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

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电视新闻
  • 新闻传播学
  • 新闻实务
  • 媒介研究
  • 传播学
  • 新闻伦理
  • 媒体分析
  • 电视媒体
  • 新闻生产
  • 新闻评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 现阶段的台湾电视新闻,新闻专业表现受到外界很大的批评。传播学者彭芸对于电视新闻的批评,包括新闻採访工作不扎实,大多抄袭报纸新闻;新闻作假时有所闻,题材也以炒作煽色腥的社会话题为主;电视新闻的独家及SNG连线採访多为急就章的做法,未见深刻的报导分析等等。这样的批评与分析,显示了现阶段台湾电视新闻的採访报导与运作,出现了很多问题,伤害了新闻专业的表现

  这本书只是个起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提升电视新闻专业水准,成为台湾的一个「全民运动」。更希望,电视新闻工作者能有尊严地工作,社会也能因为电视新闻的报导而受益,绝不是受害。电视新闻除了尽到社会责任外,也越来越好看,吸引更多人收看。当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不是由本书来完成。不过,何妨让本书来起个头。

  本书部份内容,来自作者牛隆光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接续博士论文的研究兴趣,提出对于电视新闻报导实务工作与研究工作的看法与建议。另一作者林靖芬则是以其多年的电视新闻主播、记者的经验,提出另一个角度的看法。经由两人的讨论,本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分析与建议。不过,作者才疏学浅,书中错误与疏失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电视新闻的深度剖析: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 本书汇集了电视新闻领域资深专家和一线从业者的智慧结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多维度的视角,用以理解和审视当代电视新闻的运作机制、核心价值与未来走向。内容涵盖了新闻的起源与发展、采编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视觉叙事艺术的提升、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以及技术革新对新闻生产带来的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新闻理念的重塑与确立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电视新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理念。我们首先回顾了新闻学的经典理论,特别是关于“客观性”、“真实性”与“社会责任”的争论与发展。不同于单纯的理论堆砌,本书侧重于这些理念在快速变化的电视媒介环境下面临的挑战与适应策略。 1.1 电视新闻的本质与使命 电视新闻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强有力的社会建构过程。本章细致分析了电视作为“在场感”极强媒介的特性,如何塑造公众认知和集体记忆。讨论了新闻的“把关人”角色在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转型,从传统的守门员转变为信息流量的引导者与价值的甄别者。同时,探讨了新闻报道中伦理困境的抉择,例如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平衡公众知情权与个体隐私权。 1.2 视觉冲击力与叙事伦理 电视媒介的优势在于其强大的视觉表现力。本节着重分析了如何有效利用画面、声音和剪辑来增强新闻的感染力,但同时也强调了“视觉奇观”可能带来的伦理风险。我们探讨了“图像滥用”的现象,以及如何通过克制和审慎的视觉选择,维护新闻报道的严肃性和深度。内容包括对现场镜头的选择标准、背景音乐在情绪引导中的恰当使用,以及深度纪录片与时事评论节目在视觉语言上的差异化策略。 1.3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价值判断 在传统电视与新媒体平台相互渗透的当下,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正在被重新定义。本章探讨了“即时性”与“深度性”之间的张力。新闻要素的排序不再是铁板一块,需要根据发布平台和目标受众进行动态调整。详细分析了如何识别和挖掘那些可能在短视频平台快速传播,但更适宜在深度调查报道中展现的复杂议题。 第二部分:采编流程的精细化与专业化 本部分聚焦于电视新闻生产的实际操作层面,从选题策划到后期制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展现行业内的最佳实践和前沿探索。 2.1 选题策划与预判机制 成功的电视新闻往往源于精准的选题策划。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的新闻信息搜集网络,包括线人管理、数据监测与趋势预判。内容涉及如何运用“议程设置理论”来主动构建报道方向,而不是被动应对突发事件。特别关注了长期、系列性调查报道的选题挖掘技巧,以及如何从宏观政策与微观民生中找到具有普适性的故事线。 2.2 现场报道的挑战与应对 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最考验专业能力的部分。本节深入剖析了极端环境(如灾难现场、政治敏感区域)下的安全保障、设备使用与心理调适。讨论了单兵作战能力(记者兼摄像/主播)的培养模式,以及多机位、多平台协同报道的实时技术应用。对于突发新闻的“首次到场”报道,强调了信息核查的“三步走”原则,确保信息发布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并重。 2.3 后期制作中的“无形之手” 后期制作不再仅仅是剪辑和配音,它已成为信息解读的关键环节。本章深入探讨了非线性编辑系统中的叙事重构。内容涵盖了如何通过时间轴的压缩与拉伸来控制观众的认知节奏,如何利用图形和动画(Motion Graphics)来解释复杂的数据和背景信息,以及在不同节目形态(如新闻快讯、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中,后期制作应遵循的不同美学原则。 第三部分:技术赋能与未来展望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在重塑电视新闻的生态。本部分着眼于技术如何提高效率、拓展边界,并对未来十年的发展趋势进行审慎预测。 3.1 数据新闻学在电视中的实践 数据可视化是提升新闻深度和公信力的重要手段。本章详细介绍了如何将大型数据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视觉叙事。内容包括数据采集的规范、隐私保护的界限,以及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复杂统计信息的有效图表设计原则。分析了利用大数据分析来发现隐藏在海量信息中的新闻爆点的方法论。 3.2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潜力 沉浸式技术为电视新闻带来了革命性的体验升级。本节探讨了VR/AR技术在环境重现、事件回溯中的应用案例。讨论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创造更具同理心的报道体验,同时审视其在技术成本、内容获取和叙事焦点分散等方面的挑战。 3.3 建立高效的新闻生产与管理体系 本章转向对新闻机构内部管理和组织效能的探讨。分析了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多屏发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的新闻生产流程(Workflow)。内容涉及项目管理工具在新闻编辑室的应用、跨部门协作的优化模型,以及人才梯队建设,确保新闻专业精神能够在新一代从业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本书力求超越表面的技术介绍和流程描述,深入挖掘电视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信息洪流、技术迭代和公众期望时的思想交锋与专业抉择。它是一份面向未来、扎根于实践的行业指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实务部份◎

