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好每一天:拒絕煩惱,擁抱生活

過好每一天:拒絕煩惱,擁抱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積極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自我提升
  • 生活哲學
  • 幸福感
  • 正念
  • 減壓
  • 人生智慧
  • 個人成長
  • 心靈雞湯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你幸福嗎?答案取決於你的情緒智慧。情緒智慧指的是懂得調理自己的態度和情緒的能力,從待人接物到安身立命,從人際關係到生命意義的領悟與實現,情緒智慧的成熟與否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生活適應力和潛能發展。

  選擇多元化的社會充滿自由,卻也使安定感不時受到威脅與挑戰,障礙精神成長的態度和行為橫生,遂成煩惱。人的煩惱源自貪婪、瞋怒、愚癡、傲慢、疑慮和邪見,執著於這六種知見,神仙也難賜快活藥。想保持健康情緒,唯有:

  ●認真把生活過好:願意去承擔,花功夫經營;腳踏實地的工作,單純愉悅的生活。
  ●把握養心之道:著重在根本煩惱,時時反省和覺察,正確知見和調理。
  ●即時療傷止痛:生活本無常,挫敗難免,積極剋服心創,化為成長。
  ●紓解緊張和焦慮:不讓生活壓力左右你的情緒習慣。
  ●掙脫憂鬱的情緒:徒傷心神的煩惱不能改善際遇,提防身心的因素相互激化。

  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閤現代生活的需要,信仰和生活相融,纔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瞭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其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嚮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嚮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齣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唯識心理學目前已完成六部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閤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齣來。另外五本書分彆為:《換個想法更好》、《尋找著力點》、《勝任自己》、《精神體操》與《生命轉彎處》。

作者簡介

鄭石岩

  心理學傢鄭石岩,宜蘭縣員山鄉人,政治大學教育學碩士,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研究,當過中學老師,也在大學任教多年,並擔任教育部訓育委員會常務委員,負責學校輔導及訓導工作,現已退休。從事心理諮詢與教學研究三十餘年,曾獲頒教育部輔導工作優良貢獻奬;七歲即接觸佛法,對佛學與禪學素有修持;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務農做工經商,人生閱曆豐富,是融閤心理學、教育學與禪佛學於日常生活應用的倡言人。他理論與實務並具,著作超過四十本,曾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圖書金鼎奬,是積極入世,以書文度人的最佳見證。每年有兩百場以上的演講,其著作在海內外廣受歡迎,自詡為踏實悅樂的生活者。目前研究與旅行是他的學習方式,寫作與演講是他的工作,助人與講經則是他的行持。

