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烛影,指的是蜡烛燃烧自己身躯所留下的影子,或是烛光投射在角落的影子?若是前者,那残存的一点蜡,如何反证先前的身影?如果是后者,光尽,影也尽。几千年的历史折叠在书页里,只有细小如蚁的文字,没有光的行径,也没有光的影子。
诗人简政珍创作30年唯一散文集
生命哲思与意象文体的完美融合
简政珍,被华人文坛喻为「承先启后」的诗人(郑明娳语),与叶维帘齐名(洛夫语),屡获政府、各大媒体、机构大奖,论文及诗着作等身,为意像诗的先锋者。
历经三十年的淬鍊,以温热慈悲之笔唿喊万灵生而平等,收入了慧眼静观世间的内敛深情,凝汇哲思而成《我们有如烛火》。
其文如诗,充满意象与文字的沉默想像,又有更多对生命的诘问与美丽事物瞬间即永恆的捕捉,无论作诗、思人、听乐、惜缘、追忆,皆有煦煦温语,其中所悟不必一语道破,却笔力万钧有如惊天雷,不但扣问己心,也留予观文者更多深层的反思。
假如散文不是杂文,假如散文不说教,假如散文也是经由意象思维,散文的书写,是对书写者极大的挑战。
哲思与意象使散文脚踏两个世界,跨入美学的门槛,也履行了散文潜在的目的。「说」经由暗示与想像,不是「说教」。「说」引导读者沉思,而非「杂文」的东家长西家短。意象不是诗的专利,散文经由意象站稳脚步,而成为美感经验的课题。
─简政珍
作者简介
简政珍
一九五○年生,台湾省台北县人,台大外文研究所硕士,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英美比较文学博士。曾任中兴大学外文系教授、系主任,创世纪诗刊主编。现任亚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着有诗集《季节过后》、《历史的骚味》、《浮生纪事》、《失乐园》、《放逐与口水的年代》等十种。诗学与文学论集:《空隙中的读者》(英文)、《语言.意识.阅读》(英文)、《语言与文学空间》、《诗心与诗学》、《放逐诗学》、《电影阅读美学》、《台湾现代诗美学》、《读者反应阅读法》、《解构阅读法》等十五种;主编《当代文学理论》、《新世代诗人精选集》,与大陆首都师范大学吴思敬教授、澳门傅天虹教授共同主编《两岸四地中生代诗选》。曾获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的博士论文奖,中国文艺学会新诗创作奖,创世纪诗刊三十五周年诗奖,行政院新闻局金鼎奖等。目前研究其作品的评文有一百四十余篇,硕士论文七种,博士论文一种,专书两种。二○○七年三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曾为其举办「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
现任亚洲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
论文〈放逐诗学: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放逐母题〉,获美国奥斯汀德州大学博士论文奖
诗集《季节过后》获中国文艺协会诗创作奖
文论《语言与文学空间》获选《联合报》「质」的排行榜
《纸上风云》获《联合文学》提名为诗集类年度好书
诗集《爆竹翻脸》及其策画「尚书诗典」,获新闻局金鼎奖
诗集《历史的骚味》连续三个月荣登《联合报》「质」的排行榜
诗集《历史的骚味》获《明道文艺》选为历年来新诗类十四本「必读好书」之一
《诗的瞬间狂喜》连续三个月荣登《联合报》「质」的排行榜
《诗的瞬间狂喜》获中国时报「双周好诗榜」
【自序】意象言「说」
第一辑
山
海边
背叛
我们有如烛火
声音的探问
卖场的午后
忏悔文
转位的榴槤
声音宣布我的存在
去机场的路上
午后的召唤
分与合
巷尾的一盏灯
真实的谎言──给林燿德
回响的,毕竟是一首輓歌
生活中的奇蹟
从爆竹翻脸到云雀的飞翔
无声的回响
历史的骚味
第二辑
达达的眼神──我家皈依三宝的爱犬
母亲,话当年
绝处逢生
垃圾场旁边的流浪狗
瞽者同心
泡沫与彩虹
马路上的窟窿
心中的微尘
文字与生活的轮廓
关口──一次过关遣返的经验
有情众生的无情世界
有意无意的灰色的地带
沟渠人生
咖啡汤匙
镰刀的轻声细语
披上人文的外衣
有工作,怎么会辛苦?
