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目的在于将性侵害的受害创伤作一理论与实务的结合,介绍西方的理论和台湾本土的现象,重点在于女性受害者的创伤内容和政府对受害者所提供的服务评估。对于希望深入了解性侵害受害现象,以及政府可以如何改进对受害者的危机处遇和政策的读者而言,都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本书的内容适合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修习性侵害议题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也适合社工师、谘商师、警察、律师、检察官和法官等实务界专业人士,作为接触和了解台湾性侵害受害者创伤的必备参考资料。对于希望协助身旁的性侵害受害者之亲友,也是一本可以洞悉受害者内心世界和历程的专业书籍。最后,性侵害受害者本身,若是希望了解自己的创伤是否正常,本书也提供客观研究的参考数据。
性侵害是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犯罪,本书的出版希望提供台湾社会对于性侵害受害者一个正确与深入的了解,同时兼具学术研究和实务应用的价值,更期待台湾社会最终能免于被性侵害的恐惧。
第一章 绪论 1
第壹篇 性侵害受害者的创伤理论 7
第二章 性侵害的一般创伤:性侵害创伤症 11
第三章 性侵害的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25
第贰篇 台湾的性侵害受害者的创伤研究 37
第四章 台湾性侵害受害者的创伤:一般创伤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45
第五章 台湾性侵害受害者创伤的相关因素:受害者、加害者和事件特性 61
第六章 影响台湾性侵害受害者创伤的因素─回归分析 99
第参篇 台湾性侵害受害者的服务─官方性侵害防治中心的受害者服务评估 119
第七章 台湾性侵害防治中心之服务理念与模式 121
第八章 台湾性侵害防治中心之服务困境、组织问题与改革 139
第九章 台湾性侵害防治中心社工标准流程之建构 167
第十章 台湾性侵害防治中心受害者减述流程之评估 185
第十一章 台湾性侵害防治中心受害者之预防工作与评估 217
第肆篇 结论─性侵害受害者之创伤与复原之路 255
第十二章 性侵害受害者心理复健之公共政策─谈性侵害防治与心理卫生政策之接轨 257
问卷附件 273
参考文献 281
献给──所有性侵害的受害者
您的伤害和痛苦
化作坚毅的人生力量
激发人性的光辉
督促社会的进步
从事性侵害受害者的研究工作是一个偶然的际遇,从事谘商实务工作协助受害者也是一条不会后悔的路。
在受害者的创伤中看到很多人性的挣扎,在他们刻苦铭心的复原中,看到人性的光明和力量。
深感身为研究者的无助和卑微。我们究竟能帮助他们甚么?
同时身为谘商师的我,亦无法代替他们的苦楚,更无法在短时间抚平他们的伤痛。
但也许我们可以从更积极的层面来帮助他们,就是从社会制度面的建立和评估开始。
有幸,台湾是亚洲第一个有性侵害犯罪防治法的国家,我们已经站在这个法律的基础上,可以更有组织和系统的帮助这些社会所制造出来的受害者。
这篇论文的出版,就是集结了个人十年来在这个领域探索的一些研究心得。当然这只是了解问题的起步,并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
期待在未来的学术岁月,能发展出更加有效帮助台湾性侵害受害者的方法,更重要的,协助台湾社会不再制造受害者。
在这漫长的学术生涯中,承蒙许多前辈的提携,无数同侪的激励和协助,还有众多受害个案的感动,让我在这条道路上不致胆怯。
本论文能付诸印刷,感谢父母亲一生的牺牲与栽培,外子的无条件支持,儿子的无限体谅,编辑助理群的细心校稿,以及学富出版社的鼎力相助。
最后,感谢上帝在冥冥中赐与所有的安排和恩典!祂教导我,行公义,好怜悯,谦卑的与祂同行!
这一生是学术之路,更是服务之路!