《心之所嚮,素履以往:一場關於自我覺醒與人生重塑的旅程》 這是一部關於“嚮內探索,嚮外創造”的深刻指南。它不提供廉價的速效良方,而是邀請每一位渴望活齣真實自我的讀者,踏上一場審視內心深處、重構生命藍圖的史詩級旅程。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外界的喧囂和期望如同無形的潮水,不斷衝刷著我們對“我是誰”的認知。許多人發現,即便物質生活日益豐裕,內心深處卻依然漂浮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空虛與焦慮。我們追逐著社會定義的成功,卻常常在抵達終點時發現,那裏並非我們真正渴望的風景。 《心之所嚮,素履以往》正是為那些站在人生十字路口,感到迷茫、渴望突破慣性、尋找生命深層意義的人們而作。它不是一本簡單的勵誌讀物,而是一部融閤瞭哲學思辨、心理學洞察與實踐工具的“人生重置手冊”。 第一部分:解構幻象——看見我們被束縛的牢籠 本書的開篇,將帶領讀者進行一次徹底的“去魅”之旅。我們首先要學會辨識那些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們的“外部劇本”:童年創傷的陰影、社會文化預設的成功模型、以及根深蒂固的自我限製性信念。 第一章:麵具下的真實自我 我們會深入探討“角色扮演”現象,分析我們在傢庭、職場、社交場閤中戴著的無數麵具是如何消耗我們的生命能量的。通過一係列反思性提問,讀者將被引導著去挖掘,在這些麵具之下,那個未經修飾、最純粹的“你”究竟渴望什麼?我們不會簡單地譴責“社會”或“他人”,而是著重於個體如何無意識地選擇強化這些束縛。 第二章:恐懼的結構與逃避的循環 恐懼是阻礙我們前行的最大障礙。本書將運用清晰的框架解析不同類型的恐懼——對失敗的恐懼、被拒絕的恐懼、對未知的恐懼——它們是如何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建立起復雜的防禦機製,並引導我們陷入“舒適區陷阱”的。重點在於,我們如何識彆齣那些看似閤理的“逃避行為”(如拖延、過度計劃、麻木的娛樂),並理解它們實際上是如何保護我們遠離真正的成長。 第三章:時間的錯位:活在過去與擔憂未來 我們的大部分心智資源被消耗在對已發生事件的沉湎或對尚未發生事件的過度預演中。本章通過分析“心智漫遊”的代價,闡述瞭時間錯位如何削弱我們對當下行動的掌控力。讀者將學習如何錨定自己的注意力,將能量重新導嚮可以産生實際影響的“現在這一刻”。 第二部分:重塑核心——發現內在的羅盤 一旦我們清空瞭頭腦中過載的噪音,真正的重建工作便可以開始。這一部分是全書的核心,它關注於如何建立一個堅實、穩定且能自我驅動的內在操作係統。 第四章:價值的溯源:定義你生命中的“錨點” 我們不再談論空泛的“目標”,而是聚焦於“核心價值觀”。價值觀是驅動我們所有選擇的底層代碼。本書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價值排序法”,引導讀者摒棄那些被環境灌輸的、與自身本質不符的“假價值”,挖掘齣真正能讓生命産生共鳴的、不可妥協的價值基石。這些基石將成為我們在迷霧中航行的燈塔。 第五章:建立內在對話的質量 我們如何對待自己,決定瞭我們能走多遠。本書將詳細拆解“批判性自我對話”的常見模式,並提供一套“建設性重構”的練習。這不是自我贊美,而是學會以一個既誠實又富有同情心的導師身份,與自己進行有益的、推動成長的交流。我們會探討“自我同情”如何成為強大的行動燃料,而非軟弱的藉口。 第六章:從“想做”到“成為”:身份的重塑 真正的改變源於身份的改變。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拖延者”,你就傾嚮於拖延;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正在學習者”,你就會擁抱錯誤。本章探討瞭如何通過微小的、一緻的“身份證明行為”來逐步鞏固新的自我認知。每一次小的成功,都是對新身份的一次投票。 第三部分:實踐與創造——讓心之所嚮成為現實 理論必須落地為行動,願景纔能轉化為生活。第三部分專注於如何將內在的清晰轉化為外在的有效産齣,並構建能夠持續支持這種“真實生活”的環境與習慣。 第七章:低阻力的工作流:與精力共舞 我們不再追求“高效率”,而是追求“高閤一性”——即讓我們的行動與我們的價值深度契閤。本章引入瞭“精力地圖”的概念,幫助讀者識彆自己一天中精力的高峰與低榖,並將最重要的、與核心價值相關的任務安排在最適閤發揮的時刻。重點是培養能夠保護我們內在能量的界限感。 第八章:人際關係的煉金術:高質量聯結的建立 人是我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探討瞭如何識彆並培養“滋養型關係”,並勇敢地退齣那些持續消耗我們內在資源的關係模式。我們將學習如何運用清晰的溝通技巧,錶達真實的需求和感受,建立基於相互尊重而非相互依賴的聯結。 第九章:持續的迭代:擁抱“未完成”的狀態 生命是一個持續演化的過程,而非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本書的最後,將引導讀者建立一個“成長心態”下的反饋機製。我們鼓勵讀者將生活視為一個持續的實驗場,接納生活的不完美和階段性的“未完成感”,並從中提取教訓,進行下一輪的調整和優化。真正的自由,在於接受這種永恒的流動性。 《心之所嚮,素履以往》是一麵鏡子,它不告訴你該往哪裏走,但它會幫你擦亮雙眼,看清腳下的路和遠方的星辰。一旦你確定瞭方嚮,世界將為你讓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總序 / 我的創作曆程 4
導讀 / 正嚮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14
自序 / 掌握隨波逐浪的契機 20

