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家安藤忠雄

建筑家安藤忠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Tadao Ando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安藤忠雄唯一、亲自执笔之自传,摄影大师荒木经惟亲自拍摄封面及安藤忠雄照片

  书中收录上百张珍贵照片(安藤忠雄幼年、青年等私人照片、手稿、建筑照片)。历经拳击手、自学走向建筑家之路。但并不是事事如愿,人生很多经历都以失败收场。但他从剩余的可能性中,抓住了微小的希望之光,拼命地生存下去。而现在,他不只是为建筑而生,更致力于环保理念的宣扬、透过种树与环境改造,倡导永续共生的概念。

伟大的建筑家,平凡的人生

  出生在大坂老街的安藤忠雄,是双胞胎中的哥哥,但他因为从小就过继给外婆家,所以是跟着阿嬷长大的孩子。安藤忠雄的阿嬷家是做买卖生意的,从小就没人管他的功课或是生活。所以安藤忠雄每天放学回家就是找同学玩,或是到住家附近的铁工厂、木工厂闲晃,看师傅工作,偶而也跟着学做一点东西。他从小的功课就是倒数几名,也没想过未来要做什么。

  阿嬷只教他:「守信、守时、不说谎、不找借口。」连他生病都要他自己走路去医院看医生,完全训练他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

  安藤忠雄到了高工二年级,跟着弟弟去打拳击,练习不到一个月,就拿到拳击手执照,第四场比赛就拿到四千元奖金,那时大学毕业生起新不过一万元,所以他非常高兴靠自己的身体工作而获得报酬。

  拳击是一种孤单的运动,这种只能靠自己的毅力与努力去练习、上场比赛。安藤忠雄曾代表所属拳击馆去泰国比赛,第一次一个人出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却也让他更加感受到拳击手这条路所要忍受的孤寂。后来,看到世界拳王的练习时,安藤忠雄才体认到自己不管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那样的成绩,毅然决然放弃做一名拳击手。

  虽然他从小就喜欢动手做东西,但引导安藤忠雄走向建筑之路的关键,是世界知名建筑家柯比意。他深受柯比意的作品集而感动,不但自己做了一趟环日本之旅;一九六四年,他带着六十万日币,搭船踏上七个月的世界建筑之旅。在亲眼看到柯比意的建筑之后,他更加确定自己未来的方向。

  一九六九年,安藤忠雄在大坂老街一排旧宅中,租了一兼房子当作自己的事务所。当时,和他一起的工作伙伴,成为他的妻子,一直陪伴他到今日。

  在那个最早的出发点,他设计了住宅的出道作品「住吉的长屋」。这栋备受争议的建筑,却也是安藤忠雄住宅建筑的原点--他认为人类具备足够的韧性与毅力去适应环境,也理当与自然怡然共处。

  自许为都市游击队的安藤忠雄,并不是只有只有将眼光放在建筑而已。对他来说,对抗都市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和一群抱持着共同理念的伙伴,一起为理想奋斗。

  安藤忠雄现在的名气,令人想不到他也曾经被业主拒绝、吃大坂市政府的闭门羹,一个「蛋形」建筑的梦想,曾经等了十多年才实现。充满挫折的人生中,还是藏着许多没有实现的梦想。

  四十年来,安藤忠雄从没没无名、只能躺在事务所地板发呆、打滚、到处找空地发想建筑样式的非学院出身建筑师,至今日争相为世界各大学建筑系聘请授课、并在世界各地留下各种融入自然环境的建筑作品的建筑家,他的六十八岁人生,几乎都是站在黑暗中,朝着眼前的光明,不断抓住机会拼命向前实现梦想。

  安藤忠雄说:「我的人生经历中找不到可以称为卓越的艺术资质﹔只有与生俱来面对严酷的现实、绝不放弃、坚强活下去的韧性。 」

  这不是世界知名建筑家的自谦之词,而是身为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对自己透彻的定义。


【作者简介】

安藤忠雄(Tadao Ando)

  1941年出生于大坂。建筑家。旅行世界各国之后,以自学的方式学习建筑,1969年创立安藤忠雄建筑研究所。曾任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担任东京大学授,2003年转任名誉教授。作品有「住吉长屋」、「万博会日本政府馆」、「光之教会」、「大坂府立近飞鸟博物馆」、「淡路梦舞台」、「兵库县立美术馆」、「沃夫兹堡现代美术馆」等。

  1979年以「住吉长屋」获得日本建筑学会赏,2002年获得美国建筑家协会(AIA)金奖等多项得奖经历。着作有《在建筑中发现梦想--安藤忠雄谈建筑》、《连战连败》、《具备柯比意勇气的住宅》等。

★进行中的计画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艺术馆及建筑馆(2006-停工中)
上海国际设计中心(2006-)
亚洲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大楼(艺术馆)(2009-2010)
龙巖人本樱花墓园(2009-2019)
新东京铁塔【东京sky tree】监工(2006-2012)
九州新干线熊本车站(2013-2016)
东急大井町线上野毛车站(2007-2011)
阿布达比海洋博物馆(2007-2018)
水户市大工町再开发专案(2006-2010)


【译者简介】

龙国英∕Edward Ryu

1990年    赴日
1992 ~ 1994年 大坂艺术短期大学室?设计系
1994 ~ 1997年 京都精华大学艺术学部建筑设计系
1997 ~ 1999年 京都精华大学研究所艺术研究科建筑硕士
交换留学美国南加州建筑大学SCI-ARC (1997)
曾于高松伸建筑设计事务所工作,目前为龙国英建筑事务所代表,忠泰生活开发公司创意顾问、台湾土地开发公司顾问。
为提供现代都市生活者的需求,引荐天童木工、NEXTMARUNI、AURA、TOYO KITCHEN STYLE、KITA’S喜多俊之、amadana等生活品牌进入台湾。

