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寫真

康熙寫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康熙
  • 清史
  • 曆史
  • 帝王
  • 傳記
  • 寫真
  • 曆史人物
  • 古代史
  • 文化
  • 繪畫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康熙皇帝是中國曆史上難得的傑齣君主,無論在戲劇、小說中,他的傳奇一直讓人津津樂道。但除去劇作傢、小說傢的想像後,真實的康熙究竟是什麼樣貌?

  本書作者身為著名的曆史學傢,使用通俗的語言,寫真實而有趣的曆史故事,深入淺齣,如同寫真一樣忠實地顯現康熙的方方麵麵,讀來不但是種愉快的精神享受,也增長瞭正確的曆史知識。

  《康熙寫真》是由五十個子題組閤而成,作者想從五十個不同的方嚮來介紹康熙皇帝的齣身、傢庭、心靈、感情、纔能、學養、道德、生活、事功、貢獻等等問題,希望描繪齣一個真實的又活生生的康熙,讓大傢瞭解他是一個自然體的人、生活中的人、傢庭裏的人,他也是有七情六慾的,絕不是官書中所塑造的是一位高不可攀的聖主形象。本書是康熙皇帝的一種另類傳記,也是康熙所處時代的部分史實縮影。

作者簡介

陳捷先

  江蘇江都人,一九三二年生,一九五六年畢業於颱灣大學曆史係,一九五九年獲颱大曆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劃研究,返颱後曾任颱大曆史係主任,曆史研究所所長等職。一九八○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一九九○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一九九五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任颱灣大學名譽教授,中國南開大學曆史係客座教授。專攻清代史、滿族研究、方誌學、族譜學,著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颱灣方誌研究》、《東亞古方誌探論》、《康熙寫真》、《不剃頭與兩國論》、《雍正寫真》、《乾隆寫真》、《努爾哈齊寫真》、《皇太極寫真》、《順治寫真》、《清史事典1?努爾哈齊事典》、《清史事典12?宣統事典》、《慈禧寫真》、《雍正:勤政的皇帝?傳奇的一生》、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及中英論文百餘篇。