第一篇 認真過好生活 28
1.過好每一天 / 31
2.保持赤子之心 / 34
3.及時做寶貴的事 / 37
4.提振工作的朝氣 / 40
5.發揮創意的樂趣 / 43
6.認真工作的喜悅 / 46
7.應用情緒激發自己 / 49
8.彆急彆拖延 / 52
9.創造愛與溫暖的情感 / 55
10.情緒影響機運 / 58
11.學習駕馭心情 / 61
12.把握幸福之道 / 64

第二篇 把握養心之道 68
1.注意你的心情 / 71
2.適應變化無常 / 74
3.重視應變的情緒 / 77
4.提醒自己愉快 / 80
5.爭取善待自己 / 83
6.生活要有幾分傻氣 / 86
7.應付尷尬的技巧 / 89
8.積極對付逆境 / 92
9.排解時間的壓力 / 98
10.打盹能養精蓄銳 / 98
11.假寐可以養心 / 101
12.做點練氣運動 / 105

第三篇 及時療傷止痛 108
1.覺察情緒的變化 / 111
2.用寬恕來治心創 / 114
3.紓解心理壓力 / 117
4.治癒心理空虛 / 121
5.做一個會笑的人 / 124
6.笑能解除壓力 / 127
7.觸覺可以療心 / 130
8.音樂可以滋養心靈 / 133
9.掙脫脆弱的心境 / 136
10.不找藉口逃避 / 139
11.穩住工作情緒 / 142
12.及時亡羊補牢 / 145

第四篇 紓解緊張和焦慮 148
1.防止心煩氣躁 / 151
2.擺脫緊張的煎熬 / 154
3.事到如今怎麼辦? / 157
4.控製一時的衝動 / 160
5.怎麼化解憤怒 / 163
6.人緣不好的壓力 / 167
7.應付工作的壓力 / 171
8.嘴饞與心理壓力 / 174
9.追求完美的焦慮 / 177
10.資訊焦慮癥候群 / 181
11.剋服急躁的心情 / 185
12.性子急怎麼辨? / 188

第五篇 掙脫憂鬱的情緒 192
1.不墮憂慮的陷阱 / 195
2.宣洩心中的積鬱 / 198
3.麵對人生的低潮 / 201
4.拉抬低落的情緒 / 204
5.排遣厭倦的心情 / 207
6.改正執著的習慣 / 210
7.剋服羞怯的心理 / 213
8.不為自己的說服力擔憂 / 217
9.揮彆懶散的生活 / 220
10.防止懼老癥作祟 / 224
11.憂鬱會傷人 / 227
12.認清憂鬱癥的真麵目 / 230

圖書序言

導讀

正嚮的生活智慧:唯識心理學的意義

  唯識傢指齣:「萬法唯識」。識正確瞭,思考就清醒,生活就幸福。識被扭麯瞭,或者産生情染和執著時,心識活動打結,造成情緒障礙,思考決策錯誤,從而帶來痛苦,更嚴重的是生命意義的迷失。於是,唯識傢採取相當嚴謹的態度,分析識的結構,瞭解其變化,提齣「轉識成智」:把識的活動轉變成正嚮的生活智慧,以拓展積極的人生,共同開創社會的安寜和幸福。這樣的旨趣稱為「大乘」,唯識學是大乘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唯識論》幾乎就是心理學。它是正嚮的生活智慧,目的在引導一個人以積極正嚮的態度,去剋服種種生活的睏難,並以達觀的態度,去看種種的挫敗,重新看到光明的希望和對人生的領悟。

  我把這套唯識論的精義,與現代心理學結閤,用現代心理學的語言、思路和觀念,來活化它的意涵。期待它成為現代人心靈生活的資糧,成為曆久常新的人生明燈。除瞭可供一般人生活和心理調適的藉鏡,也是覺悟修行上重要的用功方法。這套契閤現代人思維和文化的結構性素材,我稱它叫「唯識心理學」。

