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Neuman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系的教授,钻研方法论多年,本书是它的代表作,在学术界享誉甚隆。
全书内容含五大部分,包括基础认定、筹画与准备、量化资料蒐集与分析、质化资料蒐集与分析、社会研究与报告撰写;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作者用平易的语句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论述基本概念,语调轻松活泼。
本书每介绍一项方法原则或概念,随即有范例、图示紧密搭配,让读者活学活用。是一本值得读者参考的好书。
原序
本书出到第四版,显示这本书已经吸引一批忠诚的读者,并持续吸引新的读者。这也显示重大的改变有其危险。除了全面更新某些范例与材料之外,这一版的调整比较偏向组织安排,而非实质内容。这些更动是针对旧版本读者所做的回应,它们也提出帮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教材的方法。
第一,本书将伦理与政治议题的讨论放在研究设计、测量、资料搜集及资料分析等讨论之前。伦理议题很难专置于一章,因为伦理问题影响到研究过程的每个层面。把讨论移到书中比较前面的地方,学生就会提早注意到伦理议题的重要性,也能够在他们研习社会研究的设计与资料搜集的阶段的时候,思考伦理问题。
第二个改变是研究设计讨论的重组。在过去的版本里,我用分立的篇章探讨质化与量化设计的议题。《社会研究方法》的第四版则在一个段落里一併讨论基本设计议题、测量、抽样,在各章同时探讨质化与量化的方式。这样将更能向学生说明这两种研究方式的差异何在,以及这两种方式也能在研究时彼此互补。
还有,有关文献分析的部分现在放在最后一章,并且併入先前附录里讨论研究报告撰写的部分,予以扩充。这一章也包括使用网际网路的新资讯。强调如何阅读有关他人研究的报告,以及撰写个人自己研究的报告,都是研究过程中重要的部分,也是学习研究的重要方法。网际网路的改变犹如电光石火,是否需要说得太详细,我也踌躇再三,因为它们可能在几个月内变成明日黄花。同时,网际网路对人们如何做研究,又有重大的影响,也不宜忽略。
第四版添加的研究工具在本书后面的词汇大全里可以找到。不仅为学生定义术语,也提供章节篇目,这样读者可以很容易地取得相关术语的资讯。
在第四版里面,我仍执着于过去版本的三大关切重点。第一,学生应该知道社会研究的活动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真实的人从事社会研究,他们做研究的社会与历史脉络能够影响他们的行动。社会研究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需要思考整体的脉络如何形塑研究活动,创造的知识如何转而影响社会与政治关系。第二个,也是与第一个相关的重点,就是社会研究者必须提防种族中心主义的观点,或是受限于他们自己社会的假定、价值观与信念。我相信做社会研究的新颖、有创造力的方式在于探索观点与研究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些观点与技术有的只适用于某种文化,有的比较可以放诸四海。借由日益全球性的沟通与接触,学生应该更敏于社会研究的活动如何、何时进行,以及如何、何时避免越界。最后,我希望向学生说明,不仅质化与量化这两种研究方法都有价值,更大的效益在于结合它们两者。我认为,维持观点与技术的多样性,最能增进对这个社会世界的知识,不同研究方式之间的紧张是有好处的。
译者序
本学术书籍的好坏,可以从形式与实质两方面来看,两者都与书的品质密切相关。在形式方面,首先要看作者的专业及其形象与声誉。作者的专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确保书的品质,因为作者的形象与声誉是一种口碑,代表同行对作者的肯定,不致于荒腔走板,外行装内行。
书的好坏也要看出版社。出版社的出书策划、选书策略与行销方式可以显示他们对某一本书的定位与期望,以及对作者的了解。出版社在业界的形象与名声也是书籍品质的间接保证。大型出版社挟其规模经济、庞大的编辑群与顾问,以及丰厚的人脉关系,可以说服好的作者将书籍交给他们出版。中小型出版社以专业取胜,虽缺乏规模经济,也无力砸钱作广告,但因他们必须在竞争激烈的出版市场上求生存,除了掌握市场利基之外,选书、出书也必须精准,才能维持形象与声誉。
当然,书的好坏也要看它的销售状况。关于这点,专业书籍要想洛阳纸贵,比通俗书籍还要难上千倍,因为通俗书籍要紧跟流行浪潮,还要看作者是否为知名人物,专业书籍或教科书以专业为导向,市场接受度远不如通俗书籍,作者亦多非明星或政治人物,实难与通俗书籍相比。即使是教科书,也要看适不适合教师与学生使用。许多学者满腹经纶,下笔千言,却令读者不知所云者,所在多有。
从上述这些形式条件来看,本书堪称好书。作者W. Lawrence Neuman是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系的教授,钻研方法论多年,本书是他的代表作,在学术界享誉甚隆。出版社Allyn and Bacon与Longman同属Pearson Education出版集团,是知名的出版商,专营教科书、参考书、教材之出版销售,在出版界与学术界口碑卓着。再者,本书出到第四版,也显示其内容广受教师与学生欢迎。
形式条件只是外在的,重要的还是看书的内容。市面上许多教科书,尤其是谈研究方法的教科书,最容易令人味同嚼蜡,难以下嚥。作者如果要撰写一本好的教科书,或者学生要选择一本好的教科书,最好能注意三个要件:
第一,生花妙笔,平实易懂。
第二,架构完整,面面俱到。
第三,介绍基本概念,适时搭配范例,以便学生迅速吸收,活学活用。
读者当可发现,本书已经具备这三个内容要件。
第一,作者用平易的语句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论述基本概念,语调轻松活泼。
第二,全书分为五大部分,包括基础认定、筹划与准备、量化资料搜集与分析、质化资料搜集与分析、社会研究与报告撰写。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值得注意的是,第四版的编排有两个特色:一是讨论研究设计时,兼论质化与量化,二是特别将伦理问题提到前面。第一个特色意在打破传统研究方法将量化与质化分开来看的简化做法。许多学者常有的误解是质化与量化属于不同的逻辑与思维,却忽略两者其实都是科学方法,以致各分轸域,彼此攻讦。第二个特色与一般研究方法的教科书不同,因为传统或一般的教科书常将研究伦理放在最后面,聊备一格。但事实证明,研究伦理不宜放在最后一章,研究方法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自重与尊重他人的问题。即使学者成就杰出,着作等身,只要有轻忽研究伦理之处,即使是小差错,也可能使一世英名与成就毁于一旦。在学术研究的历史上,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却总有人忘记历史的教训,最明显的就是抄袭剽窃,忽略同僚、研究助理与学生的贡献,或者暴露敏感的、隐私的资料,伤害到研究对象。此外,在利益冲突中不思回避,标榜纯正血统,结帮成派,各据山头,垄断学术资源,也是极容易犯的毛病。作者将研究伦理的篇章提到前面,可谓用心良苦。
第三,本书每介绍一项方法原则或概念,随即有范例、图示紧密搭配,让读者活学活用。用电脑的术语来说,本书的撰写、编排充分达成「使用者友善」(user-friendly)的目标。
本书译者对研究方法有浓厚的兴趣,择译本书时受益良多,也希望与读者分享这本好书。读者对本书中译本如有任何问题与意见,欢迎与译者、出版者联络、交流、讨论。
