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写真

康熙写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康熙
  • 清史
  • 历史
  • 帝王
  • 传记
  • 写真
  • 历史人物
  • 古代史
  • 文化
  • 绘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杰出君主,无论在戏剧、小说中,他的传奇一直让人津津乐道。但除去剧作家、小说家的想像后,真实的康熙究竟是什么样貌?

  本书作者身为着名的历史学家,使用通俗的语言,写真实而有趣的历史故事,深入浅出,如同写真一样忠实地显现康熙的方方面面,读来不但是种愉快的精神享受,也增长了正确的历史知识。

  《康熙写真》是由五十个子题组合而成,作者想从五十个不同的方向来介绍康熙皇帝的出身、家庭、心灵、感情、才能、学养、道德、生活、事功、贡献等等问题,希望描绘出一个真实的又活生生的康熙,让大家了解他是一个自然体的人、生活中的人、家庭里的人,他也是有七情六慾的,绝不是官书中所塑造的是一位高不可攀的圣主形象。本书是康熙皇帝的一种另类传记,也是康熙所处时代的部分史实缩影。

作者简介

陈捷先

  江苏江都人,一九三二年生,一九五六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一九五九年获台大历史研究所硕士,后应邀赴美加入哈佛大学访问学人计划研究,返台后曾任台大历史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等职。一九八○年应聘为美国麻州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年荣获韩国圆光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一九九五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现任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南开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专攻清代史、满族研究、方志学、族谱学,着有《满洲丛考》、《清史杂笔》(一至八辑)、《清代台湾方志研究》、《东亚古方志探论》、《康熙写真》、《不剃头与两国论》、《雍正写真》、《干隆写真》、《努尔哈齐写真》、《皇太极写真》、《顺治写真》、《清史事典1?努尔哈齐事典》、《清史事典12?宣统事典》、《慈禧写真》、《雍正:勤政的皇帝?传奇的一生》、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及中英论文百余篇。