  唯識心理學的宗旨和重心,在發展個人正嚮的性格、態度、情緒和優點,並引導一個人作正嚮的人生覺悟(正等正覺),找齣有限生命的無盡希望。

  作為一個心理學的研究者,很容易就發現,心靈世界中的「識」,透過個人生活經驗,影響人的行為和心情,左右其生涯和幸福感。因此,務須在現實生活中,培育正嚮的態度、情緒、品格等。此外,個人心靈生活,還包括龐大的文化和集體意識,而且大部分是潛意識的範疇。我深信文化、宗教和民俗之中,所蘊藏的內容,包括儀式、風俗、節慶以及對生命的傳述,有著深遠的影響。如果這些素材沒有經過「轉識成智」的過程,變成現代生活場景中正嚮的態度、正嚮的情緒和自我效能,人就可能迷失,産生負麵的乾擾。唯識心理學在這個層次上,扮演著正嚮的角色。

  人生是否過得幸福、有意義、覺得法喜充滿,決定於你是否具備正嚮情緒、正嚮性格和正嚮的德行或品格。打造這些正嚮心理特質的關鍵,就是轉識成智,就是從唯識心理學齣發。

  生命是一個不斷調適、成長和圓融的過程。因此,生命是艱辛的,也是絢爛的。它既要麵對許多睏窘和挑戰,也能在調適轉變的同時,看到柳綠花明的新天地。生命須用愛來沃壯,纔能發展雄渾的活力,又要以智慧開啓創意和新猷,這樣纔有希望和前景,纔能顯現意義和價值。

  唯識心理學就是用「悲智雙運」,並透過轉識成智來創造生活和豐富生命,並覺悟到究竟第一義諦。

  多年來我從事心理輔導和諮商的研究,結閤西方的心理學和東方的心學,用來協助人們發展潛能,並協助適應睏難的人找迴幸福。現在,我把多年纍積的知識和經驗,融閤唯識論和心理學的學理,建構唯識心理學,它的主要意涵包括:

  .對生命奠定正嚮的觀念和領悟的基礎。
  .陳述應變的智慧和生活調適的方法。
  .提齣生涯發展和心理健康的綱領。
  .揭示精神成長的方嚮、方法和究竟義。
  .提供唯識心理輔導和諮商的學理。
  .釐清學佛的正確觀念和行持要領。

  我們正麵對二十一世紀的衝擊,不隻是金融風暴或環境劇變在影響生活,此後社會變遷將更快速,經濟生活和生産方式變化更迭更是驚人。可以預見,生活緊張、競爭激烈,加上失業的壓力,導緻許多人産生無力感和無助,以緻憂鬱、沮喪和焦慮的人口增加。

  資訊時代的虛擬文化,也造成眼高手低、挫摺容忍力不足的世代,容易挫敗灰心,甚至鋌而走險,為非作歹,這將會是社會不安和紊亂之源。唯識心理學提齣正嚮的行動建議,幫助每個人找迴正麵的生活態度,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石。

  科技越發達,生活水準提高,對於安身立命和生命意義的追尋,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所以生命教育已然成為各國關切的問題。唯識心理學對此亦作瞭正嚮的討論,並關心生命終極意義的實現。

  此外,佛教的信仰和修持,必須配閤現代生活的需要,當信仰和生活相融,不緻造成疏離或衝突,纔能做到解與行相應。唯識心理學提供瞭科學和清晰的解釋,讓修持者有清楚的實踐方法。

  到目前為止,唯識心理學已完成六種作品,都以唯識論中「心所法」為藍本,結閤心理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所建構齣來。它們包括:

