Gold Award;Islamic Frontiers of China在1990年出版于英国,其问世时间远在全世界对此议题发生兴趣之前;题为Exploring the Yangtze与Tibet的两张光碟,分别获得11个与5个奖项。

  中国探险学会成功地进行了数十个保育计画,许多计画后来成为正式的纪录片。黄效文经常在重要的国际演讲行程中受邀主讲,对象包括大企业与特邀的听众团体。不少国家元首及社会名流都听过他演讲。赞助他所从事工作的包括个人、私人基金会与大企业,后者如国泰航空、可口可乐、港龙航空、Land Rover、欧米茄钟表、声宝国际电器、施华洛世奇、瑞士联合银行等。

  他的座右铭是「完成有价值的计画并不够,还要有创新的解决手段。」这句话的前半能让人安心,后半才是好玩、具挑战性的部分。

译者简介

秦唐

  笔名。替天下文化译过多本书籍,如《沙漠隐士》、《你拿什么定义自己──组织大师韩第的生命故事》、《自耕自食──奇蹟的一年》。

好的,以下是为您量身打造的《古国春秋》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展现书籍的深度与广度,力避公式化表达: --- 《古国春秋》图书简介 历史的深井:探寻文明的源起与流变 《古国春秋》并非一部简单的史料汇编,它是一次对人类早期文明形态的深度“考古”与系统重构。本书聚焦于那些在人类历史的宏大叙事中,因时代变迁、疆域更迭而逐渐隐匿于尘埃之下的“古国”——那些在轴心时代前后,独立发展出独特政治结构、信仰体系与社会运作模式的早期城邦、部落联盟乃至短暂兴盛的王朝。 本书的撰写者以一名冷静的史学观察者的姿态,剥离了后世史家赋予这些古国的浪漫化或偏见化的解读,力求还原其最本真的面貌。我们探讨的“古国”,涵盖了从美索不达米亚的早期城邦到尼罗河畔的早期王朝,从印度河谷的文明遗址到东方大地上萌芽的方国体系,乃至欧洲边缘地带那些尚未被帝国洪流完全吞噬的独立社群。 第一部:泥土与王权——文明的地理基石 本书伊始,我们着重探讨了“古国”诞生的地理决定性因素。古国的形成,往往与特定的地理环境——大河流域的滋养、山脉的屏障、关键贸易路线的节点——紧密相关。 1. 大河流域的初始权力结构: 我们详细分析了苏美尔城邦的“神庙经济”如何演变为世俗王权的雏形。苏美尔的“恩西”(统治者)与“卢伽尔”(大王)之间的权力动态平衡,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对水利系统的控制,构建了早期的社会阶层分化。本书并非仅罗列事件,而是深入解析了这种权力结构如何影响了楔形文字的发展和法律体系的诞生。 2. 早期埃及的“二元统一”与神圣王权: 追溯古埃及前王朝时期(如涅伽达文化)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审视上下埃及的统一是如何在军事征服与宗教整合之间实现的。重点在于“法老”这一概念的逐步神化过程,即世俗统治如何被构建成神意的直接体现,这种王权神授理论在早期古国的稳定性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3. 希腊城邦的胎动: 在地中海沿岸,本书考察了迈锡尼文明衰落后,爱琴海地区城邦(Polis)的碎片化重组。我们关注那些在小块土地上发展出的独特政治试验,如克里特岛与塞浦路斯的早期治理模式,为后世希腊的民主与寡头政治提供了前史性的观察样本。 第二部:信仰、律法与秩序的构建 一个古国得以存续,必然依赖于一套能够被普遍接受的社会规范和一套能够凝聚人心的共同信仰。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支撑这些早期社会运行的“软结构”。 1. 神祇谱系的塑造与国家叙事: 探讨不同古国如何通过选择性地塑造或融合神祇谱系,来巩固其统治合法性。例如,巴比伦在汉谟拉比时代对马尔杜克的推崇,如何有效地将一个相对边缘的城邦神祇提升为整个两河流域的最高主宰。这不仅仅是宗教史,更是国家意识形态构建史。 2. 法律的“石刻”与“泥板”: 对比了不同古国留下的早期法典实例(如乌尔纳姆法典与汉谟拉比法典)。分析其刑罚体系、财产继承制度,揭示了早期法律在维护社会等级、保障关键资源分配(特别是土地和劳动力)方面的核心功能。这些法律文本,是理解古国社会阶层固化的最直接证据。 3. 边界的模糊与身份认同: 在民族国家概念尚未出现的时代,古国的“边界”是流动的,身份认同是基于血缘、效忠和共同的仪式。本书探讨了“他者”是如何被定义的,以及在资源稀缺时,古国如何通过战争或同化来重塑其身份边界。 第三部:技术、贸易与被遗忘的连接 古国的兴衰并非孤立事件,它们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经济互动与技术传播网络。 1. 早期长途贸易的风险与回报: 深入分析了如青金石、锡、象牙等战略物资的贸易路线。以早期的“商人阶层”(如亚述的卡鲁姆商人)为例,研究他们如何在缺乏强力中央政府保护的情况下,建立起跨越数千公里的商业网络,以及这些网络如何反哺了母国的军事与文化发展。 2. 书写系统的功能异化: 书写从最初的记账工具,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记录历史、文学和宗教文本的载体。本书对比了埃及象形文字的仪式性与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的实用性,分析了不同书写载体(纸莎草、泥板、甲骨)对信息传播速度和信息保存程度的影响。 3. 军事技术的扩散与防御策略: 考察了早期战车、青铜兵器等关键军事技术的传播路径。古国如何应对来自草原或沙漠的游牧民族的冲击?他们的防御工事、兵制组织,展示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高效的军事动员。 终章:历史的“碎片”与现代的回响 《古国春秋》的价值在于,它将这些被后世宏大史诗所遮蔽的“碎片”重新整合,提供了一个理解历史发展原初动力的视角。每一个古国的消亡,都不是简单的终结,而是为后继文明提供了教训、技术或文化基因。通过对这些早期治理模式、信仰冲突和经济模式的细致考察,我们得以更清晰地辨识出,人类社会在迈向复杂文明的初始阶段所经历的必然阵痛与创新尝试。 本书献给所有对“文明如何开始”抱有深切好奇心的读者,它将带领您穿透时间的迷雾,直抵历史的源头,感受那片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古老大地上,所闪耀出的智慧与坚韧。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 高希均
序── 严长寿
前言── 黄效文

