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Unsettling: Movement/Settlement)是《认识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丛书的第二册。《认识城市》是英国着名的高等推广教育机构「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所筹划一系列以新角度观照当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丛书。「开放大学」规划的丛书向以策画严谨、编写活泼闻名,体察读者需求,以充足多样的经验事例、图表、活动和重要文章选读,勾勒特定领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议题,并能与日常生活体验连结。
《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是《认识城市》系列丛书的第二册,衍生了第一册《城市世界》(City Worlds)里的若干洞见。本书强调城市是开放、流动、相互连结的地方。具体而言,城市之内与之间的连结,不仅是地图上绘制的线条,不只是连接各地,或是拼组城市里不同地区的表面关系。城市关系的运动、节奏、稳定和紧张,乃是刻意为之,一如突显城市生活导源自邻近性与并置的密集状态。放在一起考量,它们的意图是要让城市拥有生命,让城市有活力。
因此,有趣的是,正是城市的地理形势、城市的空间性,可说是提供了这种活力;正是城市随时间演变而没有单一的逻辑或轨迹,让许多不同的故事、许多分歧的未来,可以推向前台,在城市里彼此会遇、共存。无论过往或是当前,它们有部分是城市地理开放性的产物,这或许就是本书最重要的讯息。
本书特色
在城市找寻人生的意义、在城市落地生根、在城市嬉闹玩乐、在城市感受悲伤、在城市不断追求成功、在城市经历人生……。
这是现代人的写照,城市是人生重要的舞台与故事场景,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这大游戏场中不断上演。
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人群,不断往城市移动,对城市的印象既陌生又熟悉,重覆着打包、拆封、装箱、整理,流动已是城市中必然的现象,然而在流动的背后,当问起「何处是我家」的问题时,答案却并非如此肯定,对城市又充满疑惑与迷惘。
或许,从这样的迷惑中可以获得一个肯定的答案,城市,就是游离、开放、流动、人群相互连结的所在。
作者简介
约翰.艾伦(John Allen)
开放大学经济地理学高级讲师。他最近的出版着作包括《缩收中的世界?》(A Shrinking World?, 1995, 与Chris Hamnett合编)和《重新思考区域》(Rethinking the Region, 1998, 与Doreen Massey及Allan Cochrane合着)。
朵琳.玛西(Doreen Massey)
开放大学(The Open University)地理学教授。她最近的着作包括《空间分工》(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第二版,1995)和《空间、地方与性别》(Space, Place and Gender, 1994)。她也是《测深:政治与文化期刊》(Soundings: a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culture)的共同创办人与编辑。
迈可.普瑞克(Michael Pryke)
开放大学社会科学院讲师。他曾发表许多有关金融与城市议题的论文。具体地说,他的研究检视了货币与金融的地理学,以及空间之生产。
译者简介
王志弘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学社会发展所副教授。近期译着有《现代地理思想》、《地方:记忆、想像与认同》、《性别、认同与地方:女性主义地理学概说》、《遇见都市:理论与经验》、《新帝国主义》、《新自由主义化的空间:迈向不均地理发展理论》、《城市世界》、《无法统驭的城市?:秩序∕失序》等书。
这本书的标题《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立刻勾起了我身为一个曾经的“过客”在高雄的种种回忆。高雄,这座海港城市,一直以来都充满了活力与变化。我曾在那片土地上求学,感受过它独特的港湾文化,也体验过它那股热情又直接的生活方式。这里的“骚动”不是台北那种紧绷的、高效的节奏,而是一种更接地气的、充满生命力的喧嚣。我总觉得高雄像是台湾经济发展的缩影,从过去的工业重镇,到现在的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这里的“移动”总是伴随着巨大的转型和挑战。“定着”这个词,在高雄的语境下,则显得格外珍贵。在这里,人们对于“根”的眷恋似乎更加强烈,无论是对于老社区的守护,还是对于在地传统的坚持,都让我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温度。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高雄这种既开放又怀旧的特质?它会关注那些在巨变中坚持下来的老行业和老味道吗?它会探讨年轻人如何在高雄找到发展的可能,同时又不失去这份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定着”感吗?我对高雄的印象,总是在现代化的港口和古老的渔村之间徘徊,充满了矛盾又和谐的美感。我希望这本书能捕捉到这种复杂的情感,让我们这些曾经或现在居住在高雄的人,重新认识这座城市,理解它为何如此吸引人,又为何让我们如此依恋。