  .《換個想法更好》的主軸建立在「遍行」心所上,著重生活和工作的調適,增進自我效能,以實現豐足喜悅的人生。
  .《尋找著力點》的基礎是「彆境」心所,具體討論生涯發展和開展成功人生的要領,並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勝任自己》以「善法」心所為藍本,陳述正麵性格,從發展健康的自尊、麵對真實、學習自律三方麵去發展勝任自己的特質。
  .《精神體操》是從「六度」發展齣來的正嚮德行,透過正嚮的品格和培養心靈的長處,剋服心理睏境,開展全新的精神力,以實現光明的人生。
  .《過好每一天》是從「煩惱」心所轉化來的正麵情緒指標,透過情緒智慧的養成,發展法喜,增進身心健康,實現亮麗的人生。
  .《生命轉彎處》是透過唯識論中轉識成智的精神,把生命的曆程串聯起來,去作調適和實現,並觸及終極關懷的主題,著眼於人生的全麵思考。

  二十一世紀甫一開始,美國心理學傢馬汀.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就提齣「正嚮心理學」的觀念。他指齣:「現代人迫切需要美德、生命的目的,正直及生命的意義。」長處與美德幫助我們抵擋心理疾病,解除痛苦,並帶領我們達到永久性的高峰:生命的意義和目的。

  我從事唯識學的研究和心理諮商實務應用已近三十年,總覺得唯識學中的許多寶貴觀念,都甚為正嚮,對人生有益,所以針對其實用性加以整理。希望這套書能給廣大讀者,帶來美好的生活智慧。

作者序

善用你的情緒智慧

  人的幸福感來自情緒。情緒智慧高,生活品質當然好,歡喜的日子隨處有;情緒智慧低,心情紛亂、處處不如意,再好的成就和享受,也阻擋不瞭痛苦的侵擾。

  這個新世紀,我們將更需要情緒智慧;有瞭它,我們纔會生活得幸福;有瞭它,我們纔能創造新的文明。

  現在我們已經踏上一個新的紀元。延續著過去科技的發展,社會的變遷和經濟生活方式的改變,無疑地,這個新世紀將是一個由高科技所引導的生活方式,相信我們在生活適應上,將會有一番大變動。它將直接衝擊每個人的心靈生活,影響每個傢庭,改變大傢的生活型態。

  於是,我們將更需要情緒智慧:一種懂得調理自己的態度、情感和情緒的能力。因為它能幫助我們發展潛能,給自己安適和自在,也是幸福感之所係。

  公元兩韆年以後,將是一個社會、文化快速變遷,競爭更加激烈的時代:資訊像免洗餐具一般,用過即丟;社會變動快,人際支持越來越不穩定;人與人之間接觸多,但彼此疏遠;虛擬的文化特質,將導緻許多人脫離現實。於是,人的情緒睏擾將隨之升高。要適應這樣一個新世紀,就得先培養情緒智慧。

  我們的社會是開放的,人享有絕對的自由;愛說什麼就說什麼,愛做什麼就做什麼;縱情與浪漫成為時尚,人際的紛擾和衝突增加;生活的安定感不時受到挑戰和威脅。情緒智慧如果沒有培養起來,將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成為生活的不適應者。

  網路的人際交往,將會是一個新的人際互動模式;我們將在虛擬文化中與人往來;交朋友、談生意、相親擇偶,都會透過網路來進行。網路將成為新的人際舞颱,但這個舞颱有著虛擬的特質。你可以扮演好幾個不同角色,給自己許多個暱稱,在網路上切換、摸索和試探,跨越時間、年齡、性彆和身分,和虛擬世界中的其他角色互動,建立關係,得到一些友誼和安慰,但事實上它往往並非是真實的。

  人在還沒有學會坦誠和真心相待之前,為瞭保護自己,免不瞭要用虛擬角色相對待,但這種互動方式會産生虛擬意識,導緻自我認同上的不統整;而相對的,貪婪、野心和敵意,可能就在這種環境中滋長得更厲害。於是個人內在的情緒問題,將變得更復雜,心理壓力也更沉重。

  這類情緒問題,在青少年之中,已經逐漸顯露齣來。

  富裕的社會正是引誘最多的社會,放縱自己的情慾,撤除應有的道德責任,使人變得更脆弱,碰到挫摺時就變得不堪一擊。這時,一種萎靡不振的心情,將擊垮最後的防綫,而接受瞭毒品和酒精的麻醉,徹底摧毀一個人的自我功能。

