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

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空間
  • 曆史
  • 社會
  • 人文地理
  • 社會學
  • 文化研究
  • 城市研究
  • 地域研究
  • 學術論文
  • 中國社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兩年前,我把1987年到1992年間發錶的部分論文結集齣版,很意外,今天有再版的機會。藉此,把第一版中的錯字加以訂正,而這些校正的工作大部分要感謝王品同學的幫忙。

  兩年中,全球經濟所推動的政治轉變迅速,颱灣社會的持續變化也驚人。當曆史的腳步加速,為瞭避免迷亂,我們因應之道必需跟上,而知識變成有意義的行動僅有的依憑。我們對颱灣的空間與社會的關心仍然持續。而本書最後一章中所努力的方嚮值得更強調,因為颱灣都市運動的幅度與深度都已更提昇,颱灣地域自主性的力量也在不均等發展與地方自治的大勢下急劇提高。我們深知颱灣的曆史與社會條件不過是一個因經濟發展而剛剛纔掙紮離開依賴社會的彈丸之地,可是特殊的發展方式也使我們渾身病痛。麵對全球經濟與資訊社會無情的挑戰,我們的城市與地域能否充分發揮自主的活力與智慧在流動空間與地方空間的拉扯力量之間,在政治經濟功能與文化經驗之間,在權力與草根之間周鏇?在颱灣的城市與地域自主性的動力之中,其實有潛力離開封建的、族群的、血緣的封閉性本質式反應,同時試著探詢目前還看不見的城市與社會。我們感覺得到這種微妙但是尚未被正式對待的力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營造學社-梁思成建築史論述構造之理論分析
第二章 查理.摩爾與後現代主義空間正文的寫作
第三章 是什麼花?是誰的大富大貴?
第四章 原相現形---颱灣新版本的皇帝新衣
第五章 建築批評數則---公共空間
第六章 颱灣非正式營造係統中關於木材使用之營造措詞初擬
第七章 休閑空間的初步理論思考
第八章 休閑的政治經濟學---對颱灣的KTV之初步分析
第九章 空間形式演變中之依賴與發展
第十章 颱灣的經濟發展,蘭嶼的社會構造與國傢公園的空間角色
第十一章 都市過程,都市政策和參與性的都市設計製度
第十二章 颱灣地區國土規劃曆史的迴顧與檢討
第十三章 全球經濟再結構過程中的颱灣區域空間結構變遷
第十四章 颱灣的文化編入與脫落
第十五章 都市計劃與生活空間
第十六章 一個都市實踐的假說
第十七章 關於颱灣的社會運動之幾點看法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真的,我最近在思考我們這片土地的“空間敘事”,這本書的齣現太及時瞭!1987年到1992年,那幾年是颱灣社會一個關鍵的轉摺點,很多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東西,在那時候都還處於萌芽或者激烈的辯論之中。我特彆想知道,書中的論文是如何將“曆史”與“空間”這兩個概念串聯起來的。難道說,我們今天所見的城市景觀,並非自然而然生成,而是過去種種曆史事件——無論是政治決策、經濟浪潮,還是社會運動——在空間上留下的印記? 比如,過去戒嚴時期對土地使用的管控,與解嚴後快速的都市擴張,這之間的空間關係是怎樣的?再比如,不同族群在颱灣這片土地上,是如何在不同時期通過爭奪和塑造空間來確立自己的存在和認同的?那些老街、舊建築,它們承載的不僅僅是建築本身的價值,更是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社會關係,甚至是權力結構的縮影。我想,這本書會提供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身處的環境,理解它為何如此,以及它可能走嚮何方。我期待著,能從書中找到那些隱藏在空間背後的,關於颱灣曆史的深刻解讀。

评分

這本《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簡直就像是為我近期對颱灣社會發展軌跡的睏惑而量身定做的。1987到1992年,那段時期在我看來,就像是颱灣社會的一次“大換血”,舊的秩序在瓦解,新的可能性在湧現。我想,這本書一定不僅僅是學術性的探討,更是對那個時代社會脈搏的精準捕捉。 我特彆想知道,作者們是如何將“空間”作為分析的工具,來解讀那個年代的社會變遷的。舉個例子,我們都知道,解嚴後,過去的管製有所放鬆,那麼在空間的使用和規劃上,是不是也齣現瞭新的景象?比如,人們在公共空間的活動是否變得更加活躍?政治集會、文化活動,它們如何在特定的空間中展開,又如何塑造瞭人們的集體記憶和身份認同?再者,經濟發展帶來瞭人口流動和都市化,這又是如何在空間上得到反映的?城鄉差距的拉大,新的工業區、商業區的興起,它們又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活環境和社區結構?我很好奇,書中會不會有案例分析,具體描繪某個城市、某個社區,在那個特殊的曆史時期,其空間形態是如何演變的,以及這種演變背後隱藏的社會力量是什麼。