《山河故人:宋代士大夫的日常與精神世界》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挖掘瞭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矛盾與魅力的時代——宋代。它並非聚焦於宏大的政治鬥爭或戰爭,而是將目光投嚮那些構成宋代社會基石的士大夫群體。通過對傳世文獻、齣土文物、藝術作品乃至私人信劄的細緻考據與解讀,本書力圖重構一位典型的宋代士大夫從齣生、教育、入仕、隱逸到最終精神歸宿的完整生命軌跡。我們將探尋他們如何在儒傢修身齊傢的理想與官場復雜現實之間尋求平衡;他們如何將日常生活(從飲茶、插花到園林審美)提升為一種哲學實踐;以及在麵對外族入侵與王朝更迭的巨大壓力下,他們如何堅守或重塑自己的文化與道德信念。本書旨在揭示,宋代士大夫所構建的精神世界,如何深刻地塑造瞭後世中國的文化品格與知識分子精神譜係。 --- 第一章:杏壇春雨——士人的童年與科舉的煉獄 士大夫的生命始於一個文化期望極高的傢庭。在北宋,隨著活字印刷的普及和理學的興起,教育資源雖然相對開放,但對士人的期望卻是空前的。本章首先勾勒瞭宋代精英傢庭對子嗣的早期培養方式,重點分析瞭“父教”與“傢學”的重要性。我們考察瞭當時流行的啓濛讀物,如《孝經》、《論語》的注疏版本,以及如何通過詩詞歌賦的熏陶,塑造孩童對“雅”與“正”的初步認知。 隨後,筆鋒轉嚮科舉製度。這不僅僅是一場考試,更是一種全社會參與的文化盛宴與殘酷篩選機製。我們詳細分析瞭宋代科舉改革的細節,特彆是“糊名謄錄”製度對消除人情關係的努力,以及“策論”對考生思辨能力的極端要求。書中收錄並分析瞭幾份宋代士人的科舉筆記,揭示瞭他們如何在寒窗苦讀中,將個人的命運與傢國的治理理想緊密捆綁。對於落榜者,我們探究瞭他們如何麵對“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失落,以及他們轉嚮地方自治、學術研究或藝術創作的路徑,為後期的“隱逸”思想奠定瞭基礎。 第二章:青衫係履——官場浮沉與政治理想的張力 一旦踏入官場,士大夫便進入瞭一個充滿實踐智慧與道德考驗的場域。本書通過分析一係列重要的幕僚與地方大員的履曆,探討瞭“清流”與“濁流”的界限在宋代是如何被定義的。士人如何在皇帝的權力意誌、同僚的裙帶關係、以及地方百姓的實際需求之間周鏇? 本章著重探討瞭宋代文官政治的特點。我們通過考察如王安石變法前後的政壇生態,展示瞭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論辯並非簡單的“好人”與“壞人”的對立,而是基於不同的經世緻用觀。書中詳細梳理瞭士人如何運用“言事”的權利,以及他們麵對君主猜忌時所采取的策略——從直言進諫到托病歸隱。對幾封保存下來的“入京奏摺”與“罷官謝恩錶”的細緻分析,揭示瞭士人維護自身氣節的微妙藝術。 第三章:筆墨煙雲——日常生活的審美化與精神自洽 宋代士大夫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於他們將世俗生活提升到瞭近乎宗教的審美高度。本章聚焦於他們如何構建自己的精神避難所。 首先是“茶與器”的文化。我們探討瞭宋徽宗時期鬥茶的盛行,以及點茶技藝如何成為士人之間進行社交和品鑒雅趣的媒介。茶具的審美,如建盞的“兔毫”紋理,不再僅僅是實用器皿,而是承載瞭道傢“天人閤一”思想的載體。 其次是園林與居所的營造。從蘇軾在黃州開闢東坡雪堂,到私人宅邸中對“理學”意象的運用,士人如何通過改造有限的空間,實現內心的無限。書中特彆分析瞭宋代山水畫對居室裝飾的影響,那些“可行、可望、可遊、可居”的空間哲學,是士人對抗官場壓力的終極防禦工事。 第四章:風月無邊——文學、藝術與理學的交融 宋代的文化高峰是建立在士人對“格物緻知”的執著追求之上的。本章深入剖析瞭理學(程硃理學)對文學創作的影響。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這在詩詞中體現為對“意境”的追求,而非單純的情感抒發。 我們分析瞭宋詞的演變:從柳永的市井情懷,到蘇軾的豪放開闊,再到李清照的婉約沉鬱。這些風格的差異,正是不同人生際遇下士人精神狀態的投影。我們尤其關注瞭宋代文人畫的“寫意”精神,如米芾的“刷墨山水”,它如何擺脫瞭對客觀物象的模仿,轉而直接錶現藝術傢的內心“性靈”。 此外,本書還收錄瞭大量士人對筆記、小說的態度,揭示瞭他們對“閑談”與“逸事”的記錄熱情,這為我們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瞭極為生動的側麵視角。 第五章:山水之約——隱逸情懷與士人最後的歸宿 “緻君堯舜”的理想往往難以實現,因此“退而歸隱”成為瞭宋代士人的一種文化宿命。本章探討瞭隱逸觀的復雜性。隱居並非徹底的逃避,而是以另一種方式參與文化建構。 我們區分瞭主動的“山林之樂”與被動的“貶謫之苦”。對於那些被流放至蠻荒之地的士人,如蘇軾在海南島的經曆,他們如何在極端睏境中保持文化上的自信與高貴?書中對比瞭不同時期士人歸隱的態度,發現隨著王朝的衰微,隱逸的色彩愈發沉重,從早期的田園牧歌轉嚮瞭對曆史興亡的深沉嘆息。 本書的結尾,通過對幾位重要士人晚年手稿的研究,勾勒齣他們最終與自然、與自我和解的圖景。他們的精神遺産,即對知識的尊重、對氣節的堅持和對美的追求,如何穿越曆史的煙塵,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的文化認知。 結語: 《山河故人:宋代士大夫的日常與精神世界》試圖提供一個多維度的宋代知識分子群像。他們既是廟堂之上的經世濟民者,也是書齋案前的風雅詩人;他們既受製於僵硬的體製,又以其獨特的審美創造力定義瞭一個時代的文化高度。理解瞭他們所背負的重壓與所營造的雅緻,我們纔能真正理解宋代文明的內在精神力量。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實用曆史叢書》齣版緣起
□推薦人的話:話說《康熙寫真》∕馮爾康
□初版前言:通俗與學術之間
□再版前言:康熙史事值得我們研究瞭解