  頹廢和放逸是富裕社會中的瘟疫,它會衍生憂鬱,剝奪人工作和正常生活的功能,造成心靈生活的殘廢。防杜這種現象,就必須注意情緒智慧的培養,讓個人有一套免受新瘟疫感染的抗體。

  我總覺得,這個新的世紀,將帶領人類走嚮一個高度的文明。然而在這個新文明未降臨之前,人類要麵臨一個新蠻荒,在這期間,我們要剋服許多愚昧,做更多努力,開啓深層的人性智慧。這裏所謂的情緒智慧,將是箇中重要的一環。

  我們已然踏上這個時間的新大陸,但在教育上業經做好這項準備工作嗎?審視教育行政機關,似乎沒有這樣的警覺;看看學校教育,很少校長和教師有這個準備,那麼,我們的下一代,如何去麵對這項新的挑戰呢?現在,我們不得不思考情緒智慧的教導與啓發,否則就真的會來不及。

  再看看成人世界,你我是否對情緒智慧有所重視:在人際上我們真的用愛、公平和正義來待人?在工作上我們踏實盡責?在修己安人上,我們知所內省?處於緊張、競爭的現實世界,我們是否知道如何調理情緒,發展堅毅,保持樂觀和積極?

  情緒智慧並非隻限於情緒的錶達,它包含很廣,從待人接物到安身立命,從人群關係到生命意義的領悟與實現,都是情緒智慧。我們要重視它,學會它,因為它影響我們的身心健康、生活適應和潛能的發展。

  不當的情感、態度和情緒,會乾擾人的思想,做錯誤的判斷,引發偏離或異常的行為。從心理諮商的個案中,可以看齣大部分的衝突、痛苦和適應上的睏難,來自情緒失調;精神上的焦慮、孤獨和沮喪亦源自不當的情緒運作。世界衛生組織(WHO)推估,公元二○二○年時,憂鬱癥將排名戕害人類十大疾病的第二位,因此我們不可不慎,不可不為自己的幸福和健康著想。

  我研究《唯識論》,將它闡釋為唯識心理學,結閤西方的心理學和東方的心靈修持之道,把它用在心理調適和心理諮商上,構成符閤現代人提升生活適應的理論與技巧。本書的重心,則在於如何維護人的情緒生活,保持身心的健康。

  這本書是用心所法中的煩惱法寫成的。唯識心理學的基本觀點是:人的煩惱源自貪婪、瞋怒、愚癡、傲慢、疑慮和邪見,而把這六個因素稱作根本煩惱。唯識心理學傢認為人的睏擾和煩惱,不會無故興起。人會陷入煩惱,一定在以下六個方麵有瞭執著。

  (1)貪:一種執著於名利、色相和各種欲求的心理狀態;不管現在你擁有多少,總是匱乏。它驅使一個人如飢如渴地追逐下去,甚至以非理性的手段來達成目的亦在所不惜。倘使達到目的,也隻是暫時的滿足,他很快又陷入匱乏。因此,其情緒緊張,生活急迫。

  (2)瞋:這是敵意的錶現;當一個人心懷敵意,缺乏對人的關懷和同理心時,隻要稍受挫摺,就會憤怒起來。敵意越強,自我中心也越厲害,所以一有不如意,就會憤怒,而採取攻擊和怒目以視的強烈態度,其情緒激動而失去理性。

  (3)癡:陷入情感、欲望和情緒的漩渦,不能明白事理,看不齣真相,以緻不能清醒地生活。癡是無明之源,是迷失自己生活的方嚮,是做錯誤反應、走進死鬍同的原因。

  (4)慢:自以為瞭不起,膨脹自己,瞧不起彆人。這會造成更多人際摩擦,聽不到彆人的忠言,更嚴重的是自尊容易受傷,而造成煩惱和睏擾。慢的背後往往隱藏著自卑,而錶現齣自負、堅持己見,併發齣敵意和自我中心。

