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反常现象,必然是一定的外在条件对该社会所起的变异作用,要理解此一反常现象之所以发生于此而不发生于彼,一定要从它的内部情况求其基因。不论在人体或在一个社会,「异变」都要从生理和病理的辩证关系中去把握。而对特定社会的体质探究,则难免涉及历史观、社会观的运用,因此难免有人以「意识型态症」相讥责。但不是「意识型态症」,而是「意识型态恐惧症」才是造成今天如此严重的认识黑洞的原因,而为了让过去真正成为过去,不再继续酝酿成未来的祸源,我们只有消灭那些黑洞。
本书特色
1984年12月17日,本人假释出狱后初靠翻译赚稿费维生。后来开始自写。陆陆续续,不定期不定刊物。不论所写文章的题目是什么,说的是什么,意识立场和思想脉络是贯穿的。那是本人在34年7个月的长期狱囚生活中唯一的内部支持力量。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本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史已经证明了它。
作者简介
林书扬
1926年生于日据下的台南麻豆,台南州立第二公学校(今台南一中)毕业,1950年5月底被捕,判处无期徒刑。1984年12月17日假释,系狱长达三十四年七个月,是台湾坐牢最久的政治犯之一。出狱后致力于劳动阶级解放与中国统一运动。
001发行序
005作者序
011〈从二二八到五○年代白色恐怖〉自序
【辑一】历史省思
017二.二八的省思
029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
035二.二八还原论
045析论台湾五○年代白色恐怖──意义与实态
063苦涩的台湾五四精神──60年代到70年代台湾知青五案的启迪
075迟来的春天──谈谈《资本论》解禁
081隐没在战云中的星图──序蓝博洲的《幌马车之歌》
087受苦的人没有名字──关于舞台剧〈枪击红色的青春〉
093剧场,赋予历史对话的空间
095人民历史批判运动的原则立场──在东京大陆花岗基金会访日团欢迎会的
致辞
097《1924年以前台湾社会主义运动的萌芽》序
【辑二】翻案与复权
107翻案的道理.道理的翻案
111「五.二○特赦令」的阶级歧视
115勿任霖雨空悼殇──记六张犁重现政治犯坟冢
121反白色恐怖运动的五点要求和一个主张──在立法院反五○年代白色恐怖
公听会报告
127澄清观念 确定方向
131五○年代政治案件处理委员会对国防部「研处意见」的看法和反驳
137[附录]国防部对「五○年代政治案件」之研处意见
139噩梦醒了一半
141五○年代政治案件殉难者春季追悼大会声明
【辑三】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
145韩战的历史本职该如何认识
151虚构的国家安全如何践踏人权──在汉城国家安全体制与政治犯人权国际研讨会的开幕致词
171关于东亚冷战和国家恐怖主义的几点问题意识──在台北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学术研讨会的开幕致词
179在济州岛东亚和平与人权国际研讨会的开幕致词
183日美之中国战略:以台湾白色恐怖为中心──在济州岛东亚和平与人权国际研讨会发表的论文
205扬弃根植于制度的战争和暴力──在沖绳东亚冷战与国家恐怖主义国际研
讨会的开幕致词
209当前政治受难人复权运动的曲折和限制
【辑四】史观批判
217「八十年同化」狂想曲──略论谢里法的历史盲点
225受压制者的伦理倒错──评谢里法氏的「历史盲点论」
235台湾人的「主体性」──读《民进报》编辑部答覆文有感
245令台湾人悲哀的一场对谈──评司马辽太郎与李登辉
259青年李登辉与「白色恐怖」
261追究「李登辉事件」不如探索当时青年思潮
265这是对历史的渎辱──对李登辉《台湾的主张》的几点感想
271回应龙应台的<谁是官兵谁是强盗>
275审视近年来的台湾时代意识流—─评陈昭瑛、陈映真、陈芳明的「本土化」之争
【辑五】工具天皇主义的批判
293工具天皇主义的诡谲性──报告剧「延命天皇」初诠
301日本军国主义岂是孤魂野鬼──读吴密察〈过时的帽子该扔了〉有感
313从台湾看日本天皇主义的诡谲性──在日本关西大学的演讲
325 [译文]日本天皇的亲卫队──战后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生态
331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经济基础
351郑重推介《新日本军国主义的新阶段》中译本
355编后语
第一眼看到《林书扬文集(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书名,我内心就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既有期待,又带着一丝审视。林书扬的名字,对许多我这个年代的台湾读者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字,他代表着一段历史,一种思考,一种对生命、对社会的独特洞察。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人心,触及了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然面对的课题。过去,它如影随形,有时是甜蜜的回忆,有时却是沉重的包袱。我们总是在与过去的纠缠中前行,时而释怀,时而又被其困扰。这本书会如何引领我们跨越这道门槛?它会提供一个具体的路径,还是仅仅一种虚幻的慰藉?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关于“过去”的画面,童年的无忧无虑,青春期的懵懂与冲动,甚至是一些年少轻狂时的遗憾。我相信,林书扬先生的文章,一定能从中提炼出深刻的哲理,用他一贯的温润而有力的笔触,为我们拆解这些复杂的情感,让我们看见那些曾经阻碍我们前进的“过去”,原来是可以被理解,被接纳,甚至被转化成滋养我们继续前行的养分。我尤其好奇,在处理“过去”这件事上,他会采取一种怎样的角度?是强调遗忘,还是重塑?是接受其必然性,还是寻求一种积极的超越?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文字上的阅读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一种对自我生命轨迹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副标题,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以来都苦恼于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一些过往的经历,那些曾经的错误,曾经的遗憾,它们像一层层阴影,笼罩着我。林书扬先生的名字,对我而言,就是深刻思考和人生智慧的代名词。我非常期待他在这本书中,能够用他一贯的细腻笔触,为我们揭示“过去的真正意义”。它到底是什么?是那些已经发生的,无法改变的事实?还是我们内心对这些事实的解读和情感投射?我特别好奇,林先生会不会分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我们能够一步步地,将那些沉重的过去,转化为滋养未来的养分?是冥想?是写作?还是某种形式的仪式?我深信,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会提供给我们一种能够切实应用的智慧。我期望,读完这本书,我能够对“过去”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不再视它为一种负担,而是将其看作是生命旅途中宝贵的财富,一种让我们更加成熟、更加坚韧的力量。