《山河故人:宋代士大夫的日常与精神世界》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挖掘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矛盾与魅力的时代——宋代。它并非聚焦于宏大的政治斗争或战争,而是将目光投向那些构成宋代社会基石的士大夫群体。通过对传世文献、出土文物、艺术作品乃至私人信札的细致考据与解读,本书力图重构一位典型的宋代士大夫从出生、教育、入仕、隐逸到最终精神归宿的完整生命轨迹。我们将探寻他们如何在儒家修身齐家的理想与官场复杂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他们如何将日常生活(从饮茶、插花到园林审美)提升为一种哲学实践;以及在面对外族入侵与王朝更迭的巨大压力下,他们如何坚守或重塑自己的文化与道德信念。本书旨在揭示,宋代士大夫所构建的精神世界,如何深刻地塑造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品格与知识分子精神谱系。 --- 第一章:杏坛春雨——士人的童年与科举的炼狱 士大夫的生命始于一个文化期望极高的家庭。在北宋,随着活字印刷的普及和理学的兴起,教育资源虽然相对开放,但对士人的期望却是空前的。本章首先勾勒了宋代精英家庭对子嗣的早期培养方式,重点分析了“父教”与“家学”的重要性。我们考察了当时流行的启蒙读物,如《孝经》、《论语》的注疏版本,以及如何通过诗词歌赋的熏陶,塑造孩童对“雅”与“正”的初步认知。 随后,笔锋转向科举制度。这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文化盛宴与残酷筛选机制。我们详细分析了宋代科举改革的细节,特别是“糊名誊录”制度对消除人情关系的努力,以及“策论”对考生思辨能力的极端要求。书中收录并分析了几份宋代士人的科举笔记,揭示了他们如何在寒窗苦读中,将个人的命运与家国的治理理想紧密捆绑。对于落榜者,我们探究了他们如何面对“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失落,以及他们转向地方自治、学术研究或艺术创作的路径,为后期的“隐逸”思想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青衫系履——官场浮沉与政治理想的张力 一旦踏入官场,士大夫便进入了一个充满实践智慧与道德考验的场域。本书通过分析一系列重要的幕僚与地方大员的履历,探讨了“清流”与“浊流”的界限在宋代是如何被定义的。士人如何在皇帝的权力意志、同僚的裙带关系、以及地方百姓的实际需求之间周旋? 本章着重探讨了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我们通过考察如王安石变法前后的政坛生态,展示了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论辩并非简单的“好人”与“坏人”的对立,而是基于不同的经世致用观。书中详细梳理了士人如何运用“言事”的权利,以及他们面对君主猜忌时所采取的策略——从直言进谏到托病归隐。对几封保存下来的“入京奏折”与“罢官谢恩表”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士人维护自身气节的微妙艺术。 第三章:笔墨烟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精神自洽 宋代士大夫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在于他们将世俗生活提升到了近乎宗教的审美高度。本章聚焦于他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避难所。 首先是“茶与器”的文化。我们探讨了宋徽宗时期斗茶的盛行,以及点茶技艺如何成为士人之间进行社交和品鉴雅趣的媒介。茶具的审美,如建盏的“兔毫”纹理,不再仅仅是实用器皿,而是承载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载体。 其次是园林与居所的营造。从苏轼在黄州开辟东坡雪堂,到私人宅邸中对“理学”意象的运用,士人如何通过改造有限的空间,实现内心的无限。书中特别分析了宋代山水画对居室装饰的影响,那些“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哲学,是士人对抗官场压力的终极防御工事。 第四章:风月无边——文学、艺术与理学的交融 宋代的文化高峰是建立在士人对“格物致知”的执着追求之上的。本章深入剖析了理学(程朱理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这在诗词中体现为对“意境”的追求,而非单纯的情感抒发。 我们分析了宋词的演变:从柳永的市井情怀,到苏轼的豪放开阔,再到李清照的婉约沉郁。这些风格的差异,正是不同人生际遇下士人精神状态的投影。我们尤其关注了宋代文人画的“写意”精神,如米芾的“刷墨山水”,它如何摆脱了对客观物象的模仿,转而直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性灵”。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大量士人对笔记、小说的态度,揭示了他们对“闲谈”与“逸事”的记录热情,这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提供了极为生动的侧面视角。 第五章:山水之约——隐逸情怀与士人最后的归宿 “致君尧舜”的理想往往难以实现,因此“退而归隐”成为了宋代士人的一种文化宿命。本章探讨了隐逸观的复杂性。隐居并非彻底的逃避,而是以另一种方式参与文化建构。 我们区分了主动的“山林之乐”与被动的“贬谪之苦”。对于那些被流放至蛮荒之地的士人,如苏轼在海南岛的经历,他们如何在极端困境中保持文化上的自信与高贵?书中对比了不同时期士人归隐的态度,发现随着王朝的衰微,隐逸的色彩愈发沉重,从早期的田园牧歌转向了对历史兴亡的深沉叹息。 本书的结尾,通过对几位重要士人晚年手稿的研究,勾勒出他们最终与自然、与自我和解的图景。他们的精神遗产,即对知识的尊重、对气节的坚持和对美的追求,如何穿越历史的烟尘,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的文化认知。 结语: 《山河故人:宋代士大夫的日常与精神世界》试图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宋代知识分子群像。他们既是庙堂之上的经世济民者,也是书斋案前的风雅诗人;他们既受制于僵硬的体制,又以其独特的审美创造力定义了一个时代的文化高度。理解了他们所背负的重压与所营造的雅致,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宋代文明的内在精神力量。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实用历史丛书》出版缘起
□推荐人的话:话说《康熙写真》∕冯尔康
□初版前言:通俗与学术之间
□再版前言:康熙史事值得我们研究了解