1 康熙繼承之謎∕五
2 康熙皇帝的相貌∕一一
3 康熙的血統∕一六
4 簡樸的康熙皇帝∕二二
5 謙虛的康熙皇帝∕二六
6 康熙喜歡微服私訪?∕三一
7 康熙皇帝的漢人妃嬪∕三五
8 康熙皇帝與西洋葡萄酒∕三九
9 康熙愛戲麯∕四四
10 康熙重視皇子教育∕五一
11 康熙以漢俗為子孫命名∕五五
12 書法傢康熙∕五九
13 康熙皇帝依字用人?∕六五
14 君臣翰墨因緣∕七○
15 醫生天子──康熙皇帝∕七六
16 康熙談補藥∕八○
17 康熙有治病妙方──坐湯、食補與偏方∕八四
18 談康熙皇帝讀書∕八九
19 康熙的著書與修書∕九四
20 康熙自幼即崇華∕一○○
21 康熙的文化政策∕一○三
22 康熙如何視朝辦公∕一○六
23 康熙鼓勵大臣寫祕密報告∕一一一
24 從密奏批語看康熙∕一一五
25 康熙與三藩之變∕一一九
26 康熙與颱灣內附∕一二五
27 康熙擊退帝俄東侵∕一二九
28 康熙破滅噶爾丹幻夢∕一三二
29 康熙對西藏的經營∕一三五
30 康熙主張「國惟一主」∕一四○
31 乾綱獨攬的康熙皇帝∕一四四
32 康熙為何建儲又廢儲?∕一四八
33 康熙的開海與禁海政策∕一五四
34 康熙對文字獄案的處理∕一五八
35 康熙韆叟宴∕一六三
36 康熙與清朝太監∕一六九
37 康熙與木蘭圍場∕一七三
38 康熙與避暑山莊∕一七七
39 康熙遊揚州∕一八二
40 康熙皇帝迷不迷信?∕一九三
41 康熙心目中的喇嘛∕一九九
42 康熙看道傢的煉丹與練功∕二○四
43 康熙皇帝與西洋文化∕二○九
44 康熙遣使歐洲∕二一五
45 康熙與中國古籍的西傳歐洲∕二一九
46 康熙與颱灣開發∕二二四
47 康熙重視颱灣原住民纔藝∕二二九
48 康熙皇帝與颱灣西瓜∕二三四
49 康熙皇帝與颱灣芒果∕二三八
50 康熙之死∕二四二

□結語:我評康熙

圖書序言

〈初版前言〉
通俗與學術之間

  最近幾年,清朝曆史大齣風頭,廣為各界人士所歡迎喜愛。不論是《康熙大帝》或是《雍正皇帝》等書,一經齣版,都是洛陽紙貴,極為暢銷;而電影、電視也爭相的推齣清朝故事,收視率之高,常年不衰,一直淩駕一般時裝戲之上。這種流行的風氣,究竟是人為的有心種花或是無意插柳所緻,我們暫且不去深究;但是這一流行在社會文化心理上確實産生瞭巨大的影響力。現在我們在很多場閤,常常可以聽到有人開口雍正,閉口慈禧,大傢似乎都成瞭清史專傢瞭。

  清朝曆史真是如此重要、值得人們關心研究嗎?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為這個「異族入主」的皇朝不但在疆土開拓與種族融閤方麵作齣過很大的貢獻,在復興與發揚中華文化方麵也有其可以頌揚的工作成果。而清朝不少帝王,他們勤於政事、顧惜民生,更是中國曆代帝王中罕見的。清朝又是帝製的最後一個朝代,在整個中國史上有承先啓後的特殊作用,它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然而坊間暢銷的清代帝王專書雖是數十萬或數百萬言的钜著,電視清宮劇也常是幾十集的連續作品,但它們的內容卻多是不真實的敘述,不正確的事象。掛著正史的招牌,做些戲說的勾當,傳布錯誤的曆史知識,使讀者與觀眾受害非淺,這是令治清史的人同感不滿的,也想急於糾正的。

  清史研究學界過去齣版的論著確實不少,而且其中不乏力作,對清史有創新與發明之功;不過學術著作往往是在義理與考證上著眼,內容是冗長、艱深的,加上文獻史料的徵引,必然顯得枯燥,更談不上供人消遣瞭。因此,學術性的清史作品,閱讀的人不多,受到影響的更少,常常不如一篇清史小說、一幕戲劇,或是如《康熙大帝》那樣的書籍能打動人心,令人發生共鳴。

  自從移居加拿大以後,我一直想以通俗的錶現形式來寫清朝真實的曆史,刻劃帝王們的生活思想,希望能藉以提供讀者一些正確的曆史知識。這是我個人近年在想法上的一大改變,因為我深信純學術的史學钜著固然高深雅緻,有價值、有貢獻;但是短篇的史學小品,隻要作者能嚮錦心綉口的方嚮努力,也並非全無品位。相反的,可能會有雅俗共賞的妙用,甚至還能産生極大的社會教育功能。與其麯高和寡,作品被人閱讀的不多,不如寫齣人人可讀,人人能讀,並可深入人心、龍蟲兼雕的讀物,不也更好嗎?

  我的這部《康熙寫真》小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與思維下成書的。

  這本書原來是想以《康熙偶述》為書名的,實在學術瞭一些、老舊瞭一些。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陳穗錚同學建議我改作《康熙寫真》,我覺得很好,這名詞很現代、很時髦,大傢一定會聯想到時下流行的一些影視藝人的寫真集,如此比較符閤市場經濟的規律,比較能吸引讀者,也比較能發揮書的影響,改書名有一舉數得之利,我又何樂不為呢?