自贡三宝──四川自贡
袖珍博物馆大观──云南□僳族、中甸那帕海、中甸旧城 香港
七百年西藏古国,亡于两个耶稣会士──西藏古格
达赖七世的祝福──四川理塘
世界上数目最少的一种濒危老虎──美国圣地牙哥
黑市与夜间飞行──缅甸仰光
中越边界今古传奇──广西靖西
桂林今昔三十年──广西桂林
深圳回首三十年──广东深圳
海南岛的生番和熟番──海南洪水村
驼峰飞将的告别飞行──旧金山
飞越驼峰华人不缺席──云南香格里拉
伊斯兰的中国脸
我的第一卷中国幻灯片──香港
保育与现代化的十字路口──海南洪水村
飞行先锋陈文宽──香港
一个教会的没落──瑞士日内瓦
国王的飨宴──德国慕尼黑
消失中的母系社群──云南泸沽湖

后记 黄效文

图书序言

序言
严长寿

  二十年前,就认识了黄效文先生,是在一个青年总裁协会的场合,吴东昇先生把这位杰出的青年探险家介绍给台湾的朋友,当时他进行了长江源头新发现的壮举,令我印象深刻。

  很年轻的时候,我也有探险的向往与梦想,曾经当过领队,也曾与一群国际友人在二十多年前就到当时很荒瘠的印北尼泊尔登山,以及到孟加拉去打猎。开着老式的Land Rover,装备很破烂,要克服地型、气候、高山病、体力极限….等种种困难,虽然只是浅浅的尝试,却也因此知道探险是要靠着周密计画及高度毅力才能完成的事。

  随着年纪增长,身体及时间的不允许,不能再从事年轻时的活动,变成了生命中的遗憾。当我有机会看到一位真正的探险家,用他擅长的摄影以及文字,记述山川荒漠人迹罕至之地的奇闻异录,真让我有身历其境的感动。