1 康熙继承之谜∕五
2 康熙皇帝的相貌∕一一
3 康熙的血统∕一六
4 简朴的康熙皇帝∕二二
5 谦虚的康熙皇帝∕二六
6 康熙喜欢微服私访?∕三一
7 康熙皇帝的汉人妃嫔∕三五
8 康熙皇帝与西洋葡萄酒∕三九
9 康熙爱戏曲∕四四
10 康熙重视皇子教育∕五一
11 康熙以汉俗为子孙命名∕五五
12 书法家康熙∕五九
13 康熙皇帝依字用人?∕六五
14 君臣翰墨因缘∕七○
15 医生天子──康熙皇帝∕七六
16 康熙谈补药∕八○
17 康熙有治病妙方──坐汤、食补与偏方∕八四
18 谈康熙皇帝读书∕八九
19 康熙的着书与修书∕九四
20 康熙自幼即崇华∕一○○
21 康熙的文化政策∕一○三
22 康熙如何视朝办公∕一○六
23 康熙鼓励大臣写祕密报告∕一一一
24 从密奏批语看康熙∕一一五
25 康熙与三藩之变∕一一九
26 康熙与台湾内附∕一二五
27 康熙击退帝俄东侵∕一二九
28 康熙破灭噶尔丹幻梦∕一三二
29 康熙对西藏的经营∕一三五
30 康熙主张「国惟一主」∕一四○
31 干纲独揽的康熙皇帝∕一四四
32 康熙为何建储又废储?∕一四八
33 康熙的开海与禁海政策∕一五四
34 康熙对文字狱案的处理∕一五八
35 康熙千叟宴∕一六三
36 康熙与清朝太监∕一六九
37 康熙与木兰围场∕一七三
38 康熙与避暑山庄∕一七七
39 康熙游扬州∕一八二
40 康熙皇帝迷不迷信?∕一九三
41 康熙心目中的喇嘛∕一九九
42 康熙看道家的炼丹与练功∕二○四
43 康熙皇帝与西洋文化∕二○九
44 康熙遣使欧洲∕二一五
45 康熙与中国古籍的西传欧洲∕二一九
46 康熙与台湾开发∕二二四
47 康熙重视台湾原住民才艺∕二二九
48 康熙皇帝与台湾西瓜∕二三四
49 康熙皇帝与台湾芒果∕二三八
50 康熙之死∕二四二

□结语:我评康熙

图书序言

〈初版前言〉
通俗与学术之间

  最近几年,清朝历史大出风头,广为各界人士所欢迎喜爱。不论是《康熙大帝》或是《雍正皇帝》等书,一经出版,都是洛阳纸贵,极为畅销;而电影、电视也争相的推出清朝故事,收视率之高,常年不衰,一直凌驾一般时装戏之上。这种流行的风气,究竟是人为的有心种花或是无意插柳所致,我们暂且不去深究;但是这一流行在社会文化心理上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现在我们在很多场合,常常可以听到有人开口雍正,闭口慈禧,大家似乎都成了清史专家了。

  清朝历史真是如此重要、值得人们关心研究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个「异族入主」的皇朝不但在疆土开拓与种族融合方面作出过很大的贡献,在复兴与发扬中华文化方面也有其可以颂扬的工作成果。而清朝不少帝王,他们勤于政事、顾惜民生,更是中国历代帝王中罕见的。清朝又是帝制的最后一个朝代,在整个中国史上有承先启后的特殊作用,它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然而坊间畅销的清代帝王专书虽是数十万或数百万言的鉅着,电视清宫剧也常是几十集的连续作品,但它们的内容却多是不真实的叙述,不正确的事象。挂着正史的招牌,做些戏说的勾当,传布错误的历史知识,使读者与观众受害非浅,这是令治清史的人同感不满的,也想急于纠正的。

  清史研究学界过去出版的论着确实不少,而且其中不乏力作,对清史有创新与发明之功;不过学术着作往往是在义理与考证上着眼,内容是冗长、艰深的,加上文献史料的征引,必然显得枯燥,更谈不上供人消遣了。因此,学术性的清史作品,阅读的人不多,受到影响的更少,常常不如一篇清史小说、一幕戏剧,或是如《康熙大帝》那样的书籍能打动人心,令人发生共鸣。

  自从移居加拿大以后,我一直想以通俗的表现形式来写清朝真实的历史,刻划帝王们的生活思想,希望能借以提供读者一些正确的历史知识。这是我个人近年在想法上的一大改变,因为我深信纯学术的史学鉅着固然高深雅致,有价值、有贡献;但是短篇的史学小品,只要作者能向锦心绣口的方向努力,也并非全无品位。相反的,可能会有雅俗共赏的妙用,甚至还能产生极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曲高和寡,作品被人阅读的不多,不如写出人人可读,人人能读,并可深入人心、龙虫兼雕的读物,不也更好吗?

  我的这部《康熙写真》小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与思维下成书的。

  这本书原来是想以《康熙偶述》为书名的,实在学术了一些、老旧了一些。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陈穗铮同学建议我改作《康熙写真》,我觉得很好,这名词很现代、很时髦,大家一定会联想到时下流行的一些影视艺人的写真集,如此比较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比较能吸引读者,也比较能发挥书的影响,改书名有一举数得之利,我又何乐不为呢?