评分《林书扬文集(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的深度与情感的关怀。林书扬先生的文字,对我而言,一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一种对生命困惑的解答。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副标题,更是直击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内心的隐痛。我们总是在与过往的片段纠缠不清,有时是甜蜜的回忆,有时却是尖锐的刺。我很好奇,林先生会从哪个角度来阐释“成为真正的过去”?是强调遗忘的必要性,还是重塑记忆的力量?我设想,他或许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我们为何会对过去产生如此执念,又如何通过接纳与和解来获得内心的平静。又或者,他会从更广阔的人生哲学视角,来引导我们理解,时间的流逝本身就是一种“过去”,而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在这种流逝中,找到与自我和解,与世界共存的方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不再是被动地被过去所牵引,而是主动地去理解、去转化,最终让那些曾经的经历,真正地融入到我们生命的河流中,成为滋养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而不是阻碍。
评分“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像是一种人生课题的宣言。我一直以来都非常欣赏林书扬先生的文字,他的深度与广度,总能让我受益匪浅。而这本书的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捕捉到了我内心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我们每个人,都会被过去所牵绊,那些美好的回忆让我们留恋,那些遗憾的经历让我们痛苦。但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我常常感到无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林先生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也许是从更宏观的角度,让我们看到个体“过去”在整个生命长河中的渺小,从而减轻执念。又或许,他会聚焦于当下的力量,强调我们如何通过积极的行动,来重塑对过去的认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理解“过去”的真正含义,它并非是一个僵死的概念,而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当下,来不断地被重塑和解读。我期待,读完这本书,我能够拥有一种更从容、更释然的态度去面对曾经的自己,以及曾经的经历,从而真正地,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
评分初次看到《林书扬文集(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书名,我便被它深深吸引。林书扬先生的名字,对于我们这些从小在台湾成长起来的读者来说,早已是思想的标杆,是文字的艺术。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抓住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痛点。我们活在一个充满回忆的世界里,过去就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牢牢缠绕。我常常在想,那些过往的经历,究竟是以何种方式,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是我们的潜意识在作祟,还是我们固守着某种不愿改变的认知?我非常期待林先生能够在这本书中,提供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他会不会强调“接受”的重要性?亦或是“转化”的艺术?我设想,他或许会从更宏观的人文角度,比如历史的变迁,生命的轮回,来阐释“过去”的不可逆性,以及我们如何在这种不可逆性中找到力量。我渴望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慰藉,更是思想上的启发,能够让我真正理解,如何才能让那些曾经的经历,不再成为束缚,而是成为滋养生命成长的养分。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对我个人当下心境的一次精准回应。我最近常常陷入一种回忆的泥沼,过去的一些选择,一些未竟之事,像挥之不去的幽灵,盘旋在脑海中。我明白,一味地沉溺于过往,是对生命能量的巨大消耗,但要如何才能真正地“让它过去”?这个“真正”二字,才是我最为困惑的地方。是彻底遗忘?那未免也太残忍,毕竟那些构成我们生命肌理的碎片,也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重要部分。是原谅?原谅自己,或者原谅他人?这听起来似乎可行,但执行起来却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因为很多时候,我们甚至无法清晰地辨别“错”与“对”,更遑论放下。所以我无比渴望在这本《林书扬文集(二)》中找到答案。我设想,林书扬先生或许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比如历史的进程,人生的必然阶段,来阐释“过去”的意义。他会不会提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以及这种渺小如何帮助我们看淡个人的得失?或者,他会聚焦于当下,强调我们拥有塑造未来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恰恰来自于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和接纳?我希望他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空洞的理论。比如,他会不会分享一些他自己处理过往经历的经验?或者,他会引用古今中外的智慧,来为我们点亮一条前行的路?总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迷茫的心灵,引领我走出被过去羁绊的困境,重新找回生命的活力与方向。