评分《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我那在台南生活多年的叔叔。他一直坚持保留着他们家族在台南的老宅,即使周围早已高楼林立,他依然守着那份历史的痕迹。台南,在我看来,是最具“定着”感的台湾城市。它的节奏缓慢,生活闲适,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早的况味。但另一方面,台南又在悄悄地“骚动”着。近年来,许多年轻的文创工作者和创业者涌入台南,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创意,老街区焕发新生,新的咖啡馆、特色小店层出不穷。这种“骚动”,不像台北那样具有侵略性,而更像是一种温和的渗透,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平衡台南的“慢”与“新”?它会关注那些坚守传统的台南人,还是会聚焦于那些在这片古都注入新血液的“移动者”?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台南那种独有的“韧性”,一种在传承与创新中找到平衡的智慧。台南的美,在于它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于它那份不急不躁的生活态度,更在于它在保留古韵的同时,也在拥抱未来的勇气。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台南更多不为人知的侧面,让我更深入地理解这座城市的魅力,以及它在“移动/定着”这个宏大命题下的独特解答。
评分《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这个书名,瞬间让我想到嘉义。嘉义,在我印象中,是一个充满温情和故事的城市,它不像北部城市那样繁华,也不像南部城市那样热烈,但却有着一种独特的醇厚。这里的生活节奏相对缓慢,人们的脸上总是挂着亲切的笑容,有着一种浓浓的“定着”感。然而,近年来,嘉义也开始有了自己的“骚动”。文创产业的兴起,一些特色民宿和咖啡馆的出现,吸引了越来越多对生活品质有追求的“移动者”。我认识一些从其他城市搬到嘉义的朋友,他们都被这里的生活氛围所吸引。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嘉义这种“慢城”的“骚动”?它会关注那些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的嘉义人吗?它会探讨在“移动”人口增加的同时,嘉义人如何坚守自己的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嘉义那种“在地温度”,一种在朴实中蕴含着丰富人情味的生活哲学。嘉义的“骚动”,或许不是轰轰烈烈的变革,而是一种温和的成长,一种在守望相助中悄然发生的蜕变。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让我立刻联想到新竹。新竹,对我来说,一直是个充满科技感的城市,是台湾的“硅谷”。这里的“骚动”主要体现在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人才的不断流动,以及这座城市所散发出的创新活力。然而,新竹也并非只有冰冷的科技,它同样有着丰富的在地文化和生活气息,吸引着许多人前来“定着”。我身边就有不少在新竹工作的工程师,他们在这里落地生根,组建家庭,体验着一种“科技生活”。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新竹这种“科技城”的“移动/定着”?它会关注那些在科技浪潮中,仍然坚守在地文化和传统的人吗?它会探讨新竹人如何在高速发展和追求生活品质之间找到平衡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新竹那种“智慧”的“骚动”,一种在创新与生活之间,人与城市之间所建立的独特连接。新竹的“骚动”,或许是一种理性而高效的驱动力,但它的“定着”,则体现在它所营造出的那种充满可能性和希望的生活氛围。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一下就触动了我对花莲的复杂情感。花莲,对我而言,总是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它是台湾最美的后花园,那里有壮丽的自然风光,有淳朴的人文情怀,是许多人向往的“定着”之地,是逃离都市喧嚣的理想避风港。但另一方面,花莲的“骚动”也从未停止过。从旅游业的兴盛,到外来人口的涌入,再到年轻人对于在地发展的思考,这座城市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我曾去过花莲,感受过它那份宁静与祥和,但也看到了一些因为开发而带来的变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花莲这种“自然城市”的“移动/定着”?它会关注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坚持的在地声音吗?它会探讨在外来文化与在地传统碰撞时,花莲人是如何做出选择的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花莲那种独特的“诗意”,一种在壮丽山海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所建立的深厚连接。花莲的“骚动”,或许不是现代都市的那种工业化、商业化的喧嚣,而是一种更接近自然的、生命力的涌动,是一种对生活本质的追寻。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让我不禁想起宜兰。宜兰,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充满文创气息和自然之美的城市。它不像台北那样拥挤,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情趣,是许多都市人向往的“定着”之地。近年来,宜兰的“骚动”也从未停止过,无论是新兴的艺术展览,还是特色民宿的兴起,都吸引着大批“移动者”前来探索。我曾经去过宜兰,感受过它那份悠闲与自在,也体验过它那充满活力的文创氛围。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宜兰这种“生活美学”的“移动/定着”?它会关注那些在宜兰落地生根,并且将艺术与生活完美结合的创作者吗?它会探讨在外来文化与在地特色碰撞时,宜兰人是如何保持自己独特风格的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宜兰那种“自在”的“骚动”,一种在山海之间,人与创意之间所建立的和谐共鸣。宜兰的“骚动”,或许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极致追求,一种在自然与人文之间找到的绝佳平衡。