家虚实时的想像
被新屋所住
过年
红绿灯的心情
浪头上的浪花
介入与抽离
营造心情
说教与慈悲
我的梦──残疾人士的艺术天地(之一)
心灵的和弦──残疾人士的艺术天地(之二)
风声与风暴
风潮与风的舞姿
路的尽头
人与自然
自然与人间
一念之间
笑话
微笑
雨的联想
All you can eat
雨中访客
倚靠窗口听骊歌
诗路在人间
有朋自远方来
背影
人间的气味
跨越季节的瞬间
把敬畏还给自然
水声中文明的骚动
填补时间留下的空隙
跨越边界
时间的报复
疤痕
虚幻的自我
《台大八十,我的青春梦》──人文心灵的和弦
序
意象言「说」
这是目前我唯一的散文集。过去也许自己对「散文」有偏见,认为文章既然「散」,东南西北无所不谈,美其为文,其实大都是杂文,因此缺乏书写动机。到了发表〈山〉后,散文对于我「散散的文观」策动巨大的反扑。一篇〈山〉所用的意象与时间几乎可以用来写五首短诗。假如散文不是杂文,假如散文不说教,假如散文也是经由意象思维,散文的书写,是对书写者极大的挑战。
但是,假如散文通篇以意象思维,一篇〈山〉,一篇〈海边〉等五六篇下来,心中渐渐会有一种疑问,为何不把这些大量消耗的意象,留下来给诗?于是,将近三十年,出了十本诗集,才有了这一本散文集。
也许是潜意识想让书写从一般的散文中跳脱,因此,过去我对于「散文」的「谬思」,以及现在对于当时谬思的反思,颇值得审视与辩证。我的诗论里提到,当今我们都是以白话文书写,诗和散文的不同,不在于白话或是文言,而在于前者字里行间蕴藏想像的空隙。散文倾向说明,而诗因为空隙产生余韵。如此的看法,大致合理,但也暴显了一些思维的侷限。问题是,诗与散文的分野,是全然的二元对立呢?还是有彼此交揉渗透的空间?其实,所谓文字间留下空隙,并非诗的专利。英国十六世纪培根,人事说理,切入要害,睿智且富于哲思。十九世纪美国艾默生「先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性灵的吉光片羽渗入散文的筋骨,梭罗的《湖滨散记》结合抒情的节奏,加上清凉如水的生命体验。这些散文家字里行间都留下空隙,需要读者的想像加以填补。阐发哲理,并非仰赖说教,时而以思想的密度,启人深思,时而以意象的姿容,引人遐想。英国的兰姆(Charles Lamb)备受二十世纪吴尔芙夫人的赞叹,赞叹的内容,挑战我们传统的散文观。她说:「兰姆是最具天生丽质的散文家。我们真想跟他说,请告诉我们怎么写散文?他的散文完美,超越比尔伯(Max Beerbohm),因为想像狂野乍现,让天才闪电爆裂,留下缺陷、不完美,而与诗的星辰并列。」
乍看,吴尔芙夫人的言语,似乎自相矛盾,是一段「想像狂野的闪现」,破解典型的散文见解。吴尔芙夫人以为,兰姆散文之所以完美,在于呈现其诗的特质,因而在一般散文家的眼光中,似乎不完美。事实上,这正是散文突破文类典型的疆界。过去出类拔萃的散文家,早就突破这个疆界,只是论述者习惯使然,基于侷限的认知,导致这个文类长年蒙冤。于是,散文成为流水帐有之,散文成为闲言闲语者有之,散文等同于杂文者有之。
