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人唯一「潘柳黛」传记 ∕ 与张爱玲齐名,四○年代上海女作家 ★
1952年7月,张爱玲只身到香港复学,友人告知:「潘柳黛也在香港。」
张爱玲回答:「潘柳黛是谁?我不认识!」
朋友清楚张爱玲余气未消,马上改换了话题……
虽失和于张爱玲,但活跃于各大报章杂志的潘柳黛,是南京、上海和香港的知名作家、记者、主编和编剧,也是「上海四大才女」之中,最长寿、最幸福的一位。
上海四大才女之一.《退职夫人自传》作者
邵氏经典电影《不了情》编剧.经典老歌《忘不了》真正填词人
潘柳黛(1920年生)年表:
1940年代,上海文坛出现了四大才女──潘柳黛、张爱玲、关露、苏青。
1948年,《退职夫人自传》出版与苏青名作《结婚十年》堪称「双璧」。
1949年上海政权易手;1950年潘柳黛孤身闯荡香港,继续卖文为生的征途。
1952年之后,出版《明星小传》与《妇人之言》,并撰写多部邵氏电影剧本。
1960~1970年代,成为香港知名记者、编剧和《嘉禾电影》杂志副总编辑。
1980年代,继续在各大报纸、杂志开辟专栏;1988年移民澳洲墨尔本。
1990年代,持续出版书籍,并成为《维多利亚州老人福利指南》封面人物。
潘柳黛在新文学、新闻,以及电影事业之间的贡献功不可没;
她个性随和、为人率真,相较于张爱玲,显得更加多姿多采。
作者简介
周文杰(ZHOU WEN JIE)
1930年11月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曾任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校长、高级教师、南京市教育管理学会理事、南京市教育科研所特约科研员、《江苏省教育志》编辑;现任世界华文文学家协会监事、澳大利亚华人作家协会会员;现已定居澳洲。
曾于北京《新文学史料》、 台湾《传记文学》、澳洲《星岛日报》等报刊发表人物传记。出版有《文坛四才女——关露、潘柳黛、张爱玲、苏青的旷世凄美的人生》一书,2005年荣获第四届中国优秀妇女读物奖,该书并获上海文汇《读书週报》推荐。2006年出版《历史的履痕》(与郭存孝合着)。
他序
四大才女 影响深远
家道败落 乱世新苗
就读师范 雏凤初呜
漂泊南京 初尝凄苦
「京报」就职 记者生涯
开辟信箱 指点迷津
短渡日本 上海成名
直言抒怀 声援弱者
走进艺坛 访荀慧生
活跃影界 赞顾兰君
颂白玉薇 情深谊厚
玉薇北归 柳黛黯然
座谈影片 置评如箭
作家聚谈 说古道今
重评文友 感慨良多
出言辛辣 失和爱玲
纪实报导 展示乱市
小报调侃 意在趣乐
舞热带蛇 做准新娘
结婚大喜 轰动沪上
婚礼贵宾 友情绵绵
新婚燕乐 抒文自乐
苦涩婚变 喜得爱女
抗战胜利 多岗谋生
《退职夫人》一鸣惊人
孤身赴港 卖文为生
传承影史 喜谈白光
尖刻调侃 戏谑菁清
小生大亨 好评严俊
两赴南洋 风情万种
电影编剧 名扬香江
编《不了情》享誉五洲
客串演出 招获好评
主持影刊 寓乐于教
吸引影迷 组织联欢
钟情林黛 心照神交
港影万象 荣入邵氏
主编「嘉禾」赞李小龙
叫好金铨 影刊留痕
笔下生花 喝采燕妮
改编《迷惑》 尹氏上映
开辟专栏 为君解结
生性好强 也得罪人
翡翠园地 散文如花
香港笔会 荣任理事
支持控诉 代笔成卷
广受好评 美文长存
重组家庭 痛失夫君
别离香江 移居澳洲
享受福利 颐养天年
婚恋指南 发人深思
入基督教 浮华消褪
採儿访女 再现生平
斯人离世 余音绕梁
后记
生平着作年表
参考书目
后记
我满怀着对潘柳黛的敬意,饱含着对这位大姐的思念之情,根据平时了解的点点滴滴写了多篇追思她的文章,先后发表在澳大利亚的《星岛日报》、《华人日报》及《汉声杂志》上,另在中国《新文学史料》和台湾的《传记文学》杂志上,均简略地介绍过她,2005年1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文坛四才女——关露、 潘柳黛、苏青、张爱玲的凄美人生》,以及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社出版了《历史的履痕》(与郭存孝合着),在这两本书中都简要地介绍了潘柳黛的生平和成就,以寄託哀思。但是又深深地感到我的作品只是冰山一角,尚不能概括她长达六十年的多姿多彩的创作生涯的全貌。
由于时空跨越了七十个年头,有些资料已经散失,有些仍在尘封中,因此我决定利用余热,沿着潘柳黛生前的主要足迹,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在中国南京、上海、在香港等地寻觅她散落在人间的作品。终于使尘封已久的她当年任记者时的採访报导,及其创作的小说,散文,新诗和歌词以及电影剧作等资料被发掘出来,有幸地得以让一个真实的新文艺作家和杰出的女性主义作家潘柳黛回归社会,从而填补了一段历史的空白。
潘柳黛从1936年十六岁在北京中学生时,为世人留下她的获奖处女作《赏月》为起点,到1997年七十七岁时,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留下他的宗教诗《父亲颂》的封笔之作,在这漫长的六十一个春秋里,她笔耕不辍,在新闻媒体、新文学和电影事业,及社会学领域的贡献是功不可没的。为此,我在书中引用了不少入了潘柳黛在不同时期,各种体裁的佳作,旨在让读者从原汁原味中了解她的人生观,婚恋观及其女性主义的本质。
最后要说的话,我首先要感谢潘柳黛女儿李茉莉,儿子蒋友威、蒋友文的支持和帮助;承蒙他们提供了珍贵资料和照片;感谢我的侄女吕邦慧为我寻觅了许多尘封资料;感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英语学院侯敏跃教授在百忙中为我查找资料;同时感谢我的老伴郭存孝研究员的支持和帮助。
限于水准、限于时间,尚有一些已知的潘柳黛作品,如1944年在上海时所写《论胡兰成论张爱玲》杂文,1945年所着之《搜肠集》,以及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香港时的已刊作《路柳墙花》等,均未能寻到,我当须继续努力。本书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2009年于墨尔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