评分

看到《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這個書名,我就覺得一股濃厚的學術氣息撲麵而來,但同時又帶著一種對時代的迴溯和反思。1987到1992年,對我來說,那是颱灣民主化進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感覺整個社會都在經曆一次巨大的陣痛與蛻變。我想,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在這段時期,用他們的智慧和洞察力,從“空間”這個獨特的角度,剖析瞭當時社會發生的種種現象。 我尤其感興趣的是,在那個年代,人們是如何看待和利用“空間”的。它是否僅僅是指物理上的場地,還是包含瞭更多社會、文化、政治的意涵?例如,在解嚴前後,過去被高度管控的公共空間,例如廣場、街道,是否開始承載瞭新的功能?它們如何成為人們錶達訴求、集會遊行的場所,從而深刻地改變瞭政治參與的麵貌?再者,經濟的起飛和國際化的進程,又是如何影響瞭颱灣的城市空間和居住模式?那些新興的商業中心、住宅區,它們的齣現又如何重塑瞭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區關係?書中會不會有關於曆史建築、城市規劃、甚至是鄉村變遷的研究,來揭示那個時代特有的空間特徵和社會肌理?我期待著,能透過這本書,理解那個時代颱灣社會在空間層麵的獨特印記。

评分

哇,這本《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光聽書名就覺得很有分量!我最近正好在琢磨颱灣這個地方的過去和現在,以及我們在這裏的生活空間究竟是怎麼形成的,讀到這本書的介紹,簡直就像找到瞭久違的知音。1987到1992年,那可是颱灣社會變遷最劇烈的一段時間,解嚴、政黨輪替的呼聲此起彼伏,外來文化和本土意識也在激烈碰撞。我想,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在這段風起雲湧的時期,用他們的筆觸,深刻地剖析瞭這些現象背後的空間邏輯和曆史脈絡。 我特彆好奇的是,在那個年代,學者們是如何看待“空間”這個概念的?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權力、文化、身份認同的載體。比如,我們常說的“都會區”和“鄉下”,它們之間的界限是如何被曆史塑造的?經濟發展、城市規劃,這些宏觀層麵的決策,又如何在微觀上影響到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改變我們對“傢”的定義,甚至對“國傢”的認同?這本書會不會探討,在這段時期,隨著外來投資的湧入,新的商業空間、居住空間如何崛起,又如何衝擊瞭原有的社區結構?或者,在民主化進程中,公共空間(比如廣場、街道)的角色發生瞭怎樣的轉變,從過去被嚴格管控的場所,變成人們錶達訴求、凝聚共識的舞颱?我感覺,這本書裏一定藏著解答這些疑問的鑰匙。

评分

看到《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這個書名,我立刻感到一股強大的學術氣場,但同時又充滿瞭對颱灣那個特殊時期的關懷。1987到1992年,那幾年正是颱灣社會經曆巨變的關鍵時期,民主化進程加速,社會思潮湧動,一切都充滿著變革的張力。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地方的社會變遷,不能僅僅關注宏觀的政治經濟,更要深入到人們生活的“空間”之中去。 我迫切想知道,這本書中的學者們是如何把“空間”的概念與“曆史”和“社會”聯係起來的。例如,在那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年代,人們的居住空間、工作空間、休閑空間,是否都發生瞭根本性的改變?這些空間上的變化,又反過來如何影響瞭人們的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甚至是對“身份”的認同?書中會不會有關於城市規劃、社區變遷、或者甚至是特定空間(比如夜市、市場)在那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討論?我很好奇,作者們是否會揭示,在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空間是如何被人們重新定義、重新塑造,從而成為承載曆史記憶、反映社會現實的重要載體。

评分

這本《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的書名,立刻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1987到1992年,那段時間颱灣社會就像一鍋正在沸騰的粥,各種思潮、各種力量都在碰撞和角逐。能夠在這個時期,從“空間”的視角去審視“曆史”與“社會”,我覺得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新穎且有價值的研究方嚮。 我很好奇,書中的作者們是如何理解“空間”的?它是否僅僅是地理上的位置,還是包含瞭更多關於權力、文化、身份認同的維度?在那個社會急劇轉型的年代,政治上的開放、經濟上的蓬勃發展、以及外來文化的湧入,這些因素是如何在“空間”上留下痕跡的?比如,城市的發展規劃、建築風格的變遷,是否反映瞭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和發展方嚮?再者,不同社會群體,比如鄉下居民和城裏人,他們所擁有的和感受到的“空間”是否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體驗?書中會不會探討,在那個年代,人們對於“傢鄉”、“故土”的認同,是否也與他們所處的空間,以及空間背後的曆史記憶緊密相連?我非常期待能從這本書中,看到對颱灣社會變遷更深層次、更細膩的解讀。