  黄效文先生不只是一位探险家,他于一九八六年成立的中国探险学会,自始就决定以自然与文化的保育作为使命。他们的机会及成绩令许多人歆羡,包括能进入别人无法前去的自然保护区,探察黄河源头,利用美国NASA最新太空科技发现了中国长江的新源头等等……,他做的事引起全世界主流媒体重视,他写的书也在英语世界及中文世界发行,《时代杂志》将他列为二十五名亚洲英雄之一,更给予一个赞语:「探险中国的今人中,成就第一。」

  在这些风光的背后,我相信,他所遭遇的的辛苦劳累、危机难测比一般人多得多,他到达之处最高海拔五千六百八十公尺,最低则降到海平面下一百五十四公尺;霜风雨雪、土石泥流是家常便饭,有连续二十九天没洗澡的纪录,也曾在国境边界遭到拘留。

  越到后期因为成绩显眼,支持者众,装备进步,他在旅途中的辛苦或可得到舒缓,但非营利事业的经营也煞费苦心。现在中国探险学会已经从当初草创只有一部旧的越野车发展成拥有十一辆车,并且经营好几所中心与博物馆的事业体,集合了不少志工,培养了年轻一代的探险家,他的贡献又不只于探险及着作而已。

  借着黄效文先生出版新书的机会,让我借此重温年轻时的梦想,也对他有了更深的了解,书中这些精彩绝伦的照片,每一张都得之不易,读者们千万不要错过。

作者序
黄效文

  跟几乎任何一个有头有尾的东西没有两样,每一条河都有个源头,也有个出口,不管它是往外流,流到大海,还是往内流,消失在沙漠。我这两本孪生书,其中一本的取名灵感就来自于此。该书以写自然为主,另一书则以文化为主,两者正是我们这个世界需要关注的两个面向。

  第二本书的名称反映了中国和邻国的古老文化传统。几度春秋(「春秋」跟中国古代周朝的一个时期恰好同名),不知有多少事情发生,形成动人的故事。我的个人经验只不过是这座庞大的知识财富之冰山一角。

  在关于探险与自然世界的许多章节中,有两篇写的是寻觅湄公河的源流,并造访湄公河出海口。湄公河流经六个国家;这两章很恰当地代表了我最近的工作内容,已从中国延伸至其周围国度。

  有些章节似乎围绕着一个熟悉的主题打转。原因在于我的工作不只涉及一地的初步探索,往往要多次重访以便就地进行研究、保育的计画,构成一种动态的面貌,与时俱进,因此有续集可以不断出现。

  我们的行星上有自然与文化两种传承,两者都以前所未有的速率正在消逝。但愿这两册书所选的文章,不但见证地球财富的逐步侵蚀,也能加强读者感知环境保护的迫切。保护这些资产将是我们留给后代最好的遗赠。

后记

  这个系列写到了第七、第八本,我几乎已经用光了好书名了。就像替不断出生的子女命名一样,对于一个习于屡作人父的人而言,这件事的难度越来越高。两本书里的报导多半在田野工作期间写成,我希望读者会觉得《江源河口》和《古国春秋》这两个名字配得上书的内容。

  对我来说写作是一大享受,非常令我满足。我常常羡慕能把所有时间、精力都专注于写作一职的作家。然而由于命运使然,我没有那样的特殊优势。我必须尽到其他种种义务、责任,个人生活及专业生涯两方面皆然。

  在我所创立的中国探险学会的管理方面,我的时间遭到分割。我得演讲、筹募经费、跟赞助者见面、管理工作人员、主持手上多项研究与保育计画等等。幸好我的探险考察,还有我在一些风景特别优美的计画地点的停留,都不断提供灵感和题材,激励我的写作志趣。

  从很早以前在大学读新闻时开始,我就受到写作的专业训练。今天,写作仍带给我表达自我的特殊喜悦,我很高兴能跟读者分享这种快乐。我很感谢在写作之路上鼓励我的许多人。我要向发行我多本书的高希均先生致最大的谢意;在我的成长定型时期,他刚好也是我的授业教授。