  常听人说:一个人多读历史书可以增长应付未来生活的能力,多读伟人传记可以提升人的高尚情操,完美心灵智慧。但愿我的这本小书,也能让读者得到这些益处。

  本书的问世,有很多人需要感谢。首先得感谢内子侯友兰女士以及台大老友刘景辉、叶达雄两位教授,因为他们的鼓励,我才动笔写成这本小书。另外游奇惠、陈穗铮、傅郁萍三位协助出版,陈龙贵、林天人帮忙校对与联络,也是应该致上谢忱的。

  二○○○年夏于温哥华北岸山边屋
 
〈再版前言〉
康熙史事值得我们研究了解

  进入十七世纪以后,明朝也步入衰亡之途。在政治上,中央帝王腐化、朝臣结党、宦官专政、儒生清谈。在经济上,国家财源枯竭、赋税紊乱、杂税苛捐、民不聊生。在社会上,人民生活情况恶化、起而抗争暴动的时有所闻,加上水旱天灾频仍,百姓失所,流民运动随之发生,造成全国大区域性的动乱。加上边疆同胞四处叩关,突入边墙,形成严重威胁。明朝政府面临内外交困局面,却无计可施,振兴无望,充分证明朱明政府已失去安邦定边的实力,覆亡之期不远了。

  在明朝腐朽统治「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际,中国东北,当时称为辽东的地区,满洲族人兴起了。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本不高,被称着「蕞尔小夷」,可是他们的领导人乐于接受先进知识与技术,因而部族知识随实力而精进。加上领导者简朴向上,又能与各民族分享政权,因而不到半个世纪,由抗暴复仇散兵,建立了后金政权,更扩建为大清皇朝。其后更取得了明朝国内李自成等人的胜利成果,入主中原,定鼎北京,成为大中国的主人。

  入关之后,清政府经过八旗劲旅的征讨以及主政者灵活并富有巧思的统治政策,分裂的中国逐渐统一,社会日趋稳定,经济显着恢复,民族冲突相对缓和,人民生活也较前安适了许多,「康干盛世」便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

  所谓「康干盛世」是指清朝康熙、雍正、干隆三位君主统治的时代,康熙皇帝当然是这个盛世的开创者。康熙是清朝入关后第二代君主的年号,他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八岁时当了皇帝,年号康熙,他做了六十一年的统治者,死后庙号「圣祖」,谥号是宽仁的「仁」字,以示他是以仁心执政的。明清以后的皇帝人们常以年号来俗称他们,本书也称清圣祖玄烨为康熙皇帝。

  康熙统治期间,值得叙述的史事很多,例如他的继承大位就是一个偶然的幸运,而他在青少年期间巧妙的解除了权臣亲贵的辅政大权,并改变了传统的满族汗位继承制度,让自己干纲独揽,成为名副其实的统治者。他先后平定了「三藩」,内附了台湾,三征外蒙噶尔丹,阻止帝俄侵略,基本上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在疆土扩张、民族融和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他把自明末以来经长期战乱的中国大地从荒芜萧条中变得安定复苏。他奖励垦荒、重视水利、注意灾难、顾惜民生。他除以农事为国家根本之外,又放宽手工业限制,提倡商业交易,因而各行各业人民都有了享「清福」的感受。他的文化政策也是和平宽大的,以致着名学者辈出,传世专书也出版很多,甚至连外国传来的天文、地理、医学、数理、音乐等学科,他也学习提倡,使西学在封闭的中国文化层中得到了初步发展。

  以上只是康熙文治武功成就中的荦荦大者,由于篇幅所限,不能再作申论了。不过,康熙皇帝也不是一位完美无缺的君主,后世人指出他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例如他改变继承制度原是好事,但配套不够,终致演出他晚年诸子争继,甚至皇家骨肉相残的悲剧。他以儒术治国,个人又强调程朱理学,但是他的崇儒尊孔极具功利色彩,特别是他对教授皇子的老师汤斌、徐元梦的虐待事件,后人都批评康熙毫无仁心。他又一再谆谆戒训诸子要清心寡欲,而自己却先后拥有妻妾五十多人,直到晚年仍不断从江南选来年轻佳丽,他的假道学行径毕宣纸上,孔孟学问早抛到九霄云外了。他早年开放海禁,受到学者官民的一致赞扬,但晚年又下令再禁海,使中国失去了在南洋的政经等方面的优势。康熙降旨禁採矿产,也是不少后世学者评论他的,因为这一政策影响经济与社会很大很多。台湾既已内附,却不积极开发。西洋科学既已准其传来,却不让在民间生根传布等等,也都成为康熙被讥议的重点。实际上皇帝也有他的看法,矿工聚集有「妄行不法」的可能;渡海去台湾开发的人「恐生事端」;西方势力东来,日后「中国恐受其累」。康熙也许「戒之在得」,但他重视国家利益超过一切,将清朝统治权的维护超过一切的想法应该是无可厚非的。还有他个人的时代侷限能力,更不是我们今天能苛求的。