【审定者简介】

褚炫初

安藤忠雄先生指定口译,现为日商桔地设计台北办事处代表。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在成为建筑家前
透过旅行与自学学习
建筑的原点,家
挑战都市建筑
为什么使用混凝土
在断崖的建筑,向极限挑战
持之以恆才能成就建筑
大坂成长的建筑家
在这个世界村的时代
为了孩子们建筑
面对环境的世纪
日本人的灵魂
光与影

图书序言

我从事建筑已过了四十年,
虽然社会与建筑的处境有很大的改变,
但我面对建筑的基本态度,
依旧是﹁对抗都市的游击队﹂,
丝毫没有改变。

红砖墙的另一头

如果说我的住宅处女作是﹁住吉长屋﹂,那么我的第一号商业建筑作品,就是在﹁住吉﹂完工后的隔年,也就是一九七七年完工、坐落神户北野町以古老洋房闻名的﹁玫瑰花园﹂︵Rose Garden︶。

这个案子的业主是二十多岁的当地人,我接受了他想盖一栋﹁带给街坊活力﹂的建案委託。实际上北野町当时也受到建设热潮的冲击,古老的街道景观逐渐被毫无品味的大楼与公寓所破坏。这个计画就是当地居民为了阻止毫无章法开发而展开的。

针对﹁保存街廓﹂的主题,我提出不让建筑物的量体在现有的街景中显得突兀的配置计画;此外,也传承红砖墙与山型屋顶这类西式洋房的部分风貌。

在现今的社会中,﹁维护景观﹂一词已相当普遍,但三十年前,当时社会对城市景观的意识薄弱。在这个意义下,我认为考量与周遭的协调,用红砖而不用混凝土外墙,是个正确的选择。

但我在﹁玫瑰花园﹂中真正想打造的,并不只是红砖墙。我倾注心力的重点,在于墙壁另一头的﹁空间﹂。

那是位于两栋建筑之间的留白空间。当时我想在楼梯挑空的外侧设置回廊,以阶梯相连,并借由店面的排列创造出一条﹁道路﹂。这条会受到风吹雨淋的﹁道路﹂,就像一般马路一样,偶有不规则的弯曲,借此在建筑物中创造出﹁沉淀﹂与﹁停留﹂的空间;而爬上楼梯,便能从墙缝中看到神户的海景——我的构想就是在建筑物内打造另一个市街。

﹁玫瑰花园﹂完工后,受到委託人等爱乡爱土的居民热情支持,以超乎预期的想像融入当地。我认为借由那次机会,﹁造镇﹂的观念便扩展到整个北野町。粗糙的再开发计画宣告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气氛沉稳的复合式商业建筑竞相成形。

在﹁玫瑰花园﹂之后,我在当地又参与了﹁北野小径﹂︵Kitano Alley︶、﹁Rin’s Gallery﹂、﹁Riran’s gate﹂等,十年间大约承接了八项建案。无论是哪一栋建筑,都和﹁玫瑰花园﹂一样,主题放在与周遭环境自然的连结,以及营造场地的热闹气氛。

即便一个个建筑规模都不大,但只要连续兴建,力量就会合而为一。最后北野町宁静的原貌没有受到太大破坏,古老洋房建筑与现代的感性得以共存,重生为崭新的观光胜地。

这是借由居民的双手,串连起小小的点而实现的造镇。

从建筑到都市

这几年来,东京的都市空间产生了新的变化。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虽因为不景气而看似停滞不前,但自九○年代后半﹁政策松绑﹂与﹁结构改革﹂的影响,业界又开始兴建摩天大楼。过了千禧年之后,则陆续出现了大型开发案。

正好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新生代建筑家设计的都心小住宅特刊︾等刊物,一般杂志也开始大肆报导﹁建筑﹂的话题。由此可看出都市的变化,与从前想在郊外购屋的人,纷纷回到市中心的现象,有着相当深刻的关连。东京都的再开发区内,吹起一阵公寓大厦的风潮,而忧心办公大楼供过于求的﹁二○○三年问题﹂2,也闹得沸沸扬扬,为东京的都市空间注入众多的能量。

在高度经济成长下的都市建设,和今日由民间资本所主导的都市建设,最大的差异在于开发策略转向﹁重质不重量﹂。每项建案都打出文化都市或环境都市的号召,积极表明他们不像以往的开发案只重视经济效率。而﹁表参道之丘﹂以﹁媒体旗舰﹂为名,强调其作为流行资讯发源地的特质,亦同样置身在这股洪流中。

关于那一连串的大规模开发计画,有正反两面的许多意见,然而我个人认为六本木之丘虽以商业为基础,但在地价昂贵的地段导入美术馆等文化设施,对日本都市而言是极大的转变。接连完成的国立新美术馆及东京中城,这些设施如果能串连起来,六本木就能成为与上野齐名的新文化圈。但令我担忧的是,这些设施能维持多久。只要属于商业设施的一部分,一旦追求利润的出资者提出要求,获益性较低的文化设施很有可能成为第一个裁撤的目标。

但是,都市的丰裕,是从当地丰富的人文历史,以及刻划了岁月痕迹的空间而来。人们生活和聚集的场所,是不能当成商品拿来消费的。在建筑物承受时间考验,不断兴建之下,同润会青山公寓在宁静的住宅区逐渐改头换面,成为新旧交融并充满魅力的场所,在都市中继续生存下去。

这种因应社会变化的包容力,以及连结时光的坚韧特质,在遭受消费文化侵蚀的现代建筑中,应该是现今不可或缺的要素吧!建于青山公寓旧址的﹁表参道之丘﹂,是我对这项课题所提出的一个解答。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