评分《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这本封面设计就让我这个在地台北人眼睛一亮,那种疏离又熟悉的都会景象,立刻勾起了我内心深处对这座城市无数的感触。我住在台北多年,每天穿梭在信义区的高楼大厦和老城区的巷弄之间,感受着新旧交织的脉动。书名“骚动的城市”精准地抓住了台北最鲜明的特质——永远在变化,永远有新鲜事发生,但也常常夹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焦虑和不安。而“移动/定着”这两个字,更是直击核心。我见过许多为了工作、学业、家庭而从台湾各地甚至是海外来到台北的“移动者”,他们在这里寻找机会,也在这里扎根;我也看到一些土生土长的台北人,虽然身处繁华都市,内心却渴望着一份宁静和属于自己的“定着”之地。这本书仿佛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每个身处这座城市的人,那份在流动与固守之间的拉扯与挣扎。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台北如何平衡创新与传统,如何让每个“移动者”都能找到归属感,而不只是被时代的洪流裹挟前进。这座城市的美丽,不仅在于它的现代,更在于它根植于历史的厚重,在于它每一个角落都流淌着人的故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带领我重新审视我所熟悉的这片土地,发现那些被我忽略的细节,理解那些我曾经不解的现象,让我对台北的爱,更加深刻,也更加复杂。
评分《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这个标题,让我不禁联想到最近在台中发生的种种变化。台中,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它不像台北那样压迫,也不像高雄那样工业感强,总有一种刚刚好的舒适度。但近年来,台中似乎也加入到了“骚动”的行列。无论是新兴的艺术展演空间,还是层出不穷的特色餐厅,这座城市正在以一种令人瞩目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移动”。我认识不少朋友,他们从台北、从南部来到台中定居,被这里的环境和生活品质所吸引。而对于一些土生土长的台中人来说,他们是否感受到了这种“骚动”带来的冲击?他们是如何在新的变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定着”之处?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台中这种“生活型城市”的独特魅力,以及它在快速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它会关注那些让台中如此宜居的元素吗?它会描绘出台中人如何在这种“移动”与“定着”之间,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生活哲学吗?我想,台中之所以吸引人,不仅在于它的现代化建设,更在于它那种温和、包容的生活态度,以及它在现代与人文之间找到的那种微妙的平衡。
评分《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这个书名,让我想到屏东。屏东,对我来说,总是充满着热情与阳光,那里有着广阔的平原,碧蓝的海岸,以及一种朴实而充满活力的“定着”感。我曾经去过屏东,感受过它那份热情好客的人情味,也品尝过它那充满南台湾风味的美食。然而,近年来,屏东也并非完全停留在过去的形象,它也在经历着某种程度的“骚动”。从垦丁的旅游热潮,到一些新兴的农业文创产业,都吸引着一些“移动者”前来探索。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屏东这种“阳光之城”的“移动/定着”?它会关注那些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寻求创新的屏东人吗?它会探讨在观光产业发展的同时,屏东人如何守护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屏东那种“活力”的“骚动”,一种在阳光与海风中,人与土地之间所建立的热烈情感。屏东的“骚动”,或许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未来的憧憬,一种在自然中孕育的生命力。
评分《骚动的城市:移动/定着》这个题目,让我想起苗栗。苗栗,在我印象中,一直是一个充满乡愁和客家风情的地区,那里有着连绵的丘陵,悠闲的节奏,以及浓厚的“定着”气息。我曾经去过苗栗,感受过它那份宁静与淳朴,也品尝过它那充满人情味的客家菜。然而,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苗栗也并非完全停留在过去,它也在经历着某种程度的“骚动”。我认识一些从都市回到苗栗创业的年轻人,他们试图在新时代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活力。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苗栗这种“慢活”地区的“移动/定着”?它会关注那些为了守护客家文化而努力的人吗?它会探讨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苗栗人是如何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发展可能吗?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苗栗那种“温润”的“骚动”,一种在山水之间,人与土地之间所建立的深厚的情感连接。苗栗的“骚动”,或许是一种对根的眷恋,一种对故乡的深情,一种在缓慢中孕育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