  除了康熙史事值得我们研究了解以外,近来历史小说及戏剧大量传布错误康熙知识也是我们特别关心的,因此我写了《康熙写真》的小书,希望读者能得到正确的历史知识,从而由康熙生平事功伟大可取处,获得完美心灵的智慧,学到可用的知识与能力。

  日前接到台北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游奇惠主编的电话,告知我的小书库存无多,公司拟于近期再版,嘱我写些感言。兹应命草成此文,以为再版前言。「写真」书名十年前由公司同仁陈穗铮建议,谨此再致谢忱。

  二○一○年四月于加拿大西温哥华山边小筑

〈推荐人的话〉

话说《康熙写真》 冯尔康

  非常高兴读到挚友陈捷先教授新作《康熙写真》,嗐!不要用「挚友」这样文绉绉的词儿,陈教授使用通俗的语言,写真实而有趣的历史故事,我何不直接地说好朋友哩!好友的心是相通的,我们作为读书人,学术品味竟是这样地相同:陈教授用这部着作,实践他撰写通俗读物贡献给读者的主张,而我在去年出版《清人生活漫步》小书,在前言中说到写作用意,是想写「知识量丰富的、贴近人们生活的、富有情趣的东西」,「让读者在轻松的气氛下阅读,看了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既增长了知识,又愉快地度过闲暇时光,岂非一举两得」。可见我们的趣味是多么地相投啊!因此乐于向亲爱的读者倾诉我阅读的感想,也许你读后同我的想法是那样的契合。

  康熙皇帝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武功文治不必说了,对臣下很有仁慈的美誉,就是晚年废立太子的事够他伤心的,也大得人们的同情。陈教授向读者推荐什么样的康熙呢?他写了关于康熙历史的五十个方面,也就是五十个题目,向读者展示活生生的康熙:是自然体的人,生活中的人,家庭中的人,同时是理政的君王。陈教授描述了康熙的相貌、血统和殡天,讲了他的生和死,这是自然现象,人人都有经历的,相貌、血统与生俱来,不可选择,是人的自然状态。人们阅览现代人的传记,常常会看到许多帧照片,康熙时代还没有照相技术,但是有画像,陈教授写自然人的康熙,就是给他照相。人的日常生活是多方面的,陈教授谈到善于养生的康熙,久病成医,成了「医生天子」,他懂得补药,他对人们宝贵的人参能不能用,在什么情况下吃有独到的看法,他还有治病的妙方──坐汤、食补、偏方。

  家庭生活中的康熙,按照皇室家法,满人和汉人是不能通婚的,可是康熙有汉人的妃嫔,而且为他生育子女,他重视皇子的教育,依据汉人的习惯给儿孙们起名字,对如同家人的太监自有他的办法。康熙崇奉汉文化,爱好学习,人又谦虚,读书很多,颇有心得,具有多种艺能,写得一手好字,他组织学者修书,中国第一部大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基本上是他倡导编纂成功的。康熙生活俭朴,然而有其乐趣,喜好戏曲,嗜好打猎捕鱼,怕热,在热河建立避暑山庄,每年要有几个月居住在那儿,得到了狩猎的方便,到了老年,与官民同乐,举行千叟宴,因为健康的关系,有一段时间好饮西洋葡萄酒。康熙的处理朝政,陈教授叙述了五个方面,一是皇位问题,讲他的继位,那时他年方幼稚,自己不能做主,至于皇太子允礽的立与废,就是他办的事情了;二是干清门临朝御政,鼓励亲信臣子写祕密奏折,亲自在上面写批语,主张并实行君主干纲独断,大权不假手于人;三是稳定边陲,评定吴三桂等三藩叛乱,粉碎蒙古噶尔丹的进攻,加强对西藏的经营;四是经营和开发台湾,台湾内附与决策建设台湾,重视台湾原住民的才艺,在内地试种台湾芒果,并送优良品种来台试种西瓜;五是对外关系,击败沙皇俄国的东侵,遣使欧洲,图理琛出使俄国,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技术,用西洋人测绘地图。同时中国古籍也经过传教士传播到西方。陈教授写真的康熙,聪明好学,以汉学为主,兼收西洋文化,多才多艺,爱好运动,勤于理政,所向成功,生活朴素,晚年家难,伤透脑筋,他把康熙个人的禀赋、性格、理政、生活,几乎全面托显出来,并且透过他的活动,将康熙一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特别是重大政治事件表现出来,人们说一部好的人物传记,能够反映出他那个时代,陈教授的书,岂不是康熙时代的缩影!