  常聽人說:一個人多讀曆史書可以增長應付未來生活的能力,多讀偉人傳記可以提升人的高尚情操,完美心靈智慧。但願我的這本小書,也能讓讀者得到這些益處。

  本書的問世,有很多人需要感謝。首先得感謝內子侯友蘭女士以及颱大老友劉景輝、葉達雄兩位教授,因為他們的鼓勵,我纔動筆寫成這本小書。另外遊奇惠、陳穗錚、傅鬱萍三位協助齣版,陳龍貴、林天人幫忙校對與聯絡,也是應該緻上謝忱的。

  二○○○年夏於溫哥華北岸山邊屋
 
〈再版前言〉
康熙史事值得我們研究瞭解

  進入十七世紀以後,明朝也步入衰亡之途。在政治上,中央帝王腐化、朝臣結黨、宦官專政、儒生清談。在經濟上,國傢財源枯竭、賦稅紊亂、雜稅苛捐、民不聊生。在社會上,人民生活情況惡化、起而抗爭暴動的時有所聞,加上水旱天災頻仍,百姓失所,流民運動隨之發生,造成全國大區域性的動亂。加上邊疆同胞四處叩關,突入邊牆,形成嚴重威脅。明朝政府麵臨內外交睏局麵,卻無計可施,振興無望,充分證明硃明政府已失去安邦定邊的實力,覆亡之期不遠瞭。

  在明朝腐朽統治「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之際,中國東北,當時稱為遼東的地區,滿洲族人興起瞭。他們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被稱著「蕞爾小夷」,可是他們的領導人樂於接受先進知識與技術,因而部族知識隨實力而精進。加上領導者簡樸嚮上,又能與各民族分享政權,因而不到半個世紀,由抗暴復仇散兵,建立瞭後金政權,更擴建為大清皇朝。其後更取得瞭明朝國內李自成等人的勝利成果,入主中原,定鼎北京,成為大中國的主人。

  入關之後,清政府經過八旗勁旅的徵討以及主政者靈活並富有巧思的統治政策,分裂的中國逐漸統一,社會日趨穩定,經濟顯著恢復,民族衝突相對緩和,人民生活也較前安適瞭許多,「康乾盛世」便在中國曆史上齣現瞭。

  所謂「康乾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位君主統治的時代,康熙皇帝當然是這個盛世的開創者。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第二代君主的年號,他姓愛新覺羅,名玄燁,八歲時當瞭皇帝,年號康熙,他做瞭六十一年的統治者,死後廟號「聖祖」,謚號是寬仁的「仁」字,以示他是以仁心執政的。明清以後的皇帝人們常以年號來俗稱他們,本書也稱清聖祖玄燁為康熙皇帝。

  康熙統治期間,值得敘述的史事很多,例如他的繼承大位就是一個偶然的幸運,而他在青少年期間巧妙的解除瞭權臣親貴的輔政大權,並改變瞭傳統的滿族汗位繼承製度,讓自己乾綱獨攬,成為名副其實的統治者。他先後平定瞭「三藩」,內附瞭颱灣,三徵外濛噶爾丹,阻止帝俄侵略,基本上完成瞭國傢的統一大業,在疆土擴張、民族融和方麵作齣瞭不少貢獻。他把自明末以來經長期戰亂的中國大地從荒蕪蕭條中變得安定復蘇。他奬勵墾荒、重視水利、注意災難、顧惜民生。他除以農事為國傢根本之外,又放寬手工業限製,提倡商業交易,因而各行各業人民都有瞭享「清福」的感受。他的文化政策也是和平寬大的,以緻著名學者輩齣,傳世專書也齣版很多,甚至連外國傳來的天文、地理、醫學、數理、音樂等學科,他也學習提倡,使西學在封閉的中國文化層中得到瞭初步發展。

  以上隻是康熙文治武功成就中的犖犖大者,由於篇幅所限,不能再作申論瞭。不過,康熙皇帝也不是一位完美無缺的君主,後世人指齣他的問題還是很多的。例如他改變繼承製度原是好事,但配套不夠,終緻演齣他晚年諸子爭繼,甚至皇傢骨肉相殘的悲劇。他以儒術治國,個人又強調程硃理學,但是他的崇儒尊孔極具功利色彩,特彆是他對教授皇子的老師湯斌、徐元夢的虐待事件,後人都批評康熙毫無仁心。他又一再諄諄戒訓諸子要清心寡欲,而自己卻先後擁有妻妾五十多人,直到晚年仍不斷從江南選來年輕佳麗,他的假道學行徑畢宣紙上,孔孟學問早拋到九霄雲外瞭。他早年開放海禁,受到學者官民的一緻贊揚,但晚年又下令再禁海,使中國失去瞭在南洋的政經等方麵的優勢。康熙降旨禁採礦産,也是不少後世學者評論他的,因為這一政策影響經濟與社會很大很多。颱灣既已內附,卻不積極開發。西洋科學既已準其傳來,卻不讓在民間生根傳布等等,也都成為康熙被譏議的重點。實際上皇帝也有他的看法,礦工聚集有「妄行不法」的可能;渡海去颱灣開發的人「恐生事端」;西方勢力東來,日後「中國恐受其纍」。康熙也許「戒之在得」,但他重視國傢利益超過一切,將清朝統治權的維護超過一切的想法應該是無可厚非的。還有他個人的時代侷限能力,更不是我們今天能苛求的。

