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我把1987年到1992年间发表的部分论文结集出版,很意外,今天有再版的机会。借此,把第一版中的错字加以订正,而这些校正的工作大部分要感谢王品同学的帮忙。
两年中,全球经济所推动的政治转变迅速,台湾社会的持续变化也惊人。当历史的脚步加速,为了避免迷乱,我们因应之道必需跟上,而知识变成有意义的行动仅有的依凭。我们对台湾的空间与社会的关心仍然持续。而本书最后一章中所努力的方向值得更强调,因为台湾都市运动的幅度与深度都已更提昇,台湾地域自主性的力量也在不均等发展与地方自治的大势下急剧提高。我们深知台湾的历史与社会条件不过是一个因经济发展而刚刚才挣扎离开依赖社会的弹丸之地,可是特殊的发展方式也使我们浑身病痛。面对全球经济与资讯社会无情的挑战,我们的城市与地域能否充分发挥自主的活力与智慧在流动空间与地方空间的拉扯力量之间,在政治经济功能与文化经验之间,在权力与草根之间周旋?在台湾的城市与地域自主性的动力之中,其实有潜力离开封建的、族群的、血缘的封闭性本质式反应,同时试着探询目前还看不见的城市与社会。我们感觉得到这种微妙但是尚未被正式对待的力量。
看到《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这个书名,我就觉得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同时又带着一种对时代的回溯和反思。1987到1992年,对我来说,那是台湾民主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感觉整个社会都在经历一次巨大的阵痛与蜕变。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们一定在这段时期,用他们的智慧和洞察力,从“空间”这个独特的角度,剖析了当时社会发生的种种现象。 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在那个年代,人们是如何看待和利用“空间”的。它是否仅仅是指物理上的场地,还是包含了更多社会、文化、政治的意涵?例如,在解严前后,过去被高度管控的公共空间,例如广场、街道,是否开始承载了新的功能?它们如何成为人们表达诉求、集会游行的场所,从而深刻地改变了政治参与的面貌?再者,经济的起飞和国际化的进程,又是如何影响了台湾的城市空间和居住模式?那些新兴的商业中心、住宅区,它们的出现又如何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关系?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历史建筑、城市规划、甚至是乡村变迁的研究,来揭示那个时代特有的空间特征和社会肌理?我期待着,能透过这本书,理解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在空间层面的独特印记。
评分这本《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简直就像是为我近期对台湾社会发展轨迹的困惑而量身定做的。1987到1992年,那段时期在我看来,就像是台湾社会的一次“大换血”,旧的秩序在瓦解,新的可能性在涌现。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仅仅是学术性的探讨,更是对那个时代社会脉搏的精准捕捉。 我特别想知道,作者们是如何将“空间”作为分析的工具,来解读那个年代的社会变迁的。举个例子,我们都知道,解严后,过去的管制有所放松,那么在空间的使用和规划上,是不是也出现了新的景象?比如,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是否变得更加活跃?政治集会、文化活动,它们如何在特定的空间中展开,又如何塑造了人们的集体记忆和身份认同?再者,经济发展带来了人口流动和都市化,这又是如何在空间上得到反映的?城乡差距的拉大,新的工业区、商业区的兴起,它们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社区结构?我很好奇,书中会不会有案例分析,具体描绘某个城市、某个社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其空间形态是如何演变的,以及这种演变背后隐藏的社会力量是什么。
评分真的,我最近在思考我们这片土地的“空间叙事”,这本书的出现太及时了!1987年到1992年,那几年是台湾社会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东西,在那时候都还处于萌芽或者激烈的辩论之中。我特别想知道,书中的论文是如何将“历史”与“空间”这两个概念串联起来的。难道说,我们今天所见的城市景观,并非自然而然生成,而是过去种种历史事件——无论是政治决策、经济浪潮,还是社会运动——在空间上留下的印记? 比如,过去戒严时期对土地使用的管控,与解严后快速的都市扩张,这之间的空间关系是怎样的?再比如,不同族群在台湾这片土地上,是如何在不同时期通过争夺和塑造空间来确立自己的存在和认同的?那些老街、旧建筑,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建筑本身的价值,更是过去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甚至是权力结构的缩影。我想,这本书会提供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身处的环境,理解它为何如此,以及它可能走向何方。我期待着,能从书中找到那些隐藏在空间背后的,关于台湾历史的深刻解读。
评分这本《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的书名,一瞬间就击中了我的兴趣点。1987到1992年,这五年时间,对我来说,是台湾社会从压抑走向释放,从相对封闭走向更加开放的关键时期。我一直在思考,在这段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我们身处的“空间”究竟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仅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是蕴含着更深刻的历史和社会的意义? 我特别想知道,在书中,作者们是如何运用“空间”这个概念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象的。比如,随着社会氛围的改变,人们对于公共空间的利用方式是否发生了变化?过去可能被严格管制的空间,是否开始成为人们集会、表达、交流的场所,从而促进了社会活力的释放?再者,经济的腾飞和国际化浪潮,又是如何在空间上留下印记的?新的城市景观、新的商业模式,它们如何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如何影响了人们对“家”、“社区”、“国家”的认同感?我非常期待,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充满变革的年代,空间是如何与历史事件、社会结构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台湾。
评分这本《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的书名,立刻勾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1987到1992年,那段时间台湾社会就像一锅正在沸腾的粥,各种思潮、各种力量都在碰撞和角逐。能够在这个时期,从“空间”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与“社会”,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我很好奇,书中的作者们是如何理解“空间”的?它是否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还是包含了更多关于权力、文化、身份认同的维度?在那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政治上的开放、经济上的蓬勃发展、以及外来文化的涌入,这些因素是如何在“空间”上留下痕迹的?比如,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筑风格的变迁,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发展方向?再者,不同社会群体,比如乡下居民和城里人,他们所拥有的和感受到的“空间”是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体验?书中会不会探讨,在那个年代,人们对于“家乡”、“故土”的认同,是否也与他们所处的空间,以及空间背后的历史记忆紧密相连?我非常期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对台湾社会变迁更深层次、更细腻的解读。