  陈教授管他这部着作叫做小品,学术界也把它称作学术散文、札记、随笔,它不像严格意义的学术着作,讲究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要有深入周密研究才能写得出来。小品与学术专着似乎有个品级的差别,其实不在名位,而在实际,小品要写好,要做到深入浅出,没有精深的研究是写不成的,写不出好作品的,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不是大学者撰写不出精湛的小品,陈教授就是身为有名的史学家来书写通俗的历史读物。他在本书动笔之前,对康熙历史作过多方面的探讨,这里仅想举一个事例,读者便自可知晓。一九九九年陈教授在天津南开大学举办的「明清以来中国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发表了题为《康熙与医学──兼论清初医学现代化》的报告,全面论述了康熙对中西医的认识和政策:他患疟疾,服用西药金鸡纳霜治好的,从而对西医产生好感,征集西洋医药专家到北京,炼制西药,使用西医西药为人治病,打破传统观念,下令推广种牛痘,他自己钻研西洋医学知识,指使最好的画家专画人体解剖图像,他对中西医学从不迷信,有用、有益的成分就拿过来使用,否则不予考虑,对西药是先接受其实物,而不是西医制度。康熙开启了中国医学现代化,但没有走得多远。陈教授把这样专深研究的成果,转化到《康熙写真》中,难怪「医生天子」等篇内容丰富,文字流畅,令读者易于接受。这就是深入浅出,不是陈教授这样的大家很难做得到。小品岂可小视!

  那么陈教授为什么要用小品的文体来反映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呢?他充分看到传统史学着作表达方法的缺陷,要用自己的创造加以改变。他说「学术着作往往是在义理与考证上着眼,内容是冗长、艰深的,加上文献史料的征引,必然显得枯燥,更谈不上供人消遣了」;因此阅读的人不多,影响更少,他批评得完全符合实际。陈教授深知此中的弊窦,因此「一直想以通俗的表现形式来写清朝真实的历史」,同时认为史学小品,「只要作者能向锦心绣口的方向努力,也并非全无品位。相反的,可能会有雅俗共赏的妙用,甚至还能产生极大的社会教育功能。与其曲高和寡,作品被人阅读的不多,不如写出人人可读,人人能读,并可深入人心,龙虫兼雕的读物,不也更好吗?」以章节体的形式撰写学术着作是不可缺少的,若有严肃的写作态度,写史学小品,对于众多的读者群不是更有益嘛!

  我还体会到,陈教授小品体裁的选择,有着现实的针对性。关于历史的文艺作品,在早先流行的是历史演义,现在丰富多样了,有历史题材的小说、话剧、电影,尤其是近年的电视剧,创造出「戏说」的形式,而制作之多,虽不能说铺天盖地而来,也有令人应接不暇的感觉,并且产生轰动效应,陈教授说它们造成「洛阳纸贵,极为畅销」,「收视率之高,常年不衰,一直凌驾一般时装戏之上」,的确是事实。它们受到如此欢迎,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还告诉读者、观众历史上有那么一些人的名字,在传播历史知识上也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我是做历史特别是清代历史研究的,当《戏说干隆》、《戏说慈禧》电视片播出时,不断地有友人,甚而还有同事,一本正经地问我剧中人和事是不是那么回事,使我哭笑不得,只好说那是文艺作品,需要编造加工,无中生有,情节离奇,才能吸引观众,对它不必认真。对于做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历史题材的影视剧确实造出不少麻烦,需要为它澄清事实。

  陈教授说「挂着正史的招牌,做些戏说的勾当,传布错误的历史知识,使读者与观众受害非浅,这是令治史的人同感不满的,也想急于纠正的」。他所说的不满,不是史学家的门户之见,思想狭隘,对文学艺术不能理解,缺乏宽容,实在是一种责任感,一种职业态度,具有寻求历史真实的精神,才想纠正对历史知识的误传。如果说做历史研究的人没有了澄清史实的责任感,那还做什么历史学家,这也是要请其他领域的人理解的。由此可知,陈教授的写作,是要将真实的历史知识交代给读者,这个愿望怎能不令人尊重而又尊敬!