王灿槐
于中央大学文学院
中坜 台湾 2005年12月 9日
书名《台湾性侵害受害者之创伤:理论、内涵与服务》一眼望去,便知其内容严肃且重要。我尤其关注“创伤”二字,它所蕴含的深层心理机制和生理反应,往往是我们普通人难以完全体会的。这本书似乎旨在为我们打开一扇窗,让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看见那些被伤害过的灵魂,并理解她们内心的世界。 我个人对书中的“理论”部分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希望作者能够系统地介绍一些心理学和精神医学领域关于创伤的经典理论,例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神经生物学效应,以及一些新兴的理论模型。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些理论能够与台湾地区具体的社会背景相结合,探讨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环境下,这些理论是否能够得到更准确的诠释,或者需要进行哪些修正。 “内涵”这个词语,则让我联想到这本书或许会深入剖析性侵害创伤在受害者生命轨迹中所留下的深刻烙印。这可能包括她们在情感、认知、行为、人际关系乃至于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上所经历的巨大改变。我期待书中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创伤的真实形态,帮助我们理解受害者在经历创伤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她们如何艰难地寻找自我和疗愈。 在“服务”方面,我寄予厚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那些致力于帮助性侵害受害者的专业人士,如心理治疗师、社工、法律援助者等,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方法论。这可能包括不同治疗模式的介绍,如EMDR(眼动脱敏再加工疗法)、叙事疗法等,以及如何建立一个更全面、更人性化的支持系统,让受害者在寻求帮助的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 这本书的地域性——“台湾”——让我预感到其研究将更具本土特色。台湾的社会文化、家庭结构、法律制度等方面,都可能对性侵害的发生及受害者经历产生独特的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地区特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性别观念、以及社区支持系统如何影响性侵害受害者创伤和康复的深入分析,从而填补现有的研究空白。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其关注的核心——台湾性侵害受害者所经历的创伤,以及由此延伸出的理论探讨、创伤的深层内涵以及相关的服务体系。作为一名对社会议题和心理健康领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被这个标题所吸引,因为它预示着一种深入、细致的审视,而非流于表面的陈述。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创伤”这个概念进行多维度的解读,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害,更包含对受害者心理、情感、社会关系甚至身份认同造成的深远影响。 考虑到“理论、内涵与服务”这三个关键词,我推测这本书的结构会相当严谨。在理论层面,我希望看到作者能够梳理国内外关于性侵害创伤的经典理论,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标准、依恋理论、认知行为疗法(CBT)等,并结合台湾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探讨这些理论在解释台湾性侵害受害者经历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内涵”一词则暗示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搬弄,更会深入挖掘性侵害创伤在个体生命中所呈现出的具体样貌。这可能包括创伤对受害者思维方式、情绪表达、人际交往模式、甚至对自我价值感的冲击。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描绘这些“内涵”,是通过案例分析?还是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或者两者兼有?尤其关注创伤对受害者性认同、亲密关系以及社会参与的影响,这些往往是创伤后最难以愈合的伤痕。 至于“服务”,我期待书中能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建议。这不仅包括对专业心理咨询师、社工、法律工作者等相关服务提供者的培训和督导,更可能涉及到为受害者设计的干预措施、康复计划,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我希望书中能分享一些成功案例,展现服务如何帮助受害者走出阴影,重新获得生活的主导权,甚至成为倡导者,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更多人。 最后,这本书的地域性——“台湾”——让我对其研究的本土化程度充满期待。性侵害的发生和创伤的经历,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文化、法律、社会规范以及家庭结构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具有台湾特色的视角,揭示本土文化在性侵害问题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台湾地区在性侵害受害者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创新。这种本土化的研究,对于理解和解决台湾地区特有的性侵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标题,我脑海中立即浮现出许多关于如何理解并回应性侵害受害者所承受的巨大痛苦的画面。它不仅仅是生理上的伤害,更像是心灵深处一道难以愈合的裂痕,影响着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特别好奇书中如何去界定和描述这种“创伤”的复杂性,它会是那种让我们瞬间崩溃的巨大打击,还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侵蚀?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前沿的理论视角,帮助我们更系统地理解性侵害创伤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过程。