  (5)疑:一種不安全感長期潛伏在心中,從而造成防衛、疑慮、緊張和焦慮。令人猶豫不決,難做抉擇,心理壓力隨之增加,最後往往不能麵對現實,失去積極樂觀的態度,而採取退卻或逃避的消極態度。

  (6)邪見:堅持錯誤的生活觀念,顛倒事理而扭麯是非。包括自私自利而忽略崇高的生命意義(身見);偏頗和極端的看法(邊見);邪惡不善的看法(邪見);功利現實的觀念和態度(見取見);把邪惡的觀念和行徑奉作人生的紀律(戒禁取見)。

  這六種知見,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睏擾,甚至引起精神生活的退化、壓抑和崩潰。因此,把它們稱為根本煩惱。也就是說,如果人犯瞭這六種錯誤,其精神生活將受扭麯,造成許多煩惱、緊張和焦慮。

  人若有瞭以上精神生活的錯誤,就會帶來生活和工作的睏擾,從而衍生情緒問題。《唯識論》中把它稱做隨煩惱,依其性質及對人的傷害程度分成三大類:

  (1)小隨煩惱:這是併發性的不當情緒,包括對挫摺和對自己不利的事憤怒(忿);心懷惡意結怨、仇恨(恨);掩飾、逃避和退卻(覆);狂躁和暴行而傷害彆人(惱);嫉妒彆人比自己好和想破壞他人的好事(嫉);吝嗇小氣(慳);欺騙詐取(誑);諂媚逢迎(諂);傷害攻擊彆人(害);驕傲霸氣,自我中心(憍)。它使人緊張焦慮,心理不安,所以是小隨煩惱。

  (2)中隨煩惱:這是疏於覺察所帶來的睏擾,包括缺乏內省不肯自我檢討(無慚);不顧社會的公義規範,一意孤行,不願相互扶持(不愧)。它妨礙心智成長,不能增進個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是中隨煩惱。1920

  (3)大隨煩惱:這是理性與情感衝突引發的情結,包括內心浮躁不安靜(掉舉);情緒低落不振(惛沉);缺乏正確的信仰和信心(不信);消極怠懶(懈怠);縱容情慾,安逸成性(放逸);不肯進修學習,失去記憶(失念);精神渙散錯亂(散亂);錯誤的觀念和行為(不正知)。嚴重破懷理性和情感的正常運作,扭麯精神生活,故稱它為大隨煩惱。

  唯識心理學把煩惱解釋為障礙精神成長的態度和行為,並將其所引發的情緒和續發後果,一起稱為煩惱。換句話說,煩惱和心智功能,是此消彼長的關係,隻要墜入煩惱中,就會使人失去理智,無法開展光明、悅樂和幸福的人生。

  綜閤這些煩惱法的原理,融閤心理學的技巧,就現代人亟需剋服的煩惱,以及發展健康情緒的要領,歸納為以下五個主題:(1)認真過好生活,(2)把握養心之道,(3)及時療傷止痛,(4)紓解緊張和焦慮,(5)掙脫憂鬱的情緒。

  本書共分以上五篇,每篇分彆就最常用的情緒智慧,予以討論,提齣簡要的實用方法,供讀者參酌應用。希望這本書能給讀者帶來情緒智慧和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從而發揮其潛能,過好每一天,實現幸福成功的人生。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天呐,最近真的太需要這本書瞭!生活就像一輛失控的過山車,每天都在追趕各種deadline,處理各種人際關係,感覺自己像個陀螺,被抽打著不停轉。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瑣碎,偶爾還會蹦齣一些讓人糟心的事,搞得我整個人都很焦慮,晚上也睡不好。我總覺得自己好像在原地打轉,想要改變卻又無從下手,好像被一股無形的力量束縛住瞭。每天早上醒來,腦子裏就開始預演一天的“戰鬥”,那種沉甸甸的感覺壓得我喘不過氣。有時候會突然冒齣一個念頭:我是不是一直在浪費時間?我明明有想做的事情,有想去的地方,有想成為的樣子,但似乎都被那些“不得不”的事情擠占瞭。我渴望能找迴那種掌控自己生活的感覺,而不是被生活推著走。我想學習如何更有效地處理壓力,如何從繁雜中抽離齣來,找到屬於自己的平靜。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不再被煩惱纏繞,而是能夠真正地享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哪怕是一杯熱茶,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都能感受到那種純粹的快樂。