当散文和「诗的星辰并列」,所凭借的是,语言的余波荡漾,伴随意象的姿势以及思维的间隙。当然,即使是暗示,散文还是有「说」的潜在身分。一方面,散文是哲思的启发,而非道德教训的耳提面命;另一方面,散文虽然意象缤纷杂沓,但仍然点醒人世间的多情或是愚昧,正如吴尔芙夫人在赞赏兰姆的同一本书《一个自己的房间》(A Room of One’s Own)里,提到女人在文学作品里的形象,有如「毛虫展翅飞翔如老鹰」(a worm winged like an eagle)。吴尔芙所要「说」的是,女人在真实世界里被忽视如毛虫,却在想像世界的文学里被美化,成为翱翔的鹰隼。想像与真实极大的落差,现实里,女人在历史里一片空白,诗与小说的作品里,却经常令人遐想与憧憬。遮掩造成女人更大的悲哀。
哲思与意象使散文脚踏两个世界,跨入美学的门槛,也履行了散文潜在的目的。「说」经由暗示与想像,不是「说教」。「说」引导读者沉思,而非「杂文」的东家长西家短。意象不是诗的专利,散文经由意象站稳脚步,而成为美感经验的课题。
也许这本散文集就是作者散文观作祟下的产物。过往,也许矫枉过正,八、九十年代自己写的散文,意象频繁间接造成其难产。另一方面,这些意象倾向心灵的内在化,思维是一种冥想,少了现实客观情境肌肤碰触式的临即感。八、九十年代自己总共写的「散文」,不到二十篇,除了对「诗」的专注外,潜意识赋予散文的美学负荷,也是主要原因。这些文章,有些发表,有些未发表,到了最近才得以完成,是这本集子第一辑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得以结集出版,是《人间福报》副刊带来的因缘。民国95年《人间福报》副刊蔡孟桦主编来电,邀请我当他们的五月驻报作家。为此,我写了〈达达的眼神〉,〈母亲,话当年〉等四篇文章。接着同一年十月,蔡主编请我为副刊每一星期写一篇专栏。一年下来,累积了五十几篇散文,构成了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也是这本散文集的第二辑的主要内容。风格上,文字仍然以意象思维为主,和第一辑略显不同的是,意象尝试在浓稀之间调适韵律,内心的观照渐渐和外在现实世界求取平衡,希望思维能以当下时空的情境作为立足点。意象的言「说」,既不是冬烘的教训,也非玄学秘境的喃喃自语。生命的启示,既是白云苍狗,更是你我穿梭其中的人间。
另外要提的是,本书定名的过程,几篇文章的标题在脑海里飘忽不定,很难定夺。最后决定《我们有如烛火》,并不是因为选集中这篇同名文章最重要,而是回首过往思维,所审视的大都是自我与人间。烛火是一种隐喻,发光照亮别人的过程中,渐渐消蚀无形。烛火与其他光源不一样,发光是以燃烧的灼痛为代价。感受肌肤之痛,想像烛火风中的飘摇,也许我们更能珍惜光的点点滴滴。这是我们命运共同的书写。
另一方面,过去,我们经常在烛影旁边写下诺言。但经常燃烧的灼痛还没消失,诺言已经涂消。蜡烛在灼痛中饮尽一生,难道为的是飘忽的诺言?看看周遭人生,我们是否一直在涂写与涂消自己?
