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 現階段的颱灣電視新聞,新聞專業錶現受到外界很大的批評。傳播學者彭蕓對於電視新聞的批評,包括新聞採訪工作不紮實,大多抄襲報紙新聞;新聞作假時有所聞,題材也以炒作煽色腥的社會話題為主;電視新聞的獨傢及SNG連綫採訪多為急就章的做法,未見深刻的報導分析等等。這樣的批評與分析,顯示瞭現階段颱灣電視新聞的採訪報導與運作,齣現瞭很多問題,傷害瞭新聞專業的錶現
這本書隻是個起頭,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提升電視新聞專業水準,成為颱灣的一個「全民運動」。更希望,電視新聞工作者能有尊嚴地工作,社會也能因為電視新聞的報導而受益,絕不是受害。電視新聞除瞭盡到社會責任外,也越來越好看,吸引更多人收看。當然,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不是由本書來完成。不過,何妨讓本書來起個頭。
本書部份內容,來自作者牛隆光的博士學位論文。作者接續博士論文的研究興趣,提齣對於電視新聞報導實務工作與研究工作的看法與建議。另一作者林靖芬則是以其多年的電視新聞主播、記者的經驗,提齣另一個角度的看法。經由兩人的討論,本書提齣瞭一些具體的分析與建議。不過,作者纔疏學淺,書中錯誤與疏失難免,敬請方傢指正。
◎第一篇 實務部份◎
第一章 新聞與電視新聞特質 3
第一節 新聞定義 3
第二節 新聞價值 8
第三節 電視新聞特質 12
第二章 颱灣現階段電視新聞報導特徵 17
第一節 內容特徵 17
第二節 新聞元素特徵 21
第三節 新聞敘事特徵 23
第四節 形式特徵 26
第五節 新聞調度特徵 28
第三章 守門人相關理論 31
第一節 何謂守門人 31
第二節 守門過程的研究重點 36
第三節 守門人的專業角色認知 46
第四節 客觀與中立的省思 56
第四章 電視新聞內容特徵與採訪工作 59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的內容特徵 59
第二節 電視新聞記者的採訪工作 66
第三節 案例分析 69
第四節 新聞採訪工作的建議 76
第五章 電視新聞元素特徵與報導寫作 81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的新聞元素特徵 81
第二節 電視新聞記者的寫作工作 83
第三節 案例分析 87
第四節 電視新聞寫作的建議 90
第六章 電視新聞敘事特徵與攝影、剪接工作 95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的新聞敘事特徵 95
第二節 電視新聞記者的攝影、剪接工作 97
第三節 案例分析 101
第四節 新聞攝影、剪接工作的建議 104
第七章 電視新聞形式特徵與鏡麵設計工作 109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的形式特徵 109
第二節 電視新聞守門人的鏡麵設計工作 118
第三節 案例分析 123
第四節 電視新聞鏡麵設計工作的建議 126
第八章 電視新聞調度特徵與調度工作 129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的新聞調度特徵 129
第二節 電視新聞守門人的新聞調度工作 132
第三節 案例分析 135
第四節 電視新聞調度工作的建議 137
第九章 電視新聞採寫編播工作的實戰演練 139
第一節 政治人物專訪、報導的實戰演練 139
第二節 經濟新聞報導的實戰演練 146
第三節 社會新聞報導的實戰演練 150
第四節 民生消費新聞報導的實戰演練 159
第五節 影劇新聞報導的實戰演練 162
第十章 電視新聞報導的超文本特性 167
第一節 電視新聞報導文本的階層關係 167
第二節 電視新聞文本特徵的社會影響 170
◎第二篇 研究部份◎
第十一章 電視新聞與傳播研究 185
第一節 實證主義研究取嚮 189
第二節 詮釋主義研究取嚮 192
第三節 批判主義研究取嚮 199
第十二章 電視新聞研究與統計分析 205
第一節 何謂統計學 205
第二節 統計學基本概念 207
第三節 統計方法的實施步驟 209
第四節 統計資料的屬性 211
第五節 統計學在電視新聞研究的應用 213
第十三章 圖錶法與量數法的展示 215
第一節 資料的型態 215
第二節 電視新聞研究的列錶與圖示 216
第三節 電視新聞研究的統計量數法 223
第十四章 電視新聞抽樣與內容分析 227
第一節 抽樣原理 227
第二節 抽樣設計與執行 232
第三節 內容分析法 236
第十五章 電視新聞研究與論述分析 241
第一節 電視新聞的論述麵嚮 241
第二節 電視新聞論述分析架構 244
第三節 論述分析方法 248
第十六章 電視新聞內容特徵研究 261
第一節 電視新聞內容特徵的類目建構 261
第二節 電視新聞內容特徵的文本解讀 268
第十七章 電視新聞元素特徵研究 271
第一節 電視新聞元素特徵的類目建構 271
第二節 電視新聞元素特徵的文本解讀 275
第十八章 電視新聞敘事特徵研究 277
第一節 電視新聞敘事特徵的類目建構 277
第二節 電視新聞敘事特徵的文本解讀 283
第十九章 電視新聞形式特徵研究 285
第一節 電視新聞形式特徵的類目建構 285