评分

《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這個書名,簡直就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對颱灣那段特殊曆史時期認識的新大門。1987年解嚴,1992年,這五年可以說是一段風起雲湧、巨變頻仍的歲月。我想,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在這段時期,以“空間”為切入點,深刻地洞察瞭當時的曆史進程和社會圖景。 我特彆好奇,在他們眼中,“空間”究竟意味著什麼?它是否僅僅是物理的邊界,還是承載瞭權力、文化、身份認同的復雜意涵?在那個社會急速變遷的年代,政治上的開放、經濟上的快速增長、以及外來文化的湧入,這些因素是如何在“空間”層麵得到體現的?比如,城市的發展規劃、建築風格的演變,是否反映瞭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和發展方嚮?再者,不同社會群體,例如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不同族群,他們所擁有的和感受到的“空間”是否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又如何影響瞭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生活體驗?我期待著,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空間是如何被人們重新定義、重新塑造,從而成為承載曆史記憶、反映社會現實的重要載體。

评分

讀到《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的書名,我立刻聯想到颱灣在1987至1992年間所經曆的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那個時期,政治上民主化浪潮風起雲湧,經濟上蓬勃發展,社會文化上也更加多元開放。我一直覺得,理解一個社會的變遷,離不開對“空間”的細緻觀察。 我非常想知道,這本書中的學者們是如何將“空間”這個概念,作為理解那個時代曆史與社會脈絡的鑰匙的。例如,在政治解嚴之後,公共空間(如廣場、街道)的功能是否發生瞭重大變化?它如何成為民眾錶達訴求、凝聚共識的場所?經濟發展的活力,又如何在城市空間上得到體現?新的商業區、住宅區的崛起,對原有的社區結構和生活方式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會不會探討,不同社會群體(例如城市居民與鄉村居民、不同職業群體)在空間體驗上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階層劃分和權力關係?我期待著,本書能從獨特的空間視角,為我揭示那個時代颱灣社會轉型過程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復雜麵嚮。

评分

我必須說,讀到《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這個名字,我的腦海裏立刻就浮現齣無數個問題。1987到1992年,那是颱灣從威權走嚮民主、從封閉走嚮開放的關鍵時期,也是一個社會結構、思想觀念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年代。我想,這本書一定捕捉到瞭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並從“空間”、“曆史”、“社會”這三個看似宏觀實則貼近你我的維度,進行瞭深入的探討。 我一直覺得,我們生活的“空間”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它不僅僅是鋼筋水泥堆砌的建築,更是我們與他人、與社會、與權力互動的場所。在這本書所處的年代,颱灣經曆瞭巨大的社會轉型,政治環境的鬆動、經濟的蓬勃發展、外來文化的衝擊,這些因素是如何在“空間”層麵得到體現的?例如,新興的商業區是如何改變瞭人們的消費習慣和生活節奏?新的居住模式,比如集閤住宅的興起,又對傳統的社區關係産生瞭怎樣的影響?書中會不會討論,在那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不同社會群體——比如城市居民、鄉鎮居民、甚至是不同族群——他們對空間的感知和利用方式,又産生瞭怎樣的差異和衝突?我渴望從中找到關於颱灣社會變遷的,另一種可能存在的,基於空間維度的理解。

评分

這本《空間,曆史與社會:論文選 1987-1992》的書名,一瞬間就擊中瞭我的興趣點。1987到1992年,這五年時間,對我來說,是颱灣社會從壓抑走嚮釋放,從相對封閉走嚮更加開放的關鍵時期。我一直在思考,在這段劇烈的社會轉型中,我們身處的“空間”究竟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僅僅是物質的存在,還是蘊含著更深刻的曆史和社會的意義? 我特彆想知道,在書中,作者們是如何運用“空間”這個概念來分析當時的社會現象的。比如,隨著社會氛圍的改變,人們對於公共空間的利用方式是否發生瞭變化?過去可能被嚴格管製的空間,是否開始成為人們集會、錶達、交流的場所,從而促進瞭社會活力的釋放?再者,經濟的騰飛和國際化浪潮,又是如何在空間上留下印記的?新的城市景觀、新的商業模式,它們如何重塑瞭人們的日常生活,又如何影響瞭人們對“傢”、“社區”、“國傢”的認同感?我非常期待,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空間是如何與曆史事件、社會結構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見的颱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