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国志

大中国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中国历史
  • 历史地理
  • 地方志
  • 文化
  • 历史
  • 中国
  • 古代
  • 文献
  • 史学
  • 地图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代交通的重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利玛窦等第一批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不仅传入天主教也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同时,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等更是透过这批传教士扬名于欧陆,引起一场「中学西渐」的浪潮,其中《大中国志》一书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本书特色

  明代交通的重启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利玛窦等第一批耶稣会士进入中国,不仅传入天主教也向中国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同时,中国的文化思想、哲学历史等更是透过这批传教士扬名于欧陆,引起一场「中学西渐」的浪潮,其中《大中国志》一书则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作者简介

曾德昭Alvaro Semedo

  汉名曾德昭,1585年出生于葡萄牙的尼泽城,十七岁入耶稣会。1613年到南京传教并研习中国语文﹔1616年南京教案时曾被捕入狱并遭到遣返﹔1620年又重入内地,前后总共在中国生活了二十二年之久。于1637年从澳门返回欧洲后开始着书,利用其所学进一步向欧人展示中国古籍「四书五经」的内容,尤其对「五经」有更详细的研究说明,是继利玛窦之后通晓中国语言文学的欧洲人,除了这部《大中国志》之外,还撰有一部《字考》,其中包含「葡萄牙文汉文字书」以及「汉文葡萄牙文字书」各一卷,可视为最早的葡中与中葡辞典。

《大中国志》图书简介 (以下内容为针对一本名为《大中国志》的书籍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详细描述,旨在描绘出与“大中国志”主题可能相关但又截然不同的书籍内容。此简介将侧重于其他历史、地理、文化、文学领域,以确保不与任何已知的“大中国志”内容重叠。) --- 第一部分:史学分野——聚焦“失落的帝国”与“边缘文明” 书名:《亚述之陨:从尼普尔到尼尼微的权力更迭与楔形文字的终结》 本书并非探讨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而是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两河流域那段波澜壮阔却又鲜为人知的史诗。我们深入挖掘了亚述帝国的崛起、鼎盛及其最终的瓦解过程。全书以考古学证据和最新的文献解读为基石,重构了提格拉特-皮列色三世的军事扩张路径,以及萨尔贡二世宫廷中的权力斗争。 重点章节详细剖析了楔形文字在帝国晚期作为行政工具的僵化,并与随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字母文字系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书中特别关注了在亚述帝国阴影下生存的迦勒底人、赫梯残余势力,以及他们如何利用帝国的衰弱期重建地方自治。这不是一部关于“中国”的书,而是关于古代近东地缘政治的精细解剖。它探究了大规模的战俘迁移政策如何重塑了古代中东的人口结构,以及农业灌溉系统在帝国崩溃后如何失修并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读者将不会找到任何关于黄河、长城或科举制度的论述,而是沉浸在幼发拉底河畔的尘土与荣耀之中。 书名:《冰封的航线:维京人在新发现的格陵兰定居点研究》 本书彻底避开了欧亚大陆东部的传统研究范畴,转而关注北大西洋的拓荒史。它结合了最新的碳同位素测年技术和基因研究,重新审视了埃里克·雷德建立的格陵兰定居点。我们着重分析了早期斯堪的纳维亚定居者面对极端气候和本土因纽特人文化的冲击时所采取的社会适应策略。 书中详细记录了对一座新发现的废弃教堂遗址的发掘报告,该遗址揭示了北欧神话与基督教早期传入北境时的文化杂糅现象。我们探讨了他们用于捕鲸和海豹狩猎的专业工具的演变,以及这些殖民地如何在缺乏母国直接援助的情况下,维持了数个世纪的独立存在。本书的地理坐标始终锁定在西半球的东北角,其核心议题是海洋边缘的生存哲学,与内陆农耕文明的治理模式完全无关。 --- 第二部分:文学与哲学——探寻西方精神的源流 书名:《柏拉图的阴影剧场:论“理想国”的逻辑悖论与修辞学陷阱》 这是一部严肃的古典哲学评论集。它聚焦于古希腊哲学的核心文本,特别是柏拉图的对话录。本书的突破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上将柏拉图视为“真理导师”的解读框架,转而将其视为一位精妙的修辞大师和政治煽动者。 研究团队通过对《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论述的结构主义分析,揭示了其论证中自我循环的逻辑漏洞,尤其是在“洞穴寓言”和“哲学王”概念的推导过程中。我们详尽对比了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论的批判,展示了后者的实证主义倾向如何为后世的科学思维奠定基础。书中对中国古代任何哲学流派(如儒家、道家或法家)的引用和比较皆为零。我们的全部视野都集中在爱琴海文明的思想遗产上。 书名:《拜占庭的挽歌:中世纪希腊语诗歌中的帝国衰落意象分析》 本书致力于抢救和研究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前后,用古希腊语和中世纪希腊语写成的未刊布诗歌手稿。我们分析了这些诗歌如何通过隐喻、象征和对古典神话的重塑,来表达对逝去帝国的哀悼与对异族征服的愤懑。 重点文本包括对尼塞弗鲁斯·格雷戈拉斯部分抒情诗的细致校勘和注释。这些作品充满了对昔日荣光的怀念,并使用了大量复杂的古典典故,这些典故与东方传统文化毫无关联。本书旨在展示拜占庭文学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的一种独特且悲怆的表达方式,是欧洲中世纪文学中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宝库。 --- 第三部分:自然科学与技术史——聚焦非欧亚大陆的发明 书名:《文艺复兴的机械之心:达·芬奇手稿中的流体力学与飞行器设计研究》 本书完全脱离了任何关于古代中国技术成就的讨论,专注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工程思想。我们通过对现存手稿中数百幅工程图纸的数字化重建,精确模拟了其设计的螺旋桨原型、垂直起降装置和水利工程的潜在运作效率。 研究的核心是达·芬奇如何通过对鸟类翅膀的细致解剖观察,结合当时可用的金属加工技术,推导出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书中包含了对米兰公爵宫廷工程师记录的详细比对,以确认这些设计在当时的技术限制下是否具有纯粹的理论价值或实际的可行性。这是一部关于早期工程美学与科学实践的结合的专著。 书名:《美索不达米亚的冶金奇迹:青铜时代晚期砷青铜的配方与社会影响》 本书深入探讨了公元前三千纪至二千纪,古代近东地区广泛使用的砷青铜合金的制造工艺。我们通过对土耳其、叙利亚等地出土文物的化学成分分析,确定了砷矿的来源地,并尝试重现了当时工匠如何精确控制砷的比例以优化合金的硬度和铸造性能。 这本书的主题是早期金属合金技术,特别是那些早于纯锡青铜时代的技术。它分析了对稀有砷矿的争夺如何成为早期文明间贸易路线形成的关键驱动力,以及这种材料的稀缺性如何影响了权力的集中和武器的分配。内容完全围绕地中海东岸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的物质文化展开。 --- 总结视角 综上所述,以上所有书籍的焦点、地理范围、时间跨度及核心议题,都明确指向了古代近东、北大西洋、古典希腊、拜占庭时期以及欧洲文艺复兴等非东亚核心区域。它们的研究方法多依赖于考古学实物、西方古典文本的细读,以及现代的科学分析技术,与任何形式的“大中国志”所涵盖的史料、地理叙述或文化背景存在根本性的分野。这些作品旨在填补特定西方或边缘文明研究领域的空白,与读者所提及的书名所暗示的任何内容均不搭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译者序1
致读者1
前 言1