评分

總覺得生活裏少瞭點什麼,一種發自內心的、不受外界乾擾的快樂。我常常會陷入一種“比較”的怪圈,看到彆人擁有的,就會覺得自己好像也應該擁有,從而讓自己陷入一種焦慮和不安。有時候,即使事情順利,也會擔心它會不會突然變得糟糕,這種擔憂讓我無法真正地享受當下的幸福。我渴望能夠擺脫這種“不夠好”的念頭,學會欣賞自己,欣賞生活中的平凡美好。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一些啓示,讓我明白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物質的堆積或者彆人的認可,而是源於內心的滿足和對生活的感知。我想要學習如何培養一種內在的平靜,如何不再被外界的喧囂所乾擾,如何用一種更溫柔、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生活中的一切。我希望能夠真正地擁抱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並且活齣屬於自己的獨特光彩。

评分

我一直是個不太擅長“活在當下”的人,腦子裏總是會迴想過去錯過的,或者擔憂未來還沒發生的。這種習慣讓我錯失瞭很多眼前的美好,也讓我常常陷入一種莫名的低落情緒。尤其是在工作不順心或者感情齣現波摺的時候,這種情緒會像潮水一樣席捲而來,讓我感到無力和沮喪。我試過很多方法,比如冥想、運動,但效果都不是很持久,感覺像是治標不治本。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更深入的洞察,告訴我為什麼我們會如此容易被負麵情緒睏擾,以及如何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思維模式。我渴望擁有一種更積極、更樂觀的心態,能夠坦然麵對生活中的挑戰,而不是被它們打倒。我想要學會如何欣賞生活中的小確幸,如何從每一次的跌倒中站起來,並且變得更加堅強。我希望這本書能像一位智慧的朋友,給我指引方嚮,讓我重新找迴內心的力量,不再被過去的陰影和未來的迷茫所束縛,而是能夠真正地活齣自己想要的樣子。

评分

每次看到彆人那種從容不迫、樂在其中的狀態,我都會覺得非常羨慕。自己好像總是被各種瑣事牽絆,情緒也像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尤其是在麵對一些突如其來的變故或者不順心的事情時,我很容易就感到沮喪和無助,甚至會懷疑自己是不是哪裏做得不夠好。我意識到,這種負麵情緒的慣性真的是個大問題,它會不斷地消耗我的能量,讓我對生活失去信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切實可行的方法,教會我如何有效地應對生活中的不如意,如何快速地從負麵情緒中走齣來,並且找到內心的平靜。我渴望學會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用更積極的視角去看待問題,如何不再讓那些小小的煩惱影響我的整體心情。我想要擁有那種“寵辱不驚”的淡然,能夠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並且從中汲取力量,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和有意義。

评分

最近感覺自己活得越來越“纍”瞭,不是身體上的疲憊,而是精神上的那種消耗。每天都像是在完成一項項任務,社交、工作、傢庭,每一項都好像需要付齣巨大的努力纔能勉強維持。我常常會覺得,我明明在很努力地生活,為什麼卻感覺不到快樂?生活似乎變成瞭一場無休止的消耗戰,而我卻像個疲憊的戰士,不知道為瞭什麼而戰。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的生活方式齣瞭問題?是不是我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瞭不重要的事情上?我渴望找到一種更輕鬆、更自在的生活方式,不那麼在意彆人的眼光,不那麼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清那些真正重要的東西,學會放下那些不必要的負擔,從而解放自己的內心。我想要學習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如何在忙碌中找到喘息的空間,如何重新點燃對生活的熱情,不再讓生活變成一種“例行公事”,而是充滿色彩和活力的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