自己写序,有如蛇足,也算是一篇流水行云式的散文告白。
简政珍
**書評八** 我一直相信,好的文字,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不同世代的心靈。簡政珍老師的散文,就具備這樣的特質。她的筆觸,帶著一種歲月沉澱後的從容和智慧。我常常在深夜,伴著書本,感受那份來自文字的溫暖。她描寫的場景,可能是記憶中的故鄉,可能是生活中的瑣事,卻都被她賦予了生命般的活力。她用一種極其誠懇的態度,去觀察和記錄,去體會和思考。這讓她的文字,充滿了真實的力量,也充滿了人性的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像是一種心靈的陪伴。它在不經意間,觸動你內心深處的某些角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也重新認識這個世界。我尤其喜歡她對於「存在」的描寫,那種對生命本身的珍視,以及對個體價值的肯定,都讓我深受啟發。
评分**書評十** 簡政珍老師的文字,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魅力,它不像某些文學作品那樣強勢地吸引你的目光,而是像一縷溫暖的陽光,悄悄地灑落,讓你感到舒適和安寧。我尤其欣賞她對於人情世故的細膩描繪,那種觀察的精準,以及表達的含蓄,都讓人拍案叫絕。她並非直接地批評或讚揚,而是透過一個個鮮活的場景和人物,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其中的深意。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了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也讓我對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位智者,用平靜的語調,講述著生命的智慧。我常常在讀到某個讓我覺得特別有共鳴的段落時,會停下來,反覆品味,甚至會掩卷沉思。這本書,給予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心靈上的成長和啟迪。它讓我明白,原來,生命的意義,就藏匿在這些點點滴滴的平凡之中。
评分**書評四** 坦白說,一開始翻開《我們有如燭火》,我並沒有抱持著太高的期待。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卻被簡政珍老師文字中那種淡淡的憂鬱和深沉的思索深深吸引。她筆下的世界,不是光鮮亮麗的,也不是充滿戲劇性的,而是帶著一種真實的、屬於人性的複雜性。她在描寫情感時,不誇張,不煽情,而是用一種近乎呢喃的語氣,將內心的波動細膩地呈現出來。這種含蓄的表達方式,反而更具感染力,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我常常在讀到某個段落時,會停下來,默默地思考,反芻其中的意味。書中的每一個字句,都彷彿經過了精心的打磨,散發著獨特的光澤。它讓我意識到,原來生命的意義,並不一定在於轟轟烈烈,而可能藏匿在那些平淡的日常,以及我們對生命的每一次溫柔回望之中。這本書,就像一位智者,在低語,引導著我們去探索內心的深處,去理解人性的多樣與複雜。
评分**書評七** 讀簡政珍老師的書,就像是走進一個靜謐的空間,讓心靈得以喘息。她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激昂的論述,卻有著一種溫潤的力量,能夠輕柔地觸碰到你心底最深處的柔軟。我尤其欣賞她對情感的描寫,那種細膩、含蓄,卻又充滿了真實的力量。她並不試圖去定義或分析情感,而是用一種觀察者的姿態,將情感的流動,原原本本地呈現出來。這種真摯的表達方式,讓人不由自主地產生共鳴。書中的每一個篇章,都像是她用心靈去感知、去記錄的,充滿了對生命的敬畏和對人性的關懷。它讓我意識到,原來生活中的美好,並不需要刻意去尋找,它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細微的感知和每一次真摯的互動之中。這本書,就像一位溫柔的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靜靜地陪伴著你,給予你無聲的支持和力量。
评分**書評二** 這是一本讓我重新燃起對文字熱愛的書。簡政珍老師的文字,有一種沉靜的力量,它不像某些作家那樣擲地有聲,而是像溪水潺潺,緩緩流淌,卻能一點一點地浸潤你的心田。我常常在夜深人靜時翻開它,在柔和的燈光下,讓她的文字引領我進入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那是一個可以讓靈魂暫時棲息的地方,沒有功名利祿的追逐,沒有人情世故的煩擾,只有純粹的思考和感受。我喜歡她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的對生命、對人性的溫柔關懷。她筆下的每一個片段,都像是用心靈去感受、去捕捉的,充滿了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原來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都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意義。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它沒有提供現成的答案,卻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答案。這種閱讀體驗,是如此的珍貴,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喘息和沉澱。