图书试读

※ 七百年西藏古国,亡于两个耶稣会士
二○○六年七月十二日于西藏古格

西元一六二四年,葡萄牙耶稣会教士安东尼奥•安德雷从印度果阿港启程前往西藏。同行的是另一位耶稣会神父曼努艾尔•马柯斯。两人从印度的朝圣者口中知道,有一条路通往位于西藏高原最西边的古格王国。可是,到那里去不只是陆路迢遥,还要攀越喜玛拉雅山脉最高的几个垭口。

对这两个耶稣会教士来说,为了宣扬上帝的教诲和福音,体力的艰苦和地形的障碍都不足惧。毕竟,他们离开欧洲到亚洲来,正是志在于此。当时,已有若干天主教会在印度成立;奉神之名,必须征服新的疆土。开发新教会、授洗新信徒的挑战,带给他们的兴奋和焦虑,简直比喜玛拉雅山的海拔还要高。

翻越了五千七百公尺的玛尔垭口(「Marla」,la即山口之意),整个西藏平原出现在他们眼前。不过,脚下层层叠叠的是壮观至极的砂岩山丘,它们经过千万年的风化,雕琢出难以想像、大小不一的各种形貌。远处则传来崇山峻岭间古格王国的梵唱,彷彿在梦境里。

拉萨以西直到新疆边境的喀喇崑崙山脉,这片地区绝大部分属于最主要的三个王国,古格是其中之一。王国最早成立于第十世纪,当时有三个王子,分别得到一块土地统治。一个后来成为拉达克王国,一个重心在普兰,另一个就是古格。

这两个异乡人在古格被带去晋见国王赤扎西。这里以前从来没有外国人来过,更别说是肤色、面貌这么奇特的外国人了,因此两位神父被当成新鲜玩意儿,能到处走动。他们停留了两个星期,走遍每个角落,然后安东尼奥启程回到果阿。他一定对上司做了热情洋溢的报告,请求派出人员和经费支助他去建立一个新教会。安东尼奥并带回古格国王签封的一封信,信中准予他建立教堂。

这位佛教君主的支持和容忍自有其背景,好心的传教士却没有察觉。赤扎西王在一六二二年父亲去世后即位,然而没多久,就受到弟弟势力的威胁,后者是该国信奉的佛教教派的大喇嘛,是僧院信徒的领袖。简单地说,宗教权力逐渐在侵蚀国王的政治领域,这件事得设法解决。国王看到了利用引进新宗教来围堵弟弟权力的机会。所以,他张开双臂欢迎新来的传教士。

一六二五年八月,安东尼奥带着另一位教士回到古格,开始认真学习藏语,计画在古格长期待下去。一六二六年四月的复活节,国王替西藏第一座天主教堂举行了破土典礼。同年八月教堂完工,从果阿又来了三位神父见证此事。不久,国王、王后成为教堂的常客,去学习《圣经》福音书,甚至向上帝祈祷。要不了多久,王后受洗了。

不过,尽管有王室的认可,这个新信仰在一般人之间并不普遍。一封写于一六二七年十一月,寄往果阿的信,一位教士写道:只有十二个人受洗。到了一六三○年,受洗者不到百人,不过其中包括了一些重要人士;例如:王后、王子、公主,还有国王的一个表亲。在最后的末日来临前,王国境内领洗的总人数不到四百人。
佛教的体系和新来的天主教教士必然要发生冲突,而且情况迅速升温。国王激起数回辩论,让两个信仰较劲,摩擦很快就无法控制。他的偏袒很明显,在一切国事上, 从为军队祈福到主持庆典节日,总是站在天主教教士的一边。这种做法触怒了佛教僧侣、分封的诸侯,以及他们底下无数的随众。公开的冲突开始出现。

终于,僧侣加入国王的世敌拉达克,大步走向王宫,围困碉堡般的王宫好几个月。双方达成停战协定,国王同意让出统治权,从此向拉达克朝贡。然而,和谈是个阴谋,佛教僧侣和拉达克国王的目的是引出困守王宫的赤扎西王。古格王、王后及其随众立刻被捕,成为阶下囚。他们被带往拉达克,从此下落不明。神父被驱逐出境,古格的人民四散,王国留给了高原上冷酷的寒风。