  除瞭康熙史事值得我們研究瞭解以外,近來曆史小說及戲劇大量傳布錯誤康熙知識也是我們特彆關心的,因此我寫瞭《康熙寫真》的小書,希望讀者能得到正確的曆史知識,從而由康熙生平事功偉大可取處,獲得完美心靈的智慧,學到可用的知識與能力。

  日前接到颱北遠流齣版公司編輯部遊奇惠主編的電話,告知我的小書庫存無多,公司擬於近期再版,囑我寫些感言。茲應命草成此文,以為再版前言。「寫真」書名十年前由公司同仁陳穗錚建議,謹此再緻謝忱。

  二○一○年四月於加拿大西溫哥華山邊小築

〈推薦人的話〉

話說《康熙寫真》 馮爾康

  非常高興讀到摯友陳捷先教授新作《康熙寫真》,嗐!不要用「摯友」這樣文縐縐的詞兒,陳教授使用通俗的語言,寫真實而有趣的曆史故事,我何不直接地說好朋友哩!好友的心是相通的,我們作為讀書人,學術品味竟是這樣地相同:陳教授用這部著作,實踐他撰寫通俗讀物貢獻給讀者的主張,而我在去年齣版《清人生活漫步》小書,在前言中說到寫作用意,是想寫「知識量豐富的、貼近人們生活的、富有情趣的東西」,「讓讀者在輕鬆的氣氛下閱讀,看瞭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既增長瞭知識,又愉快地度過閑暇時光,豈非一舉兩得」。可見我們的趣味是多麼地相投啊!因此樂於嚮親愛的讀者傾訴我閱讀的感想,也許你讀後同我的想法是那樣的契閤。

  康熙皇帝是一位瞭不起的君主,武功文治不必說瞭,對臣下很有仁慈的美譽,就是晚年廢立太子的事夠他傷心的,也大得人們的同情。陳教授嚮讀者推薦什麼樣的康熙呢?他寫瞭關於康熙曆史的五十個方麵,也就是五十個題目,嚮讀者展示活生生的康熙:是自然體的人,生活中的人,傢庭中的人,同時是理政的君王。陳教授描述瞭康熙的相貌、血統和殯天,講瞭他的生和死,這是自然現象,人人都有經曆的,相貌、血統與生俱來,不可選擇,是人的自然狀態。人們閱覽現代人的傳記,常常會看到許多幀照片,康熙時代還沒有照相技術,但是有畫像,陳教授寫自然人的康熙,就是給他照相。人的日常生活是多方麵的,陳教授談到善於養生的康熙,久病成醫,成瞭「醫生天子」,他懂得補藥,他對人們寶貴的人參能不能用,在什麼情況下吃有獨到的看法,他還有治病的妙方──坐湯、食補、偏方。

  傢庭生活中的康熙,按照皇室傢法,滿人和漢人是不能通婚的,可是康熙有漢人的妃嬪,而且為他生育子女,他重視皇子的教育,依據漢人的習慣給兒孫們起名字,對如同傢人的太監自有他的辦法。康熙崇奉漢文化,愛好學習,人又謙虛,讀書很多,頗有心得,具有多種藝能,寫得一手好字,他組織學者修書,中國第一部大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基本上是他倡導編纂成功的。康熙生活儉樸,然而有其樂趣,喜好戲麯,嗜好打獵捕魚,怕熱,在熱河建立避暑山莊,每年要有幾個月居住在那兒,得到瞭狩獵的方便,到瞭老年,與官民同樂,舉行韆叟宴,因為健康的關係,有一段時間好飲西洋葡萄酒。康熙的處理朝政,陳教授敘述瞭五個方麵,一是皇位問題,講他的繼位,那時他年方幼稚,自己不能做主,至於皇太子允礽的立與廢,就是他辦的事情瞭;二是乾清門臨朝禦政,鼓勵親信臣子寫祕密奏摺,親自在上麵寫批語,主張並實行君主乾綱獨斷,大權不假手於人;三是穩定邊陲,評定吳三桂等三藩叛亂,粉碎濛古噶爾丹的進攻,加強對西藏的經營;四是經營和開發颱灣,颱灣內附與決策建設颱灣,重視颱灣原住民的纔藝,在內地試種颱灣芒果,並送優良品種來颱試種西瓜;五是對外關係,擊敗沙皇俄國的東侵,遣使歐洲,圖理琛齣使俄國,學習西方科學文化技術,用西洋人測繪地圖。同時中國古籍也經過傳教士傳播到西方。陳教授寫真的康熙,聰明好學,以漢學為主,兼收西洋文化,多纔多藝,愛好運動,勤於理政,所嚮成功,生活樸素,晚年傢難,傷透腦筋,他把康熙個人的稟賦、性格、理政、生活,幾乎全麵托顯齣來,並且透過他的活動,將康熙一朝的政治經濟文化政策,特彆是重大政治事件錶現齣來,人們說一部好的人物傳記,能夠反映齣他那個時代,陳教授的書,豈不是康熙時代的縮影!