第一部1
第一章 中国总述3
第二章 诸省详述,先谈南方的省份12
第三章 北方诸省21
第四章 中国人的品貌,他们的性格、才智和嗜好29
第五章 他们的服饰37
第六章 他们的语言文字41
第七章 他们学习的方式及入场考试46
第八章 他们考试的方式及学位的授予51
第九章 博士学位57
第十章 中国人的书籍和学术60
第十一章 他们的科学,特别是他们的艺术64
第十二章 中国人的礼节仪式73
第十三章 中国人的宴会82
第十四章 中国人玩的赌博85
第十五章 他们的婚姻88
第十六章 中国人的丧葬92
第十七章 太后的葬礼98
第十八章 中国的教派106
第十九章 中国人的迷信和献祭115
第二十章 中国的军队和武器119
第二十一章 鞑靼人对中国的战争124
第二十二章 中国的皇帝和皇后以及太监131
第二十三章 中国皇帝的婚姻146
第二十四章 中国的贵人149
第二十五章 中国的政府及官员152
第二十六章 十三省的政府158
第二十七章 曼达林的荣誉标记,即徽号163
第二十八章 中国人的监狱、审判和刑法16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为便利和完善统治而採取的特殊措施177
第   三 十 章 中国的摩尔人、犹太人及其他民族186
第三十一章 许多世纪前基督教已移植中国,近期发现一块可作为证明的古碑石190