元智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王佳煌 草于痴愚斋 2002/1/18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阅读《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途径》之前,我总是习惯于用一种单一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社会是如此复杂多元,需要用不同的“工具”去理解。质化研究的那一部分,让我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比如个体的情感体验、文化习俗的细微之处,或者是在特定情境下人们的行为动机。作者通过详细的步骤和案例,教会我如何去捕捉这些“看不见”但却至关重要的信息,如何通过深入的访谈和参与式观察,去挖掘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意义。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仿佛打开了新的感官,能够去感知那些我以前从未注意到的社会细节。同时,书中对量化研究的阐释也十分到位,它让我理解了如何在宏观层面把握社会趋势,如何通过大规模的数据分析来验证假设。整本书就像一个完整的工具箱,里面包含了各种各样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更全面地理解社会的“工具”,而且使用方法都讲解得非常清楚。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一扇打开新世界大门的钥匙!我一直以来都对社会现象的运作方式感到好奇,但传统的教科书往往枯燥乏味,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细节不足。然而,当我翻开《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途径》时,那种困惑感立刻烟消云散。作者用一种非常直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社会研究方法拆解开来,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特别是关于质化研究的部分,它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访谈、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个体的经验和情感,仿佛置身于被研究者的视角,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我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未曾体验过的。而且,书中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分析,每一个案例都像是一堂实践课,让我知道这些方法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的,它们解决了什么样的问题,带来了怎样的洞察。我甚至开始跃跃欲试,想要尝试运用这些方法去探索自己身边的一些社会现象了。这本书真的让我对社会研究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主动去发现和理解社会的参与者。
评分我一直对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论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浅显。直到我遇到了《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途径》,我才找到了那本真正能够引导我深入理解研究方法的读物。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亲和力。作者在介绍每一种研究方法时,都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详细介绍其背后的逻辑、适用的场景,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研究伦理的讨论,这部分内容通常容易被忽视,但作者却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强调了在进行社会研究时,保护被研究者的权益是多么重要。这让我意识到,社会研究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责任。此外,书中穿插的许多研究案例,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们展示了不同方法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时所发挥的作用,让我对这些方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让我对社会研究的整个流程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实践的动力。
评分说实话,在拿起《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途径》之前,我对社会研究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模糊的状态,感觉它是一个遥远而复杂的领域。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社会研究的魅力所在。作者在讲述质化研究时,那种细腻的笔触,仿佛在带领我走进一个个真实的人物故事,去感受他们的生活,去理解他们的选择。我学会了如何去提问,如何去倾听,如何去记录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感和想法。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研究也可以如此有温度,如此贴近人心。而当谈到量化研究时,它则展现了一种逻辑的严谨和数据的力量,让我看到了如何从纷繁的现象中提炼出规律,如何用客观的数字来支撑我们的论点。书中对不同研究方法的对比和融合,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全面的社会研究图景。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觉得,社会研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研究,而是每个人都可以去尝试、去学习、去运用的能力,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
评分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社会,就必须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在我看来,许多社会评论流于表面,缺乏严谨的数据支持和深入的分析,而《当代社会研究法:质化与量化途径》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这本书的精妙之处在于,它并没有将质化和量化研究割裂开来,而是巧妙地展示了它们之间的互补性,以及如何结合运用以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量化研究部分,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设计问卷、收集数据,以及运用统计学工具来分析结果,这对于我这样习惯于逻辑分析的人来说,非常有吸引力。通过书中丰富的图表和实例,我学会了如何识别数据中的模式,如何避免常见的统计陷阱,以及如何用数据说话,让观点更有说服力。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量化研究的局限性,而是坦诚地指出了它在捕捉个体复杂性和深层意义方面的不足,并引出了质化研究的价值。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社会研究方法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这本书的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语言也通俗易懂,即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从中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