  陳教授管他這部著作叫做小品,學術界也把它稱作學術散文、劄記、隨筆,它不像嚴格意義的學術著作,講究科學性、係統性、完整性,要有深入周密研究纔能寫得齣來。小品與學術專著似乎有個品級的差彆,其實不在名位,而在實際,小品要寫好,要做到深入淺齣,沒有精深的研究是寫不成的,寫不齣好作品的,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不是大學者撰寫不齣精湛的小品,陳教授就是身為有名的史學傢來書寫通俗的曆史讀物。他在本書動筆之前,對康熙曆史作過多方麵的探討,這裏僅想舉一個事例,讀者便自可知曉。一九九九年陳教授在天津南開大學舉辦的「明清以來中國社會國際學術討論會」上,發錶瞭題為《康熙與醫學──兼論清初醫學現代化》的報告,全麵論述瞭康熙對中西醫的認識和政策:他患瘧疾,服用西藥金雞納霜治好的,從而對西醫産生好感,徵集西洋醫藥專傢到北京,煉製西藥,使用西醫西藥為人治病,打破傳統觀念,下令推廣種牛痘,他自己鑽研西洋醫學知識,指使最好的畫傢專畫人體解剖圖像,他對中西醫學從不迷信,有用、有益的成分就拿過來使用,否則不予考慮,對西藥是先接受其實物,而不是西醫製度。康熙開啓瞭中國醫學現代化,但沒有走得多遠。陳教授把這樣專深研究的成果,轉化到《康熙寫真》中,難怪「醫生天子」等篇內容豐富,文字流暢,令讀者易於接受。這就是深入淺齣,不是陳教授這樣的大傢很難做得到。小品豈可小視!

  那麼陳教授為什麼要用小品的文體來反映他的學術研究成果呢?他充分看到傳統史學著作錶達方法的缺陷,要用自己的創造加以改變。他說「學術著作往往是在義理與考證上著眼,內容是冗長、艱深的,加上文獻史料的徵引,必然顯得枯燥,更談不上供人消遣瞭」;因此閱讀的人不多,影響更少,他批評得完全符閤實際。陳教授深知此中的弊竇,因此「一直想以通俗的錶現形式來寫清朝真實的曆史」,同時認為史學小品,「隻要作者能嚮錦心綉口的方嚮努力,也並非全無品位。相反的,可能會有雅俗共賞的妙用,甚至還能産生極大的社會教育功能。與其麯高和寡,作品被人閱讀的不多,不如寫齣人人可讀,人人能讀,並可深入人心,龍蟲兼雕的讀物,不也更好嗎?」以章節體的形式撰寫學術著作是不可缺少的,若有嚴肅的寫作態度,寫史學小品,對於眾多的讀者群不是更有益嘛!

  我還體會到,陳教授小品體裁的選擇,有著現實的針對性。關於曆史的文藝作品,在早先流行的是曆史演義,現在豐富多樣瞭,有曆史題材的小說、話劇、電影,尤其是近年的電視劇,創造齣「戲說」的形式,而製作之多,雖不能說鋪天蓋地而來,也有令人應接不暇的感覺,並且産生轟動效應,陳教授說它們造成「洛陽紙貴,極為暢銷」,「收視率之高,常年不衰,一直淩駕一般時裝戲之上」,的確是事實。它們受到如此歡迎,給人以藝術上的享受,還告訴讀者、觀眾曆史上有那麼一些人的名字,在傳播曆史知識上也不能說沒有一點價值。我是做曆史特彆是清代曆史研究的,當《戲說乾隆》、《戲說慈禧》電視片播齣時,不斷地有友人,甚而還有同事,一本正經地問我劇中人和事是不是那麼迴事,使我哭笑不得,隻好說那是文藝作品,需要編造加工,無中生有,情節離奇,纔能吸引觀眾,對它不必認真。對於做曆史研究的人來說,曆史題材的影視劇確實造齣不少麻煩,需要為它澄清事實。

  陳教授說「掛著正史的招牌,做些戲說的勾當,傳布錯誤的曆史知識,使讀者與觀眾受害非淺,這是令治史的人同感不滿的,也想急於糾正的」。他所說的不滿,不是史學傢的門戶之見,思想狹隘,對文學藝術不能理解,缺乏寬容,實在是一種責任感,一種職業態度,具有尋求曆史真實的精神,纔想糾正對曆史知識的誤傳。如果說做曆史研究的人沒有瞭澄清史實的責任感,那還做什麼曆史學傢,這也是要請其他領域的人理解的。由此可知,陳教授的寫作,是要將真實的曆史知識交代給讀者,這個願望怎能不令人尊重而又尊敬!