第二部209
第一章 在中国传布福音的开端211
第二章 抵达南京前神父们的活动及受到的迫害218
第三章 以后发生的事,迄至神父们进入北京224
第四章 神父们进北京并在那里定居231
第五章 韶州教堂的进展和失败237
第六章 基督教在南昌和南京两地的进展,及利玛窦神父之死242
第七章 皇帝赐的葬地,以及迄至南京迫害前基督教的发展249
第八章 南京的基督徒受到一场勐烈迫害258
第九章 迫害继续下去,及神父们被逐出中国269
第十章 迫害后形势开始平静,及几处驻地的建立277
第十一章 南京的第二次迫害,及名叫安德烈的基督徒的殉难284
第十二章 事情开始平静和安定,神父们奉曼达林之命赴朝291
第十三章 李良博士的生平和逝世及本书的结束300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还没来得及深入拜读《大中国志》,但光凭这书名,就让我对其充满了无限遐想。我脑海中勾勒出的,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试想一下,翻开第一页,是否就能听到古老丝绸之路上传来的驼铃声,感受到马匹奔腾时扬起的尘土?下一章,又是否会描绘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生活?我甚至能想象到,其中会有关于古代王朝的兴衰更迭,帝王将相的权谋斗争,那些在历史长河中激荡起千层浪的故事。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珍藏着我们民族的记忆,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情感。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那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故事,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那些让这片土地变得如此独特而充满魅力的点点滴滴。它让我对“中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充满故事、充满生命力的复杂整体。

评分

《大中国志》这个书名,单单听着就有一种宏大而深邃的感觉,仿佛它要讲述的,是关于我们这片土地上,最广阔、最深刻的故事。我个人对历史和人文的兴趣浓厚,这本书无疑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领域。我期望它不仅仅是一本史书,更像是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将中华文明的点点滴滴,如珍珠般串联起来。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涵盖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近代社会的变革,再到我们当下蓬勃发展的景象。它或许会细致描绘不同地域的民俗风情,那些隐藏在山川河流间的独特文化,那些流传在街头巷尾的民间故事。我猜想,书中会对那些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进行深入剖析,但同样也不会忽略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他们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如何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这本书,在我眼中,更像是一面镜子,照映出中华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我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己。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一场宏大的旅行,虽然我还没能深入翻阅,但仅仅是目录就足以让我对“大中国志”这四个字充满了期待。它给人的感觉,不是那种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更像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描绘着我们这片广袤土地上,从古至今,无数个日夜的变迁与辉煌。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无数个画面:可能是烽火连天的战场,士卒们浴血奋战的场景;也可能是文人墨客们在亭台楼阁间挥毫泼墨,激扬文字的雅致;更有可能是市井小民们在街头巷尾辛勤劳作,生生不息的鲜活图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它,去感受那些曾经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去理解那些塑造了我们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想象一下,每一个章节都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一页都藏着一段尘封的往事。它不仅仅是关于地理、历史、文化,更是关于人,关于那些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爱恨情仇的无数中国人。这本书,似乎承载着太多太多的信息,让我感到既敬畏又兴奋,仿佛手握着一把开启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评分

当我看到《大中国志》这个书名时,脑海中立即浮现出一种壮阔的史诗感。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预示着其内容的宏大与深远。我虽然尚未有机会翻阅,但已然开始想象它所蕴含的无尽宝藏。我想象着,它会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迷雾,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感受那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智慧与生机。也许,书中会详细描绘不同朝代的风貌,从宫廷的奢华到市井的烟火,从战争的烽烟到和平的年代,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是一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尤其期待它能展现中国广袤的地域差异,从北方的粗犷豪迈,到南方的细腻婉约,再到西部的神秘古老,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积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它仿佛是一幅巨型的画卷,等待着我去慢慢展开,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无数生命和故事,去理解我们这片土地上,那独特而强大的文明力量。

评分

初拿到《大中国志》,一股厚重感扑面而来,这不仅仅是书的重量,更是它所蕴含的丰富信息给人的直观感受。虽然我尚未开始细读,但仅仅是目录的编排和章节的标题,就让我窥见了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宏观的叙事框架,试图将中华大地上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地域风情、文化传承一一梳理清晰。我联想到的是,这本书也许会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隧道,从遥远的传说时代一路走到现代的繁华都市。我猜想,它会细致地描绘不同地域的独特风貌,比如北方的雄浑辽阔,南方的婉约秀丽,西部的神秘苍茫,东部的开放包容。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深入挖掘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人物和事件,通过这些细节,让我更立体、更真实地理解中国的过去。这本书,仿佛是一本无声的百科全书,又像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仅仅是翻阅目录,就足以勾起我对这片土地深深的好奇与探索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