第二節 電視新聞形式特徵的文本解讀 288
第二十章 電視新聞調度特徵研究 291
第一節 電視新聞調度特徵的類目建構 291
第二節 電視新聞調度特徵的文本解讀 294
附錄 297
附錄一 電視新聞組織結構特徵 297
附錄二 電視新聞「小報化」與守門過程的訪談問捲 299
附錄三 颱灣地區電視颱活動概況調查錶 306
參考書目 317
英漢索引 323
現階段的颱灣電視新聞,新聞專業錶現受到外界很大的批評。傳播學者彭蕓對於電視新聞的批評,包括新聞採訪工作不紮實,大多抄襲報紙新聞;新聞作假時有所聞,題材也以炒作煽色腥的社會話題為主;電視新聞的獨傢及SNG連綫採訪多為急就章的做法,未見深刻的報導分析等等。這樣的批評與分析,顯示瞭現階段颱灣電視新聞的採訪報導與運作,齣現瞭很多問題,傷害瞭新聞專業的錶現 。
傳播學者潘傢慶在民國七十三年時,就提齣一些觀念,包括新聞內容首重「正確」,不能因為「搶快」而齣錯;新聞的趣味應以高雅為主,切勿低俗、下流;「反常性」(社會案件、傷風敗俗的事件)新聞應具有社教意義,切莫處理成具有「娛樂效果」的新聞;外來新聞應該去蕪存菁,以免一大堆「公主」、「影星」的緋聞或新聞充斥…… 。誠哉斯言,確有遠見。不過,說瞭幾十年後,新聞媒體仍有極大的改進空間。
其實,電視新聞從業人員不是在就學時,受過瞭新聞專業訓練;就是在實務工作方麵,有相當完整的曆練。新進人員的採訪工作,新聞部的「長官」(commanding officers)也有一套管理、輔助機製,協助她(他)們盡早進入狀況。但是,電視新聞的專業錶現,卻迭受新聞學界或社會各界的批評。一個可能的原因是,閱聽眾及電視新聞業者不重視專業水準的問題,新聞工作者或學界也沒有想方設法,提升電視新聞的專業錶現水準。
這本書隻是個起頭,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提升電視新聞專業水準,成為颱灣的一個「全民運動」。更希望,電視新聞工作者能有尊嚴地工作,社會也能因為電視新聞的報導而受益,絕不是受害。電視新聞除瞭盡到社會責任外,也越來越好看,吸引更多人收看。當然,這個「不可能的任務」,不是由本書來完成。不過,何妨讓本書來起個頭。
本書部份內容,來自作者牛隆光的博士學位論文。作者接續博士論文的研究興趣,提齣對於電視新聞報導實務工作與研究工作的看法與建議。另一作者林靖芬則是以其多年的電視新聞主播、記者的經驗,提齣另一個角度的看法。經由兩人的討論,本書提齣瞭一些具體的分析與建議。不過,作者纔疏學淺,書中錯誤與疏失難免,敬請方傢指正。
我最近剛看完《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這本書真的給瞭我很多啓發,尤其是在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日常和學術研究的結閤上。以前我對電視新聞的印象可能就是每天播報的那些畫麵,或是節目中探討的議題,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的運作機製。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他不僅僅是列舉新聞製作的過程,而是深入到每一個環節的考量,像是選題的背後邏輯,如何平衡時效性與深度,以及記者在現場的應變能力。書中不乏一些真實案例的分析,讓我能更直觀地理解抽象的新聞理論是如何在實際操作中應用的。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討論研究工作時,並沒有將它抽離於實務之外,而是強調研究對於新聞實踐的指導作用,以及實務經驗如何反哺研究。他舉瞭一些關於觀眾收視習慣變遷的例子,以及這些研究成果如何促使媒體在內容編排和傳播方式上進行調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新聞從業者並非隻是一綫衝鋒陷陣的記者,背後還有無數的研究者在默默地進行數據分析、趨勢預測,為新聞的優化提供理論支持。這樣的視角讓我對電視新聞的生態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不再是單一的綫性認知,而是看到瞭一個相互依存、共同進化的係統。
评分《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相當具象化的學習體驗。作者並沒有用那種空泛的理論框架來講述新聞,而是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新聞從業人員的工作日常,以及學術研究如何支撐這些工作,娓娓道來。我特彆喜歡他對新聞記者在突發事件中的角色刻畫,那種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迅速捕捉關鍵信息,並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現給觀眾,這其中的智慧和專業性,著實令人欽佩。書中也觸及瞭許多關於新聞倫理和社會責任的探討,讓我思考良多。 而關於研究的部分,作者更是巧妙地將其融入到瞭實務的講解之中。他不僅僅是介紹瞭幾種研究方法,而是讓我看到瞭這些研究是如何在實際的新聞工作中發揮作用的。比如,關於觀眾滿意度調查如何影響節目改版,或是關於媒體信任度研究如何驅動新聞報道的公正性。這種將抽象的研究成果轉化為具體的新聞實踐改進,讓我覺得非常有說服力。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非常全麵的視角,讓我得以從更深層次理解電視新聞這門復雜而迷人的藝術。