第一章 新闻与电视新闻特质 3
第一节 新闻定义 3
第二节 新闻价值 8
第三节 电视新闻特质 12

第二章 台湾现阶段电视新闻报导特征 17
第一节 内容特征 17
第二节 新闻元素特征 21
第三节 新闻叙事特征 23
第四节 形式特征 26
第五节 新闻调度特征 28

第三章 守门人相关理论 31
第一节 何谓守门人 31
第二节 守门过程的研究重点 36
第三节 守门人的专业角色认知 46
第四节 客观与中立的省思 56

第四章 电视新闻内容特征与採访工作 59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的内容特征 59
第二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採访工作 66
第三节 案例分析 69
第四节 新闻採访工作的建议 76

第五章 电视新闻元素特征与报导写作 81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的新闻元素特征 81
第二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写作工作 83
第三节 案例分析 87
第四节 电视新闻写作的建议 90

第六章 电视新闻叙事特征与摄影、剪接工作 95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的新闻叙事特征 95
第二节 电视新闻记者的摄影、剪接工作 97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01
第四节 新闻摄影、剪接工作的建议 104

第七章 电视新闻形式特征与镜面设计工作 109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的形式特征 109
第二节 电视新闻守门人的镜面设计工作 118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23
第四节 电视新闻镜面设计工作的建议 126

第八章 电视新闻调度特征与调度工作 129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的新闻调度特征 129
第二节 电视新闻守门人的新闻调度工作 132
第三节 案例分析 135
第四节 电视新闻调度工作的建议 137

第九章 电视新闻採写编播工作的实战演练 139
第一节 政治人物专访、报导的实战演练 139
第二节 经济新闻报导的实战演练 146
第三节 社会新闻报导的实战演练 150
第四节 民生消费新闻报导的实战演练 159
第五节 影剧新闻报导的实战演练 162

第十章 电视新闻报导的超文本特性 167
第一节 电视新闻报导文本的阶层关系 167
第二节 电视新闻文本特征的社会影响 170

◎第二篇 研究部份◎

第十一章 电视新闻与传播研究 185
第一节 实证主义研究取向 189
第二节 诠释主义研究取向 192
第三节 批判主义研究取向 199

第十二章 电视新闻研究与统计分析 205
第一节 何谓统计学 205
第二节 统计学基本概念 207
第三节 统计方法的实施步骤 209
第四节 统计资料的属性 211
第五节 统计学在电视新闻研究的应用 213

