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唯一「潘柳黛」传记 ∕ 与张爱玲齐名,四○年代上海女作家 ★
1952年7月,张爱玲只身到香港复学,友人告知:「潘柳黛也在香港。」
张爱玲回答:「潘柳黛是谁?我不认识!」
朋友清楚张爱玲余气未消,马上改换了话题……
虽失和于张爱玲,但活跃于各大报章杂志的潘柳黛,是南京、上海和香港的知名作家、记者、主编和编剧,也是「上海四大才女」之中,最长寿、最幸福的一位。
上海四大才女之一.《退职夫人自传》作者
邵氏经典电影《不了情》编剧.经典老歌《忘不了》真正填词人
潘柳黛(1920年生)年表:
194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了四大才女──潘柳黛、张爱玲、关露、苏青。
1948年,《退职夫人自传》出版与苏青名作《结婚十年》堪称「双璧」。
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1950年潘柳黛孤身闯荡香港,继续卖文为生的征途。
1952年之后,出版《明星小传》与《妇人之言》,并撰写多部邵氏电影剧本。
1960~1970年代,成为香港知名记者、编剧和《嘉禾电影》杂志副总编辑。
1980年代,继续在各大报纸、杂志开辟专栏;1988年移民澳洲墨尔本。
1990年代,持续出版书籍,并成为《维多利亚州老人福利指南》封面人物。
潘柳黛在新文学、新闻,以及电影事业之间的贡献功不可没;
她个性随和、为人率真,相较于张爱玲,显得更加多姿多采。
作者简介
周文杰(ZHOU WEN JIE)
1930年11月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曾任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理事、南京市教育科研所特约科研员、《江苏省教育志》编辑;现任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监事、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协会会员;现已定居澳洲。
曾于北京《新文学史料》、 台湾《传记文学》、澳洲《星岛日报》等报刊发表人物传记。出版有《文坛四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的旷世凄美的人生》一书,200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优秀妇女读物奖,该书并获上海文汇《读书週报》推荐。2006年出版《历史的履痕》(与郭存孝合着)。
他序
四大才女 影响深远
家道败落 乱世新苗
就读师范 雏凤初呜
漂泊南京 初尝凄苦
「京报」就职 记者生涯
开辟信箱 指点迷津
短渡日本 上海成名
直言抒怀 声援弱者
走进艺坛 访荀慧生
活跃影界 赞顾兰君
颂白玉薇 情深谊厚
玉薇北归 柳黛黯然
座谈影片 置评如箭
作家聚谈 说古道今
重评文友 感慨良多
出言辛辣 失和爱玲
纪实报导 展示乱市
小报调侃 意在趣乐
舞热带蛇 做准新娘
结婚大喜 轰动沪上
婚礼贵宾 友情绵绵
新婚燕乐 抒文自乐
苦涩婚变 喜得爱女
抗战胜利 多岗谋生
《退职夫人》一鸣惊人
孤身赴港 卖文为生
传承影史 喜谈白光
尖刻调侃 戏谑菁清
小生大亨 好评严俊
两赴南洋 风情万种
电影编剧 名扬香江
编《不了情》享誉五洲
客串演出 招获好评
主持影刊 寓乐于教
吸引影迷 组织联欢
钟情林黛 心照神交
港影万象 荣入邵氏
主编「嘉禾」赞李小龙
叫好金铨 影刊留痕
笔下生花 喝采燕妮
改编《迷惑》 尹氏上映
开辟专栏 为君解结
生性好强 也得罪人
翡翠园地 散文如花
香港笔会 荣任理事
支持控诉 代笔成卷
广受好评 美文长存
重组家庭 痛失夫君
别离香江 移居澳洲
享受福利 颐养天年
婚恋指南 发人深思
入基督教 浮华消褪
採儿访女 再现生平
斯人离世 余音绕梁
后记
生平着作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我满怀着对潘柳黛的敬意,饱含着对这位大姐的思念之情,根据平时了解的点点滴滴写了多篇追思她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澳大利亚的《星岛日报》、《华人日报》及《汉声杂志》上,另在中国《新文学史料》和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上,均简略地介绍过她,2005年1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坛四才女——关露、 潘柳黛、苏青、张爱玲的凄美人生》,以及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社出版了《历史的履痕》(与郭存孝合着),在这两本书中都简要地介绍了潘柳黛的生平和成就,以寄託哀思。但是又深深地感到我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尚不能概括她长达六十年的多姿多彩的创作生涯的全貌。
由于时空跨越了七十个年头,有些资料已经散失,有些仍在尘封中,因此我决定利用余热,沿着潘柳黛生前的主要足迹,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在中国南京、上海、在香港等地寻觅她散落在人间的作品。终于使尘封已久的她当年任记者时的採访报导,及其创作的小说,散文,新诗和歌词以及电影剧作等资料被发掘出来,有幸地得以让一个真实的新文艺作家和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潘柳黛回归社会,从而填补了一段历史的空白。
潘柳黛从1936年十六岁在北京中学生时,为世人留下她的获奖处女作《赏月》为起点,到1997年七十七岁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留下他的宗教诗《父亲颂》的封笔之作,在这漫长的六十一个春秋里,她笔耕不辍,在新闻媒体、新文学和电影事业,及社会学领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为此,我在书中引用了不少入了潘柳黛在不同时期,各种体裁的佳作,旨在让读者从原汁原味中了解她的人生观,婚恋观及其女性主义的本质。
最后要说的话,我首先要感谢潘柳黛女儿李茉莉,儿子蒋友威、蒋友文的支持和帮助;承蒙他们提供了珍贵资料和照片;感谢我的侄女吕邦慧为我寻觅了许多尘封资料;感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学院侯敏跃教授在百忙中为我查找资料;同时感谢我的老伴郭存孝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
