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比不是不会做回家作业,她只是不想做,但这表示她的六年级成绩将会非常难看。直到一张通知单寄回家里,艾比才了解自己真的可能会重读六年级。除非她愿意被留级,否则她必须完成一个特别的作业:交一个国外的笔友。这还不算太难啦,对一个真的很讨厌写作业的学生来说。
艾比的第一封信被送到了阿富汗的一个小学校,雅米拉成了她名义上的笔友,因为实际上和艾比通信的是她的哥哥萨迪德。
在美国与阿富汗间来往的信件中,艾比和萨迪德发现了这种互动方式可以穿越空间的屏障,他们认识了彼此的文化隔阂以及生活传统的差异。不过,这段随着信件日渐增长的友谊,还是引起某些人的反感。跨界的友情果然并非这么单纯啊!
【安德鲁.克莱门斯系列特色】
★国内好评不断,荣获诚品每月选书、《中国时报.开卷》最佳童书、好书大家读2008年度最佳少年儿童读物奖、博客来网路书店2008「年度之最」选书
★国外获奖无数,荣获美国学校图书馆期刊年度最佳图书、克里斯多福奖、家长评选大奖、号角杂志推荐书......等数十项荣誉肯定
★系列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全美销售数百万册
★风靡全球,已译成德、法、义、英、日、韩...等十余国语言版本
作者简介
安德鲁.克莱门斯(Andrew Clements)
美国备受欢迎与敬重的畅销作家,着作超过五十本。克莱门斯为儿童创作图画书,也为青少年写小说。他最着名的作品是也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我们叫它粉灵豆─Frindle》,一出版即畅销,长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美国已销售超过两百万册,获奖数十次,并售出十余国版权。
克莱门斯从中学时代即开始写诗,他曾有一首诗被英文老师评为:「太有趣了,这可以出版!」,开启了他后来的作家之路。他还曾担任过中学教师、为歌手创作歌曲,也曾在出版社担任主编工作。目前是专职作家,住在美国麻萨诸塞州。
译者简介
周怡伶
1976年生于台北。喜欢阅读,小时候爸妈不太买书,只好看每天的报纸,常常把自家餐馆的白皙桌面印出一层油墨。大学唸新闻系,但不喜欢一见陌生人就问问题,后来做了出版编辑、NGO工作者、教材创作者。为人母后,曾举家旅居英国,于约克大学就读社会研究所。参与编写过〈观察家〉及〈深度旅游〉系列(远流)、〈数学想想〉绘本教材(人本);译作有《地球急诊室》(远流)。
绘者简介
唐唐
本名唐寿南,从小就有一大堆好听、不好听的绰号,现在大家都叫他唐唐,画了很多有趣的绘本和插画。绘本作品《喜欢你》及《短耳兔》,以及温馨可爱的角色和充满巧思的构图,深受大小读者喜爱,并发行日文和韩文版。曾入选加泰隆尼亚插画双年展及亚洲绘本原画双年展荣誉奖的肯定,也多次入选为义大利波隆那儿童书展台湾馆推荐插画家。
推荐序1
打开一扇窗
小时候在利泽简乡下成长,除了《小学生》杂志之外,就找不到其他课外读物了。成年之后,爱上了儿童绘本。自己读,也经常用来当作大学课堂的阅读教材,像是《橘色奇蹟》、《威廉的洋娃娃》等。然而克莱门斯的校园小说,则让我进入了儿童及青少年小说的世界。我一路从《我们叫它粉灵豆─Frindle》,读到《16号橡皮筋》,深深为之吸引,至今热情未减。
有些儿童读物,想要借书传达的观念很清楚(讲得太白),但是缺少了精彩的故事,以致读起来像教科书,而克莱门斯最厉害的就是说故事,读者往往书一上手,就欲罢不能。在他的故事中,小孩充满了创意与能量(也可以说是不乖),但大人总是会尊重小孩的主体,给予信任,不怀疑、不轻蔑、不压制。在问题发生之后,与小孩子共同讨论,想办法来解决难题。
正如其他克莱门斯的校园小说,这本《我的阿富汗笔友》也是好看、有创意,又具教育意义。主角之一的艾比因为课业成绩不好,有可能留级,然而老师并不责骂她,而是与她讨论补救的办法。艾比答应在剩下的时间里,每天要按时做完功课、每科得到B以上的成绩,还要与地球另一端的小朋友做笔友通信。于是,一位住在美国伊利诺平原喜爱攀岩的女孩,与阿富汗山区一位英文流利的男孩(因为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这个男孩是以妹妹的名义写信),就此开展了这项穿越空间与文化障碍的通信之旅。
展读他们彼此往来的信件,那种纯粹的友谊、知心与包容,让人动容。不同的性别、种族、政治与文化环境,看似障碍,却也因此打开一扇窗。这对少男少女,借由信件,不只是更加了解地球另一端的地理、政治与文化;更在对话的过程中,借助于对方不同的眼睛,对于自己熟悉的成长之地,也有了不一样的观点与感受。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了不公义,而人与人之间也必然存在差异,然而克莱门斯总是用爱与包容、信任与创意,让大人和小孩一起努力,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不停学习。每次阅读克莱门斯的校园小说,都是一次次满溢着温暖喜悦的体验。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副教授 毕恆达
推荐序2
让我们的眼睛看到山之外
如何提昇下一代面对未来的能力,是许多人关心的议题,而新世代必备的能力之一,就是语言。英文和中文将是未来世界流通的两种主要语文,更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工具;不论是经济或文化的沟通,都可能使用英文和中文,所以从小扎根,学好语文,必能拓展视野,成为不同文化的沟通桥樑。
此外,世界观和文化差异的认知,是许多青少年必须学习与面对的重要课题。地球村的观念使得青少年求学或工作,不一定会在自己生长的地方,他们或许在亚洲求学,却在欧洲、美洲工作;也有可能在欧洲、美洲成长,但工作是在亚洲或非洲。这让人联想到「四海之内皆兄弟」这句话,它代表的不只是地域关系的改变,更是文化差异的认同。如果让孩子从小培养世界观,多接触文化差异的课程或书籍,对于新的一代来说,都将成为培养他们日渐茁壮、开花结果的泥土与养分。
《我的阿富汗笔友》传达了一些重要的讯息。两个不同国家的人,无论教育文化或生活休闲的背景都不一样,却可以借由通信,获得彼此的互信和沟通,甚至因体会到不同国家地域间的文化差异,逐渐培养出「国际观」。
故事中提到,在美国伊利诺州的艾比.卡森,把照片寄给在阿富汗的雅米拉,这是一种分享的行为,间接也让孩子们学会在未来的世界中,不仅充满了竞争,还要懂得合作与分享。像是故事中的艾比和萨迪德,懂得与彼此分享不同的休闲活动、爬山经验,还有对自然的感受;他们用一粒小石子与一把泥土,唤起了彼此对乡土与大地的热爱。
这个故事也让身为教育者的我们了解,即使学生学业成绩不好,仍然可以借由其他方法,例如结交异国朋友来提昇学习兴趣,甚至作为补救教学的一种方式。
在两位主角的信中,有一首诗足以代表整个故事。诗中有一句话:「风筝上,我画了两只眼睛。风筝高飞,我看见山之外。」希望孩子们的眼睛,都能透过风筝,看见世界的每个角落;希望他们有机会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结交世界各国不同的朋友,并且随着世界观的巨轮,不断向前翻滚。
儿童文学作家 朱钖林