第十三章 图表法与量数法的展示 215
第一节 资料的型态 215
第二节 电视新闻研究的列表与图示 216
第三节 电视新闻研究的统计量数法 223

第十四章 电视新闻抽样与内容分析 227
第一节 抽样原理 227
第二节 抽样设计与执行 232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 236

第十五章 电视新闻研究与论述分析 241
第一节 电视新闻的论述面向 241
第二节 电视新闻论述分析架构 244
第三节 论述分析方法 248

第十六章 电视新闻内容特征研究 261
第一节 电视新闻内容特征的类目建构 261
第二节 电视新闻内容特征的文本解读 268

第十七章 电视新闻元素特征研究 271
第一节 电视新闻元素特征的类目建构 271
第二节 电视新闻元素特征的文本解读 275

第十八章 电视新闻叙事特征研究 277
第一节 电视新闻叙事特征的类目建构 277
第二节 电视新闻叙事特征的文本解读 283

第十九章 电视新闻形式特征研究 285
第一节 电视新闻形式特征的类目建构 285
第二节 电视新闻形式特征的文本解读 288

第二十章 电视新闻调度特征研究 291
第一节 电视新闻调度特征的类目建构 291
第二节 电视新闻调度特征的文本解读 294

附录 297
附录一 电视新闻组织结构特征 297
附录二 电视新闻「小报化」与守门过程的访谈问卷 299
附录三 台湾地区电视台活动概况调查表 306

参考书目 317
英汉索引 323

图书序言

  现阶段的台湾电视新闻,新闻专业表现受到外界很大的批评。传播学者彭芸对于电视新闻的批评,包括新闻採访工作不扎实,大多抄袭报纸新闻;新闻作假时有所闻,题材也以炒作煽色腥的社会话题为主;电视新闻的独家及SNG连线採访多为急就章的做法,未见深刻的报导分析等等。这样的批评与分析,显示了现阶段台湾电视新闻的採访报导与运作,出现了很多问题,伤害了新闻专业的表现 。

  传播学者潘家庆在民国七十三年时,就提出一些观念,包括新闻内容首重「正确」,不能因为「抢快」而出错;新闻的趣味应以高雅为主,切勿低俗、下流;「反常性」(社会案件、伤风败俗的事件)新闻应具有社教意义,切莫处理成具有「娱乐效果」的新闻;外来新闻应该去芜存菁,以免一大堆「公主」、「影星」的绯闻或新闻充斥…… 。诚哉斯言,确有远见。不过,说了几十年后,新闻媒体仍有极大的改进空间。

  其实,电视新闻从业人员不是在就学时,受过了新闻专业训练;就是在实务工作方面,有相当完整的历练。新进人员的採访工作,新闻部的「长官」(commanding officers)也有一套管理、辅助机制,协助她(他)们尽早进入状况。但是,电视新闻的专业表现,却迭受新闻学界或社会各界的批评。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阅听众及电视新闻业者不重视专业水准的问题,新闻工作者或学界也没有想方设法,提升电视新闻的专业表现水准。

  这本书只是个起头,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让提升电视新闻专业水准,成为台湾的一个「全民运动」。更希望,电视新闻工作者能有尊严地工作,社会也能因为电视新闻的报导而受益,绝不是受害。电视新闻除了尽到社会责任外,也越来越好看,吸引更多人收看。当然,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不是由本书来完成。不过,何妨让本书来起个头。