古格灭亡后的四百年间,这个王国几乎完全遭世人遗忘,史籍几乎没有提及。今天,它辉煌的事蹟只能在天主教教士的日记里找到蛛丝马迹,还有就是西藏西部沙漠里大量散布的遗址。直到不久前,随着西藏的再次开放,访客才能来这个古老的王国朝圣。为数不多的访客中,包括了中国探险学会的一支队伍,我们沿着风尘仆仆的丝路,穿越喀喇崑崙的高山,下降到阿里的西部高原(海拔仍在让人晕眩的三千八百公尺),在夜色已现的一个傍晚抵达。

耶稣会士早就不在了。国王、王后及其随众也不在了。但是,战胜的佛教僧侣、君王在哪儿呢?任何战争故事的教训都是,胜利者一如吹过垭口的风,将消逝无踪。

(假如上面所言看起来像好莱坞电影的情节,是的,有部片子即将出炉。有线电视发现频道刚派了一队人去古格,制作一小时的纪录片。)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作者的语言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韵味,既有古朴典雅的古风,又不失现代的流畅与活力。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历史概念具象化,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趣味性。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描写战争场面时,没有用过于血腥暴力的语言,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以及对战场氛围的精准描绘,来展现战争的残酷与无奈。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叙事方式,反而更能触动人心。而且,作者在书中穿插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轶事和充满哲理的思考,让我在紧张的阅读之余,也能会心一笑,或者陷入沉思。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它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合上书本,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旅行,收获颇丰。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毕竟历史题材的书籍市面上太多了。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作者的文笔极其细腻,对细节的把握近乎到了苛刻的地步。他能够从一个微小的物件,一句话语,甚至是某个人物的神态,来勾勒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物内心的波澜。我最欣赏的是他对时代背景的还原,无论是建筑风格,服饰妆容,还是社会礼仪,都写得非常到位,让我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久远的年代。而且,作者在叙述过程中,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使得整部作品既有文学的想象力,又不失史实的严谨性。我仿佛跟着作者一起,在历史的遗迹中探寻,在古籍的字里行间遨游。这种严谨又不失趣味的写作方式,让我看得十分过瘾。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人物的另一面,他们不再是冰冷的面具,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欲望的个体。

评分

这部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作者的格局非常宏大,他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王朝的兴衰,而是将眼光放到了整个文明的演进。我看到了那些古老的智慧如何在传承中发展,又如何在碰撞中革新。他对于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我从书中了解到,那些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化符号,原来有着如此漫长而复杂的起源。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虽然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但却一点也不枯燥。他擅长用生动的语言和鲜活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概念,让我这个对历史并非十分了解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读完这本书,我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根源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渺小的个体,而是置身于一个更加宏大的历史坐标中。

评分

这部书我一口气读完了,感觉像是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作者的笔力深厚,将那些遥远的王朝、错综的人物关系、以及那些惊心动魄的事件描绘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他塑造的那些历史人物,有血有肉,不仅仅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更像是活生生的生命在我眼前展开。他对于战争场面的描写,那种策略的博弈,将士的英勇,以及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悲凉,都让人身临其境。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叙述历史,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俗、以及那些影响历史走向的细微之处。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宫廷,聆听着大臣们的进谏,感受着君王的权谋;我又仿佛化身于战场,体会着士兵们的浴血奋战;甚至走在市井街头,都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烟火气。这种全方位的沉浸感,让我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和共鸣。作者的叙述节奏也把握得恰到好处,时而紧张激烈,时而舒缓深沉,总能牢牢抓住我的注意力,让我欲罢不能。

评分

读完这部作品,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光辉。作者对历史事件的解读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关注那些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更将目光投向了普通人的命运,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我从中看到了权力的腐蚀,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看到了背叛的痛苦,也看到了忠诚的坚守。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普通人,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奋斗与牺牲,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了生命。尤其是作者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让我茅塞顿开,原来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深刻的必然。这种抽丝剥茧般的解读,让我对历史的认知有了全新的维度。我甚至开始反思,在今天的生活中,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困境与选择。这本书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思想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