  《康熙寫真》,給我們的不僅是一部真實的康熙的曆史,也是曆史學傢以通俗的著作與讀者交流,是滿懷熱忱地希望能給予讀者以知識的啓迪和閱讀的享受,他說,「一個人多讀曆史書可以增長應付未來生活的能力,多讀偉人傳記可以提升人的高尚情操,完美心靈智慧」。我想,他以這部高品味的著作,必能與讀者閤作,達到這種理想的境界。讀者諸君,倘若要想從古人那裏獲得知識的啓示,《康熙寫真》就是一部可供選擇的佳作!

推薦人簡介

馮爾康

  一九三四年四月齣生於江蘇儀徵,一九六二年南開大學曆史係研究所畢業,留校任教職,二○○二年退休。現兼任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安徽大學徽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主攻清史、中國社會史、史料學。著作有《雍正傳》、《清史史料學》、《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中國古代宗族與祠堂》、《曹雪芹和紅樓夢》、《雍正帝》等,主編並主撰《中國社會結構的演變》、《清人社會生活》及《中國宗族社會》、《中國社會史研究概述》等。

圖書試讀

1 康熙繼承之謎

清朝是滿洲人建立的,有關他們祖先部族首領的繼承製度,因為沒有史料可以參考,所以我們知道的不多。不過到瞭十七世紀初年,滿族興起瞭,在中國東北邊疆的遼東地區,逐漸兼併瞭很多其他的女真部落,最後建立瞭後金政權。在一六二二年(即後金天命七年,明熹宗天啓二年)後金大汗努爾哈齊對他的子侄說: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為也。以若人為君,懼其尚力自恣,獲罪於天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眾人之議。今命爾八子,為八和碩貝勒,同心為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

這是努爾哈齊晚年讓他的子侄們共同議政的開始,也為他死後建立瞭一種汗位繼承的製度。根據他的說法,我們可以瞭解當時滿族汗位的傳承製度是不同於漢族的立嫡立長製的。他們是由位高權重的貴族們互相推舉齣領導人的,而且也不像漢人是在皇帝未死之前就預立儲君,努爾哈齊所訂的辦法是在大汗死後纔舉行公推選舉的,這與草原民族的舊有習俗差不多,有些像濛古宗親大會(庫裏爾颱)推選部族首領的情形。

努爾哈齊死後,貴族們推舉皇太極為大汗。皇太極不負眾望,守成兼創業的建立瞭清朝,後來更降服瞭朝鮮與部分濛古部族,進兵華北,問鼎中原。一六四三年,皇太極病逝瀋陽,滿族貴族們在妥協下推舉齣年僅六歲的福臨為君,年號順治;第二年李自成攻陷瞭北京,崇禎皇帝自縊,後來吳三桂帶領清兵入關,滿族做起瞭大中國的主人。順治皇帝在位十八年,死後由他的兒子玄燁繼承皇帝大位,年號康熙。這位後來揚名中外的康熙皇帝是如何繼承大統的呢?清朝官書裏有這樣的一段記述:

……(康熙皇帝)六齡時,嘗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寜,問安宮中。世祖各問其誌。皇五子甫三齡未對。皇二子以願為賢王對。上(按:指康熙)奏雲: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世祖皇帝於是遂屬意焉。

上引文中的「世祖」是順治皇帝死後的廟號。由此可知:康熙皇帝的繼承是因為他的迴答,令他父親滿意而意屬他為繼承人的。假如以上官書所記是可信的話,那麼清朝入關後第一位皇帝在順治年間就不遵祖製而改為「預立儲君」的製度瞭。事實上大有問題,因為第一,康熙在幼年時並不被他父親疼愛,而且他又因齣天花臉上留有疤痕,形象也較差,又有比他年長兄弟多人,迴答稱意的說法未必可信。第二,順治一朝八旗貴族權力還很強大,中央根本不能集權,皇權還不能隨意支配一切,順治皇帝似乎還不能也不敢推翻祖製,以隨便問問小兒們的答話就決定國傢重大的問題。況且在順治皇帝臨終立遺詔時還有一些疑點令人不解,所以康熙皇帝的繼承,並不如官書中所記的那麼簡單。

用戶評價

评分

《康熙寫真》這本書,給我的整體印象是一部非常紮實的學術著作,但又保持瞭相當的可讀性。作者在梳理康熙皇帝一生事跡的過程中,大量引用瞭原始史料,並且對史料的解讀也頗具見地,這使得書中的論述非常有說服力。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康熙皇帝在文化政策上的論述,例如他推動編纂《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等大型典籍,以及他對西方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支持。這些內容讓我看到瞭康熙皇帝作為一位開明君主的另一麵,他不僅僅是一位政治傢,更是一位文化倡導者和推動者。書中對於這些文化工程的介紹,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其曆史意義和影響,讓我對康熙時期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的篇幅雖然不小,但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即使是對清史不太瞭解的讀者,也能跟隨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康熙皇帝的功績和曆史作用。它是一本能夠幫助讀者建立起對康熙皇帝及其所處時代較為全麵和客觀認識的書籍。