  本书部份内容,来自作者牛隆光的博士学位论文。作者接续博士论文的研究兴趣,提出对于电视新闻报导实务工作与研究工作的看法与建议。另一作者林靖芬则是以其多年的电视新闻主播、记者的经验,提出另一个角度的看法。经由两人的讨论,本书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分析与建议。不过,作者才疏学浅,书中错误与疏失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这本书,对于我这样关心媒体发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的思想盛宴。我一直对新闻的运作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发生在幕后、我们看不到的环节。作者非常诚恳地分享了大量第一手的经验,让我得以一窥电视新闻的真实面貌。他不仅仅是描绘了新闻的制作流程,更深入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从业者所要面对的各种挑战,包括技术革新带来的冲击,以及如何在快速变化的媒体环境中保持专业性和影响力。 让我特别受触动的是,书中关于研究与实务结合的部分。它解释了为什么需要进行新闻研究,以及这些研究成果是如何转化为新闻实践的改进。作者举例说明了观众行为研究、内容分析等如何帮助新闻机构调整节目编排、提升新闻质量,甚至是如何影响新闻的议题设置。这种自下而上、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让我对新闻产业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有了更深的理解。整本书的叙事流畅,语言深入浅出,即使是非新闻专业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启发。

评分

读完《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于新闻专业既定印象的刻板。书里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新闻工作者真实状态的描摹。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记者如何处理突发事件时,那种现场的紧迫感和信息洪流中的判断力,这不仅仅是勇气,更是一种专业素养的体现。他谈到了新闻伦理的挑战,在追求速度和真相之间如何取舍,还有如何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这些都是一般观众不太会去思考,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 书中的研究部分也很有趣,它不是枯燥的数据报告,而是用生动的语言解释了为什么要做这些研究,以及研究结果能带来什么改变。比如,关于不同年龄层观众对新闻的偏好分析,还有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新闻的应对策略,这些都让我觉得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关于新闻产业未来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观点非常有见地,他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直接点出了当前电视新闻面临的困境,同时也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让我对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理解了那些在屏幕后默默付出的专业人士。

评分

《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相当具象化的学习体验。作者并没有用那种空泛的理论框架来讲述新闻,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日常,以及学术研究如何支撑这些工作,娓娓道来。我特别喜欢他对新闻记者在突发事件中的角色刻画,那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迅速捕捉关键信息,并以最有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这其中的智慧和专业性,着实令人钦佩。书中也触及了许多关于新闻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探讨,让我思考良多。 而关于研究的部分,作者更是巧妙地将其融入到了实务的讲解之中。他不仅仅是介绍了几种研究方法,而是让我看到了这些研究是如何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关于观众满意度调查如何影响节目改版,或是关于媒体信任度研究如何驱动新闻报道的公正性。这种将抽象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新闻实践改进,让我觉得非常有说服力。总的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让我得以从更深层次理解电视新闻这门复杂而迷人的艺术。

评分

我最近刚看完《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尤其是在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日常和学术研究的结合上。以前我对电视新闻的印象可能就是每天播报的那些画面,或是节目中探讨的议题,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更深层的运作机制。作者的笔触相当细腻,他不仅仅是列举新闻制作的过程,而是深入到每一个环节的考量,像是选题的背后逻辑,如何平衡时效性与深度,以及记者在现场的应变能力。书中不乏一些真实案例的分析,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新闻理论是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的。 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讨论研究工作时,并没有将它抽离于实务之外,而是强调研究对于新闻实践的指导作用,以及实务经验如何反哺研究。他举了一些关于观众收视习惯变迁的例子,以及这些研究成果如何促使媒体在内容编排和传播方式上进行调整。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新闻从业者并非只是一线冲锋陷阵的记者,背后还有无数的研究者在默默地进行数据分析、趋势预测,为新闻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持。这样的视角让我对电视新闻的生态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线性认知,而是看到了一个相互依存、共同进化的系统。

评分

说实话,在翻阅《透视电视新闻:实务与研究工作谈》之前,我总觉得电视新闻就是一群记者在镜头前报导事实,再简单不过。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一种极其专业且贴近实务的角度,将新闻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解构。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新闻记者现场采访技巧的描述,那种面对复杂局面时的敏锐观察力和信息整合能力,绝非普通人能够轻易做到。同时,他也毫不避讳地谈到了新闻从业者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追求客观公正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伦理困境。 最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是,作者并没有将学术研究与新闻实践割裂开来,而是清晰地阐述了两者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用具体的案例说明了,新闻研究是如何为媒体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例如,通过对观众收视习惯的研究,来优化节目形式和内容;或是通过对媒体公信力调查,来反思和改进新闻报道的方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让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当代媒体运作逻辑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读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