  《康熙写真》,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真实的康熙的历史,也是历史学家以通俗的着作与读者交流,是满怀热忱地希望能给予读者以知识的启迪和阅读的享受,他说,「一个人多读历史书可以增长应付未来生活的能力,多读伟人传记可以提升人的高尚情操,完美心灵智慧」。我想,他以这部高品味的着作,必能与读者合作,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读者诸君,倘若要想从古人那里获得知识的启示,《康熙写真》就是一部可供选择的佳作!

推荐人简介

冯尔康

  一九三四年四月出生于江苏仪征,一九六二年南开大学历史系研究所毕业,留校任教职,二○○二年退休。现兼任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攻清史、中国社会史、史料学。着作有《雍正传》、《清史史料学》、《清代人物传记史料研究》、《中国古代宗族与祠堂》、《曹雪芹和红楼梦》、《雍正帝》等,主编并主撰《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清人社会生活》及《中国宗族社会》、《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等。

图书试读

1 康熙继承之谜

清朝是满洲人建立的,有关他们祖先部族首领的继承制度,因为没有史料可以参考,所以我们知道的不多。不过到了十七世纪初年,满族兴起了,在中国东北边疆的辽东地区,逐渐兼併了很多其他的女真部落,最后建立了后金政权。在一六二二年(即后金天命七年,明熹宗天启二年)后金大汗努尔哈齐对他的子侄说:

……继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强梁有力者为也。以若人为君,惧其尚力自恣,获罪于天也。且一人纵有知识,终不及众人之议。今命尔八子,为八和硕贝勒,同心为国,庶几无失。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谏,所行非善,更择善者立焉。

这是努尔哈齐晚年让他的子侄们共同议政的开始,也为他死后建立了一种汗位继承的制度。根据他的说法,我们可以了解当时满族汗位的传承制度是不同于汉族的立嫡立长制的。他们是由位高权重的贵族们互相推举出领导人的,而且也不像汉人是在皇帝未死之前就预立储君,努尔哈齐所订的办法是在大汗死后才举行公推选举的,这与草原民族的旧有习俗差不多,有些像蒙古宗亲大会(库里尔台)推选部族首领的情形。

努尔哈齐死后,贵族们推举皇太极为大汗。皇太极不负众望,守成兼创业的建立了清朝,后来更降服了朝鲜与部分蒙古部族,进兵华北,问鼎中原。一六四三年,皇太极病逝沈阳,满族贵族们在妥协下推举出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君,年号顺治;第二年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崇祯皇帝自缢,后来吴三桂带领清兵入关,满族做起了大中国的主人。顺治皇帝在位十八年,死后由他的儿子玄烨继承皇帝大位,年号康熙。这位后来扬名中外的康熙皇帝是如何继承大统的呢?清朝官书里有这样的一段记述:

……(康熙皇帝)六龄时,尝偕世祖皇二子福全、皇五子常宁,问安宫中。世祖各问其志。皇五子甫三龄未对。皇二子以愿为贤王对。上(按:指康熙)奏云: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世祖皇帝于是遂属意焉。