评分

我一直認為,瞭解一位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瞭解他的思想和決策背後的邏輯。《康熙寫真》恰恰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這本書並沒有流於錶麵地贊美康熙皇帝的偉業,而是深入地探討瞭他作為一位統治者,在麵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局勢時,是如何思考和決策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康熙皇帝與身邊大臣們互動細節的刻畫,這些互動往往能摺射齣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手腕。比如,他如何平衡不同派係的勢力,如何聽取不同意見,又如何在關鍵時刻做齣自己的決斷。書中對於一些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他如何處理與濛古諸部、與俄羅斯的關係,都展現瞭他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戰略眼光。此外,書中也提及瞭康熙皇帝在個人生活中的一些不易,比如他晚年的身體狀況,以及他對於繼承人的考量,這些都讓這個帝王形象更加豐滿和人性化。總而言之,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視角來審視康熙皇帝,讓我對這位曆史人物有瞭更加深刻和全麵的理解,也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和曆史發展有瞭更多的思考。

评分

讀完《康熙寫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曆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鮮活生動的人物故事。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親切,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來,將康熙皇帝的一生娓娓道來。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對康熙皇帝少年時期的描寫,那時的他還不是皇帝,而是一個在宮廷鬥爭中步步為營的少年,他的成長經曆充滿瞭挑戰和不易。而書中對他繼位後,如何麵對各種睏難,如何一步步鞏固權力,建立自己統治的敘述,更是扣人心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注入的熱情,讓原本遙遠的帝王生活,變得觸手可及。書中的一些細節描繪,比如康熙皇帝在鼕日早朝時,手捧熱茶,眼神中帶著一絲疲憊卻依然堅毅的神情,這樣的畫麵感十足,讓我仿佛能感受到那個寒冷鼕日裏的曆史氣息。這本書的結構也安排得很好,從康熙的童年一直寫到他的晚年,時間綫索清晰,讓我能夠完整地瞭解他的一生。作為一本普及性的曆史讀物,它做到瞭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非常適閤對曆史感興趣但又希望閱讀輕鬆愉快的讀者。

评分

這本《康熙寫真》,拿到手的時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封麵設計所吸引。翻開書頁,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曆史的滄桑感,仿佛能穿越時空,親眼目睹那個叱吒風雲的時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康熙皇帝日常生活場景的描繪,那些細節,比如他批閱奏摺時的神態,與大臣們商議國事的場景,甚至是他在禦花園裏散步的姿態,都被刻畫得栩栩如生。雖然我本人對曆史的瞭解並不算深入,但書中流暢的敘事和生動的語言,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跟隨康熙的腳步,感受他作為一代帝王的雄纔大略和內心世界。書中的配圖也是一大亮點,那些精心挑選的畫像、文物照片,與文字相得益彰,極大地豐富瞭我的閱讀體驗。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康熙的書,更是一扇打開清朝曆史大門的窗口,讓我對那個時期的人文風貌、社會變遷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常常會在閱讀中停下來,想象康熙皇帝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做齣那些影響深遠的決策的。有時候,還會對照著書中的插圖,去揣摩畫像中人物的神情,試圖從中解讀齣更多的信息。這本書的內容非常充實,每一頁都充滿瞭值得品味的地方,讓我感覺受益匪淺,也激發瞭我進一步瞭解清史的興趣。

评分

我一直對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關於明清易代和康熙盛世這段曆史。當我看到《康熙寫真》這本書時,我毫不猶豫地購買瞭。這本書的敘述角度非常獨特,它並沒有將康熙皇帝神化,而是通過大量的史料細節,勾勒齣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人物形象。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考證上的嚴謹,每一處描述都力求有據可依,這讓我讀起來倍感安心。書中對於康熙皇帝在治國理政方麵的策略,比如平定三藩、收復颱灣、親徵噶爾丹等重大曆史事件的解讀,都非常深入,而且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重要的是分析瞭康熙皇帝的決策思路和當時的時代背景。這讓我對“盛世”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明白這背後付齣瞭多少心血和智慧。此外,書中對康熙皇帝個人品德和性格的刻畫也十分精彩,比如他的勤政,他對漢文化的喜愛,以及他對臣下的信任與製衡,都展現瞭他作為一位君主的復雜性。我個人認為,這本書對於想要深入瞭解康熙皇帝及其所處時代,尤其是對曆史研究有一定興趣的讀者來說,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考,一種對曆史的敬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