评分读到《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的书名,我立刻联想到台湾在1987至1992年间所经历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那个时期,政治上民主化浪潮风起云涌,经济上蓬勃发展,社会文化上也更加多元开放。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社会的变迁,离不开对“空间”的细致观察。 我非常想知道,这本书中的学者们是如何将“空间”这个概念,作为理解那个时代历史与社会脉络的钥匙的。例如,在政治解严之后,公共空间(如广场、街道)的功能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如何成为民众表达诉求、凝聚共识的场所?经济发展的活力,又如何在城市空间上得到体现?新的商业区、住宅区的崛起,对原有的社区结构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探讨,不同社会群体(例如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不同职业群体)在空间体验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阶层划分和权力关系?我期待着,本书能从独特的空间视角,为我揭示那个时代台湾社会转型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的复杂面向。
评分看到《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这个书名,我立刻感到一股强大的学术气场,但同时又充满了对台湾那个特殊时期的关怀。1987到1992年,那几年正是台湾社会经历巨变的关键时期,民主化进程加速,社会思潮涌动,一切都充满着变革的张力。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地方的社会变迁,不能仅仅关注宏观的政治经济,更要深入到人们生活的“空间”之中去。 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中的学者们是如何把“空间”的概念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的。例如,在那个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年代,人们的居住空间、工作空间、休闲空间,是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些空间上的变化,又反过来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甚至是对“身份”的认同?书中会不会有关于城市规划、社区变迁、或者甚至是特定空间(比如夜市、市场)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角色和功能的讨论?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否会揭示,在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空间是如何被人们重新定义、重新塑造,从而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
评分《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这个书名,简直就像是一把钥匙,能打开我对台湾那段特殊历史时期认识的新大门。1987年解严,1992年,这五年可以说是一段风起云涌、巨变频仍的岁月。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们一定在这段时期,以“空间”为切入点,深刻地洞察了当时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图景。 我特别好奇,在他们眼中,“空间”究竟意味着什么?它是否仅仅是物理的边界,还是承载了权力、文化、身份认同的复杂意涵?在那个社会急速变迁的年代,政治上的开放、经济上的快速增长、以及外来文化的涌入,这些因素是如何在“空间”层面得到体现的?比如,城市的发展规划、建筑风格的演变,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和发展方向?再者,不同社会群体,例如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不同族群,他们所拥有的和感受到的“空间”是否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又如何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生活体验?我期待着,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让我们看到,在那个充满活力的时代,空间是如何被人们重新定义、重新塑造,从而成为承载历史记忆、反映社会现实的重要载体。
评分我必须说,读到《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这个名字,我的脑海里立刻就浮现出无数个问题。1987到1992年,那是台湾从威权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年代。我想,这本书一定捕捉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并从“空间”、“历史”、“社会”这三个看似宏观实则贴近你我的维度,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我一直觉得,我们生活的“空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它不仅仅是钢筋水泥堆砌的建筑,更是我们与他人、与社会、与权力互动的场所。在这本书所处的年代,台湾经历了巨大的社会转型,政治环境的松动、经济的蓬勃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些因素是如何在“空间”层面得到体现的?例如,新兴的商业区是如何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和生活节奏?新的居住模式,比如集合住宅的兴起,又对传统的社区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书中会不会讨论,在那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不同社会群体——比如城市居民、乡镇居民、甚至是不同族群——他们对空间的感知和利用方式,又产生了怎样的差异和冲突?我渴望从中找到关于台湾社会变迁的,另一种可能存在的,基于空间维度的理解。
评分哇,这本《空间,历史与社会:论文选 1987-1992》光听书名就觉得很有分量!我最近正好在琢磨台湾这个地方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我们在这里的生活空间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读到这本书的介绍,简直就像找到了久违的知音。1987到1992年,那可是台湾社会变迁最剧烈的一段时间,解严、政党轮替的呼声此起彼伏,外来文化和本土意识也在激烈碰撞。我想,这本书的作者们一定在这段风起云涌的时期,用他们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空间逻辑和历史脉络。 我特别好奇的是,在那个年代,学者们是如何看待“空间”这个概念的?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位置,更是权力、文化、身份认同的载体。比如,我们常说的“都会区”和“乡下”,它们之间的界限是如何被历史塑造的?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这些宏观层面的决策,又如何在微观上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改变我们对“家”的定义,甚至对“国家”的认同?这本书会不会探讨,在这段时期,随着外来投资的涌入,新的商业空间、居住空间如何崛起,又如何冲击了原有的社区结构?或者,在民主化进程中,公共空间(比如广场、街道)的角色发生了怎样的转变,从过去被严格管控的场所,变成人们表达诉求、凝聚共识的舞台?我感觉,这本书里一定藏着解答这些疑问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