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英时教授着作等身,2006年11月16日,美国国会图书馆馆长詹姆士‧毕灵顿博士宣布余英时获得美国国会图书馆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 ),实在实至名归。
本书是余教授最新的着述。余教授的文化史通释,不但研究上层的经典 (如儒选) 而且也注重下层的民间思想,尤其关怀上、下层之间的互动。不但探索中国思想史的连续性 (continuities) 而且也分析它的断裂状态 (discontinuities)。余教授过去的研究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中国思想史的几个重大的变动时代,如春秋战国之际、汉晋之际、唐宋之际、明清之际,这是四个最有突破性的转型期。今天研究中国思想史不能不具备一种比较的眼光 (comparative perspective),但不能流入一种牵强的比附 (forced analogy)。
本书特色
★余英时教授备受瞩目最新作品!
作者简介
余英时
原籍安徽□山,生于中国天津。燕京大学历史系肄业。1950年入读香港新亚书院,师从国学大师钱穆。1951年在报纸发表文章。1952年,成为第一届毕业生。1955年,被推荐入美国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升,取得历史学哲学博士学位。1959年在哈佛认识了张灏。
历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副教授,哈佛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美国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并曾于1991年至1992年任美国康乃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于美任教期间,余英时培养出许多史学研究人才,包括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黄进兴、陈弱水、康乐、王汎森、林富士,以及北京大学的罗志田等人。
这本《中国文化史通释》确实打开了我对中国历史的一扇新窗口。我一直对那些古代的诗歌、书法、绘画之类的艺术形式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纱,很难真正理解它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创作心境。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作品和作者,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时代独特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以及文人的生活经历,将这些元素巧妙地编织在一起,让原本有些冰冷的艺术品仿佛有了温度和生命。读着读着,我仿佛能看到唐朝诗人笔下的落日余晖,感受到宋代文人画的空灵意境,甚至能体会到明清时期戏曲的婉转缠绵。它让我明白,艺术从来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深深植根于那个时代的土壤之中。尤其是书中对一些非常细致的文化现象的解读,比如古代文人的饮酒文化、茶道礼仪,甚至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都进行了生动细致的阐释,这些细节虽然琐碎,却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来便是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对古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有了更立体、更感性的认识。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士人精神”的探讨,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现了中国古代士人在不同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和坚守,这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走向和文化的发展脉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评分《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又不失幽默的引路人,带我漫步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之中。作者的文字非常生动有趣,即使是那些听起来有些枯燥的历史概念,在他的笔下也变得鲜活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背后文化动因的分析。比如,关于“百家争鸣”的形成,作者不仅列举了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更深入地探讨了当时社会分裂、民族融合的背景,以及思想自由解放的时代氛围,这让我对那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传记,这些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却非常精彩,让我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历史命运,从而理解他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批评,既有宏观的分析也有微观的观察,非常客观和全面。这本书让我不再是机械地记忆历史事件,而是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历史人物的选择,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决策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它让我看到,历史不仅仅是事件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碰撞,是价值观的较量,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变。
评分《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总觉得文化就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哲学思想,或者是那些大人物的丰功伟绩。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文化其实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体现在我们说话的方式、吃饭的习惯、居住的环境,甚至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作者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中国文化如何从各个方面,一点一滴地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比如,书中对儒家思想如何在教育、家庭和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的分析,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中国传统社会如此强调“仁、义、礼、智、信”。再比如,作者对道家思想如何影响了中国人的自然观、养生观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中那种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一面。书中还特别提到了一些非主流的文化元素,比如民间信仰、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一些被历史洪流淹没但仍然具有独特价值的传统技艺。通过对这些多元文化的梳理,我发现中国文化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充满了包容性和多样性,它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创新的过程。这本书最让我感动的是,它并没有把历史人物和文化事件当成冰冷的史实来陈述,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方式,去展现那些鲜活的生命和他们所创造的辉煌。
评分这是一本非常“实在”的书。当你打开《中国文化史通释》,你会发现它不像那些卖弄概念、空喊口号的理论著作,而是脚踏实地,从大量的史料中挖掘细节,然后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进行阐释。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经济发展、科技成就等“硬核”内容比较感兴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朝代的法律条文、赋税制度、货币流通,甚至是对一些古代科技发明,比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评价,不仅阐述了它们的技术原理,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书中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技术、水利工程的介绍,也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那些宏伟的建筑和精巧的设计,至今仍然让我们赞叹不已。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这些问题时,能够将历史事实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技术水平紧密结合起来,避免了脱离实际的空谈。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历史的另一面,那是一个充满艰辛、不断探索、也充满成就的辉煌篇章。它让我明白,文化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经济、政治、科技等方方面面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拿到《中国文化史通释》这本书,是被它厚重的篇幅所震慑,心里还有点打鼓,担心读起来会枯燥乏味。但当我翻开第一页,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了。作者没有像许多历史著作那样,上来就大段地讲述年代和事件,而是从一些非常具体、非常贴近生活的角度切入,比如古代的服饰、饮食、建筑,甚至是古代人的婚丧嫁娶习俗。这些内容对我来说非常生动有趣,让我立刻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旁观者,而是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市井之中,能真切地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书中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化元素,比如古代的称谓、节日庆典的演变,甚至是一些俗语俚语的起源,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证和解读,这让我大开眼界,原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许多东西,都有着如此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渊源。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阐述这些内容时,并没有回避其中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以及它们相互影响、融合的过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是一个有机、动态的整体,这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收获,也让我更加敬畏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