读完这本书,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跨越山河的对话,一种被深深触动的震撼。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的日常生活,那些在新闻里被简化成冲突和战火的土地,其实也孕育着希望和梦想。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当地文化和人情的刻画,他没有刻意去美化或批判,而是以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呈现了阿富汗人民的坚韧和乐观。书中那些关于家庭、友谊和信仰的描写,让我感受到人类情感的共通性,即使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亲情的珍视是相同的。我之前对阿富汗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充满了负面色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它打破了我固有的偏见,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对世界的认知。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纪实文学,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探索,它提醒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尊重不同的价值观。读完后,我忍不住开始搜索更多关于阿富汗的信息,希望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个充满魅力的国家。
评分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但却能引发人深思。作者并没有刻意去煽情或渲染悲情,而是以一种平淡而真实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人民的生活。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阿富汗女性的描写,他展现了阿富汗女性的坚强、勇敢和智慧。在阿富汗的传统社会中,女性往往被视为弱势群体,但这本书却让我们看到,阿富汗女性在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和独立。书中那些关于阿富汗女性的教育、工作和家庭生活的描写,都让我感到非常感动。我之前对阿富汗女性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媒体的报道,充满了负面色彩。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阿富汗女性同样拥有追求幸福和梦想的权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性别平等和女性解放的宣言。它提醒我们,要关注女性的权益,尊重女性的选择,因为女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读完后,我忍不住开始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为阿富汗女性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作者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叙事方式,而是通过书信的形式,将读者带入到那个遥远而陌生的世界。这种方式让读者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了笔友,与阿富汗的朋友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和描写,那些关于阿富汗食物、服饰、习俗的描述,都栩栩如生,仿佛身临其境。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阿富汗历史和政治的背景介绍,但作者并没有刻意去说教,而是将这些信息巧妙地融入到故事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阿富汗的复杂局势。我之前对阿富汗的历史知之甚少,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阿富汗曾经是一个充满文化和繁荣的国家,但由于长期的战乱和动荡,最终沦落到今天的地步。这让我感到非常惋惜,也让我更加理解阿富汗人民的苦难。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历史和文化的启示录。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避免战争,因为战争只会给人类带来痛苦和毁灭。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作者运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考和解读。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阿富汗风景的描写,他将阿富汗的山川、河流、沙漠,都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例如,书中经常出现的山脉,象征着阿富汗人民的坚韧和不屈;而沙漠,则象征着阿富汗的贫困和落后。这些象征意义,让读者对阿富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书中也穿插了一些关于阿富汗神话和传说的描写,这些神话和传说,不仅丰富了故事的内容,也展现了阿富汗人民的文化底蕴。我之前对阿富汗的文化知之甚少,但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阿富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文化和艺术的鉴赏。它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的文化,欣赏不同的艺术,因为文化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以为会是一本充满异国情调的游记,或者是一本关于战争和冲突的纪实文学。但读完之后,我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成长和自我发现的青春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与阿富汗笔友的交流中,逐渐认识世界,认识自己,最终找到人生方向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他从最初的好奇和兴奋,到后来的困惑和迷茫,再到最终的释怀和成长,每一个阶段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那些关于梦想、爱情和友谊的描写,也让我感同身受。我曾经也经历过类似的迷茫和困惑,也曾经在寻找人生的方向上感到彷徨。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去尝试,去探索,去寻找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阿富汗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因为人生只有一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