评分这本《林书扬文集(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光是书名就足以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林书扬先生,在我心中,一直是那个能够用理性之光照亮情感迷雾的智者。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句副标题,简直是直击灵魂的拷问。我常常问自己,我真的“放下了”吗?还是只是暂时将它们压抑在了心底,等待着某个时刻的爆发?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我期待林先生能用他一贯的深刻洞察,为我们拆解“过去”的本质。它究竟是什么?是已成定局的事实,还是我们内心对这些事实的主观解读?我尤其好奇,他会如何定义“真正的过去”。是真的让它彻底消失,不留痕迹?还是找到一种与它共存的方式,让它不再具有伤害性?我设想,他可能会从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来阐释“过去”的演变。例如,童年的“过去”与青年的“过去”,其对我们的影响必然是不同的。我希望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一种看待“过去”的全新思维模式,不再将其视为一种包袱,而是看作是生命历程中一段重要的篇章,一段需要被理解、被接纳,最终被升华的篇章。
评分看到《林书扬文集(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书名,我内心有种莫名的触动,仿佛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和解答内心困惑的出口。林书扬先生,在我心中,是一位如同智者般的存在,他的文字总能穿透表象,直抵人心。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句话,恰恰点出了我当下最大的心结。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或多或少的过去,有些是美好的回忆,让我们温暖;有些却是伤痕,让我们疼痛。如何才能做到“真正的过去”?我一直在探索。是真的要完全遗忘,还是需要学会原谅?我倾向于后者,但原谅本身,又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我迫切地想知道,林先生会从哪个角度来解读这个“真正”?是心理层面的释怀,还是人生哲学层面的领悟?我期望他能够提供一些深刻的见解,让我们明白,过去的沉重,并非是不可撼动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被过去所困的症结,更像是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如何卸下重负,轻装前行。我相信,在林先生的笔下,那些曾经纠缠不清的过往,终将化为平静的湖水,映照出我们崭新的未来。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温柔却坚定的呼唤,瞬间击中了内心深处。林书扬先生的名字,在我心中一直与沉静、思考、以及对生命深刻的理解紧密相连。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副标题,更是触及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都可能存在的,那片被时间凝固的、有时闪耀着光芒、有时却又布满阴影的土地。我常常思考,那些过去的经历,无论好坏,它们是否真的就“过去了”?还是它们以另一种形式,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现在的每一个决定,每一个感受?我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它是否会告诉我们,那些所谓的“过去”,其实并非是死的,而是活在我们当下的感知和解读之中?或许,林先生会引导我们去理解,所谓的“让过去成为过去”,并非是遗忘和逃避,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接纳与转化。我期待他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带领我们穿越记忆的迷宫,找到那条通往心灵平静的道路。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提供思想的启迪,更能带来一种实践的智慧,让我们真正学会如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从而轻盈地走向未来。
评分读到《林书扬文集(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书名,我脑海中立刻闪过林书扬先生一贯的深刻洞察与温文尔雅的文风。他总是能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触碰到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而“如何让过去的成为真正的过去”,这个副标题,更是恰到好处地触及了现代人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但与此同时,我们对过去的羁绊,对遗憾的执念,却似乎从未减弱。我好奇林先生在这本书中,会从哪些独特的视角来探讨这个问题?是侧重于心理学的层面,剖析我们为何会对过去耿耿于怀?还是从哲学的高度,探讨时间的本质以及“过去”在生命中的位置?我尤其期待他能够阐述“真正的过去”的含义。什么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过去”?是彻底遗忘,还是和解?是接受其无法改变性,还是从中汲取力量?我深信,林先生一定能用他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一种超越个人情绪的宏观视角。或许,他会引导我们认识到,那些所谓的“过去”,其实是我们构建当下和未来的基石,我们并非要将其抹去,而是要学会如何与其和谐共存。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我期待着在与林先生文字的交流中,找到一种与自我和解,与时间握手言和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