例如,创伤如何影响大脑功能?又如何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和情绪调节能力?我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不同的理论流派,比如依恋理论、创伤知情照护(Trauma-Informed Care)等,并比较它们在解释台湾受害者经历时的优势和局限。 “内涵”这个词语让我对书中对受害者真实经历的描绘充满了期待。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统计数据和理论框架,而是能够通过鲜活的案例、深刻的洞察,让我们感受到受害者所经历的绝望、恐惧、羞耻,以及在创伤之后,她们可能面临的身份认同危机、人际关系疏离、甚至是对生活失去希望的挣扎。我希望书中能够呈现出创伤的多样性,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 关于“服务”的部分,这无疑是本书最具有实践意义的部分。我期待书中能够详尽地介绍各种形式的支持和干预措施,从心理治疗到法律援助,从危机干预到长期的康复计划。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如何建立一个更完善、更人性化的服务体系,让受害者能够在一个安全、支持性的环境中得到专业的帮助,并最终能够重拾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这本书的地域性——“台湾”——也是我关注的焦点。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也会影响到性侵害的发生、受害者经历的呈现以及社会对她们的支持方式。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性侵害受害者创伤以及相关服务的洞见,从而使研究更具深度和本土化。
评分读到《台湾性侵害受害者之创伤:理论、内涵与服务》这个书名,我立即联想到这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对“创伤”的定义和分类,它是否会涵盖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又或者会提出一些创新的理解方式? 我十分期待书中关于“理论”部分的论述。这可能涉及到对国内外关于性侵害创伤的经典理论进行梳理,比如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诊断和治疗,或者是一些更前沿的理论,如神经科学在创伤研究中的应用。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够结合台湾本土的社会文化背景,探讨这些理论在解释台湾受害者经历时的适用性,并可能提出一些本土化的理论观点。 “内涵”这个词语,让我对书中对受害者内心世界的描绘充满了好奇。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引人入胜的案例分析,或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性侵害创伤在受害者生命中所留下的复杂痕迹。这可能包括对受害者情感、认知、行为模式以及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深刻剖析,展现出创伤的多样性和个体化的影响。 至于“服务”部分,这无疑是本书最能触及现实的部分。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如何为性侵害受害者提供有效支持和干预的实用建议,这可能包括心理治疗、社工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个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创新的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更完善、更具韧性的支持体系,帮助受害者走过创伤,重拾生活。 “台湾”作为研究的地域限定,让我觉得这本书的研究会更加聚焦和有深度。不同地域的文化、社会结构、法律制度等,都会对性侵害的发生和受害者所承受的创伤产生独特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地区特有的社会文化因素、历史背景以及社区支持系统如何影响性侵害受害者创伤和康复的独到见解。
评分光从书名《台湾性侵害受害者之创伤:理论、内涵与服务》来看,这本书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学术但又饱含人文关怀的感觉。我尤其好奇书中会如何解析“创伤”这个概念,它究竟会从心理学、社会学、还是生理学的角度切入?是侧重于创伤的发生机制,还是更关注创伤对个体长期发展的影响? 我希望书中能对“理论”部分进行深入的探讨。这可能包括对一些主流的创伤理论进行梳理和评价,比如解离理论、依恋理论、创伤知情照护的原则等等。同时,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尝试建立一套更适合台湾本土文化语境的理论框架,解释台湾地区性侵害受害者所特有的创伤表现和心理反应。 “内涵”一词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深入到受害者真实的生命体验中。我希望书中能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或是对受害者内心世界的细致描绘,让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她们所经历的痛苦、恐惧、羞耻以及在创伤之后所面临的种种挑战,比如信任危机、情感疏离、自我否定等等。 在“服务”方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内容。这可能包括对各种心理治疗方法的介绍与比较,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建立有效的沟通模式、提供危机干预、以及如何引导她们进行长期的康复。我希望书中能展现出对受害者需求的深刻理解,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服务策略。 “台湾”这个地域性关键词,让我对这本书的研究价值充满了期待。性侵害及其创伤经历,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会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和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台湾地区社会文化、法律环境、以及家庭结构等因素如何影响性侵害受害者创伤发生和康复的独特见解,从而使其研究更具本土性和实践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