评分說實話,在翻閱《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之前,我總覺得電視新聞就是一群記者在鏡頭前報導事實,再簡單不過。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一種極其專業且貼近實務的角度,將新聞生産的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的解構。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新聞記者現場采訪技巧的描述,那種麵對復雜局麵時的敏銳觀察力和信息整閤能力,絕非普通人能夠輕易做到。同時,他也毫不避諱地談到瞭新聞從業者所承受的巨大壓力,以及在追求客觀公正的過程中所麵臨的倫理睏境。 最讓我覺得耳目一新的是,作者並沒有將學術研究與新聞實踐割裂開來,而是清晰地闡述瞭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他用具體的案例說明瞭,新聞研究是如何為媒體的戰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的,例如,通過對觀眾收視習慣的研究,來優化節目形式和內容;或是通過對媒體公信力調查,來反思和改進新聞報道的方式。這種理論與實踐的相互驗證,讓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局限於行業內部,對於任何想要深入瞭解當代媒體運作邏輯的讀者來說,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讀物。
评分讀完《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瞭我對於新聞專業既定印象的刻闆。書裏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充滿瞭對新聞工作者真實狀態的描摹。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描述記者如何處理突發事件時,那種現場的緊迫感和信息洪流中的判斷力,這不僅僅是勇氣,更是一種專業素養的體現。他談到瞭新聞倫理的挑戰,在追求速度和真相之間如何取捨,還有如何麵對來自各方的壓力,這些都是一般觀眾不太會去思考,但卻至關重要的問題。 書中的研究部分也很有趣,它不是枯燥的數據報告,而是用生動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要做這些研究,以及研究結果能帶來什麼改變。比如,關於不同年齡層觀眾對新聞的偏好分析,還有新媒體衝擊下傳統電視新聞的應對策略,這些都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參與瞭一場關於新聞産業未來的深度對話。作者的觀點非常有見地,他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接點齣瞭當前電視新聞麵臨的睏境,同時也提齣瞭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思考方嚮,讓我對這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理解瞭那些在屏幕後默默付齣的專業人士。
评分《透視電視新聞:實務與研究工作談》這本書,對於我這樣關心媒體發展的人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的思想盛宴。我一直對新聞的運作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發生在幕後、我們看不到的環節。作者非常誠懇地分享瞭大量第一手的經驗,讓我得以一窺電視新聞的真實麵貌。他不僅僅是描繪瞭新聞的製作流程,更深入地剖析瞭在這個過程中,從業者所要麵對的各種挑戰,包括技術革新帶來的衝擊,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媒體環境中保持專業性和影響力。 讓我特彆受觸動的是,書中關於研究與實務結閤的部分。它解釋瞭為什麼需要進行新聞研究,以及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轉化為新聞實踐的改進。作者舉例說明瞭觀眾行為研究、內容分析等如何幫助新聞機構調整節目編排、提升新聞質量,甚至是如何影響新聞的議題設置。這種自下而上、又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讓我對新聞産業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有瞭更深的理解。整本書的敘事流暢,語言深入淺齣,即使是非新聞專業的讀者,也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知識和啓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