上引文中的「世祖」是顺治皇帝死后的庙号。由此可知:康熙皇帝的继承是因为他的回答,令他父亲满意而意属他为继承人的。假如以上官书所记是可信的话,那么清朝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在顺治年间就不遵祖制而改为「预立储君」的制度了。事实上大有问题,因为第一,康熙在幼年时并不被他父亲疼爱,而且他又因出天花脸上留有疤痕,形象也较差,又有比他年长兄弟多人,回答称意的说法未必可信。第二,顺治一朝八旗贵族权力还很强大,中央根本不能集权,皇权还不能随意支配一切,顺治皇帝似乎还不能也不敢推翻祖制,以随便问问小儿们的答话就决定国家重大的问题。况且在顺治皇帝临终立遗诏时还有一些疑点令人不解,所以康熙皇帝的继承,并不如官书中所记的那么简单。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关于明清易代和康熙盛世这段历史。当我看到《康熙写真》这本书时,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这本书的叙述角度非常独特,它并没有将康熙皇帝神化,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细节,勾勒出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人物形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考证上的严谨,每一处描述都力求有据可依,这让我读起来倍感安心。书中对于康熙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策略,比如平定三藩、收复台湾、亲征噶尔丹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解读,都非常深入,而且不仅仅是事件的罗列,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康熙皇帝的决策思路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让我对“盛世”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明白这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智慧。此外,书中对康熙皇帝个人品德和性格的刻画也十分精彩,比如他的勤政,他对汉文化的喜爱,以及他对臣下的信任与制衡,都展现了他作为一位君主的复杂性。我个人认为,这本书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康熙皇帝及其所处时代,尤其是对历史研究有一定兴趣的读者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佳作。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思考,一种对历史的敬畏。

评分

这本《康熙写真》,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的厚重感和精美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历史的沧桑感,仿佛能穿越时空,亲眼目睹那个叱咤风云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康熙皇帝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那些细节,比如他批阅奏折时的神态,与大臣们商议国事的场景,甚至是他在御花园里散步的姿态,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虽然我本人对历史的了解并不算深入,但书中流畅的叙事和生动的语言,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跟随康熙的脚步,感受他作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内心世界。书中的配图也是一大亮点,那些精心挑选的画像、文物照片,与文字相得益彰,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康熙的书,更是一扇打开清朝历史大门的窗口,让我对那个时期的人文风貌、社会变迁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想象康熙皇帝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做出那些影响深远的决策的。有时候,还会对照着书中的插图,去揣摩画像中人物的神情,试图从中解读出更多的信息。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充实,每一页都充满了值得品味的地方,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清史的兴趣。

评分

读完《康熙写真》,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历史不再是冰冷枯燥的文字,而是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就像一位老朋友在娓娓道来,将康熙皇帝的一生娓娓道来。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康熙皇帝少年时期的描写,那时的他还不是皇帝,而是一个在宫廷斗争中步步为营的少年,他的成长经历充满了挑战和不易。而书中对他继位后,如何面对各种困难,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建立自己统治的叙述,更是扣人心弦。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中注入的热情,让原本遥远的帝王生活,变得触手可及。书中的一些细节描绘,比如康熙皇帝在冬日早朝时,手捧热茶,眼神中带着一丝疲惫却依然坚毅的神情,这样的画面感十足,让我仿佛能感受到那个寒冷冬日里的历史气息。这本书的结构也安排得很好,从康熙的童年一直写到他的晚年,时间线索清晰,让我能够完整地了解他的一生。作为一本普及性的历史读物,它做到了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非常适合对历史感兴趣但又希望阅读轻松愉快的读者。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位历史人物,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思想和决策背后的逻辑。《康熙写真》恰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这本书并没有流于表面地赞美康熙皇帝的伟业,而是深入地探讨了他作为一位统治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时,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康熙皇帝与身边大臣们互动细节的刻画,这些互动往往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和政治手腕。比如,他如何平衡不同派系的势力,如何听取不同意见,又如何在关键时刻做出自己的决断。书中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分析,比如他如何处理与蒙古诸部、与俄罗斯的关系,都展现了他高超的外交手腕和战略眼光。此外,书中也提及了康熙皇帝在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不易,比如他晚年的身体状况,以及他对于继承人的考量,这些都让这个帝王形象更加丰满和人性化。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多维度、深层次的视角来审视康熙皇帝,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和历史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评分

《康熙写真》这本书,给我的整体印象是一部非常扎实的学术著作,但又保持了相当的可读性。作者在梳理康熙皇帝一生事迹的过程中,大量引用了原始史料,并且对史料的解读也颇具见地,这使得书中的论述非常有说服力。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康熙皇帝在文化政策上的论述,例如他推动编纂《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典籍,以及他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和支持。这些内容让我看到了康熙皇帝作为一位开明君主的另一面,他不仅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一位文化倡导者和推动者。书中对于这些文化工程的介绍,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而是深入剖析了其历史意义和影响,让我对康熙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的篇幅虽然不小,但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清史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康熙皇帝的功绩和历史作用。它是一本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康熙皇帝及其所处时代较为全面和客观认识的书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