限于水准、限于时间,尚有一些已知的潘柳黛作品,如1944年在上海时所写《论胡兰成论张爱玲》杂文,1945年所着之《搜肠集》,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港时的已刊作《路柳墙花》等,均未能寻到,我当须继续努力。本书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2009年于墨尔本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某个特定人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时代的百科全书。作者用他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世界,也塑造了一系列令人难忘的角色。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我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史诗,值得被认真对待,被深入挖掘。它让我对“潘柳黛”这个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作者的才华肃然起敬。我一定会将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因为我相信,它能够带给他们和我一样的触动和启发,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评分这部作品带给我的,远不止一个故事,更像是一种感悟。我从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看到了命运的无常与力量,也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个体所能拥有的坚持与反抗。我不再仅仅关注“她是谁”,而是开始思考“她为何是她”,以及“她如何成为了她”。这种由表及里的探究,让阅读不再是单纯的消遣,而变成了一种自我审视和人生体悟。我发现,书中人物的某些困境,似乎在现代社会也依然存在,只是换了不同的表现形式。这让我对“潘柳黛”这个名字背后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她不仅仅是一个个体,更可能是一种象征,一种对某种普遍情感或经历的代表。这本书让我觉得,文字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它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最深刻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一下子抓住了我的目光,那是一种带有复古韵味的晕染,仿佛能嗅到旧时光里淡淡的香樟木气味。我刚拿到手里,就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但仅从作者的文笔,就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腔调。不是那种直白叙述的流水账,也不是故作高深的晦涩,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像是一位久经世事的老友,轻声在你耳边讲述一个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细腻的情感捕捉能力,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场景,或是人物微妙的心绪变化。这种功力,在当下许多速食文化的图书中是很难得一见的。我开始好奇,这位“潘柳黛”到底是谁?她的人生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曲折?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悬念,像一个未解之谜,让人渴望去探寻真相。我预感,这不会是一本简单的传记,而更像是一次对某个时代、某个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从这个意义上说,即使不了解具体内容,单凭这种引人入胜的开篇和作者的文字功底,就足以让我对其充满期待,相信它能带给我一次精神上的愉悦和思考。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别样的“寻宝游戏”。每一章,每一段,都像是隐藏的线索,引导着我不断去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图景。我曾经尝试着去猜测,去推断,但往往又会被作者巧妙的叙事所颠覆,这正是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它不直接告诉你答案,而是让你跟着它的节奏,一点一点地剥开层层迷雾,直到真相在眼前徐徐展开。这种阅读体验,比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结局的故事,来得更加令人回味。作者的叙事技巧非常娴熟,时而跳跃,时而回溯,却总能保持着故事的流畅性,不会让人感到混乱。我特别喜欢那些在平静的叙述中暗藏玄机的情节,它们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在不经意间引爆,让我惊叹于作者的构思之精巧。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有时候,答案并不在显眼的地方,而在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需要我们用心去发掘。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脑海里一直回荡着一个词:时代。作者仿佛用一种极具穿透力的笔触,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年代,那个风云变幻、人物辈出的时代。我被书中的那些细枝末节深深吸引,比如老上海滩的街景,不同阶层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着的个体命运。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人,更是在讲那个时代背景下,一群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我时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想象自己就身处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空气,聆听那个时代的喧嚣。作者对人物的刻画非常立体,没有脸谱化的好人或坏人,每一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挣扎、无奈和闪光点,这让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处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描写,却往往能成为串联起人物内心世界和外部环境的关键线索。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解一个人,就必须了解他所处的环境,了解那些塑造了他、影响了他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