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海光自1949年起执教于台湾大学,育英无数,林毓生即为其一。1955年,林毓生开始师从殷海光,问学之路深受影响。1960年,林毓生负笈北美,与殷海光通信不辍,相知愈契。本书汇集双方往来书信为一帙,保存了一段难得的翰墨因缘。
本书不是一般意义的师生通信,而是两代自由主义知识人,就学术中的重大问题、国家的走向与文化的发展,平等交流、理性切磋的珍贵纪录。在淳厚的师生情谊 中,他们“同有的一幅真朴恳挚之心,流荡于字里行间,具有持久的魅力。这是很西方的,同时也是很中国的;这是深具文化意蕴的中西方美妙的融合。”(胡晓明 教授语)
从这部书里,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们在追求纯正自由主义的道路上,如何彼此互勉,奋力以进。阅读这部生动的师生思想互动的纪录,必可使我们对于殷海光与林毓生怀持的共同理想,得到深入的理解;两位自由主义先行者的思想成长与变迁历程,对我们也必有深刻的启发。
作者简介
殷海光
(1919年12月5日-1969年 9月16日),湖北黄冈人。殷海光本名「殷福生」,「殷海光」是在抗战结束后踏入出版界时採用的笔名。他早年求学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清华大学哲学研究 所,1949年赴台后于台大哲学系任教,先后开设课程有:逻辑、逻辑经验论、罗素哲学、理论语意学、科学的哲学、现代符号逻辑、历史与科学等。他亦曾任 《中央日报》、《自由中国》主笔。
殷海光是1950-60年代台湾最有影响力的知识分子之一。他深受罗素、海耶克、波柏等哲学大 师的影响,所写文章以科学方法、个人主义、民主启蒙精神为基准,极力宣扬反抗权威、追求自由思想,并坚持以笔的力量来对抗言论思想禁制。因而,他曾被伦敦 《中国季刊》推崇为「台湾自由主义思想的领袖」,为台湾自由主义的开山人物与启蒙者。
时至今日,殷先生已成为台湾某一世代的象征 人物。谈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台湾或台湾的自由主义,必然会谈到殷先生及他着作。而殷先生的着作,以思想深刻、逻辑层次缜密、文句充满情感着称,有一种极为 独特的感染力。其着作,数十年来影响了海内外的无数读者,早已成为华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遗产。
序 殷夏君璐
编者的话
编辑凡例
弁言 林毓生
序言 翰墨因缘念殷师(1980) 林毓生
代序 殷海光先生对我的影响(1994) 林毓生
殷海光.林毓生书信录
1957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附录一 殷海光先生的志业与台湾的民主发展
附录二 自由主义、知识贵族、公民德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