评分**書評三**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我讀到了簡政珍老師的作品。那瞬間,我彷彿被一股溫柔的力量所牽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她的文字,就像精心編織的絲線,細膩而堅韌,將生活中的點滴情感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幅幅溫馨而動人的畫面。我特別欣賞她對細節的敏銳捕捉,以及那份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她總能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從日常中挖掘出詩意。這讓我反思,我們是否也曾如此認真地對待過身邊的一切?是否也曾駐足欣賞過路邊的一朵小花,或是感受過微風拂過臉頰的輕柔?這本書,恰好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放慢腳步,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去體會生命中那些細微卻真實的美好。它的影響,不是那種讓你拍案叫奇的震撼,而是像春雨潤物,悄無聲息地滋養著你的心靈,讓你變得更加柔軟,更加敏感。這種溫柔的力量,在現今社會,尤其顯得珍貴。
评分**書評六** 與簡政珍老師的文字相遇,對我而言,是一場意外的驚喜。她的筆觸,帶著一種獨特的詩意,將生活中最樸實無華的片段,賦予了令人動容的生命力。我喜歡她觀察世界的角度,那種細膩入微,彷彿能捕捉到事物最真實的靈魂。書中描寫的場景,即便我從未親身經歷,卻能透過她的文字,身臨其境。那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讓我驚嘆不已。更重要的是,她文字中透露出的那種對人生的深刻體悟,以及對人間情感的溫柔洞察,深深地打動了我。她並不刻意去說教,而是透過一個個生活化的故事,引導你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屬於自己的領悟。這本書,就像是一杯陳年的老酒,初嘗或許平淡,但越品越有滋味,越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醇厚與甘甜。它讓我重新認識了「平凡」的價值,也讓我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瞬間。
评分**書評九** 當我翻開《我們有如燭火》,我彷彿進入了一個由文字構築的靜謐花園。簡政珍老師的筆尖,帶著一種獨特的韻律感,每一個字句都彷彿經過了精心的雕琢,散發著淡淡的光芒。她擅長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並將其昇華為具有深意的人生感悟。我喜歡她對時間流逝的細膩描寫,那種淡淡的憂傷中,卻又蘊含著對當下的珍惜。她筆下的世界,總有一種溫潤的氣息,讓人感到安心。這本書,不是那種能夠讓你瞬間醍醐灌頂的讀物,而更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你慢慢地、不自覺地去思考,去體味。它引導我去關注內心的聲音,去感受生命最真實的脈動。它讓我明白,原來,即使我們如同燭火般微弱,也能以自己的方式,溫暖自己,也溫暖他人。
评分**書評五** 這本書就像是為我量身打造的,總能在恰當的時機,給予我最需要的慰藉。簡政珍老師的文字,有一種療癒的力量,它不直白地給予安慰,而是透過細膩的觀察和真摯的情感,帶領你一步步走出迷霧。我尤其欣賞她對於時間的態度,那種從容不迫,不急不徐,彷彿時間在她手中變慢了,讓她能夠靜靜地觀察、思考和感受。這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的時代,顯得格外難能可貴。書中很多片段,都讓我產生強烈的共鳴,彷彿她寫的就是我曾經歷過、思考過,卻未能用言語表達出來的感受。這種「被理解」的感覺,給予了我很大的力量。這本書,不只是一本散文集,更像是一本心靈的指南,它引導我去認識自己,去接納自己,去溫柔地擁抱生命中的所有不完美。它告訴我,即使在黑暗中,我們也如燭火般,微弱卻能發光,足以照亮自己前行的路。
评分收到!這是一份以台灣讀者口吻撰寫的《我們有如燭火:簡政珍散文集》的十段書評,每段不少於300字,風格各異,且不包含書本內容。 **書評一** 打開這本書,感覺像是走進了一位久違的老友家,那種熟悉的溫暖和安靜,立刻將我從外界的喧囂中抽離。簡政珍老師的文章,總有種魔力,能輕輕觸動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讀她的文字,就像在午后陽光下,慢慢品嚐一杯溫潤的茶,不需要催促,也不需要刻意去尋找什麼,它就自然而然地滲透進你的生命裡,留下淡淡的餘韻。我尤其喜歡她描寫日常景物的細膩筆觸,那些看似平凡的風景,在她筆下卻能綻放出令人驚豔的光彩。或許是巷口一棵老樹的姿態,或許是夕陽西下時天空的色彩,又或許是雨滴落在窗櫺的聲響,這些都被她捕捉得如此生動,如此有生命力。這種觀察力,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自己的生活,發現原來身邊有這麼多被我忽略的美好。書中傳達的,不只是一種文學上的精緻,更是一種對生活質地的深刻體悟。它提醒著我們,即使在紛擾的世界中,也能保有內心的寧靜與豐盈。閱讀的過程,也是一次心靈的洗滌,讓人重新找回與自己連結的感覺。這種感覺,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是多麼難能可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